台灣健康

更年期不適!靠飲食補充雌激素夠嗎? 醫揭荷爾蒙治療重要性

「更年期婦女接受治療的比率很低!」有些台灣婦女「刻苦耐勞」,多強忍更年期不適,甚至存有「荷爾蒙治療致癌」迷思,以食療、保健品取代正統治療。婦產科診所院長施以中醫師表示,荷爾蒙治療與癌症沒有關聯,反而治療時醫師更謹慎,透過乳房、子宮等全面癌症篩檢確保患者無虞,呼籲患者接受正統治療,得以預防骨質疏鬆、快速老化等風險,追求更好的更年期生活。

更年期後荷爾蒙降低 身心症狀擾生活 

施以中醫師指出,更年期大約在45-50歲,此時卵巢萎縮,體內荷爾蒙開始降低,出現熱潮紅、盜汗、失眠、性慾降低、身體痠痛等症狀(備註1), 甚至陷入憂鬱、歇斯底里,最後與伴侶、家人失和,生活大受影響,四處問診求醫,其實都可能是荷爾蒙降低惹禍。

更年期不適應就醫 誤信保健食品、荷爾蒙致癌迷思

「更年期不適影響生活品質就應該就醫了。」不過施以中醫師提到,台灣更年期婦女就醫後透過荷爾蒙治療僅20%,其餘80%選擇忍耐(備註2),當作是老化默默接受。他還說,更有許多人選擇補充月見草油等保健品,不若藥品有效,甚至有人狂喝豆漿導致痛風,都是錯誤的方式。

醫師更無奈表示,坊間許多保健品不當廣告,宣稱正統的荷爾蒙治療會致癌,但醫師強調醫療級的荷爾蒙藥品,是醫師根據患者嚴重程度來處方,且在治療前多會透過乳房攝影、子宮超音波、抽血檢測等,確保沒有癌症再進行治療,治療後有不適,也會與患者討論調整。

施以中醫師指出,診間診斷出的乳癌患者,9成都沒接受荷爾蒙治療,然而近十年乳癌發生率迅速增加(備註3),代表有其他環境荷爾蒙作祟,呼籲民眾勿有錯誤迷思。

荷爾蒙替代療法 組織選擇性的荷爾蒙療法漸成趨勢

何謂荷爾蒙治療?施以中醫師說明,更年期的治療指引指出,是以「荷爾蒙替代療法」治療,因目前沒有成份與人體荷爾蒙100%相似的藥物。他強調,荷爾蒙療法的目標,是幫助預防女性老化相關疾病,維持原有的生理機能(備註4)。

目前荷爾蒙藥物有4種以上,且有口服、皮膚、陰道吸收等劑型。施以中醫師提到,其中「組織選擇性的荷爾蒙療法」是治療趨勢,該藥物非直接給予荷爾蒙,而是提供荷爾蒙的原料,讓身體自行調配製造。

「如同每個人口味不同,廚師直接給予麵粉,愛吃什麼自己做。」施以中醫師解釋,人體荷爾蒙種類多元,每人對雌激素、黃體素和雄性素的需求都不同,「例如有人黃體素太多,會變胖、長毛髮和聲音低沉。」因此給予荷爾蒙原料,讓身體自行調整較佳。

醫師娘也接受荷爾蒙治療 醫籲營造有質感的更年期生活

施以中醫師分享,他太太也是透過「組織選擇性的荷爾蒙療法」舒緩更年期不適。臨床上也曾遇過一名43歲患者,子宮肌瘤開刀後,更年期提早來,雖然有荷爾蒙治療卻效果不佳,術後憂鬱、暴飲暴食。後來醫師改採組織選擇性的荷爾蒙療法,搭配抗憂鬱劑治療3個月,狀況改善,丈夫也喘口氣。

施以中醫師引數據指出,婦女若無保健,平均骨折年齡是57歲,代表停經7年後骨質流失嚴重。提醒適當荷爾蒙治療有助鈣質吸收,預防骨質疏鬆等風險,更建議治療後每5年追蹤骨齡,呼籲有更年期困擾的婦女朋友接受治療,營造更有質感的更年期生活。

以上新聞文字屬裕利股份有限公司及美商默沙東藥廠所有。

備註:

備註1: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_更年期保健

備註2:台灣婦女更年期醫學會:2019台灣更年期婦女健康管理及藥物治療建議 p10

備註3:衛福部統計處:十大癌症發生率

備註4:Barber, R. J., Panay, N., & Fenton, A. (2016). the IMS Writing Group 2016 IMS Recommendations on women’s health and menopause hormone therapy. Climacteric, 19, 109-50.

TW-XLI-00015 JUL/2020

國產COVID-19抗原檢驗試劑 食藥署首核准

食藥署首核COVID-19抗原檢驗試劑!准為儲備我國防疫量能,食藥署指出,首件抗原檢驗試劑已通過相關臨床前測試及臨床評估驗證核准專案製造,以備因應疫情變化使用。

抗原檢驗試劑非唯一診算 仍需核酸檢測

食藥署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抗原通常會存在於急性期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檢體中,當檢驗結果呈陽性時,表示檢體中存在病毒抗原,但仍須搭配患者病史與其他臨床數據合併評估感染狀態。

雖然能找出急性期感染者,但因病原檢測必須於體內病毒達一定的量才偵測的到,故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因此抗原檢驗試劑不能做為診斷的唯一依據,必要時仍須透過PCR檢驗來判斷。

因應防疫檢驗需求, 截至109年8月27日止,食藥署積極輔導國內研發產品約50餘件,目前有26件(共19家)提出申請,除核准首件抗原檢驗試劑外,除核准16件國產檢驗試劑(核酸11件、抗體4件、抗原1件)專案製造外,亦核准27件專案輸入(核酸18件、抗體9件)。

肉毒桿菌不只用來對付皺紋! 腦部、脊髓傷病都能治療

彤彤是一位患有腦性麻痺的小女生,因為肌肉痙攣張力太高的關係,影響到走路的功能。經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復健團隊評估神經肌肉動作功能後,接受超音波導引之肉毒桿菌注射術式,已可輕鬆復健,復健效果也更好了。

肉毒桿菌治療 助穩定動作功能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林家瑋醫師表示,肉毒桿菌不是只有拿來治療皺紋,許多因為腦部或脊髓傷病,造成肌肉痙攣張力增加的病症,都可以藉由肉毒桿菌注射減少肌肉痙攣張力,而達到穩定骨關節發展,改善步態,及增加動作功能的效果。

林家瑋醫師進一步說明,「單次多節段肉毒桿菌注射」用於治療腦性麻痺兒童高張的痙攣張力已有接近20年的歷史,在「軟組織超音波」以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的雙重定位下,更能精準定位注射部位。

腦性麻痺兒童常見肢體障礙 每300人就有一位

林家瑋醫師解釋,「腦性麻痺」是一種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的兒童發展疾患,發生率大約是千分之二至千分之五,全台灣大概每300人就有一位是腦性麻痺患者。腦性麻痺的成因,是大腦發育未成熟前,因任何原因造成的腦部傷病,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但除了運動機能外,常會合併語言、認知、聽知覺、視知覺之障礙,及癲癇、睡眠失調等問題。

此外,在腦性麻痺的分類中,最常見的亞型為痙攣僵直型,是由於腦部上神經元調控的問題,導致肌肉痙攣張力異常增加,而使得病人主觀上會有肢體緊繃僵直的不舒服感。

個別化擬訂不同注射劑量 增進動作發展潛能

林家瑋醫師表示,針對腦性麻痺兒童,復健科醫師會根據肌肉痙攣張力、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動作及步態分析,個別化擬訂不同部位的肉毒桿菌注射劑量,同時會整合口服藥物、輔具、復健治療,以及詳細的居家照護計畫,藉由醫療團隊、家屬及病童的一同合作,來增進腦性麻痺兒童最佳的動作發展潛能。

只求一夜好眠,真的好難! 服用安眠藥後這些事母湯做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面對國人睡眠障礙的困擾,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主任解析睡眠障礙,並就睡眠障礙臨床案例,告訴大家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及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

養成良好睡眠環境 一夜好眠不是問題

黃名琪主任表示,有不少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可讓我們夜夜好眠,比如:有安靜舒適的睡眠情境(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或者固定的生活作息及就寢、起床時間、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

另外,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但睡前避免做劇烈運動、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培養放鬆的休閒活動,最重要的是,避免睡前滑手機、上網及看電視,睡前盡量安排做些輕鬆的事,讓身心處在平靜狀態。

使用鎮靜安眠藥 遵守藥袋標示用藥

當發現生活作息及環境已經改善,但仍出現失眠狀況,應就醫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並依照醫師處方,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為確保鎮靜安眠藥的使用及用藥品質,食藥署建議,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藥品使用說明書)及用藥指導單張,依藥袋上之劑量與時間服用,勿自行增減藥量。

失眠應尋求專業協助 勿自行混用多種藥物服用

而在服用安眠藥期間,則應避免開車、從事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或操作危險的機械;服藥完畢後就立刻到床上準備入睡,避免其他活動,且勿自行混用多種鎮靜安眠藥,也應避免同時使用酒精,以免因藥理作用,增加使用藥品的危險性。

食藥署呼籲,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診治;若醫師評估確有藥物治療之必要,可依醫師開立的處方箋,領取鎮靜安眠藥,並需遵照醫囑服用鎮靜安眠藥。

不帶妝也能擁有初生彈潤肌 活氧泡泡”氧肌 ”新革命

好想被誇獎皮膚好!好想擁有無瑕疵的肌膚!這種心聲人人都有,但是擦了再多保養品都沒辦法達到,到底該如何是好?尤其痘疤,無論化妝技術再好,似乎也掩蓋不住痘痘的疤痕,與人面對面的時候總是好緊張。現在醫療科技進步,除了擦表面的保養品之外,有很多種雷射可以幫忙,但是雷射恢復期長照護不易,護膚電波療程成了醫美新寵兒,到底該如何選擇適合又CP值高的煥膚療程?有請醫師來分享。

一般保養只可解決肌膚表面問題 深層問題仍需對症下藥

夏日炎炎,皮膚容易出油,汗水與妝效帶來的黏膩感,讓人在回家後總是恨不得馬上換張乾淨清爽的臉!但光只是卸妝與簡單保養,真的夠嗎?知名診所余明螢醫師表示,因台灣天氣潮濕悶熱,容易造成毛孔阻塞,加上環境賀爾蒙與日遽增,日常保養清潔固然重要,但只能解決肌膚表層問題,如想達到深層清潔保養,去除陳年老廢角質,改善臉部細紋,可借助煥膚電波療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片

醫美煥膚百百種 選對療程是關鍵

近年來,醫美煥膚技術推陳出新,果酸煥膚、杏仁酸煥膚、杏葡酸等,但這些都是針對「深層清潔」,對於肌膚的活化與修復效果有限,目前最熱門的活氧泡泡電波,適用於任何膚質,針對臉部肌膚的保養分為三步驟:去除老廢角質層、為肌膚注入氧氣活化細胞、鎖住氧氣達到膠原蛋白增生效果,知名的國際巨星瑪丹娜,為了抗老維持肌齡,在自家也增設了一台機器,讓肌膚長年維持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中。

余明螢醫師解釋道,傳統雷射的恢復期長,時常做完雷射就須在家中休養十天半個月,活氧泡泡電波為非侵入式的療程,不會讓肌膚出現傷口,無須擔心副作用以及光害問題,循序漸進的保養過程溫和不刺激,配合智慧型探頭的操作,民眾可安心享受療程,活氧泡泡電波對於清潔毛細孔,對抗痘痘與粉刺生長,撫平細紋,都有良好的效果,可立即感受到膚質在療程後有顯著的”飽氧感”是許多新娘婚禮前的秘密武器。

圖片

活氧泡泡電波三部曲 賦活肌膚注入氧氣因子

環境曝曬、化工美妝品、內分泌失調…,長久以來累積的傷害讓肌膚承受著無比負擔,利用活氧泡泡電波可徹底為肌膚注入”氧 ”份,讓缺氧已久的肌膚恢復Q彈。

第一步「專利RF電波 : 深層拉提」:具加熱皮膚膠原蛋白的作用,使肌膚立即收縮,並於治療後數個月內,幫助啟動膠原蛋白再生的作用,能改善皮膚鬆弛與老化的狀況,且長期緊緻肌膚功效,達到增加纖維細胞的新陳代謝。

第二步「肌膚玻爾效應 」: 利用智慧型探頭搭配活氧泡泡膠曩,在肌膚上形成無數CO2奈米泡泡,並通過玻爾效應、大幅提升細胞的含氧量,讓血液循環加速,幫助排清理出老廢角質,揮別暗沉蠟黃,達到提亮緊緻效果。

第三步「深層吸收抗氧美膚精華」:因表皮層的阻礙,日常的保養滲透性有限,利用天然抗氧化紅藻膠,鎖水保濕,鎖住肌膚生機。清潔、修護、鎖持,讓長期受環境傷害、自由基氧化攻擊、激素分泌問題的肌膚能好好的『深呼吸』。

擺脫危『肌 』:日常清潔要確實 選擇符合膚況的保養品

余明螢醫師呼籲,平日清潔保養還是要確實,清潔洗臉為守護肌膚的初道防線,保養方面須針對不同肌膚狀況選擇合適保養品,選擇醫美療程則須注意術後照護,養肌非一時半刻能達成,平時做好基本清潔,再定期配合儀器輔助,肌膚會給予最真實的回饋。

【開學專題】開學症候群!提升孩子上學適應力 職能治療專家這樣說

開學了,孩子不適應怎麼辦?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建議,家長可先幫助孩童適應環境,並與孩童遵守接放學約定,也可先讓孩童攜帶熟悉的玩偶,增加安全感,他也提醒,若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周,則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或治療。

提升孩子上學適應力 職能治療專家4建議

張自強表示,針對初次上幼稚園或是國小的新生,對於陌生環境可能會抗拒,建議家長可以試試下列方法,幫助孩子來降低新環境的不適應,包括:

1. 在上學前先讓孩子熟悉環境,提前先去幼稚園或國小玩遊戲器具,熟悉未來的環境,以降低陌生感減少焦慮。

2. 父母跟孩子約定要遵守,例如:說好幾點離開幾點接回要守時,除了讓孩子清楚父母的接送時間外,更清楚自己父母會有一段時間不在身邊。

3. 若有鄰居或家中手足同一所學校時,可以相約一起上學,降低對陌生環境的影響。

4. 上學初期可攜帶家裏常玩樂的玩具或玩偶,讓自己家裏熟悉的玩偶陪伴還子上課,可以增加在學校時的安全感。

家長不要心軟 也不要威脅

張自強也提醒家長,帶孩子上學的初期不能心軟,但也不能威脅,「最怕的是父母要離開時孩子一哭就捨不得走,需要對孩子說明父母要上班了,下課會來接,給孩子信任感和保證。」此外,盡可能在孩子上學初期能提早來接孩子,同時在老師面前稱讚和鼓勵,共同協助建立老師是朋友的角色。而回家後可以給予適度正向回饋及關心,透過孩子在學校生活分享,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但若開學後孩子有出現不想上學、精神不佳懶散、學習興趣不高或想到上學就頭痛、肚子痛等的情形時,張自強表示,可能是因為暑假後的第一次正常作息的上學,加上混亂作息突然要調整,所以不少孩子都會因適應不良,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如出現精神不佳、常打哈欠、呈現疲倦或想睡,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情形,做父母的應該耐心陪孩子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但是若前述情形經調整後仍無改善,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親子互動時,則建議可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開學症候群 父母孩童一起來適應

有些孩子會陸續出現開學症候群,張自強建議做父母的應該耐心陪著孩子們一起來調整,以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1. 把握時間多運動,透過運動降低開學的壓力,增加學習活力,避免懶散的態度。

2. 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晚上早點就寢,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以免影響入睡,可搭配輕柔音樂助眠,增加隔天上學精神。

3. 調整生活作息,在長假期間比較沒有時間壓力,故常常作息不正常或花過多時間玩樂,唯有逐步調整作息表,才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學習時間。

4. 增加親子溝通時間,同時可以扮演聆聽的角色,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降低孩子因開學換老師或換班級的焦慮或壓力。

此外,他也建議,家長們除了每天可以撥時間和孩子聊天,以了解他在學校情況。當然,若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周,則建議儘早就醫,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或治療。

【開學專題】愛眼六大守則 保護孩子視力

開學來臨,學校課業、課後輔導,增加孩童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根據研究結果指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造成學童視力快速惡化的高風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避免安排孩子從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學習或才藝課程,適度限制孩子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的安排,並趁著開學前帶孩子進行定期視力檢查。

家長是孩子視力健康的守門員 注意孩童症狀

小咪現在小學2年級,在幼兒園中班時因為常常瞇眼看東西、常揉眼睛,媽媽發現後帶小咪到眼科檢查視力時,發現已經近視300度,透過點藥控制並且調整作息與定期回診,目前度數得以控制。因為小咪視力問題,媽媽就特別注意小咪的妹妹小霏霏的用眼習慣,特別遵守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放學後及假日也盡量多安排戶外活動及定期到眼科檢查視力,目前小霏霏即將進入小學,視力狀況保持良好,沒有近視情形。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大班為9.0%,到小一達19.8%,到小二更達38.7%,依據醫學研究顯示,近視年紀越小,度數增加越快,越容易成為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國民健康署提醒近視防治要從幼兒教育開始建立兒童正確用眼行為,以免除惡視力的威脅。

近視不可逆 落實eye眼6原則

近視是疾病,由於學齡前期孩童的用眼習慣來自家長或照顧者(含保姆),為孩子建立近視防治的生活型態,從小即養成正確用眼的好習慣,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謹守eye眼6原則:

一、 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

二、 2歲以下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三、 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

四、 早睡早起充分休息

五、 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

六、 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

口罩顏色不同,效果也不同嗎? 顏色是方便辨識內外層

口罩顏色不同,效果也不同嗎?台灣口罩國家隊成功,民眾不僅有口罩可用,甚至還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針對口罩顏色是否有特定功能,國健署指出,顏色主要是利於辨識內外層,配戴時有色面朝外,效果為預防飛沫傳染,不因顏色不同而有差異,並呼籲民眾選購符合經濟部標檢局CNS 14774檢測標準的口罩。

口罩顏色不影響功能 方便辨識內外層

國健署表示,民眾一般常用的口罩為「其他醫用口罩」,屬第1等級醫療器材,其結構共分為三層,外層是有顏色的不織布,經防潑水處理,外層任何顏色皆具防護功能,顏色主要是利於辨識內外層,配戴時有色面朝外,效果為預防飛沫傳染,不因顏色不同而有差異;中間層是靜電過濾層,具有過濾細菌的效果;內層則採用吸水材質,可吸收配戴者所產生的口沫。

另外,之前網路曾謠傳病患戴口罩應將白色織布罩口,綠色面朝外,健康者則是將綠色面罩口,白色面在外。對此食藥署曾闢謠,若是反過來穿戴口罩,則因吸水層朝外,可能吸附外在的含菌飛沫,而防水層朝內也會因口沫、水氣無法吸附,使穿戴口罩者感到潮濕而不舒服。

口罩認明CNS 14774檢測標準 正確戴口罩「開、戴、壓、密」

國健署建議,民眾挑選符合經濟部標檢局CNS 14774檢測標準之口罩,同時配戴口罩時必須隨時注意是否密合,正確配戴步驟如下:

1. 開:打開包裝並檢查口罩是否有破裂或缺陷,一般設計為有顏色為外層,此面朝外,且鼻樑片應在最外層上方。

2. 戴:將兩端鬆緊帶掛於雙耳,鼻樑片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

3. 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片,使口罩與鼻樑緊密結合。

4. 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片方向及形狀等。

參考資料:

1口罩顏色不同,是不是效果也不同?

2最近流傳口罩的正確戴法,隨病狀不同而有口罩內外戴的差異,請問這是真的嗎?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