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主播高壓工作日夜顛倒 簡立喆罹乳癌靠親情羈絆活下去

乳癌防治基金會6日舉辦的粉紅講座活動,邀請知名媒體簡立喆主播來到現場與各位乳癌病友分享自身的抗癌歷程,共同為乳癌病友加油打氣。簡立喆擔任八年的夜間主播,長時間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之後更接下出國採訪的工作,白天的時間聚精會神的採訪,晚上本應休息的時間卻因時差,必須與台灣的同事們同步上班,常常一天只能睡一個小時。

體質健康沒善待 身體反撲罹乳癌

公司安排的健康檢查,都沒有紅字,一切正常,經期也都很準時,讓她慶幸自己體質良好,還以為自己天生適合夜間工作。轉換工作跑道後,緊湊高壓的生活讓簡立喆在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從無到有長出一顆3公分的2期乳癌腫瘤。「身體真的會要回來,老天爺給我一個好的底子,但我沒有好好珍惜它。」她其實一直知道自己沒有善待自己身體,總有一天會有健康問題,只是沒想到一次就是癌症。

「我不可能比我的醫生懂,即使上網爬再多資料,都不可能比醫師還懂。」一切就是按照醫療團隊的建議,也沒有尋求太多意見,聲音太多時反而容易讓自己心慌,醫師和團隊都很令人安心,提醒大家不要尋求偏方。

找到信念支撐 她全靠對家人的愛

面臨緊湊高壓的工作、單親撫養女兒的艱辛、乳癌確診打擊,如何透過心念意轉、熱情的信仰來支持自己撐過治療全程,三者之間的角色轉換中取得平衡,簡立喆面帶笑容地述說一切,「我對家人的愛是我的信仰,是支持我走下去的信念。」靠著親情的寄託,才能強迫自己好起來。豁達的語氣與偶爾自嘲的幽默,化解了抗癌過程的痛苦與沉重,台下聽眾們感受到滿滿的的正能量。

走過這段人生計畫外的彎路,反而因禍得福,感受到健康時沒體會到的人情溫暖,現在也修正了自己人生的平衡與生活作息,簡立喆表示十分樂意投入公益的行列,除了捐出自身買過數頂的假髮,更期盼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後續有更多的合作,幫助需要的癌友。

唯有定期篩檢 才能發現早期乳癌

乳癌防治基金會的大家長張金堅教授,也活力充沛的為大家補充乳房構造與乳癌預防的正確觀念,與身為乳癌病友的簡立喆主播,在一來一往的談笑間,展露溫暖的醫病關係。張金堅教授同時也呼籲,唯有定期篩檢,才能發現早期乳癌。

陳時中宣示健保費要漲決心 五大醫療團體3籲請

「沒投資就沒健康!」健保負擔年年上漲,福和會3日召開健保國是會議,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健保費率要漲的決心。不過包含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籌備會等5大團體會後呼籲,健保要大改革,應重新評估健保會組成代表,並改善醫療環境善待醫療人員,以及長照及全責照護應規劃獨立健保,籲請政府與醫療人員站在一起為健保把關。

健保虧損擴大 明年赤字達771億

衛福部統計,健保虧損將更加擴大,不僅明年底的安全準備總額將無法維持一個月的最低標準,僅剩0.54個月,且赤字高達771億元。在健保國是會議中,衛福部長陳時中對此表示「沒投資就沒健康」,健保費率要漲。

五大醫療團體聲明 疾呼台灣健保大改革

針對陳時中的發言,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籌備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嘉基工會、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及醫勞盟等五個醫療團體,在會中表達台灣健保要大幅改革的急迫性,會後聯合發表聲明。

籌備中的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回應,如果健保是投資健康的事業,「投資有賺有賠,簽名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根據健保財務評估報告,健保將在三年內遇到準備率不足的情形,如果不改變現行制度只要求全面調漲保費,虧損情形仍無法獲得改善。若政府有心投資醫療產業,應建立一個更自由有彈性的醫療環境,以促進科技進步及經濟流動。一昧限制醫材使用及臨床專業判斷,雖然能夠降低成本,但無助於整體產業蓬勃發展。

聲明更指出,要投資健康,也應投資醫療環境,而環境不只包含硬體,還需培養優秀的醫療人才,這才是台灣真正No.1的軟實力。只有善待醫療人員,免除各種濫訴風險、血汗工時及醫療暴力,健保的實力才能得到妥善地發揮。

聲明強調,在審核相當於國家預算快要一半,健保7000億預算的健保會組成,付費者代表委員卻是由沒有民意基礎的組織指定,毫無利益迴避機制及財產申報規定。雖然有規定健保會委員不可連任超過兩屆,但仍有同樣一人不斷代理委員出席會議的情形產生。

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籌備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嘉基工會、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及醫勞盟共同呼籲政府:

一、重新評估健保會組成代表,增加專業醫師代表並重新審視推選機制,讓醫療團體與政府一起配合,除了為人民的健康把關外,也讓醫療制度能兼顧產業升級及永續發展。

二、改善醫療環境,重新檢視醫療分級給付公平,減輕評鑑沉痾,以促進醫護人力回流並兼顧偏鄉醫療服務。

三、長照及全責照護應規劃獨立健保之外財源以利長遠經營。

七大類高危險群快打流感疫苗 公費疫苗首日破39萬劑

流感流行季來了,新冠肺炎疫情間打疫苗有保障!新年度的季節性流感又即將報到,安南醫院家醫科陳泓毓醫師提醒,流行性感冒除會有一般感冒常見之症狀如咳嗽流鼻水外,還會有發高燒、嗜睡和全身肌肉痠痛等較嚴重之臨床表現,而且有一定百分比的朋友還會引發併發症而住院,在入秋後如有感冒症狀就要更加提高警覺,呼籲打疫苗預防。

類流感人數緩升 公費疫苗首日破39萬劑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仍低但呈緩升趨勢;上週中秋節假期(9月27日至10月3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28,864)雖下降(去年同期75,245人次);但急診就診人次(7,422)及就診病例百分比(6.4%)均較前一週上升7.7%及4.9%。

疾管署統計,10月5日流感疫苗開打當日,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超過39.9萬劑;由於50歲以上民眾、6個月以上至學齡前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為流感高危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演變相當快速,較常見的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呼籲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應儘速完成流感疫苗接種。

陳泓毓醫師說,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施打流感疫苗。今年政府所提供之免費公費疫苗延續2019年是採用四價流感疫苗(含 2 種 A 型及 2 種 B 型疫苗株)政策,預期可提供國人更全面健康保護。今年疫苗由賽諾菲、國光及台灣東洋三家業者提供,疫苗皆不含佐劑及硫柳汞成分,且今年的疫苗首度加入細胞培養疫苗,相較於雞蛋培養疫苗可有較少病毒抗原變異,更增加安全性。

流感疫苗施打於今10月5日開打,施打對象包括:

1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2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

350歲以上成人。

4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

5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6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

7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若無打疫苗禁忌症 醫也鼓勵自費施打

陳泓毓醫師表示因上述族群為流感高危險群,因此若無打疫苗禁忌症(比如已知對疫苗成份有過敏、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陳醫師建議主動接受施打以增強免疫力為宜。此外,如未符合公費條件的朋友若想施打預防流感,政府亦提供100多萬劑自費疫苗,大家可至醫療機構經醫師評估可後施打。

疾管署表示,為節省等候及排隊的時間,民眾如要接種公費流感疫苗,可先向合約院所預約;若院所僅提供現場掛號,可先電話詢問合約院所疫苗剩餘情形後再前往,合約院所名單可透過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專線查詢。此外,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請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落實手部衛生等措施。

中秋連假後,愛吃燒烤不運動 小心大腸癌找上門

中秋過後,烤肉激情也過,除了擔心體重上升,也應該關心一下自己的大腸健康。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2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名,死亡率為第三名,108年統計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醫師說,全球癌症發生排行榜大腸癌為第四名,國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是大腸癌穩居榜首的主因。

階級癌症:飲食追求快速粗飽 沒錢健檢

開發中的國家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攀升中,例如中國的上海及廣州地區;已開發的國家如美國,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都在下降,邱瀚模醫師表示,因為美國國民的腸癌篩檢率高達80%,在前期都能發現,死亡率就會降低。他提到,在已開發國家,大腸癌被認為多是經濟、知識水平不高族群才會有的疾病,因為飲食追求便宜粗飽,又沒錢健檢,發現時多已晚期;而高知識份子相對注重養生,即使罹癌也能在早期發現治療。

加工食品、紅肉、高溫燒烤 恐導致大腸癌

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或肉汁,滴到高溫表面或掉到火裡產生火焰及煙霧時,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附在食物表面。

飲食習慣差、不運動 罹癌高危險族

邱瀚模醫師提醒,飲食及運動習慣是長久累積下來的,不會因為多吃一頓烤肉、少運動一次造成,所以佳節過後,還是要注意平日的習慣。建議少吃加工類食品,尤其香腸、烤肉,烤焦的食物應丟棄,不可食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約1/4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飲食要均衡,不用特地不吃紅肉,應按照標準攝取各種營養素,多喝水。

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篩檢,50至74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2年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邱瀚模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是癌變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並非所有息肉都會,但腫瘤型的都有嫌疑,有家族史的民眾,可選擇大腸鏡檢查,在過程中若發現息肉便可直接切除,減少癌變風險。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3例境外移入病例 分別自美國、法國返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其中2人為30多歲男性(案519、521),1人為20多歲女性(案520),均為本國籍,分別自美國及法國返台。 美國工作 返台喉嚨癢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案519長期在美國工作,約2至3個月返台一次,在美國期間無不適症狀,10月4日返台,入境時主動告知搭機時出現喉嚨癢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協助採檢,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21人,其中10人為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列居家隔離對象,11人為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法國留學畢業 發燒、流鼻水確診 指揮中心指出,案520今年已於法國留學畢業,9月中旬再前往法國處理私人事務,9月27日至30日陸續出現發燒、頭痛、流鼻水、鼻塞及嗅覺異常症狀,未於法國當地就醫;個案10月4日返國,入境時主動告知檢疫人員有流鼻水、鼻塞症狀,於機場進行採檢,並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18人,其中7人為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列居家隔離對象,11人為機組員,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美國工作 返台腹瀉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案521長期於美國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去年5月),今年10月3日起陸續出現腹瀉、喉嚨腫情形,10月4日返台,入境時主動告知檢疫人員有腹瀉情形,於機場進行採檢,並於今日確診。因本個案與案519搭乘同班機返台(兩人互不認識),其中機組員7人已列為案519接觸者不重複匡列,而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共11人則列為居家隔離對象。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95,08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3,745例排除),其中521例確診,分別為429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85人解除隔離、29人住院隔離中。

美國川普今天出院  醫師坦言:擔心病情惡化

美國總統川普今日在推特表示週一傍晚6點半(台北時間上午6點半)出院,結束為期三天的住院行程,今日傍晚返回美國白宮持續完成治療,川普今日也在推特向民眾表示:「我目前感覺狀況非常良好,不要害怕新冠肺炎,更別讓它主導你的生活。」不過川普病情雖有好轉,仍讓白宮醫師擔心病情是否有惡化的可能,目前仍在觀察中。

病情狀況看似良好 坦言擔憂病情惡化

根據美國《CNN》報導,白宮首席醫師Sean Conley提到,川普的病情看起來狀況良好,可以於今日出院,而且會接受世界一流的醫療照護,但他也坦言很擔心川普的病情隨時可能會逆轉。而白宮的醫療團隊都對此抱持著謹慎和警戒的態度。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醫學教授Jonathan Reiner也提到,使用地塞米松類固醇藥物確實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是患者在一個月內仍有23%的死亡率,代表接受地塞米松治療的患者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可能會在一個月內死亡,所以之後幾天也是重要的關鍵期。

上週兩度血氧不足 目前病情尚未完全康復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週住院以來,曾經兩度經歷短暫血氧濃度不足的現象,第一次是在2日出現發高燒現象,血氧下降低於94%;第二次是在3日血氧下降低於93%,分別經過醫療團隊給予供氧和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好轉,今日已離開軍醫院(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返回白宮繼續完成治療。雖然川普接受過許多的療法,包含瑞德西韋、地塞米松、雞尾酒等療法,其中地塞米松類固醇藥物通常用於重症治療,雖可減輕炎症,若給予輕症患者使用,可能會壓制免疫系統帶來的副作用,Jonathan Reiner教授也對此表示地塞米松藥物雖可減輕炎症,除非很嚴重,通常不建議患者使用,因此醫師們認為川普目前處於危險之中。

相關確診人數有12人 感染源可能持續擴大

如今,許多與川普關係密切的身邊幕僚都呈現陽性反應,據報導可能與參加了9月26日在白宮舉行的一次會議有關聯。依據美國《CNN》整理的圖表顯示,除了川普Donald Trump和美國第一夫人Melania Trump自上週確診之外,包括貼身幕僚 Hope Hicks、新聞秘書Kayleigh McEnany、前總統顧問Kellyanne Conway、前新澤西洲洲長Chris Christie、主席Ronna McDaniel、美國參議員Mike Lee (R-UT)、美國參議員Thom Tillis (R-NC)、川普競選幹事Bill Stepien、私人助理Nicholas Luna、美國參議員Ron Johnson (R-WI) 的身邊幕僚都陸續確診為新冠肺炎,截至今日白宮和國會共有12人確診。

參考資料:

How Trump's Covid-19 treatment is far different from what most American patients get

Trump Covid: President leaves hospital to continue Covid-19 treatment

健身女教練「卡到陰」下面腫一包 私密美形手術不再尷尬生活

台北一名32歲女性健身教練常在運動時總是「卡到陰」,不但感覺不舒服、容易莫名散發刺鼻異味外,某次在粉專分享深蹲教學照打卡,竟被眼尖的粉絲留言詢問「下面怎麼好像男生一樣腫一包?」,令她感到十分尷尬。

小陰唇先天肥厚 「小陰唇美形手術」擺脫私密煩惱

診治女教練的佳思優整形醫美診所蕭慕琦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發現,因為小陰唇先天肥厚且過長外凸,外觀已經類似公雞肉髯容易藏汙納垢,加上台灣天氣潮濕悶熱及常穿緊身褲通風不良引起,後經進行「小陰唇美形手術」精細切除了雙側長約3.5公分的小陰唇,才得以恢復自在運動,徹底擺脫惱人的私密煩惱。

圖片

蕭慕琦醫師說明,當女性在雙腿併攏時,小陰唇一般應該是會被包覆在大陰唇內部的細嫩片狀組織,能自然覆蓋住尿道及陰道口隔絕外在汙染,若女性小陰唇肥厚過長,除了過度磨擦造成色素沉澱,也可能造成另一半以為是性經驗豐富的誤會,走路時不但會感覺到異物感,還容易造成尿液、分泌物、經血卡在複雜皺褶中滋生細菌,進而使私密處常飄難聞的魚腥味、反覆搔癢感染,甚至在親密行為時因小陰唇捲入陰道內而疼痛不適。過去傳統女性多會選擇默默隱忍,現在可以藉由方便迅速的「小陰唇美形手術」將多餘陰唇組織切除並進行整形外科精密縫合美學,術後陰唇小巧可愛,達到功能重建與美形兼具的理想狀態。

女性私密處治療多元 陰道鬆弛也有解

佳思優整形醫美診所方穎涵醫師補充,女性私密處治療及手術項目眾多,除了上述小陰唇美型手術外,女性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懷孕時因腹壓增加,產後常見陰道鬆弛伴隨輕中度漏尿及外陰部色素沉澱,嚴重影響夫妻間的性生活美滿,方穎涵醫師表示,私密處暗沉可透過雷射治療讓肌膚提亮色階,陰道鬆弛則建議日常持續做凱格爾運動增強骨盆肌肉張力。

圖片

▲左:整形醫美診所方穎涵醫師;右:整形醫美診所蕭慕琦醫師

目前市場上更有來自美國專為女性研發的「薇薇電波」,已有超過69個國家使用這項突破性的療程,搭配每半年至一年施作一次女性電波作為補強,無須動刀與麻醉,30-60分鐘即可完成療程,透過女性特別門診的服務,持續寵愛自己最要緊的那件事。

女性私密整形手術 美觀、生理、衛生都要兼具

蕭慕琦醫師與方穎涵醫師提醒,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了解女性私密整形手術並非以往既定觀念的「特殊美容需求手術」,不只是追求外表美觀,同時還需顧及生理衛生功能的健康問題,雖然女性私密手術安全性高且恢復期短,但病患應有健全的身心狀態,在與醫師進行詳細術前溝通後才接受私密美形緊緻手術,呼籲女性朋友有私密煩惱不要羞於啟齒,積極治療處理才能擁抱舒爽的日常生活與親密關係,自在享受身為女人的美好。

【新冠肺炎報導】女赴菲律賓工作染疫 返台後確診COVID-1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女性(案518),今(2020)年1月至菲律賓工作,9月18日返台。 曾在菲律賓工作確診後治療 返台自費檢驗又呈弱陽性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在菲律賓工作期間,曾於6月19日至27日間陸續出現發燒、嗅覺喪失、腹瀉等症狀,於當地就醫及檢出武漢肺炎陽性,經住院治療後症狀改善,並於7月下旬進行兩次採檢,結果皆為陰性。個案9月18日自菲律賓返台,入境迄今無不適症狀,機場採檢結果為陰性,個案因擔心自身健康,於10月3日檢疫期滿離開檢疫所後,前往醫院自費採檢,因檢出弱陽性(Ct值33)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

指揮中心指出,衛生單位已初步掌握個案檢疫期滿後至住院隔離前之相關接觸者2人,1人為同住家人,無症狀,列為居家隔離對象;1人為髮廊美髮師,因雙方全程有佩戴口罩,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518例確診 7人死亡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94,73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3,571例排除),其中518例確診,分別為426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85人解除隔離、26人住院隔離中。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