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主動脈剝離不只會出現胸痛 醫揭「常見合併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的死因統計,心臟疾病皆位居第二位,有許多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在還沒撐到醫院就已經死亡,致死率相當高。媒體報導也常見名人藝人都因此過世,有「世界先進」晶圓代工廠行政副總劉啟光、藝人小鬼黃鴻升以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皆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而逝世。

注意疾病先兆 遠離高度風險

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黃祺耀醫師表示,大約九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會視血管剝離位置不同,而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

此外,約有六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梗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依主動脈剝離區域治療 對症下藥防憾事

黃祺耀醫師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主動脈剝離的區域而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此型的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

與時間賽跑 出現不適應速就醫

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想要預防主動脈剝離,黃祺耀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之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保持血管的彈性、穩定血壓;而一旦有身體不適千萬不要逞強,應盡速就醫。

為晚期膽道癌續命! 國衛院研發台灣專屬免疫化療複方

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不常在媒體上被討論,但是實際上108年約有2300人被診斷罹患膽道癌,人數直逼胰臟癌。目前國際標準的複方化療簡稱GC,只有25%的患者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只有11.4個月,在日本的研究中,約有60%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顯示GC處方並不適合亞洲人使用。

膽道癌難早發現 僅4成可接受手術

膽道癌依其發生位置,可粗略分為肝內膽道癌、肝外膽道癌及膽囊癌,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及早發現,發現時只有30至40%的患者可接受手術,且因附近的血管及神經相當多,手術難度很高。

國際標準治療方式 不適合亞洲人

而膽道癌無法手術的患者,目前國際標準治療為gemcitabine(健擇、健仕)搭配cisplatin(順鉑)之複方化療(簡稱GC),然而只有約25%的患者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只有11.4個月,且有25%的病患會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在日本的研究中,約有60%使用GC處方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顯示GC處方並不適合亞洲人使用,因此需要研發適合國人使用的膽道癌處方。

改良型GS、NGS處方 副作用低、延長存活期

為此,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姜乃榕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合作研發改良型GS處方與NGS處方,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及國內四家醫學中心執行臨床試驗。

相較於國際標準治療,改良型GS處方具有相似療效但較低之副作用,整體中位存活期12.7個月,而使用NGS處方有高達45%的病患腫瘤會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長達19個月,且只有6%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沒確診也有新冠後遺症? 專家呼籲留意「長新冠」

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少人會出現心悸、疲倦、暈眩等後遺症,且維持超過2個月並影響日常生活的相關症狀,被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林庭瑀博士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中表示,以往我們都會以為只有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才有長新冠的症狀,但經過這兩年疫情,調查中也發現有些非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在生理及心理上也出現同樣症狀。

無論感染與否 皆出現生理、心理症狀

因此這些研究從原本只探討感染者的長新冠症狀,進而開始比較感染者及非感染者在心理、生理上的長新冠症狀,林庭瑀指出,英國研究調查在11到17歲學童中,發現非確診者有1半出現長新冠症狀,確診者則是高達6成出現症狀,且過44%確診兒童有2種以上症狀,且好發症狀為發冷、疲勞、呼吸急促、失去嗅覺、胸痛、注意力不集中、眩暈及全身肌肉痠痛等。(如圖一)

圖片

▲圖一:英國研究調查結果。@《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另外,丹麥也發表一篇研究,針對去年(2021年)1至7月,15到18歲確診兒童進行後續症狀監測,結果顯示出現至少一種長新冠症狀的確診兒童,是非確診兒童1.22倍,其好發症狀與英國研究類似,包含呼吸困難、咳嗽、喉嚨痛與胸痛等,不過研究也發現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症狀也出現了明顯改善。(如圖二)

圖片

▲圖二:丹麥研究調查結果。@《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年老族群長新冠症狀 比兒童更嚴重

非確診兒童的長新冠症狀也必須多加留意,林庭瑀表示,在丹麥 PedsQL生活品質問卷調查中,針對身體、心理、社會與教育方面,發現非確診兒童在四個指標(身體、情緒、社會、教育)的自評分數反而小於確診兒童,顯示因長期擔憂受到感染及長期封鎖等限制措施,造成心理疾病與失眠相關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使生活品質下降。(如圖三)

圖片

▲圖三:丹麥 PedsQL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結果。@《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除了兒童、青少年,美國也針對65歲以上長者進行長新冠症狀研究,不僅約有32%的確診長者於21天後仍有1種以上相關症狀,且大多較嚴重,包含呼吸衰竭、高血壓、腎損傷、凝血功能異常、失智症等,林庭瑀表示,因此長者染疫康復後,要密切關注感染後長期症狀對健康的影響。(如圖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不能像歐美國家與病毒共存的原因之一,就包括兒童、青少年若沒接種疫苗,即便未染疫卻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陳秀熙強調,「這是無法估計的健康損失」,以及年老或脆弱族群,若疫苗施打率沒辦法達到90%以上,也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長新冠症狀,「這就是為何現階段無法超越重症清零的界限點,而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高疫情流行期。」陳秀熙說。

圖片

▲圖四:美國針對長者新冠症狀調查結果。@《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

參考資料:

1.Stephenson, Terence, et al.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2022.。

2.Berg, Selina Kikkenborg, et al.,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2022.。

3.Ken Cohen, et al., BMJ, 2022.。

本土+4、境外+45 陳時中:傳播鏈收斂中

今天(2/21)本土新增4例,境外則新增45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當中,包括24例的落地採檢以及21例的居家檢疫採檢。「昨日(2/20)入境採檢有20個航班,實際人採檢人數785人,陽性人數24人,陽性率為3.06%。今天早上檢查了5個航班,實際人數250人,陽性人數2人,百分比是0.80%」。而本土4例當中有3例都是居家隔離陰轉陽。陳時中更進一步認為,「目前整體感染的傳播鏈都在收斂中。」

本土4例 有3例居隔後陰轉陽

4例本土中,有3例陰轉陽,唯一例不是陰轉陽的是案20028的妻子(案20162)。陳時中補充說明,案20028從境外移入、旅館檢疫期滿出來之後,又驗出陽性,「時間上拉得非常長」,因此研判應是屬於本土染疫的可能性相對更高。

另外,地方政府在調查相關足跡時,發現他和案19665、19813有重疊足跡,「目前看來,他前後的時間和19813在同一餐廳用餐,但是還不看到時間上的連結。」但確實跟19665有時間的連結性。「他的來源也是清楚的,因此20028改列為本土案例。」另一新增案例與航警有關,這次新增的個案是航警的媳婦,染疫航警在第一時間進行疫調時表示,曾到兒子家並與孫女有接觸,因此家人也確診。該媳婦因前往照顧個案,所以也確診。

圖片

針對煉油廠群聚案,陳時中表示,新增的案20165是案19817(大林煉油廠員工)的朋友,本來就被匡列隔離,也是陰轉陽的個案。另外,案20164,研判是因案19732去台南拜訪客戶(案19862)的家人,這家人當中一家四口都染疫。而職場中3個基因定序結果出爐,與案19732到19730的序列相符。19732去拜訪客戶,客戶有一對兄弟,拜訪的是哥哥,但弟弟不在場,雖然足跡和疫調的關聯性並無清楚地連結起來,但基因序列是一致的,判斷他們都是同一傳染源。

圖片

1例改判本土 修改2本土個案傳染群聚案關聯

而19375案子中,整體是從房仲到圓山服務的系列案例,這裡並沒有新增的個案。陳時中表示,只是在礁溪飯店中最後有1位飯店員工被檢驗出來,曾跟朋友到台北逛街、吃飯,一群人幾乎都染疫,當中就包括了案19340,當時是放在礁溪的群聚案,但匡列完之後,發現在時間序、基因定序上,與19344在防疫旅館時,他們進入旅館的時間與其他相關性,居上於19340跟19344是互相傳染的可能,因此把19340案號歸類於18375相關群聚中。

陳時中表示,在目前防疫旅館相關案例中,1例是改判(18874改列本土)、另2例是個案傳染關聯來源的移動(案19340、19530),其中19340方才於上述提及,而19530則是高度懷疑在防疫旅館中染疫,因隔壁所住的正是2位在高雄港區交通船司機的父母,但19530病毒量很低無法定序,則透由他的母親的基因定序,才因而確定是相同的序列,因此把19340、19530的關聯性重新調整。陳時中總結,目前共有14家防疫旅館中,有22例研判為旅館相關的感染,而其中20例由境外移入改列本土。

圖片

【補充說明】

依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集中檢疫場所工作指引中「接受檢疫期間必須遵守之規範」,為防止疫情擴散,入住本場所之檢疫期間不得外出,並禁止外來訪客會面。如有訂餐、家屬送交物品,由工作人員與外送人員、家屬當面點交確認後,於指定時間轉交予當事人;餐點非於指定時間送達集檢所者,不予收受。對於轉交物品,集中檢疫所不負確保食品安全、運送過程內容物完整之責任。[※因安全考量,恕無法轉交香菸、酒精類飲品、高耗能電器及其他危險物品(如打火機、刀)等],另危險物品清單如後附。

寒流來襲一日64人「冷死」 國健署籲低溫保命8要點!

上周末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氣溫驟降,彰化甚至傳出一日內有64人送醫,其中,4人不幸到院前無生命跡象。俗話說:「春天後母面」,隨著時序入春,天氣變化大,民眾應儘量每日留意氣象預報,隨時應變,穿上適宜的保暖衣物。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尤其是早出晚歸的民眾,從頭到腳的保暖不可少,若是機車騎士,善用雨衣、全罩式安全帽等物品擋風、禦寒,同時減少迎面而來的冷風侵襲,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的健康問題。

清晨與深夜最冷 離開室內保暖最要緊

清晨與深夜為一日中氣溫最低的兩個時段,因此,早出運動的長者或晚歸的上班族尤須注意,離開室內時,搭配帽子、手套、圍巾、襪子、包覆性的鞋子等,都是能夠協助保暖的必須裝備。如早起發現氣溫低,想要外出運動的民眾也可以等到8-9點後,待氣溫微升後再出門,或改為進行室內運動,降低因溫差變化大引發的風險。

而近日適逢陰雨連綿,民眾於室外也要特別著重外衣著的防水性,或是隨身攜帶輕便雨衣、雨具,防止身體淋溼加速體溫下降。至於貼身衣物的材質及保暖程度要慎選,避免保暖的同時,身體皮膚產生類似過敏的現象。

寒流來襲 低溫保命8要點

為加重民眾健康意識,國健署提出低溫保健8要點:

(1) 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做好防寒及安全措施。

(2) 暖身:剛起床時動作放慢,補充溫開水,以暖活漸進方式慢慢增加身體活動。

(3) 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水,避免血液過度濃稠,多攝取高纖食物預防便秘;飲酒會使血管擴張,加速體內溫度散失,應儘量避免,也要慎防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或突然的激烈運動。

(4) 避免飯後、喝酒後立即泡澡:用餐2小時候再泡湯較為適宜,如為心臟血管疾病病患,不宜泡湯、泡澡,避免單獨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

(5) 避開高風險時段運動:心血管疾病病患,雖需維持規律運動,但最好避開酷寒及早晚之高風險時段,尤其晚餐後勿立即運動,應至少間隔1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 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追蹤病情、量測並記錄血糖、血壓、血脂肪等數據;戒菸酒、控制體重、均衡飲食。

(7) 外出隨身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另需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及藥物過敏史。

(8) 有症狀立即就醫

時間就是救命關鍵 隨時注意「這幾點」症狀

吳昭軍署長指出,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更容易引發血管收縮,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

因此尤其是天冷時,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齡長者等族群,除規律服藥、維持量血壓並定期回診、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避免菸酒等不良習慣外,若突然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保命要訣就是(1)搶時間(2)速撥打119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參考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愛美女大生竟罹甲狀腺癌?經口手術復原快、不留疤

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於日前施打新冠疫苗時,意外被醫師察覺她頸部腫大,進一步就醫進行超音波及切片檢查,竟發現頸部兩側有2公分大的甲狀腺腫瘤,且已轉移淋巴,確診為甲狀腺癌第1期。

正值青春活力且愛漂亮的她,起初擔心手術後脖子的疤痕影響美觀,所幸,經醫師建議採取經口微創手術,順利摘除甲狀腺及清除淋巴結,術後恢復快、外觀也沒有任何變化,回到學校後同學也沒有發現她曾開過刀,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響,讓她對於治療非常滿意。

甲狀腺疾病好發女性

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詹宜嘉指出,甲狀腺為維持人體運作的必要構造,位於下頸部,主要功能為掌管新陳代謝,國人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及甲狀腺結節,前者盛行率約千分之一、後者約3~4成。

詹宜嘉醫師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好發於20~50歲的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5倍之多,常見症狀有吃多卻體重減輕、容易拉肚子、心悸、手抖、失眠、月經失調等,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若是藥物反應不佳,出現肝功能異常、藥物過敏等副作用,或有生育需求者,則建議進一步手術切除。

甲狀腺結節2情況 應手術治療

然而,甲狀腺結節同樣也好發於女性,詹宜嘉醫師說明,大部分甲狀腺結節為良性腫瘤,如果結節過大或懷疑有惡性的可能,就會建議手術治療。但是,傳統手術會在頸部留下一道疤痕,容易影響美觀。

微創手術是利用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由耳後、腋下或經口進行繞道手術,優點是傷口在肉眼下不易見、癒合快,且腫瘤清除率與傳統手術相當,適合要求美觀的愛美族群;不過也提醒,若患者頸部的腫瘤過大則不適用,因此,若發現頸部有異常腫大,應盡早到院檢查與治療。

甲狀腺緊鄰神經與器官 降低併發症很重要

甲狀腺周圍的血液循環豐富,又緊貼頸動脈、喉返神經,一旦傷害可能造成大量出血及聲音沙啞等併發症,患者術後需要較長的復原時間;如果職業需長時間說話者,如老師、導遊、業務及服務業等,就得在家休養、頓失經濟來源。

所幸,目前已有手術輔助工具能有效降低甲狀腺手術的併發症。詹宜嘉醫師舉例,如組織凝集儀,大幅縮短患者的麻醉時間,同時有效減少術後出血、避免噁心嘔吐;而神經監測器則能保護聲帶,避免造成術後聲音沙啞,更是一大福音。

半數甲狀腺癌無症狀 高危險族群應主動檢查

甲狀腺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7位,但半數的甲狀腺癌患者都沒有症狀。詹宜嘉醫師提醒,國人每3人就有1人有甲狀腺結節,尤其是女方直系親屬有家族史者,應特別留意;但男性也不能輕忽,建議高危險族群應做頸部超音波檢查。另外,如果容易變胖、新陳代謝差,卻找不出原因,有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建議抽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若想了解更多甲狀腺疾病相關衛教內容,請至詹宜嘉醫師部落格進一步閱讀:https://yichiachanmdmd.blogspot.com/?m=1

楊勇緯暖心呼籲百元捐 鼓勵家扶兒邁進夢想

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有67%的扶助家庭為單親或隔代家庭,63%月收入不到2萬5千元,收入微薄欲穩定生活已歷經萬苦千辛,在穩定子女學習上想精進或培植才藝天賦,在家庭必要支出上常難以排入優先序。然家扶調查發現,超過8成孩子透過課業和才藝學習探索興趣,6成孩子因此能找到人生努力目標,也有8成孩子期待未來有機會能持續學習,但現實生活中常是家庭無法負擔學費或補習費、家長無能力指導課業等因素,弱勢孩子學習上滿是隱憂。為助家扶兒少天賦才能得以精進培植,家扶基金會推動《無窮世代計劃》百元捐活動,邀請柔道選手楊勇緯擔任愛心大使,幫助弱勢兒少籌募學習經費,盼每個潛力新星都能有機會大展長才。

腰傷忍痛上場 楊勇緯錯失金牌

依國際柔道總會公布的最新世界排名,楊勇緯現為男子60公斤量級世界排名第一,從小學開始練習柔道,走到今日頂尖位置,一路上看似都為常勝軍的楊勇緯分享,其實他也曾有過低潮。國三時期,為想在畢業前湊齊國中三年的全中運金牌,而忽略訓練造成的腰傷,一心把金牌的目標擺在第一,並時刻警惕自己,如果現在停止訓練就會被別人超過,於是忍痛繼續練習,以致有些動作反覆讓腰傷不舒服,變得綁手綁腳,招式做不出來,等到正式上場時,雖順利晉級冠亞軍賽,但在心理的壓力及身體不適的狀況下,與金牌擦身而過。這次打擊,讓楊勇緯回顧賽期整個過程,這才理解他必須正視、面對運動傷害這件事,「練習得有方法、有方式、有方向,且有穩定堅強的心理素質,搭配適時的休息,能讓訓練更有品質。」願意從挫敗中學習成長的楊勇緯,現在每次比完賽都會回過頭檢討,找出哪些地方可以再做得更好,不斷堅持努力與精進。

為弱勢兒童募集資源 培育專長不受限

遇到挫折難免,但不要因為這些打擊而放棄自己夢想,除了以自己經驗勉勵正在努力的家扶孩子,楊勇緯也提到小時爸媽辛苦拉拔三兄弟長大,一路走來也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才有機會站上奧運的舞台、為國爭光。有感弱勢家庭的困境,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將努力不懈的柔道精神傳承,並鼓勵有才藝天賦的孩子堅持下去,特別親筆簽名酷卡要送給正在往柔道專長努力的家扶兒,他說:「站上奧運殿堂或世界舞台的夢想絕對不是夢,這會是真的能夠實現的一件事。」家扶孩子收到驚喜酷卡莫不雀躍欣喜,這條築夢道路上雖然辛苦,但這份加備的能量將繼續陪伴努力!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林秀鳳處長表示:「弱勢家庭因經濟因素難以栽培孩子的能力與才藝,疫情衝擊、物價波動持續更臻生活困境,然而弱勢孩子的學習不容停歇,邀請社會大眾一起響應愛心,讓有天賦的孩子都有機會站上舞台、發光發熱。感謝楊勇緯在訓練征戰百忙之中,特別撥空相助公益並鼓勵家扶孩子;也感謝momo購物網提供便利的管道,讓民眾的愛心能傳遞到每個需要的孩子。」家扶基金會攜手momo購物網,推動《無窮世代計劃》百元捐,提供民眾便利的線上捐款管道,即日起至3月14日止,邀請您齊力幫助弱勢兒少儲備脫貧能量。

《無窮世代計劃》百元捐

※楊勇緯擔任愛心大使,即日起至3月14日止,momo購物網公益專區https://momo.dm/FVaqIi

※捐款專線:04-22061234

※其他捐款管道:

郵政劃撥:戶名/家扶基金會;帳號/00224801(備註「無窮世代」)

家扶官網、LINE Pay、街口支付、7-11ibon、OK超商OK GO

手機直撥:51199(中華電信)、518093(台灣大哥大)、591993(遠傳電信)

資深藝人巴戈胰臟癌病逝 醫:無聲癌王難察覺

資深藝人巴戈於16日晚間驚傳因胰臟癌病逝,享壽67歲。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在早期幾乎無症狀,所以難以察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胰臟癌的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的發生率其實不高,但就是因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此時癌細胞往往已侵犯到鄰近組織或已轉移,後續治療也較棘手。

腫瘤位置不同 影響判斷難度

錢政平醫師進一步說明胰臟外觀細長,像一條魚橫躺在胃後方,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四個部分。若腫瘤位在胰臟頭部,容易阻塞總膽管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會有黃疸(皮膚和鞏膜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是胰臟癌好發也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

但胰臟癌若發生在胰尾,在臨床診斷上最具難度,此區的腫瘤幾乎不會造成症狀,會無聲無息進展,等到腫瘤影響到周邊組織器官或已造成腹腔轉移,可能才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的情況。

七大危險因子需留意 腹部超音波無法全面偵測

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等,若健康檢查只靠腹部超音波檢查其實無法全面偵測胰臟是否有病變,建議可採用不具輻射線的磁振造影(MRI)可深入掃描全腹部,也才能一窺胰臟的全貌。也呼籲民眾不管面對哪種癌症應保持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掌握早期診斷、及早把握治療的先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