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煙花匯演周四晚上9時在維多利亞海港上空舉行,九幕煙花歷時23分鐘,23,888枚煙花在維港綻放。
其中幾幕會有特別圖案,例如第二幕的紫荊花,第四幕的冬季奧運會五環和第八幕的英文字LOL及心形圖案。
最後一幕會密集發放繽紛色彩煙花,長達28秒,是整個煙花匯演的高潮。
香港電台第四台(FM97.6-98.9)同步直播音樂,市民可一邊收聽一邊欣賞煙花。
國慶煙花匯演周四晚上9時在維多利亞海港上空舉行,九幕煙花歷時23分鐘,23,888枚煙花在維港綻放。
其中幾幕會有特別圖案,例如第二幕的紫荊花,第四幕的冬季奧運會五環和第八幕的英文字LOL及心形圖案。
最後一幕會密集發放繽紛色彩煙花,長達28秒,是整個煙花匯演的高潮。
香港電台第四台(FM97.6-98.9)同步直播音樂,市民可一邊收聽一邊欣賞煙花。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今日探到訪衞生防護中心和中九龍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視察運作。
高永文在衞生防護中心與負責電話熱線、項目管理及專業發展處,以及監測及流行病學處非傳染病部人員會面,並與緊急應變中心人員傾談。
他其後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了解食水含鉛事件中被驗出血鉛水平略高的兒童,進行發展評估方面的安排。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今晚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中秋綵燈晚會,安排豐富表演和璀璨綵燈展覽,與市民共賀佳節。
今年維園綵燈會以「光影留情話香江」為主題,以霓虹燈箱和龍獅綵燈布置場地,重現昔日香港街頭風貌。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在典禮上致辭,指政府致力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繼續與大坑坊眾福利會合作,把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坑舞火龍」帶入維園,作為壓軸節目。
耀目的大型綵燈成為市民拍照留念的熱點,當中包括由本地紮作師傅製作、高七米的中式造型綵燈。它糅合「花炮」和「走馬燈」元素,不同造型的「花炮」展現嫦娥奔月故事,和香港昔日歡度中秋的街景。
現場表演民族歌舞、雜技、醒獅、功夫、hip hop舞、鼓樂、手風琴,並有傳統手工藝示範、中國服裝展和試穿等項目。
綵燈晚會明晚移師青衣公園,晚上7時30分開始。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現正舉行「月下嬉戲花海間」專題綵燈展,直至10月18日。
非洲鼓節奏明快,澎湃激昂,既可振奮人心,也有開啟心靈的魔力。關文亮師承世界著名西非鼓宗師Mamady Keita, 並在今年擔任康樂文化事務署社區文化大使,期望以非洲鼓打開年輕人的心扉,令他們變得主動開朗,更懂得關懷別人。
關文亮於2006年創辦迷你畿內亞鼓樂坊,身兼藝術總監、策劃和導師。今年,他參加「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籌辦八節共24小時「非洲鼓樂木人巷」培訓班。和過去主要教授成年人和小學生不同,關文亮這次特別以中學生為對象,因為他覺得新一代較為被動。
他說:「非洲鼓很容易上手,只要學生有勇氣嘗試,我就可以藉機教他們其他知識,讓他們透過學習音樂,學懂怎樣解決困難。」
這天,關文亮和一群初學非洲鼓的中學生來到長沙灣一間長者中心,以獨特的鼓聲為老友記慶祝生日。不少長者被熱鬧氣氛感染,不禁跟隨鼓聲敲打節拍,或以雙手模仿擊鼓,樂在其中。
「看到他們表演,我們仿如年輕了20年。」有長者坦言度過了近年最開心的一次生日。
約半小時的表演結束後,年輕人跟隨關文亮與長者逐一握手擁抱,為生日會劃上溫馨句號。這場表演,觀眾和表演者都有得着。
學習處世 表演其次
關文亮說,學生初試啼聲,表演精彩與否並不是最重要,最欣慰的是他們在表演後學會跟長者握手親近,體現了音樂作為媒介的功能,把本來互不相識的人聯繫起來。
「我們到社區表演,可以接觸不同年紀、身體狀況和背景的人,繼而關心他們、分享喜悅及嘗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世界,這些體驗正是年輕一代較為缺乏的。」
非洲鼓打開溝動大門
學生也認同參加非洲鼓課程,令他們收穫豐富。麥嘉雯說自己深受感動:「我的自信心增加了。跟長者聊天時,我感到很開心,也很高興他們喜歡我們的演出。」
16歲的鄧皓月打鼓時表情豐富,表現投入,她說從中學懂主動與人溝通。
「以往如果不懂打拍子,我通常會放棄作罷。但非洲鼓講求合拍,我不得不硬着頭皮主動求助。習慣了向人求教後,人也變得主動和開朗。」
學員陳煌鏞也表示,學鼓令她提升了自信心,有勇氣踏上舞台表演。
「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每年邀請本地藝術家或藝術團體擔任社區文化大使,籌辦針對特定社群或個別社區的活動,促進社區藝術發展。關文亮和學生們年底前㑹到訪不同社區,繼續鼓舞人心之旅, 也讓更多人認識非洲鼓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