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兩宗退伍軍人症個案,兩男子確診。
首名患者35歲,居於元朗錦田祠堂村,10月9日起咳嗽帶痰和呼吸困難,10月23日到博愛醫院求醫,入住深切治療部治療,目前情況危殆。
另一名患者41歲,居於大埔大元邨,10月24日起發燒和咳嗽,翌日到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求醫,入住深切治療部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本港今年錄得58宗退伍軍人症個案。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三間位於屯門、大埔和西貢的空置校舍會改建為綜合福利服務大樓,服務弱勢社群,將來會有交通配套配合。
張建宗今日出席一個活動後向傳媒表示,三間校舍面積不小,有多個班房,可改成設備完善的綜合福利服務大樓,提供多元化服務,受惠者不限於殘疾人士。
他說,改建完成後,服務名額肯定會有突破,並大大縮短輪候時間,造福更多弱勢社群。大樓會有交通配套,例如小巴線、復康巴士等。
他又說,除了改建計劃,當局未來幾年還有兩個大型計劃推出,分別是在小欖醫院舊址興建全港最大規模的綜合康復服務大樓和改建觀塘啟能庇護工場及宿舍。連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相信會陸續改善支援弱勢社群的服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醫管局決定為公立醫院醫生加薪3%,未來數年醫管局會考慮長遠應採取甚麼機制為員工釐定薪酬水平。政府短期內無意調整公立醫院收費。
高永文今日出席公開活動後向傳媒表示,醫管局動用任何資源,均不可影響公立醫院的服務水平,相信醫管局會視乎本身的財務工作計劃,在數個星期內向董事局提交新財務安排,而有關安排不會影響長期財務的可持續性和公立醫院的服務。
談到本港器官捐贈率偏低,高永文說,有意見認為可效法外國,若市民沒有反對,離世後,政府可把其器官移植至有需要病人。他指這個方案十多年前已討論過,當時業界和社會均不認同,最近這個議題再度引起大眾關注,政府會再探討。
對於以鼓勵方法或提供誘因提高捐贈率,他相信專業界別會有疑慮,因為無償和自願是器官贈的重要原則。
他說,當局現時沒有正式取態,會先研究市民對不同器官捐贈方案的態度。
「優化尖沙咀海濱計劃」巡迴展覽下星期一在多個地點舉行,以加深公眾對計劃的了解和參與。展期至11月6日。
展覽地點包括香港大會堂、香港文化中心、尖沙咀海濱和沙田大會堂。
巡迴展覽是「優化尖沙咀海濱計劃」的首階段公眾參與活動之一,參觀者可填寫問卷,就項目的最新設計和優化設施提供意見和建議。
次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明年1至6月舉行,屆時會徵求社區對海濱優化後運作的意見。
優化計劃旨在美化設施和增添文化元素,使尖沙咀海旁成為更具吸引力和朝氣的公共空間,讓香港市民和旅客享用。
政府宣布,尖沙咀大包米訊號塔、掃桿埔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和西營盤舊精神病院立面列為法定古蹟。
天文台1907年在大包米訊號山花園興建訊號塔擺放時間球,向海員和市民報時。時間球於1933年中停止報時,訊號塔的建築富古典巴洛克色彩,以紅磚配上淺色石構件,現已成為訊號山花園的獨特標誌。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建於1922年,悼念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大火的死難者,是全港唯一為這宗慘劇遇難者而建的紀念碑。紀念碑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元素,極具心思。
高街二號舊精神病院於1892年落成,隨着青山醫院1961年啟用,舊精神病院同年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1971年門診部遷出後,病院一直空置。1998年重建舊精神病院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的工程展開,保留了病院極罕有的花崗石立面。
現存的舊精神病院立面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包括寬闊拱形遊廊和下方粗琢花崗石塊,這類早期巴洛克式建築在本港非常罕見,更難得的是使用本地物料,造工精準。
上述三個古蹟的詳細資料已上載發展局文物保育網頁。
醫院管理局今日發表行動計劃,為落實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早前提出的建議訂定具體步驟和時間表,以改善服務。政府表示歡迎。
食物及衞生局表示,得悉醫管局已即時或會在三年內陸續落實各項建議,並會定期向政府提交落實行動計劃的進度報告,會密切監察醫管局的工作,確保督導委員會的各項建議得以適時和全面推行。
在督導委員會各項建議得以全面推行的情況下,政府有信心醫管局在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趨普遍和醫學科技進步的挑戰時,能繼續有效地履行於雙軌醫療制度下,作為公營醫療系統基石和提供全民安全網的角色。
政府在2013年成立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討醫管局的運作。督導委員會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擔任主席,成員包括醫療專業人員、學者和福利界和病人組織代表。
委員會探討了提高醫管局成本效益及服務質素的可行措施,並於7月發表報告,提出十項主要建議,包括輪候期過長、聯網協調問題、資源分配、人事及培訓管理等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