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三名新型肺炎患者不治

醫院管理局表示,兩名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死亡,累計54名確診者在公立醫院離世。

85歲男病人上月31日因發燒和肚瀉入住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今日凌晨不治。

86歲男病人有長期病患,上月28日因發燒和嘔吐入住瑪麗醫院,今日上午離世。

院方表示難過,會為死者家屬提供適切協助。

康文署外判保安員染新型肺炎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名外判保安員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該署即時安排全面清潔消毒確診者的工作地點和所有公共設施。

康文署表示,該名保安員在中西區香港動植物公園工作,最近沒有外遊紀錄,工作時佩戴口罩,上班期間體溫正常,最後上班日期為8月1日。

她早前因身體不適求醫,昨日得悉確診,目前在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署方會繼續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並已提醒所有人員注意個人衞生。

醫管局洗衣房工人初步確診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醫院管理局表示,蝴蝶灣洗衣房一名外判工人初步確診,該局會清潔消毒相關設施,並調查感染源頭。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成效及科技管理)庾慧玲今日在簡報會上說,該名46歲工人上星期六因為喉嚨痛到屯門醫院急症室求醫,交回的深喉唾液樣本經測試後證實初步確診,其家人早前也確診。

她說,患者負責處理傳染病病人的衣物。這類污衣會用水溶性袋包裹,放進洗衣袋後才放入洗衣機清潔消毒,患者不需接觸污衣,他工作時會穿戴外科口罩、帽和袍等防護裝備。

庾慧玲又交代另一宗初步確診個案詳情。62歲男患者上星期六因發燒和流感症狀到到廣華醫院求醫,昨日交回深喉唾液樣本瓶,樣本經測試後證實初步確診。

醫院翻查紀錄,得知他8月2日因腸胃問題入住外科病房,翌日發燒被轉往監察病房進行病毒測試。院方得悉測試結果呈陰性後,將他轉往普通外科病房。患者8月4日出院。

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居住的大廈有人確診,醫管局會調查感染源頭是否在社區。患者妻子是醫院員工,屬密切接觸者,該局會安排她接受檢疫。另外,廣華醫院一名70歲男病人昨日確診,一名與他有密切接觸的54歲男病人今日也初步確診,院方正調查這些個案是否有關連。

此外,明愛醫院一名女護士初步確診感染新型肺炎,她本月6日起感到疲倦、喉嚨乾涸和輕微乾咳,兩日後失去嗅覺和味覺,昨日到急症室求診。五名護士曾與她一同用膳,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需接受檢疫。

雪橇犬對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

漁農自然護理署表示,一隻西伯利亞雪橇犬對2019冠狀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其畜養人為新型肺炎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

有關狗隻本月5日被送到漁護署接受檢疫,現時沒有病徵,署方會密切監察,並為狗隻反覆測試。

該署強調,現時沒有證據顯示寵物會傳播2019冠狀病毒病。寵物畜養人應時常保持良好衞生習慣,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棄養寵物。

社交距離措施延續至8月18日

政府公布延續現行的社交距離措施,包括要求餐飲業務處所在指定時段停止提供堂食、繼續關閉表列處所、在所有公眾地方須佩戴口罩及不得多於二人聚集等。有關規定延續七天至本月18日。

政府表示,本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持續嚴峻,儘管過去一星期每天新增確診個案宗數稍為回落,整體數字仍處高位,死亡率也持續攀升,約40%本地個案源頭不明,顯示社區有隱形傳播鏈,大規模爆發的風險仍相當高。

鑑於疫情持續嚴峻,政府認為有需要延續相關社交距離措施。

除特定處所外,餐飲業務負責人在每日下午6時至翌日早上4時59分須停止提供堂食。受影響處所可繼續以外賣及外送方式售賣或供應食物及飲品。

餐飲處所内的顧客數目任何時間均不得超過通常座位數目一半,並不得多於二人同坐一桌。桌子之間至少有1.5米距離或設有隔板分隔。

有關措施亦要求13類表列處所繼續暫停營業。

此外,禁止在公眾地方進行兩人以上群組聚集、進入或身處公眾地方及交通工具時須一直佩戴口罩的規定亦將維持。

政府強烈呼籲市民盡量留在家中,減少外出用膳,並避免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和聚會,從而減低社區傳播以至切斷社區傳播鏈。

當局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發展,不時檢討相關措施。

安老院防疫工作要快馬加鞭

前傳

由於居於安老院的長者不少都有長期病及體弱,在每一年的流感高峰期,安老院的防疫工作都需要加強。亦由於住客經常因病或覆診要出入醫院,會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所以自2018年10月開始,社會福利署(社署)透過非政府機構為全港所有私營及自負盈虧的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免費提供基本的到診支援服務,既可促進這些院舍積極應對季節流感和住客的其他偶發疾病,亦可減少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住客依賴公共醫療系統。加上到診支援服務亦包括為院舍員工提供有關健康護理及感染控制方面的訓練,正好在這次疫情中發揮其功能。

疫情初期

若大家有留意到歐美各國在疫情初期,廣泛的安老院感染及死亡率,實在令人膽顫心驚。

在疫情初期,全港口罩缺貨,安老院開始告急。當懲教署的口罩生產可以提產後,便為所有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員工,每人每日提供一個口罩;稍後再增加至每人每日兩個口罩。

基於2003年沙士的經驗,社署除了不斷提醒院舍加強感染控制措施外,亦為安老院一旦有疫症爆發作好準備而物色及安排合適的處所,讓成為緊密接觸者的長者住客可在該處接受檢疫。第一個選址,便是位於薄扶林的傷建營。可算是幸運,在疫情初期未有安老院出現感染個案;由於幾個月都未有啟動這個檢疫中心,正考慮進行一次模擬行動時,第一宗安老院的確診個案便在7月6日出現了,這個在政府內部代號為Site X的計劃終於啟動了。

第三項重要的防疫工作,便是為全港約1,000間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提供資源,進行噴灑防病毒塗層的工作。自本年5月4日推出噴灑防病毒塗層津貼到現在,大部分的院舍已噴灑了防病毒塗層。

為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員工進行2019冠狀病毒檢測

疫情反覆,7月初出現社區感染,院舍亦開始出現感染群組。雖然,院舍員工本身不算是一個高風險群組,但若他們將病毒帶入院舍,體弱住客受到感染,便後果嚴重。所以政府在加強對社區內的高風險群組進行2019冠狀病毒檢測,對象包括所有於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工作的員工(包括全職、兼職、外地勞工、替假員工以及外購合約服務員工(如陪診員)等)。為此,社署已安排檢測機構有秩序地於2020年7月14日至8月4日期間,為全港各區自願參與的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員工採集合共超過32,600個咽喉拭子樣本,涉及1,048個處所共1,085間院舍;員工的參與率約86%。至今有一個員工檢測樣本呈陽性,及後確診。不過,這個數字不反映全部,有一間院舍在未展開檢測計劃前已有確診個案,由衞生署負責跟進;另外有一名員工在這項檢測於其院舍進行前已初步確診。

汲取了第一輪檢測的經驗,社署正籌備在未來數天內啟動第二輪的檢測。

透過外展醫生到診服務加強院舍的感染控制措施

為了進一步協助院舍應對疫情,社署已參考衞生署一份特別針對這次疫情而設計的院舍感染控制措施檢測表,將聚焦支援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加強感染控制的措施。社署將邀請有關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在未來兩星期完成有關檢測,並安排院舍外展醫生到診服務的團隊到訪院舍,就其感染控制的實況提供專業的改善建議,並即場教授員工有關防疫知識和技巧。政府希望藉此進一步提高院舍前線員工,如護理員、助理員等在感染控制方面的意識和技巧,從而改善院舍整體的環境衞生及減低傳染病的散播。

此外,提升院舍室內通風水平有助減低病毒在院內散播。社署正與相關部門合作,探討改善私營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室內通風的可行方案。

長遠方向

私營安老院的環境及服務質素受到廣泛關注。要進行改善,不能一蹴即至。在策略上,除了為院舍提供醫療及專業支援服務外,便是「胡蘿蔔加大棒」。「胡蘿蔔」是增加買位,「棒」便是監管與修例。由2019至20年度開始,社署會連續五年向符合甲一級宿位水平的私營安老院,每年增購1,000個宿位;一方面是增加資助宿位,另一方面是鼓勵未達甲一級水平的院舍提升服務,包括改善員工比例和人均樓面面積標準。

為進一步優化院舍的監管,社署成立的檢視院舍法例及實務守則工作小組已於2019年5月完成相關的檢視工作,並就院舍的分類、院舍的法定最低人手要求、院舍住客法定最低人均樓面面積、院舍持牌者的規定、院舍主管及保健員註冊制度、住客的年齡以及罰則等提出19項建議。其中部分建議涉及《安老院實務守則》及《殘疾人士院舍實務守則》,已透過修訂該兩份實務守則實施;而涉及《安老院條例》、《安老院規例》、《殘疾人士院舍條例》及《殘疾人士院舍規例》的建議,須透過法例修訂實施。

政府已就相關建議初步諮詢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安老事務委員會、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及康復諮詢委員會,並已於今年1月至6月期間舉辦四場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法例修訂建議與持份者交流會。政府現正進行修訂條例草案的準備工作,希望盡快完成有關法例修訂的工作。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8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