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突然乳汁狂分泌、視野縮小? 當心是腦長瘤了

38歲的謝姓女教師5年前沒有懷孕,卻常常分泌大量乳汁,生活很困擾,後來確診是腦下垂體良性腫瘤,以藥物改善,5年後腫瘤大到壓迫視神經,視野大縮,只能看到前方,後續經由不必開顱的鼻內視鏡微創手術移除腦下垂體腫瘤,解決她的生活困境。

腦下垂體腫瘤 荷爾蒙抑制藥劑減少泌乳

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紹清指出,腦下垂體位於腦部最底部的位置,控制身體的內分泌,這起個案就是因為腦下垂體腫瘤引起泌乳激素大量分泌,但因為只有1公分大,所以先觀察不開刀,用荷爾蒙抑制藥劑治療,減少患者的泌乳激素分泌。

腫瘤大壓迫視神經 手術切除避免失明

趙紹清主任說,經腦部核磁共振儀每年追蹤檢測患者,5年後患者的腫瘤已經大到2公分,還壓迫到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兩眼靠近外側的視野已經變小,所以一定要手術去除腫瘤,如果不處理,不僅生活中處處是危險,當神經壓迫越來越嚴重,眼睛還有可能失明,屆時再處理可能來不及了。

經鼻腔內視鏡+3D立體影像導航系統 避免神經損傷

趙紹清主任表示,手術不採取破壞範圍大的傳統開顱手術,而是經鼻腔內視鏡切除腫瘤,利用3D立體影像導航系統準確定位,內視鏡從鼻孔進入,在手術中特別以神經監測儀監測,當神經有任何損傷可能時,監測儀馬上警告,以確保患者的神經不受傷害。

腫瘤出現在這2部位 應立即就醫診治

這種鼻內視鏡的微創手術沒有傷口,手術隔天即可下床,術後通常良好,但過去卻常有患者的視神經被壓迫置之不理,最後雙眼失明無法回復。趙紹清主任強調,一般而言,良性腫瘤危害不如惡性腫瘤大,但如果出現在腦部和脊椎的良性腫瘤就有可能因為被壓迫神經的位置,變得很嚴重,所以,絕對不能放任不管,要定期監測。

夜間開車最怕眩光 新型人工水晶體讓晚上清晰可見

近年來人們因為3C產品,導致視力不良,生活品質不佳,資深時尚媒體人袁青老師經常到國外國際時妝的評審工作,但是曾經一度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視線模糊不清楚,對於用眼欣賞美學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甚至擔心四十多款時尚眼鏡需要重新驗配。前往知名眼科中心張正忠院長求診治療後,經院長悉心照護及客製化後,推薦使用「非繞射式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術後眼睛看得超清晰,也不需要更換眼鏡,讓置身時尚的他,找回無限可能的希望。

傳統繞射型水晶體 夜間易眩光問題

過去的傳統繞射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可讓患者看遠、中、功能性距離都清楚,但夜間容易受到光學干擾,產生光暈、眩光問題,令不少患者感到非常困擾,隨著科技進步發展來,今年7月知名大藥廠更推出劃時代「新型視延老花矯正人工水晶體」,突破過往設計,彌補了過去人工水晶體的缺點,使患者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都清晰可見。

採非繞射式延長視線 夜開者看得更清晰

知名眼科林丕容總院長解說,光會透過小縫隙產生光的繞射,經過波峰與波谷會重疊,它會加強波峰與波谷的差距,利用繞射現象光線透過眼睛晶體的焦點,聚焦在遠、中、近距離,這是很神奇的光學設計。現在的新突破在於沒有一圈圈的繞射情況,只有在中心一毫米處有一個微小前導波設計,透過此設計,光線進入後就能形成延長景深的焦距,而非一點焦點,也非繞射型的三的焦點,而是延伸型的一種連續視程,即遠中近的自動調節。

特別是夜間開車司機、飽受眩光困擾、色彩對比不佳者來說,此款人工水晶體透過微調的光學設計,在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上,採取用「非」繞射式,讓視線再轉換過程中,具有視線延長的效果,不僅能大幅地改善過去光暈、炫光等副作用,使夜開者可以看得更清楚,且視線在變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的過程中都擁有十分清晰的視覺體驗。

絕大多數患者使用 神經病變、黃斑部病除外

張正忠院長說,「多功能防眩」、「保持單焦水晶體功能」、「特殊挑戰患者」是非繞射式型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的三大的特點,對於想要戴眼鏡、多功能的患者來說是很大的福音,但並非適用所有患者,需要傾聽患者的需求來客製化。醫師補充,除了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患者以外,絕大多數患者可以使用,甚至適用於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眼底有其他病況的病人。

林丕容總院長分享一名複雜型案例,27年前做過傳統鑽石刀手術,15年前做飛秒近視雷射免戴眼鏡之苦,因為是高度近視白內障提早到來,50多歲時做白內障手術,剛巧角膜經過兩次趨光手術,經醫師評估後使用此款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天看遠視力1.0、中距離1.0、近距離1.2,患者非常驚喜,2、30年後還能重享遠中近的距離。

新型視延老花矯正人工水機晶體 重獲視覺自由

對於近視老花雷射手術,過去在選擇晶體不免感到猶豫,過往的繞射型的人工晶體,確實有對比敏感度、夜間視力奢弱的情況、光暈等情況,現在都可免除。新型視延老花矯正人工水機晶體也受到全台許多權威眼科醫師的青睞,期待未來可以幫助更多人們擺脫眼鏡的束縛,重獲視覺自由。

入秋轉大人好時機! 中醫授「轉骨撇步」

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正是最適合邁入青春期的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好時機。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兼具西醫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指出,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也就是培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預防保健」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傳統轉骨方 搭配體質調理

「許多家長為了促進孩子成長,往往以『傳統轉骨方』為孩子進補」,楊成湛主任表示,這已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需要,因為現代青少年普遍長時間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普遍出現肥胖、視力退化等問題,需透過中醫師辯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中藥,而不是傳統轉骨方一藥吃到底;「轉骨」不僅僅在於長高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調整臟腑機能和改善偏差體質,達到促進生長發育的目的。

服用中醫轉骨方 男女有別

楊成湛醫師指出,服用中醫轉骨方必須考量青春期的時間點,一般青少年從10~16歲的生長潛力最大,可根據第二性徵的出現為基準點,太早亂吃補藥有可能會造成性早熟的後遺症。

楊成湛醫師也說,中醫轉骨原則是「補脾益腎疏肝」,但男女調理轉骨也有差別,男生常因運動跌打損傷造成氣滯血瘀,調理的重點在於筋骨及氣血的調理;女生則因有經期,所以要調經補血,預防貧血及經期腹痛的發生。

注意特殊疾病 挑選合適體質轉骨方

楊成湛醫師提醒,有些孩子可能屬於特殊體質,包含容易過敏感冒、長痘痘、體型虛胖、容易失眠、便秘,甚至月經遲遲不來等,坊間偏方不能一體適用,建議醫師問診後,依個人體質提供適合的轉骨方,藉中藥調理幫助吸收,千萬不要補過頭,以免適得其反。

此外,要長高的基本功須培養良好的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達到長高的目的。

正確了解過動症 幫助孩子穩定成長

擁有健康活潑的孩子,幾乎可說是每對父母的願望。然而小孩要是活潑過了頭,卻容易造成家長和老師的困擾。究竟怎樣算是「過動」呢?臨床心理師陳南君建議,家長需要先對過動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治療過程中成為孩子最大的助力。

活動量大不一定是過動 自我控制品質為關鍵

提到「過動症」,一般人腦中可能會浮現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全名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疾患,根據孩子的核心症狀可分為:不專注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三種型態。

陳南君指出,過動及衝動行為屬於外顯行為,有此症狀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家長或學校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進而尋求專業協助;而不專注型的孩子比較容易被認為是在發呆、恍神或學習動機低落,由於這些症狀比較不會干擾團體活動的進行,就不容易被辨識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量大並不表示就是過動。陳南君提醒:「活動量是一種氣質,孩子的活動量大,並不一定就是過動,因為ADHD的過動與衝動並不是以一個人的活動量多寡來判斷,而是以自我控制的品質來進行判斷。」

療程設計 協助自我提醒與控制

一旦被確診ADHD,會有怎麼樣的療程呢?陳南君說,治療師會先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了解他們在哪些類型的注意力有困難、衝動控制的能力、以及目前所遭遇的困難情境,再進行治療。她進一步指出,在治療中通常會幫孩子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誘發其專注力和自我控制,幫助他們去體驗這種專注、抗拒分心、和自我控制的感覺,再逐步地減少給予孩子的協助,讓他們漸進式地學會自我提醒與控制。

了解症狀、積極參與治療 家長是孩子最大後盾

ADHD的症狀不只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也會影響其生活習慣的建立、人際互動、以及親子關係。孩子受到注意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各種領域的表現時好時壞,也容易因為表現不如預期而發脾氣、感到挫折、或沒有信心,家長也因為難以判斷孩子到底是「有困難」還是「不願意」,而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進而引發更多的親子衝突。

陳南君強調,當孩子確診ADHD,家長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對於孩子的症狀有所理解,並且積極參與治療,把治療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陪伴孩子穩定的進步。此外,家長也可以接受親職諮詢,學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溝通方式,成為孩子最好的後盾。

臨床心理師 陳南君

● 學經歷:

– 臺大醫院 臨床心理中心 臨床心理師

–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臨床心理學組 碩士

–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 碩士

● 專業認證:

– 臨床心理師

–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員

– 長照服務人員 臨床心理師

● 專長:

嬰幼兒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兒童青少年心理/情緒/行為困擾、注意力與執行功能訓練、親職教養與親子溝通、腦部傷病認知復健、身心障礙者就業準備、照顧者照護效能與復健知能促進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