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過敏VS感冒VS新冠肺炎如何區別? 專科醫解析「關鍵差異」

最近侵台的 Delta 變異病毒傳播力高造成人心惶惶。相較於傳統新冠病毒及Alpha病毒,症狀從一開始以「流感跟新冠肺炎的症狀相似,但新冠肺炎比較不會肌肉痠痛」,到現在演變的Delta病毒症狀表現則像是重感冒,且確診者較不會出現嗅味覺異常、腹瀉,反而出現頭痛、喉嚨痛等症狀的機率較高。

發燒、咳嗽 為臨床最常出現症狀

樂生療養院小兒科張瑩雯主任表示,根據新加坡學者目前所進行英國變異株或印度變異株的個案資料蒐集發現,70%的人有發燒症狀,而有46%的個案有咳嗽症狀,因此「發燒、咳嗽」仍是比較多數的臨床表現;若有這兩個症狀,加上鼻塞、流鼻水、頭痛或喉嚨痛的症狀,建議要盡速自行進行快篩或至醫院進行篩檢。

過敏發生時間固定 症狀不易有改變

張瑩雯醫師說,過敏發作起來的流鼻水、鼻塞或過敏咳、甚至氣喘、呼吸困難的確會很容易跟感冒甚至是新冠肺炎混淆,最大的差異在於過敏發生的時間比較固定(大都發生於清晨、氣溫驟降或有環境過敏原刺激時)、症狀不太會改變、也沒有發燒,喉嚨痛等現象;因過敏引起之氣喘則會有咳嗽及喘,甚至有些咳嗽還會有喘鳴聲或痰音,給予支氣管擴張劑通常可以得到緩解。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長期鼻子過敏及慢性鼻竇炎與新冠肺炎雷同,也有可能引起嗅覺或嗅覺異常症狀。

感冒症狀 較常隨時間變化 

張瑩雯醫師強調,一般感冒症狀大多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例如:剛開始打噴嚏、隔天流鼻水、隔天開始喉嚨痛等,也可能會輕微發燒。除了一般感冒,秋冬天易好發的的流感,其潛伏期短(通常1-4天,平均為2天)及病程較短,而且變嚴重的速度非常的快,可能昨天還好好的,隔天就突然發高燒、全身痠痛、或有其他任何不舒服甚至到無法出門;所以如果「突然」不舒服,很有可能會是流感。

新冠肺炎潛伏期長 持續3天沒改善要當心

而新冠肺炎潛伏期比較長(平均為5到6天,最長會達到14天),長潛伏期讓人無法察覺,疾病病程會拖到幾週、幾個月以上,一開始可能會先有一點小症狀,然後慢慢越來越不舒服,若有慢性疾病,病程就比較會惡化;持續3天以上都沒有改善,就應該懷疑是新冠肺炎。

不慎魚蝦扎手 當心感染「創傷弧菌」致命

88歲阿嬤在處理魚類時,左手不小心被魚鰭刺傷,傷口不到一公分,卻開始局部紅腫熱痛,且在幾個小時後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經送醫後迅速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經清創、完整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出院。

處理海鮮食材被刺傷 這些症狀恐是創傷弧菌感染

秋節將至,與家人團聚時,可能會以烤肉方式來度過中秋節。雖然目前許多縣市中秋節不開放非家人間聯歡烤肉,但若與同住家人烤肉時,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提醒,海鮮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並清洗乾淨,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食材不慎被刺傷,也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其症狀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必須儘快就醫。

另外,食材要烤熟、生熟食要分開,避免感染各式病毒和細菌而造成腹瀉,千萬別輕忽。

4大族群感染創傷弧菌 嚴重恐致命

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表示, 健康民眾受到感染,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但是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便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百分之五十。

高危險群 6事項須注意

因台灣海域的溫度通常大於18℃,因此大部分的症狀都出現在4到10月,尤其6到8月夏天的時候為疾病高峰期。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提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潛在肝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創傷弧菌感染:

1、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

2、徹底煮熟貝類(牡蠣、蛤、貽貝)

3、不要吃那些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

4、將牡蠣去殼煮至少3分鐘。

5、 避免將煮熟的海鮮和其他食物與生海鮮和生海鮮汁交叉污染。

6、烹飪後應立即食用貝類。

7、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

8、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防護服器具(例如手套)。

9、去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以為久咳不癒是過敏? 它與新冠同時感染 病情恐加劇

疫情日益趨緩,街道人群、商家也逐漸活絡,但提醒民眾仍不可鬆懈、應做好個人衛生與防疫生活。根據研究指出,若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感染呼吸道相關疾病,恐加重患者病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邱政洵副院長解釋,當新冠肺炎合併其他呼吸道細菌或病毒,稱為「多重呼吸道感染」,症狀將會加乘、讓病情變得更嚴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COVID-19期間免疫指導方針」,為避免雙重感染併發重症,建議民眾可接種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疫苗,包含流感、肺炎鏈球菌與百日咳。其中,百日咳是高度傳染性疾病,主要透過飛沬傳染,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百日咳初期似感冒易被忽略 久咳不癒是警訊

百日咳一般潛伏期約7-10天,也就是感染百日咳桿菌後,約1-2週才會開始出現症狀。邱政洵副院長說明,百日咳病程主要分為卡他期、陣發期與恢復期,卡他期時患者會出現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如鼻炎、流鼻涕或輕咳等,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感冒、過敏進而被忽略,但此時其實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

當進入到陣發期時病患會不斷的咳嗽,咳到無法入睡、吃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且時長可能會拖到90-100天之久,這也是百日咳的取名緣由。邱政洵副院長分享,曾有病患嚴重到咳到尿失禁、肋骨骨折、腦出血或眼結膜出血。然而,現在已可透過疫苗提前預防百日咳,除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提升自身免疫力,也可保護家中成員不受疾病威脅!

疫苗保護力有時效 約3-5年抗體會消退

因不同年齡層臨床症狀也有所不同,若嬰幼兒罹患百日咳,常以癲癇、抽蓄或發紺來表現,嚴重可能會呼吸衰竭、併發肺炎、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然而,嬰幼兒的傳染源主要來自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邱政洵副院長呼籲,孕婦、嬰幼兒照顧者與同住家人都應積極接種疫苗,其中孕婦應把握孕期27-32週施打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增加免疫力與體內抗體,同時也將抗體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以保護胎兒在出生後至接種疫苗間的空窗期。

邱政洵副院長進一步分享,林口長庚曾針對桃園地區的青少年(小六-國二)做過研究,研究中挑選200個一年內沒有接種過百日咳疫苗的學童,進行抽血檢驗百日咳抗體,發現有高達4%的青少年體內抗體很高,其代表近期內有罹患百日咳,也證實了百日咳在青少年間曾流行。因此,根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建議,除出生2、4、6、18個月與5歲的基礎接種時程,11-13歲的青少年可自費接種一劑減量三合一疫苗(Tdap),主要原因為非細胞性的百日咳疫苗,抗體消退的較快,疫苗保護力約3-5年。

成人罹患百日咳恐嚴重影響生活 應提前接種疫苗超前部署

依照百日咳的流行病學,成人較不容易會被診斷出來,但其實成人的保護也很重要。邱政洵副院長也呼籲,為減少感染風險與罹患疾病所帶來的醫療及各種無形成本,19歲以上的成人每10年可依政府建議追加白喉與破傷風的二合一疫苗(Td),其中高危險群如醫療照護人員、孕前婦女、嬰兒照顧者則優先以三合一疫苗(Tdap)接種,以預防百日咳、白喉與破傷風的感染。

偏頭痛是什麼 它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嗎?

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嗎?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指出,許多人有對偏頭痛存有迷思,認為偏頭痛只是比較嚴重的頭痛,甚至誤解偏頭痛只是一個症狀而非疾病,從而輕忽治療的重要性。如果頭痛嚴重生活或經常發作、且無法以一般止痛藥控制時,偏頭痛是可採取預防性措施,來降低發作的頻率,免於陷入疼痛的惡性循環。

偏頭痛盛行率9.1% 每10人有1

在台灣,偏頭痛盛行率為9.1%,相當於近10人就有1人受偏頭痛所苦,推估目前約有180-200萬人深受其害,偏頭痛是一種腦部的原發性疾病,屬於一種神經血管性頭痛,每次頭痛持續4-72小時,且具如同脈搏一般跳動的抽動、單側或雙側、中重度頭痛、一般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以上4項符合2項以上,並同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且怕吵等症狀,即可能是偏頭痛。

慢性偏頭痛 止痛藥緩解有難度

但是有許多人頭痛會採取吃止痛藥的方式,但是急性止痛藥物每週不能超過2天,每月不得超過8天,否則可能造成反效果,並引起藥物的過度使用性頭痛。陳韋達指出,治療偏頭痛可以分為止痛藥物及預防性藥物兩大類型,如果頭痛發作頻率每月15天以上,且有8天具偏頭痛特徵,並持續3個月以上,則要多加留意,偏頭痛很可能已經進展成「慢性偏頭痛」,此時僅靠止痛藥並無法緩解頭痛,甚至可能會加劇頭痛,慢性偏頭痛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減緩頭痛頻率,達到預防的效果。

偏頭痛如何緩解 採用預防性藥物

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藥物包括口服、針劑藥物,必須定期使用,減緩頭痛頻率,如果當頭痛嚴重生活或經常發作、且無法以一般止痛藥控制時,經醫師評估可使用預防性治療時機。

1. 反覆偏頭痛發作,明顯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或日常活動。且已經排除誘發因素,妥善使用急性治療藥物和改善生活型態。

2. 頻繁偏頭痛發作,次數超過每月4次有進展成慢性偏頭痛的可能。

3. 急性止痛藥物治療失敗、使用禁忌或使用過量者。

4. 病患個人意願,想要盡可能減少發作次數。

5. 特殊形式偏頭痛發作,如偏癱偏頭痛、腦幹預兆偏頭痛、過長或令人不適的預兆期、偏頭痛腦梗塞等。

偏頭痛是疾病 疼痛需及時治療

陳韋達強調偏頭痛是一種疾病,不少人會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輕忽治療的重要性,讓疾病持續惡化,如果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恐令頭痛惡化、預防性頭痛更要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遠離頭痛人生。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