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飲食與健康

多吃植化素有助遏止腎臟惡化? 腎臟科醫師用實例驗證

美國女婿羅伯威奇,罹患重度慢性腎病變的第五期,也就是末期,達到必須洗腎救命的地步,經過住院洗腎調整,羅伯威奇腎臟功能恢復穩定,醫師表示可以搭乘飛機長途旅行,於是羅伯威奇與太太返回美國住居;沒想到才半年,夫婦倆又回到臺灣求醫,因為羅伯威奇的腎臟功能又惡化了。

改變飲食型態避免洗腎

除了醫療,更安排慢性腎臟病(CKD)衛教團隊介入。腎臟病衛教團隊反覆檢視病人飲食內容,建議羅伯威奇減少素食中的加工食品,也指導將烹調方式改為水煮,避免油炸煎炒食物,並邀請夫妻做好飲食日誌,由營養師評估;多管齊下,再一次把腎臟病變期別拉回來,進步到第四期,不用洗腎,只要三個月定期追蹤。

吃素非等同健康保證 食材、烹煮、熱量要控制

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表示,素食雖然是羅伯威奇扭轉腎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吃素也要慎選食材,慢性腎臟病人吃素食,從食材、烹煮到熱量都必須好好控制;千萬別掉入「吃素就健康」的陷阱,尤其是慢性腎臟病人,要避免加工食品,選用當季植化素豐富,五顏六色的時蔬;烹調儘量水煮,避免高鉀、高磷。

多吃植化素食物、不菸不酒 有助維持腎臟功能

罹患慢性腎臟病的病人身體普遍有嚴重發炎反應,而陳一心主任從研究中發現,五顏六色的蔬果富含植化素,有抗氧化及抑制發炎功能,他以羅伯威奇的飲食日誌為例,紅蘿蔔、白蘿蔔、苦瓜、紫高麗菜等蔬菜,就是植化素含量高的食材,如果慢性腎臟病人能多食用這些富含植化的蔬菜水果,對於腎臟功能有相當大的助益;此外,如果還能養成不煙、不酒,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習慣,更能維持腎臟功能。(陳一心-臺中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

 

魚刺卡食道穿孔 醫:冬天吃火鍋記得細嚼慢嚥

一位50歲男性,日前在吃火鍋後,出現吞嚥困難與間歇性上腹疼痛。經入院檢查,發現是因為誤食魚骨頭後,骨頭以水平方式卡在下段食道,造成罕見之雙側食道穿孔。

吃火鍋時記得細嚼慢嚥 避免食道穿孔

胸腔外科李明璟表示:「在吃火鍋時,由於食物的溫度較高,民眾進食時,常無法細嚼慢嚥,一不小心,就容易把骨頭或魚刺一口吞下。萬一卡在食道,就容易造成食道的穿孔或破裂。」

X光看不出魚刺 上腹痛、吞嚥困難要注意

而由於骨頭或魚刺並不是金屬材質,在一般的胸部的X光檢查下並無法顯影,故診斷上較為困難。一旦發現有嘔吐,胸痛,間歇性上腹疼痛和吞嚥困難的症狀,就應及早就醫,必要時需接受胃鏡檢查並移除異物,以避免氣胸、膿胸、縱隔腔炎等併發症的發生。

在過去,如果發現病人有食道穿孔及破裂,需立即進行食道修補手術,嚴重時,甚至需要進行食道切除手術,以阻止敗血症的發生。但近年來由於食道內視鏡技術的進步,利用食道支架的置放手術也成為治療食道穿孔或破裂的選項之一。

李醫師強調:「面對誤食異物而造成的食道穿孔或破裂,其治療方式取決於診斷的時機和病人的臨床狀況,當食道因感染而發生壞死的情況下,進行食道支架的放置也有可能造成食道出血或加大破裂的範圍。因此,民眾和家屬應該和專業醫師充份討論後,再決定治療的方式。」(臺中榮總胸腔外科李明璟醫師)

 

喝酒臉紅是肝無法解毒表現! 研究:少量飲酒仍有致癌可能

你也有飲酒的習慣嗎?小心恐埋下肝癌的危險因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主要因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會導致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甚至為使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但若是能及早戒酒,不僅能幫助恢復正常功能,還能降低惡化的風險。

青少年飲酒率增 酒害衛教有待加強宣導

根據2019年一十大死因分析資料,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者位居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而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歷年民眾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但青少年部分卻由98年25.7%略升至106年27.7%,顯示青少年酒害衛教仍得加強宣導。

喝酒臉紅要小心 罹癌機率高

喝酒容易臉紅正是肝臟解毒功能不全的表現,且在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當這種毒性致癌物無法正常代謝且持續累積於肝臟,就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其中乙醛還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提高罹癌的機率。

讓青少年遠離酒精 避免影響發育成長

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若養成飲酒習慣,恐會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因此家長更應提醒孩子飲酒危害,並避免受到同儕影響接觸酒精飲料。即使是成年人若仍碰上非喝不可場合,也應掌握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的原則,盡量減少飲酒量,降低罹癌風險。

 

糖友飲食太隨意? 輕忽飯後血糖恐成控糖破口

想要控制糖尿病不能只有注意空腹血糖!研究發現,飯後高血糖值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醫師也提醒,除了注意糖化血色素之外,飲食上控制較不好的糖友們,更要落實飯前與飯後血糖的配對監控,如果口服控制效果不好,更要積極與醫師討論,透過更有效率的方式控制血糖。

飯後血糖飆太高 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

八十歲的呂阿公因為罹患糖尿病開始使用胰島素,空腹血糖都可以降到一百左右,但三個月後追蹤發現糖化血色素依舊比較高;再請阿公做餐前後配對血糖測試,發現問題出在於飲食控制不佳,造成飯後血糖升高。

經衛教師進一步詢問後才知道,原來阿公在飲食上很隨意,餓了就想要吃飯、吃麵甚至吃很多水果;原本要再加上三支短效胰島素,後來考量到阿公使用方便性,改採複方針劑控制,經過三個月追蹤,糖化血色素目前已降至標準值。

「臨床上看到很多糖友跟阿公一樣,以為空腹血糖達標就可以了,事實上,如果飯後血糖與飯前血糖兩者差距如果越大,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越高。」知名診所院長楊宗衡醫師說。因為高血糖本身就是會刺激血管發炎,如果血糖數值差距越大,造成發炎的狀況就會越嚴重,增加血管被破壞的風險。

飯前與飯後血糖 建議60mg/dl內

此外,若兩位糖尿病患者飯前血糖數值一樣,與飯後血糖數值差距越大者罹患心血管風險也越高。楊宗衡醫師指出,目前根據國際上的治療指引,飯前與飯後血糖兩者數據要在60mg/dl以內,才能降低血管破壞風險「所以糖尿病友一定要特別注意飯前飯後血糖的監測,千萬不要只看一個數字,這樣反而容易讓自己掉以輕心。」

楊宗衡進一步分析,飯後血糖數值偏高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有比較大的關係,臨床上也發現,具有吃得多、喜吃澱粉、水果等飲食習慣者,都是導致飯後血糖飆高的高危險群;「這群病人多半是胰島素阻抗性,也就是身體對胰島素不敏感,無法達到降低飯後血糖的功能。」

糖尿病治療趨勢:複方治療

目前糖尿病藥物種類非常多,等於是醫師有很多武器可以用,而現在比較新的趨勢是以複方治療為主,可以兼顧療效與方便性。楊宗衡醫師以呂阿公為例,如果要控制病情必須用基礎胰島素加上三支短效胰島素;但使用複方針劑,一天只要使用一次即可,而且像是腸泌素成分也能發揮降低食慾效果,減少體重增加。

「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血糖監測,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就要積極跟醫師討論,找出問題點後再使用正確與有效的藥物治療。」楊宗衡醫師強調,糖尿病已經是台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但是糖友們比較容易忽略飯前飯後血糖的波動,反而更容易影響血管健康。「所以一定要做好配對監測,與醫師討論找到更有效又更方便的治療方式,才能長期平穩的控制血糖。」

MAT-TW-2000924-1.0-10/2020

 

節省經常吃隔夜菜? 這些事沒做好恐引起食物中毒

你也愛吃隔夜菜嗎?小心恐埋下食物中毒危險因子!醫院營養師蔡秀雯主任表示,當天氣較為濕熱,促使食物容易腐敗,一旦不慎吃下肚,恐引起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等食物中毒症狀,有時更伴隨血便或膿便,甚至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不得輕忽嚴重性。

藝人母親吃隔夜菜中毒 險引起敗血症

日前一名陳姓女子,因婆婆飯後習慣將飯菜留置飯桌上,加上近來天氣轉涼,認為食物不容易腐敗,未放進冰箱保存,沒想到陳女晚餐吃到中午的炒高麗菜後,明顯有酸味,接著就出現腹瀉等症狀。蔡秀雯營養師指出,近來媒體報導藝人錦雯的母親,因節省經常吃隔夜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險些引起敗血症,也顯示許多長輩們仍保留著吃隔夜菜的習慣,也希望藉此機會,帶給大家一個警訊。

剩菜應盡快密封存冰箱 避免細菌滋生

蔡秀雯說,通常食物中毒症狀會持續一至兩天,有時會持續一週至十天,中毒症狀及嚴重程度會依據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剩菜在用結束後應盡快密封後放入冰箱內,避免放置在室溫下時間太久,細菌會快速增加。

食物低溫烹調盡快食用 避免營養素流失

此外,若一次烹煮量較多者,也應煮好後分裝小包裝放入冷凍,食用前再解凍,避免因反覆復熱,導致營養流失,也促使細菌增加機會。蔡秀雯營養師提醒,尤其許多食物的營養素在烹調過後很容易快速流失,因此在低溫快速烹調後,就盡快食用,即使剩菜需加熱,也應與冷盤分開盛裝,避免交叉汙染。(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主任)

 

產後三餐不定、變胖當心脂肪肝上身! 一計畫甩肝病三部曲

32歲的林小姐產後為照顧寶寶而三餐不定、疏於運動,使體重從原本64公斤,直線上升到81公斤,除了體重超標外,經常感冒,走路爬樓梯經常會喘不過氣,睡覺時會打呼,躺著也覺得有重物壓身,就醫檢查有多項健康指數超標,並有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放置不管 嚴重恐演變成肝病

林小姐聽從醫師的建議,戒掉原本喜歡吃的甜食和炸雞,把奶茶改成減醣飲食,儘量吃原型食物,不吃加工產品,偶爾還會跑跑步、做重訓。經過努力,體重降到69公斤,檢查發現脂肪肝也消失。

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表示,脂肪肝是一種文明病,若放任不處理,可能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而脂肪肝的治療方式是透過正確飲食觀念及體重控制,一般是減掉5%的體重就可明顯改善脂肪肝的程度。

高階超音波脂肪肝量化分析 精準了解脂肪肝程度

周宜群醫師說,以往做抽血與超音波檢查後,醫生以肉眼評估脂肪肝的程度,現在可由「高階超音波脂肪肝量化分析」直接量化脂肪肝的程度,協助醫師做更準確的評估,並在後續追蹤時可比較數值,掌握病人脂肪肝改善的程度,避免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改善脂肪肝 日常生活作息是關鍵

一般超音波只能看出脂肪肝,但對於嚴重程度則需由醫師從經驗評判。新的高階超音波可量化脂肪肝的嚴重程度,成為追蹤改善效果的利器。最後,周宜群醫師提醒,一旦發現有脂肪肝時應盡量避免飲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並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肪、減重,切記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

 

秋冬進補要漸進 羊肉爐這樣吃

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以降低熱性。

忽冷忽熱 鼻過敏、搔癢患者變多

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所以,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

張煒東表示,在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

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這可以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涼性食物少吃 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

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情況導致風寒侵襲。

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多事之秋」。

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秋天進補別太強 羊肉爐這樣吃剛剛好

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張煒東--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

 

吃下帶苦味絲瓜 當心導致多日腹瀉

若吃到有苦味的絲瓜時,可得多注意,小心恐引起腹瀉現象!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當絲瓜於栽種期間遭受日照不足、低溫、害蟲叮咬等問題時,就會累積所謂的葫蘆素,以提高自身抗性,而葫蘆素會刺激人體腸胃道,若攝取過多,嚴重恐脫水、虛弱無力,甚至低血壓。

79歲翁絲瓜葫蘆素中毒 經點滴治療獲改善

一名79歲老翁,日前將自家田裡種的絲瓜下廚烹調,但吃起來時卻發現絲瓜帶有苦味,因捨不得浪費食物,因此仍吃完整條絲瓜,沒想到竟連續三天腹瀉脫水,趕緊送急診,確診為絲瓜葫蘆素中毒,所幸藉由止瀉藥物及點滴治療後,老翁症狀已逐漸改善。曾晟恩醫師指出,老翁就醫自述平時飲食單純,都吃自己種的蔬果居多,因此懷疑元兇可能是「苦味絲瓜」,才引起腹瀉問題。

絲瓜不當栽種 恐累積微量葫蘆素

曾晟恩說,根據農委會資料指出,絲瓜果實因含有葫蘆素,因此帶有苦味,通常一般種植情況下其含量微乎其微,但若不當栽種等因素,就會使絲瓜自行累積微量葫蘆素,若吃到含有苦味的絲瓜,且合併出現消化道不適症狀,就代表葫蘆素超量。輕者可服用止瀉藥物即可;若症狀較嚴重者,則得住院透過止瀉藥物和點滴治療,通常症狀幾天後就能改善。

吃到帶有苦味絲瓜 應立即停止食用

此外,專門做為砧木的絲瓜為稜角絲瓜和圓筒絲瓜之雜交後代,特性為生育旺盛且抗病性高,但果實帶有苦味,本身也不建議食用。曾晟恩醫師強調,蛤蜊絲瓜、絲瓜粥或絲瓜麵線等常見的佳餚都會使用到絲瓜,若不小心吃到帶有苦味的絲瓜時,應立即停止食用,必要時則應盡快就醫治療。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