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不舉」 快來檢測GG是否正常

隨著年齡增加,人體機能不斷損耗與老化,直接影響男士性功能下降,輕則導致陽痿早洩,嚴重者恐引發心血管危機。55歲莊先生,這半年和老婆親熱越來越力不從心,不是突然不舉就是途中軟下來,搞得他必須在老婆發現前,找個理由中途喊卡,免得面子掛不住。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表示,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主要是陰莖動脈血管阻塞所致,常被視為心血管疾病警訊。由於陰莖血管較細小,當它阻塞50%,就會出現勃起問題,此時冠狀動脈,恐怕已有30%阻塞。台灣40歲以上男性,每2人就有1人,是三高疾病之後「第四項危險文明病」。

ED嚴重恐有生命危機? 三高患者是高危險群?

陳煜解釋,勃起功能障礙多與血管功能異常有關,患有肥胖、三高等代謝性症候群男性,會較早出現不舉或性行為時陰莖半軟不硬等勃起功能障礙;其中糖尿病患者,性功能障礙風險提高4.1倍;有周邊血管疾病問題者,性功能障礙風險提高2.6 倍;憂鬱症患者性功能障礙風險亦提高1.8倍。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常務理事蔡維恭說明,門診中,勃起功能障礙(ED)患者多數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有些則是體型肥胖,除了性慾變低、閨房表現不佳,半途而廢者大有人在;另一個特別引起醫界關注焦點,是年輕患者有增加趨勢,近來門診中更看到20多歲男性前來求診,而且年輕患者就醫時通常已達中度、重度,近五成更有嚴重ED。

50歲以上ED患者無病識感 治療中斷率逾八成

台灣勃起功能障礙盛行率隨著年齡提升,50歲以上的ED患者,自我感覺太過良好,多數不自覺已有輕到中度的ED問題。一般而言,若要檢測自己是否有勃起功能障礙,除了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外,也可以陰莖硬度來區分,從重度到輕度可分為4級:

第一級:蒟蒻,陰莖無法進入陰道、無法行房。

第二級:剝皮香蕉,陰莖進入陰道有難度、行房也有困難。

第三級:帶皮香蕉,陰莖可進入陰道、順利完成行房。

第四級:小黃瓜,最佳勃起硬度,陰莖可以順利進入陰道,完成行房。

臨床治療上,陽痿患者多採取藥物治療,不過,患者中斷治療情況極高,治療半年後,八成患者都會放棄治療,其中藥效不如預期就是關鍵,或者常因藥物的副作用(臉潮紅、頭痛)等因素,擔心嚴重影響身體,不敢再服用藥物。

蔡維恭針對調查結果強調,傳統壯陽藥物會出現頭痛、消化不良、臉潮紅、肌肉疼痛等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對生命是沒有嚴重危害的,甚至還會出現視覺異常(藍視症),你可想像看出去的世界成了電影「納美人」場景,蔡維恭進一步表示,「壯陽藥物最重要的就是快、狠、準」,該發生作用時間不作用就等於沒用。持續時間不夠長,還不如不開始。

面對這些壯陽用藥的困境,幽谷終於露出曙光,醫界有了更優化的選擇。全新一代口服治療藥物具有「開G快、低副作用」的特性,能夠滿足更多患者需求。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最需要的是可以快速起效的藥物,並且希望可以同時確保勃起的品質(低副作用)。新一代藥物,開機時間只要 15 分鐘,半衰期長達5小時,完全符合開G快、藥效剛剛好的要求,且作用專一性高,對於服用三高用藥的民眾,產生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副作用也較低。

減肥藥放油屁、拉肚子副作用多! 國衛院「奈米控油藥物」助緩解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現在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越總人口數之40%,長時間肥胖會引發許多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會造成人體生命威脅的疾病。然而,衛福部唯一核准的合法減肥藥物奧利斯他(Orilstat),使用者普遍有個共同的困擾:控制不住放油屁、拉肚子,造成使用者生活上的不便及相當程度的尷尬,若為減少副作用降低藥物劑量,卻也同時減低藥物的效用,造成控制體重的成效下降以及時間成本的增加。

肥胖為文明病 易引發諸多慢性病

國衛院梁賡義院長表示,肥胖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並且會引發諸多慢性病,幫助民眾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從根本開始去控制,維持健康的生活與身體,是未來醫療的趨勢,也是國衛院從事醫藥衛生研究的使命。

奈米控油藥物 調節油脂吸收

為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羅履維研究員研究團隊,以中孔洞奈米材料(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在藥物傳輸上應用的優勢,透過控制材料本身的表面積大小以及表面修飾,進而開發出最佳的吸附並膠固化油脂之奈米材料,搭配抗肥胖藥物使用,能有效緩解目前以切油抑油減肥藥物的副作用,期望早日完成各項試驗流程。

多孔洞材料概念技術 已獲國際專利保護

研究團隊分享,本項多孔洞材料相關概念與技術已獲多項重要國際專利保護,包括:美國正式專利、中國專利、歐盟專利、加拿大專利、澳洲專利、紐西蘭專利和台灣專利,並榮獲2019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由自然司推選為亮點技術)、2019第16屆國家新創獎、2020第17屆國家新創精進獎、及2021第18屆國家創新創精進獎。

八成吸菸者20歲前首接觸 WHO揭「戒菸立即性效益」

國民健康署從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高中職學生紙菸吸菸率為8.4%(107年為8.0%),是98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10年來首度上升,且高中職學生吸菸者中每10個就有4個(42.3%)使用加味菸,女生使用加味菸的比率高於男生。紙菸中添加不同口味,是為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青少年因好奇接觸或誤以為加入各種口味的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甚至上癮,嚴重影響健康。

吸菸影響過敏性鼻炎症狀 且易併發肺部疾病

研究顯示,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為全球上、下呼吸道最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可能影響任何的年齡層,而吸菸是氣喘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且會影響氣喘發作的嚴重度,另外,吸菸也會影響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控制和慢性鼻炎的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列舉「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中提到,吸菸是罹患肺癌的主因,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高達22倍,亦導致全球有超過2/3的肺癌死亡;而且每五個吸菸者中就有一位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尤其從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吸菸者,會直接影響肺部發展,而吸菸所導致的成人氣喘會造成行動限制、障礙及急性氣喘發作的風險。

越早戒菸身體好 多元管道助戒菸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文章中提到戒菸立即性效益是停止吸菸20分鐘,心跳就會下降復原;停止吸菸12小時,血液中一氧化碳濃度就會降至正常值;停止吸菸2到12週,血液循環與肺部功能均會增加;停止吸菸1到9個月,咳嗽跟急促呼吸情形症狀會顯著獲得改善;停止吸菸5到15年,中風機率降低至與非吸菸者一樣;停止吸菸10年,肺癌死亡風險較吸菸者降低50%;停止吸菸15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無異於非吸菸者。

國民健康署建議,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戒菸相關諮詢。目前全國約3,5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提供一對一戒菸服務,都能幫助吸菸者早日脫離菸癮,找回健康。

穿越疫情鬱悶時代 心安神定「3招」向前走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逾四成的民眾出現心理或行為健康問題。依據臺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統計109~110年9月的民眾就診議題,憂鬱及焦慮居首位(22.6%),且臺北市安心服務諮詢專線因疫情進入三級警戒而造成電話諮詢量的高峰。

透過專業諮詢 重拾個人安全感

疫情改變了人的行為,外在的部分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生活與消費型態、關係與親密感,內在的部分則導致缺乏安全感及失落情緒,可能因為疫情期間喪失自由、失去工作或被迫取消重要的活動而感到失落,也可能因為不幸罹患新冠肺炎或親友離世而感到情緒低落。

依據110年臺北市安心服務諮詢專線提供服務內容統計,提供門診資訊及心理諮詢居前二位,顯見民眾也知道尋求相關專業協助來穩定自我情緒。

心安三點幫自己 疫情不影響身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吳孟璋主任表示,疫情會變得如何,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不確定,變成唯一確定的事,我們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的每一刻,盡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並將它做好。

1.「幫助自己安定心神」:要接納善待自己:面對不安與失落時,我們會體驗到許多情緒,可能是害怕的、擔憂的、懷疑的、悲傷的、不安的,不批判自己、不評價自己,允許自己去感受它,經驗它,如實接納正視自己的各種情緒,才能穩定自我形成穿越不安的力量。

2.「充實正向能力」:一旦我們專注於當下,全心投入平凡的家庭事務,你會發現從洗衣、拖地、這樣的日常瑣事,多少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另外,試著從改變中找到獲得,如更加珍惜親友間感情及學會使用更多電子產品,或為自己安排活動,比如旅行、運動、聽音樂,這些都能成為穩定我們心理的正向能量。

3.「增加社交連結」:要透過人際交往讓我們有機會與他人的生命交流,讓自己看到不同的觀點及更多的可能,讓更多親朋好友來陪伴支持我們面對不安與失落,也可以向專業的心理支持中繼站如臺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尋求協助,讓我們在回復的路上走得更有力量。

有效降低家暴發生機率 從施暴者心理下手

家庭暴力事件近來隨著媒體聚焦,再度被放上檯面討論,但其實一直以來此問題都困擾著許多人,且往往是持續、循環地發生,不但不會自動停止,更有可能日漸嚴重。為了避免雙方關係與問題隨時間的拉長而持續惡化,若能在出現徵兆但未發生家暴事件前積極面對和處理,才有能從源頭改善情況的機會,而學習親密關係,是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該面對的課題。

了解家庭暴力 施暴者、受暴者心靈都該被關心

構成家暴的原因很多,可以分為個人因素與外在因素,但不是每個擁有這種遭遇的人都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通常暴力行為是在成長過程中習得,在情況超過掌控或遭遇挫折時,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保持心理平衡,通過侵犯、攻擊行為來發洩內心的牴觸、焦慮等情緒,因此家庭暴力的本質實則是「控制與權力」。

當暴力行為發生時,除了關心受害者的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施暴者的心靈創傷也需要關心。因為,不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身心的創傷皆難以想像。此外,若雙方仍想要讓這份關係能夠持續下去,調整雙方相處模式則是必然。

緊張期介入較易成功 「這四點」協助減少暴力行為 

美國學者沃克(Walker,1979)提出的暴力循環三階段:緊張期、爆炸期 (嚴重暴力事件)、蜜月期 (平靜、道歉),能讓人更加了解雙方在關係中的互動樣貌。雖然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難以衡量,但是有證據顯示在緊張期就介入的話,比較容易成功地終止暴力循環。

找對時期之後如何介入?第一時間避免批評與責怪施暴者,以下幾點可協助開啟與施暴者之間有意義的溝通:

(1)給予傾聽與同理: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建立一個安全宣洩情緒的空間,讓施暴者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亦可以減少施暴者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和情緒,以防其持續用慣性暴力行為尋求解決。

(2)協助釐清他們自己的情緒:施暴者不論是因為原生家庭影響或是個性特質等,往往不懂得如何溝通,以至於最後用不理想的方式處理問題。如果能引導他們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則能引發他們反思。

(3)建立離場機制:協助施暴者學習情緒控管,建立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冷靜且不傷害任何人的安全區域中冷靜。

(4)接受專業的協助:若前面三項都較難達成,則可以和施暴者討論接受由專業人員提供協助。

「CSI」行動策略 無改善可能立即尋求協助

越早發現雙方關係上的衝突問題,越能及早預防暴力行為產生並及早治療。心理師從臨床研究與實務工作發現,當施暴者願意承認使用暴力是不對的行為,願意自我負責,並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學習新的替代(非暴力)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施暴者是可以改變的。

內政部家暴及性侵防治委員會與現代婦女基金會也提出「CSI」行動策略,幫助自己和對方找出可能出現暴力的警訊,並作出適當回應。

(1)Consult:尋求「商談」與協助。兩人試著與家人朋友或者專業人員談論暴力問題、尋求專業解決之道,才是改變的開始。

(2)Safety:「安全」才是上策。面對暴力警訊,審慎思考自己的安全問題為優先考量。

(3)Implement:要求對方「履行」改善的行動策略。雙方進行溝通,注意施暴者是否真心承認暴力行為的失當、進行相關協談諮商、願意接受情緒及憤怒管理等改善課程。

但是,受暴者方面或其親友若經判斷,對方沒有改善的意願和可能、即將或是已經危及到他人人身安全等等,上述內容就可以跳過,請立即撥打113、110尋求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請專業人員或警察機關介入,以確保自身安全並制止對方不當行為。

原文網址:諮商心理師邱郁茹| 暴力行為的背後是控制與權力,為什麼離不開一段不快樂的關係?伴侶諮商另一半不願意同行,一個人也可以。

(文章授權提供/作家:Oops!!Wu)

健保署攜手臺大醫院 導入AI開發心臟疾病診斷及預測模式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滿26年,歷年來所累積高價值的巨量就醫資料,是台灣發展大數據分析與醫療人工智慧(AI)的寶庫;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臺大醫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臺大醫院將利用健保大數據開發心臟血管疾病診斷及預後AI預測模型,未來雙方將建置全球首個以影像資訊為基礎的心血管風險資料庫,藉由「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即能瞭解本身是否為心臟病高風險族群。

心血管鈣化評估工具 縮短判讀時間

健保署自108年6月起開放外界申請健保醫療影像人工智慧應用試辦計畫,以學研目的為主申請去識別化之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影像,進場訓練AI演算法及模型。

其中,臺大醫院王宗道醫師所帶領的Taiwan CVAI團隊亦參與該試辦計畫,並於109年10月發表「開發心臟主動脈鈣化/脂肪全自動分析AI模型」,便是結合全民健保CT影像大數據建立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為全世界唯一能自動分類及計算胸腔鈣化/脂肪定量AI模型。該團隊今年多次進場調校模型計算鈣化分數,除可縮短醫師與診間判讀影像時間外,更大幅提升影像資料之應用價值。

AI模型結合健保快易通 評估心血管健康狀態

李伯璋署長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心臟病相關死因高居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心血管相關疾病以往需賴血脂及血糖等檢驗示警,甚者需心導管檢查或3D成像斷層掃描來確認病灶,因此難以普及或被忽視,王醫師團隊所鑽研的心血管鈣化評估工具,可用來輔助臨床判斷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狀態,健保署規劃把這個AI模型結合「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APP,讓民眾可在健康存摺疾病專區內掌握自身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提升人工智慧應用 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

健保署表示,該署在符合相關規範下,未來持續提升人工智慧應用量能與落地應用,並導入外部研究團隊已開發技術,以建置更符合我國民眾需求之疾病判讀、健康預測等人工智慧模型。

奇美醫學中心攜手長照機構 創「三好」安寧療護助善終

在臺灣的長照機構有許多長輩,高齡、多病、臥床,生命接近終點,卻一再被送進急診、加護病房,折騰到不成人形,而無法善終。奇美醫學中心於104至105年承接衛生福利部「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社區照護模式試辦計畫」,舉辦社區安寧教育訓練,協助並輔導乙類安寧居家服務。因應機構住民末期照護需求的增加,於108年舉辦「推動長照機構的安寧療護—打造如家一般在地安老善終的長照機構」研習會。

照護機構順境多 需安寧療護團隊合作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安寧居家護理師林慈穎指出,在研習會後機構端表達推動機構安寧的困境有:不知住民何時進入安寧療護服務?住民臨終階段病情變化大、機構照顧人力與能力、設備不足、需有暫放遺體專屬空間、開立死亡證明等困擾;需要與有安寧療護團隊的醫院合作當後援,提供末期照護教育訓練,住民臨終照護的諮詢與轉介等支援。

即時提供支援 提升末期照顧品質

因此,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療護團隊依據文獻與臨床實務經驗,發展「機構住民安寧需求篩檢表」,再與機構端建立住民安寧照護需求篩檢與轉介模式,而為提升機構人員安寧照護品質及住民機構就地善終之可行性,也提供一位安寧緩和護理學會認證之「安寧緩和護理臨床教師」,亦為該機構專責駐點安寧居家護理師,應用床邊帶教的方式,每週給予機構護理人員與外籍照服員半天至一天的末期照護與舒適照護技能指導。

另外,配合機構的環境、資源與設備,提供機構末期照護作業規範、影音教學與多媒體衛教資源,並與機構透過LINE群組,提供即時支援,不僅提升住民末期照護品質,同時也賦予機構人員在工作中的價值與成就感。

共創長輩、家屬、機構 三好安寧療護

林慈穎護理師分享,國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長壽不代表健康,在高齡、少子化的趨勢下,對長期照護機構的需求逐漸增加。對長輩而言,機構是他們晚年的「家」,如何讓住在機構的長輩走得有尊嚴,機構安寧緩和療護的推動是重要的元素。

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升級! 擴增「2大功能」防肝病、重複用藥

中央健康保險署掌管全民的就醫資料,近年來積極提升「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NHI MediCloud System,健保雲端查詢系統)」的功能。健保署發表最新的成果,包括建置「B、C肝專區」、新增5類高風險藥品「同藥理同劑型」重複用藥主動提示,並導入商業智慧於健保大數據分析,增進決策速度,以更智慧化的行動策略,善用健保醫療資源,讓健保永續經營。

跨院就醫資料 避免重複開藥

健保署表示,110年4月起,為達成國家2025消除C肝目標,新增「B、C型肝炎專區」,整合國民健康署篩檢資料,提供病人最近1次B、C型肝炎用藥、檢查(驗)等紀錄,以期早期發現及治療C肝病人;10月起,為提升病人用藥安全,新增五類高風險藥品「同藥理同劑型」重複用藥主動提示,避免病人因重複用藥造成低血壓、肝損傷、橫紋肌溶解、低血糖及出血之風險。

洗腎用藥管制 更多病人受惠

鑑於治療腎臟病的醫療支出連年蟬聯健保花費之首位,109年整體醫療費用達562億元,其中84%用於門診洗腎病人。為延緩腎病人者進入洗腎階段,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已於摘要區提示中重度與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提醒醫師避免處方具腎毒性藥物,及主動提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28天內使用情形。

明年將建置「高風險腎臟病人NSAIDs用藥主動提示(API)」,針對慢性腎臟病第3期至第5期及透析病人,醫師處方NSAIDs逾一定天數進行提示,估計每年約有22萬名病人受惠。

健保行動快易通 科技就醫不帶卡

因應COVID-19疫情,針對居家及偏鄉醫療讀寫健保卡問題,積極試辦虛擬健保卡,以民眾手機下載「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申辦認證後,可授權家人或陪病者代理使用,讓就醫零距離,雲端查詢更便利,期望未來民眾不需攜帶健保卡,只需手機就能就醫、領藥。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