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39歲男追劇突無呼吸心跳 經急救採低溫治療撿回一命

在台灣慢性病的發生率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因此生病不只是中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不能仗著自己年輕就輕忽自己的健康。日前一名39歲男子在家追劇時突然倒地,家人怎麼叫都沒反應,緊急送醫急救,但抵達醫院時已無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並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但昏迷指數僅三分,因此藉由低溫治療遠離植物人風險,如今已順利回到正常生活。

五成猝死患者未有症狀 也不知罹心臟疾病

許多國外研究指出,多數猝死原因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大多無任何症狀,且國外統計也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之前不僅沒有其他症狀,也不知自己有心臟疾病,一旦發作就得面臨心肌梗塞、甚至死亡。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張耿豪醫師指出,這名患者在救護車上不僅緊急使用AED電擊3次,也持續CPR,但到達急診時仍未有脈搏,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才好不容易恢復自發性心跳。

低溫治療降低腦部傷害 爭取身體復原時間

張耿豪醫師說明,因急診評估與心臟疾病有關,因此執行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血流,心跳也逐漸穩定,但病患昏迷指數只有3分,考量有腦部損傷壞死風險,恐演變植物人,因此在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透過降低體溫以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每減少一度就能減少6至8%腦部氧氣代謝率,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維持健康主要關鍵

所幸患者經五天的低溫治療後已完全清醒,且不到一星期就順利出院,其中患者在恢復意識後,更述說自己一直朝著不知處的遠方亮點一直走一直走,聽到有人喊他名字,但一回頭就發現自己已躺在醫院的病床。張耿豪醫師強調,患者所看到的景象也就是所謂「瀕死經驗」,最重要仍是平時養成規律作息及健康飲食,且配合運動習慣,若有慢性疾病也因定期服藥控制,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每10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 高醫建置尖端質子治療中心

癌症蟬連國人十大死因39年榜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治癌技術不斷精進,繼光子治療、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MR-Linac)等尖端醫療外,更將引進並建置尖端高科技質子治療中心,邁向全新的抗癌時代,為國人的健康把關。

惡性腫瘤居首 尖端醫療需求增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癌症(惡性腫瘤)已連續第39年高居國人死因榜首,2020年共奪走5萬多人寶貴生命,平均每10分30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顯見癌症仍是國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表示,醫學日新月異,不斷研發延續生命的可能,讓人類可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而質子治療是精準醫療,可就不同的癌症病人,量身打造個人化的醫療,協助病人維持生活品質、提高治癒率與存活期。

設備日新月異 治療更加精準

放射腫瘤科主任黃志仁表示,近年來質子治療的設備及技術不斷進步,其物理特性可減少腫瘤旁深部正常組織或器官的放射線劑量,進而減少治療的副作用,特別是兒童癌症、頭頸癌、肝癌、泌尿癌及其他癌症的放射治療,讓患者無需承擔開刀與麻醉的風險,在漫長的抗癌路上,可保存體力與維持生活品質。

南部尖端質子治療中心 提供高品質癌症治療

隨著人口老化及癌症發生率居高不下,為發展尖端高科技醫療,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在董事會及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將不惜投入重大經費購置最新型的質子治療設備,建置南部尖端質子治療中心,提供癌症病人最先進及高品質的癌症治療。

健全「醫院門診整合照護計畫」 提升多重慢性病照護品質

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讓我們看到國內外的多重慢性病人因免疫力低,在染疫的重症率、高致死率,甚至突破性感染。醫改會劉淑瓊董事長指出,若未能有效回應多重慢性病人的整合醫療需求,不僅會增加病人安全風險,惡化多重慢性病人醫療照護品質,更會成為民眾與健保的沉重負擔。

老年人口+重慢性病人多 整合照護計畫執行力低

因應多重慢性病人逐年增加的醫療照護需求與醫療成本,健保署自98年起試辦、105 年開始擴大辦理「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作為解方,至今執行率卻不到5成。

劉淑瓊董事長總結,從健保署健保財務收支檢討報告中,提出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老年人口等多重慢性病人的整合性醫療匱乏。而設計不當所造成的「有心無力」與「有名無實」,還可能惡化病人對整合醫療的可近性以及照護的連續性。

短期即刻轉型 長期一大整合

因此,醫改會呼籲,健保署應積極檢討整合醫療政策,並提出以下訴求:

短期—即刻轉型:

一、全面檢討現在因陋就簡的「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計畫」,及其收案條件、給付項目、支付標準不合理,以及監測指標不能反映實務需求等問題。

二、針對有意願推動整合醫療服務的醫療院所,輔導院所發展因地制宜的整合模式與操作方式。

三、強化民眾宣導,並提供可簡易查詢符合自身需求的整合門診照護院所名單,讓目前160家的門診整合服務更能讓民眾所知所用。

長期—大整合:

一、 應從預防到治療,從醫院、基層診所到社區,跨司署統合現有的各類整合計畫,如: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等,以提高慢性病的照護連續性與協調性。

二、 應針對高醫療資源使用及多重共病病人,強化疾病管理,並就同院的住診及門診、跨院與跨層級進行整合及提升個管監測系統,完善醫療體系間的銜接和轉介機制。

醫病關係皆改進 醫療環境需整合

劉淑瓊董事長建議,民眾聰明就醫,破除廟大和尚靈、名醫才好的迷思,若自覺有多重慢性病、多專科、多用藥等複雜就醫困境時,可主動詢問有無提供整合服務。

不好好刷牙預防恐成失智症幫兇! 快看你與失智的距離有多近?

台灣人口老化持續攀升,失智人口亦明顯增加。根據衛福部委託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估算,2018 年底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8萬人,65歲以上,每12位就有1位、80歲以上老人,每5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預估2031年失智人口將倍增至逾46萬人,2061年失智人口將逾88萬人,未來台灣失智人口數將呈現倍數成長。

鼓勵失智症患者自己做 延緩失能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專科護理師蔡穎表示,失智並不代表就是失能,失智症有不同的類型與病程階段,必須根據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臨床失智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等來評估患者的狀況。

無論健康長者或失智症患者的照護上,應讓長者盡量自己做。而當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逐漸缺損時,我們要做的是協助與支持,並非代替其完成,多鼓勵失智症患者自己做,維持生活功能,延緩其失能。

避免失智或失能 牙齒健康和大腦有關 

研究牙周病和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關聯性的挪威卑爾根大學學者麥德爾(Piotr Mydel)指出,阿茲海默症成因雖不能歸咎於牙齒的細菌,但據他研究分析53名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腦部組織、唾液,發現9成以上病人都有「Porphyromonasgingivalis」的革蘭氏陰性厭氧細菌,會造成口腔牙齦發炎和牙周病。

而多年來提倡失智症與牙齒關聯性的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也發現,患者一旦牙齒狀況差,無法好好咀嚼時,會造成腦部與整體身體健康的逐漸退化,其研究發現要避免失智或失能,與口腔的咀嚼力與牙齒數目息息相關。

忽略牙齒保健 對健康和生命具嚴重威脅

蔡穎護理師指出,健康的長者平日就可能忽略牙齒保健,一旦罹患失智後,由於認知功能逐漸退化,更可能忘記如何刷牙,甚至忘記刷牙,進而容易有齲齒、牙周病、牙齒鬆動與缺牙等問題。牙齒功能受損而影響咀嚼功能,咀嚼功能造成吞嚥功能的問題、進而改變進食方式、食物內容與營養吸收;營養不良的長者其抵抗力相對下降,更容易遭受感染,導致更多合併症發生。

音樂輔助介入 提升口腔自我照護

然而,利用音樂輔助口腔照護的介入,將有效提升失智症患者於餐後的口腔自我照護技巧、參與動機,聽到音樂後即進行口腔照護動作的制約行為,亦出現群體式的口腔照護行為表現。蔡穎護理師說明,藉由音樂引導與反覆練習,可加深患者對口腔照護的印象與配合,使患者強化自我口腔衛生照護能力,降低口腔疾患導致營養不良或咀嚼功能障礙的問題,更能有效降低口腔衛生照護的長期照護人力需求。

共築醫品病安聯盟 強化區域防疫大網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台醫療量能上緊發條。由七家醫院組成的醫品病安聯盟舉辦年度成果發表會,分享中小型醫院在有限的人力、空間及資源下,透過緊急應變機制、強化感染管制作業、協助社區疫苗施打及促進員工復原等措施,保持一定照護量能品質,確保民眾健康,完成區域防疫守門員的任務。

軟硬體設備兼具 建構院內防護網

院內動線規劃絕對是隔絕病毒擴散要件之一,永和耕莘醫院專責加護病房是收治確診病人治療區域,設置汙染、緩衝及清潔三區,各區獨立空間及空調,凡疑似個案自急診就採以分艙分流機制,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考量醫療團隊穿脫隔離裝備不慎即可能遭受感染,除提供充足且完善的裝備外,恩主公醫院「穿脫隔離衣落實計畫」,製作個人裝備穿脫流程海報及教學影片,藉此加速培訓成效。

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 遠距會診降感染風險

在資訊科技運用層面,永和耕莘醫院利用遠端CCTV監控隔離病人生理訊號,降低人員進出負壓病房頻次;北醫附醫專責防疫病房全面啟用「全方位零接觸防疫照護系統」,以藍芽串聯移動式醫療車及遠距會診功能,可大幅降低非必要探視。

宇美町式打法 疫苗接種安全、效率高

為配合政府疫苗擴大接種,並顧全施打效率與安全。宏恩醫院參考日本宇美町式打法,在一區四條動線以「醫護流動注射」下,每日最高可服務3000人,藉此預估疫苗與物資管控以減少浪費。

北醫附醫則研發移動式報到管理系統,除加速報到核對時效,確保施打品項的正確性,更連動醫師評估與疫苗藥品自動計價作業。

員工關懷照顧 鞏固防疫守門員

面對看不見的敵人,第一線醫護人員面臨前所未見的身心壓力,東元綜合醫院成立定期防疫會議,消除人員對職場安全的疑慮,社服室協助關懷輔導、精神科提供匿名睡眠評量、職安組安排舒壓活動等,落實衛福部防疫期間員工心理支持與協助(5M),給予第一線同仁充足的心理與情緒支持。

此外,北醫附醫除成立緊急應變中心,同時也組成社心靈關懷團隊,照護確診、隔離或匡列同仁,以全人與復原力為導向,提供疫後全人復能服務。

加速中風病患復健成效 奇美醫引進智慧復健機器手

為幫助有復健需求的病人能加速復原成效,奇美醫學中心引進「穿戴式上肢遠端復健機器手」,可望在新科技協助下嘉惠有復健需求的病人。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職能治療組組長池昭眉指出,中風病發後的半年是復健黃金期,若能配合醫囑復健就能降低後遺症,但因復健是辛苦過程,許多病患因情緒等因素影響復原速度,如今引進穿戴式智慧復健輔具,可望能提高病患復健意願。

智慧醫療輔具加入復健行列 加速患者找回日常功能 

根據臺灣地區腦中風盛行率研究指出,35歲以上人口約有15至20萬人罹患中風,並且每年還約有3萬名新增病人,中風不僅會造成半邊肢體無力、吞嚥困難、言語困難等失能後遺症,嚴重也會影響生活品質。池昭眉組長表示,過往傳統復健僅能以好手協助患手做被動運動的方式,重新學習動作控制,隨著智慧醫療輔具的進步,對於提升腦中風病人日常生活功能將帶來很大幫助。

穿戴式上肢遠端復健機器手 智慧感應帶領患者模仿動作

池昭眉組長說明,所謂穿戴式上肢遠端復健機器手就是依照病人的能力,透過智慧感應健康手的動作,同步帶領患部手模仿動作,讓患者能一伸一屈動作間感覺肌肉的控制,進而模仿完成對稱性動作,在刺激腦神經與神經肌肉下,重複練習找回手感,另方面結合治療策略,幫助患者在安全輔助下,提早進入功能性的活動訓練,加速復健成效。

智慧輔具配合個人化復健計畫 助病人走過復健長路

國外研究也證實,復健結合智慧輔具確實能縮短復健週期,目前奇美醫學中心「穿戴式上肢遠端復健機器手」復健課程也以腦中風病人為主要服務對象,透過個人化的復健訓練計畫、一對一帶領進行訓練等,幫助患者及早恢復日常生活。池昭眉組長強調,除了仰賴智慧輔具復健的幫助,也得遵循醫師以及職能治療師所制訂得個人化復健訓練計畫,再加上家人的耐心陪伴,才能協助病人走過復健長路,重新擁抱人生。

陪伴孩子活動 助提升免疫力、維持好心情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擔心孩子動得少影響身心健康嗎?根據董氏基金會2021年年初調查指出:國小學童中每十個有七個表示喜歡和父母一起運動、和父母一起運動會讓自己快樂,超過一半的學童表示若有父母陪伴會讓自己更想運動。因此,建立親子運動紓壓習慣,不僅能提升免疫力、維持彼此的好心情,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親子活動頻繁 身心會越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調查發現,超過六成受訪者有固定運動習慣,除體育課外每周運動三次以上;只有兩成多的受訪者平均每週親子運動「三次以上」;爸爸媽媽經常/總是鼓勵自己運動者佔50.9%;受訪者表示運動能改變自己的部分前六名依序為「改善健康狀況,增加抵抗力」、「增進與家人、朋友間的感情」、「精神更好、更有活力」、「增進與父母的互動」、「坐著的時間變少」、「調適情緒,紓緩壓力」。

進一步分析發現,每周運動天數越多,最近兩週感到「快樂/非常快樂」的比例越高;每次運動時間超過半小時者,最近兩週感到「快樂/非常快樂」的比例明顯高於運動時間不足半小時者。

線上親子活動 隨時隨地都能動

葉雅馨主任表示,今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特別設計親子運動紓壓系列線上活動,並邀請巴鈺和她的孩子恩典公益代言拍攝「邊玩邊跳,親子共動好心情」影音,透過實體與線上活動及相關資源的提供,讓親子不受時間、空間與疫情的限制,隨時隨地想動就動,幫助民眾建立親子運動紓壓的習慣。

老後的尊嚴(三)癌細胞纏身也不怕 「最高齡」電競選手還去日本打工

台灣曾拿下「英雄聯盟」電競比賽的世界冠軍,直到2021年11月28,再度吹起電競狂潮,一場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賽事直播,並由28名來自北、中、南,60歲以上「長者」組成英雄聯盟「不老戰隊」──弘光獵鷹、健行熊及正修龍,進行交流競賽,最後由弘光獵鷹戰隊,奪下第一屆「不老電競交流大賽」冠軍,比賽當天吸引約20萬名網友朝聖、嘖嘖稱奇,是什麼令大眾為之瘋狂?

在這個歲數加總有1824歲的不老電競戰隊,平均年齡65歲以上,不免令人好奇,年紀最長的選手是誰?是劉孟德,今年74歲,去年(2020)年,才隻身前往日本打工度假,擁有一顆愛冒險的心,身體看似健朗,然而他當年卻罹患口咽癌第三期,歷經化療、放射治療,病情已獲很好的控制。大病初癒的劉孟德,同時也認知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到了黃昏之年,便二話不說在當年下半年報名不老電競,展現不老精神。

活到老、學到老,體驗人生不嫌晚

「剛開始我沒有想到,電子競技這麼複雜、這麼不簡單!按鍵很多、角色很多,什麼都不懂。」起初訓練時,劉孟德彷彿寶寶學步,遵從年輕教練的指引,從最基本的東西學起、穩紮穩打,劉孟德笑說:「我是全台灣戰隊裡年紀最大、又是毫無經驗的,跟他們比起來,我是幼稚園等級的!但至少,我已經踏進這塊領域了。」劉孟德沒有年紀最長、人生歷練最豐富的包袱,也不因此傲慢,反而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學習新知、體驗人生,永遠都不嫌晚。

「我沒有壓力,盡情享受過程。」劉孟德在不老電競賽中,心態早已超越了輸贏,因為人生走到這兒,深深體認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這樣的心情也同樣呈現在劉孟德的生活中,當時73歲的他,不只是隻身去日本溫泉旅館打工度假一個月、還體驗3個月遊學生活,學穿和服、浴衣、畫浮世繪,班上學生平均年齡落在20多歲,劉孟德還跟上潮流拍下影片上傳YouTube記錄日本行,年紀雖大但心態20歲,可謂「最潮阿公」。

圖片

▲劉孟德(右二)隻身前往日本遊學。圖片提供:劉孟德

老了也不要放棄夢想 突破身體限制隻身前往日本

不過,以劉孟德的年紀,在社會上仍有一些限制,因此看似晚年生活四處跑,其實還是受到了很多標籤化的影響,比如計畫前往日本打工,但每次釋出的錄取條件為20、30歲的青壯年,常常在第一關「年齡」就被刷掉,直到這座溫泉旅館的打工條件中「不限年齡」,才讓劉孟德有機可趁,而當他報名表寄出後,該旅館還特地舉辦會議,謹慎評估劉孟德的身體狀況,而最終劉孟德也順利錄取了。

這位最潮阿公,做出年輕人正在做的事,讓不少人對他豎起大拇指,顛覆了大眾對老人的刻板印象。老後要有尊嚴,除了長者的心態保持年輕、勇於嘗試之外,在社會環境、設備、政策等各種措施裡,對長者友善程度若能全面提升,相信高齡社會不會只有痛苦臥床的老人與負擔沉重的年輕人,而是能展現不一樣的「魅力」風景。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