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在所有女性發生癌症的排名位居第一,死亡率位居第四,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年診斷出14,214名乳癌個案,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重要的因素,大約有20-25%左右的乳癌患者的HER2過度表現。受到HER2過度表現的影響,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復發時可能會轉移至腦部或肺部等器官,若被診斷為腦轉移,中位數的存活時間只有26.3個月。

過去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HER2陽性晚期乳癌),第一線與第二線皆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到了第三線因為健保適應症的限制,大多數患者只能選擇使用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狀況。台灣在十月底正式通過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用於已接受2種或2種以上HER2靶向療法治療失敗(三線疾病)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為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藥物選擇。

HER2陽性晚期乳癌陷瓶頸 存活是一大挑戰

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表示,目前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最大的瓶頸是腦部轉移的處理,由於腦部特殊的BBB(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構造,一般的大分子量標靶藥物難以通過,造成前線的標靶治療不容易控制腦轉移。後線藥物的使用上因為健保的限制,過去除了化療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治療選擇。患者與癌症病魔纏鬥時,常會發生後線無標靶可用的情況。對於後線病患來說,沒有更多的藥物可以搭配使用一直是HER2陽性晚期乳癌治療上的一大瓶頸。

圖片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

HER2陽性標靶藥物通過三線適應症 對抗腦轉移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屬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分子量較小的標靶藥物,藥物比起大分子量標靶藥物更容易通過BBB達到腦部,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醫師在去年ESMO Asia (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 發表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Nala Trial臨床試驗中的亞洲族群分析,關於亞洲族群的報告。此試驗以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與現有的舊一代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比較分析。試驗分析發現,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總存活率、反應率、患者用藥後因為腦轉移而必須更進一步治療的比例,都比舊的標靶藥物更加優異,亞洲人的總生存期更是多出了5.1個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依據此臨床試驗,於今年十月底核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新適應症,對於原本只能使用化療而沒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的病患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展開治療新希望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在近幾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不斷上升,能夠推出比現有藥物更好的新藥對患者來說是一劑強心針。但黃俊升醫師也提醒,雖然藥物與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及早開始治療並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還是非常重要,定期的乳房篩檢並留意自己身體出現的狀況,是防止癌症危害健康的不二法門。

線上聊天超方便?貼圖萬用? 小心影響青少年表達

隨著科技進步,社群軟體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民眾溝通型態與社交方式。不僅不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可愛的貼圖及表情符號也逐漸將情緒圖像化,甚至負面情緒也能藉由貼圖變得活潑,幫助緩和氣氛、減少衝突,但對於還在成長發育的青少年族群來說,這樣的轉變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習慣掌控談話權 可能影響團隊合作能力

長年於大專院校擔任教職的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大部分青少年因仍在生涯探索階段,在家中有父母、校園中有老師、社會中有長輩,相較之下較無掌控權,而線上社交軟體讓學生可以掌握談話主控權,包含隨時可下線、已讀不回,聊得不順心隨時可以離開,因此對學生來說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

但在校園內,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不實際接觸,胡延薇指出,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有提到,希望藉由團體合作、施辦畢業展等方式提升學生軟實力,所以現在校方多將畢業展定為必修科目,老師也會在課堂內安排分組報告,增加學生合作機會。

而面對面對談或團體合作,需要完整言語表達及解決衝突的能力,且多在發言當下可感受到受眾的肯定或否定。胡延薇分享,在實際觀察之下,多數學生對於在分組報告中折衝協調感到痛苦, 包含合作對象之間的磨合,及成果無法完全呈現個人想法,都讓學生感到排斥,因此,如何讓學生在習慣線上社交的同時,磨練團隊合作並在利己和利他之中找到平衡,是老師面臨極大的課題。

線上社交步調快 減少大腦學習表達的機會

線上社交是否可能影響言語表達能力?胡延薇說:「並非無可能。」因各式各樣的貼圖與表情符號雖提供了快速、圖像化的表達,但這些貼圖並無法適用所有情況、所有對談,有時使用者僅是挑選與自己想表達的意涵「類似」之圖像,進而有可能使「精確表達」的能力下降。

不僅貼圖加速溝通,通常在線上社交的對談也較趨向簡短、簡單,比較容易出現語句沒頭沒尾的現象。尤其對於學生來說,習慣如此快速的對談步調之後,可能會減少大腦學習表達的機會,包含詞彙、語句、文意表達。

短暫脫離真實世界 戴著面具同時產生不信任

另外胡延薇也補充,線上社交對學生而言影響並不僅止於溝通,自己曾在課堂上詢問學生,現在拍一張照片可以不經修圖直接上傳的舉手,結果比例比想像中少得多。

因為網路社群不需面對面接觸,在上面呈現的自己可以是「想要的樣子」而非「真實的樣子」。決定撰寫哪些文字、上傳哪些照片,甚至個人資訊、家庭背景,就算是假的也無所謂,就像戴著面具一樣,胡延薇提醒,此現象可能造成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多疑」傾向,因為說謊變得容易,也間接發展成對他人的不信任。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家長需多加關注孩子成長

科技造成的轉變不只影響生活,教育方式也需配合調整,但有時規範與大環境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因此,家長若能付出更多關懷,多加關注孩子身、心理上的變化,或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孩子在發展階段能培養正確處事態度,才能有效幫助未來銜接社會生活。

「高壓氧治療」納健保給付 造福更多病患

1983年臺大醫院整形外科陳明庭教授從國外引進高壓氧技術,成功治療癌症病患接受放射性照射後之慢性傷口、潛水病(減壓病)、急性氣體栓塞等疾病,逐漸掀起國內高壓氧治療的風氣,造福不少民眾,在陳明庭教授不吝於分享經驗推廣到中華民國高壓氧暨海底醫學會,之後也推動將高壓氧治療納入全民健保給付範圍。

高壓氧治療 新艙體更舒服

隨著醫院的革新與改建腳步,高壓氧治療中心有了新的規劃,為提升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透明壓克力單人艙體,艙體寬敞舒適,均為獨立呼吸系統與拋棄式管路面罩,清潔消毒較為安全有保障,在疫情肆虐中減少交互傳染的風險。

此外,為增進安全衛生,又備有獨立視聽,在臥姿方式接受治療中,直接或間接呼吸1.4大氣壓以上純氧之醫療,還可以觀看衛教影片,舒緩緊張的情緒。

給付適應症 健保可給付

全民健保給付高壓氧的治療適應症如下:潛水病(減壓病)、急性氣體栓塞、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及氣體中毒)、氣壞疽病、慢性復發性骨髓炎、肢體壓傷伴有創傷性出血、急性燒灼傷、放射性組織壞死;另外,健保沒給付的適應症中,對於突發性耳聾、糖尿病足等有實證醫學證明其輔助效果。

肺癌治療新契機 「免疫療法」有效控制

根據衛福部公布民國108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肺癌死亡原因始終居高不下,因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待有異狀確診時多半已為晚期而無法進行手術,須靠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來延長生命。

肺癌個人化治療 提升晚期肺癌存活時間

亞東紀念醫院在胸腔內科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主任的帶領下,於肺癌的治療上,結合分子免疫治療與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期望能全面啟動患者全身的免疫系統,增強整體免疫力,減緩化療的副作用,提升醫療品質;亞東紀念醫院採行多科團隊方式進行治療,將每個肺癌病患於治療前先行團隊討論,能給予病患更多面向的協助。

胸腔內科暨肺癌團隊召集人張晟瑜主任表示,因精準醫療的發展,肺癌的治療朝向個人化的醫療,團隊針對不同的性別、種族、抽菸與否為考量因素,將切片的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再提出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以提升晚期肺癌的存活時間。

免疫細胞治療 控制肺癌有望

近年免疫療法也為肺癌治療帶來更多希望,若能妥善運用免疫治療中的「分子免疫治療」與「細胞免疫治療」兩種治療方式,並結合併用化療藥物、標靶藥物或放射治療,將能更有效的控制肺癌。張晟瑜主任說明,免疫細胞治療大多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是相當精準的療法,且長期病情控制率亦維持在一半以上,同時不會有化療常見的掉髮、嘔吐、體重減輕等副作用,亦可全面增強免疫力,有助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醫病共享決策 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張晟瑜主任強調,除了在治療方法上近不斷進行突破外,也根據病患的身體狀況,檢測的結果與治療的選擇,採用醫病共享決策與以病患為中心的價值為準則,與病患相互溝通和討論,並尊重雙方的選擇,以期能減少副作用並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

助染疫康復者回歸正常生活! 健保署開辦「整合門住診照護」

為幫助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儘早回復正常生活,中央健康保險署和衛生福利部各司署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

康復卻多併發症 設置整合門診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表示,考量康復者可能有多種併發症,須在不同科別掛號就醫,往返各診間等候就醫導致不便,或者不清楚要掛哪一科,而且缺少全人性的醫療評估照護,因此盼能藉由推動整合門住診醫療服務,幫助康復者儘早回歸正常生活,並鼓勵各醫院設置整合門住診照護,提高康復者就醫可近性。

確診康復多影響 整合醫療有計畫

根據新冠肺炎確診後60天(亞急性期)的症狀在各國追蹤研究報告,有30-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有約20-30%的人症狀比疾病早期更明顯;其中以疲倦(53.1%)、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

此外,染疫康復者在各方面的身體與心理層面的症狀,容易造成跨多科就醫、出現社會功能退縮,對個人、家庭、工作等造成負面的影響。

介入各項檢查 定期評估服務

健保署表示,本計畫承作醫院開設整合門診,每週至少1診次,每診次至少3小時,為方便康復者接受會診並兼顧就醫隱私,由專任個案管理師協助康復者掛號、看診、會診或住院及轉銜(介)社會資源或長照服務之聯繫與安排。

另醫院應設置與主診間相通或相鄰的診間做會診使用,經主責醫師視病人醫療需求診斷,立即安排整合醫療團隊各科別醫師至會診診間看診,最後由主責醫師於病歷簡述整合之科別、疾病別、處方藥品、處置、檢查類別及各項評估服務。

大林慈濟研發「3D虛擬實境影像」 助實習放射師反覆練習

爲解決實習放射師常因所學與臨床服務有落差,導致反覆重新擺位造成病人不舒服等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科運用VR遊戲概念設計出3D虛擬實境影像,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在如同在真實檢查環境中反覆練習,加上老師一旁直接指導回饋,將有助於避免病人深陷輻射危害中,目前此檢查訓練也獲得國家專利。

3D虛擬實境影像有如身歷其境 獲國家專利肯定

3D虛擬實境影像是以時下年輕人最熟悉的虛擬實境裝置來設計出練習設備作為發現,希望實習生能有如在玩遊戲般感到有趣外,也能提高學習意願。影像醫學科組長何嘉祥指出,主要是以徒手畫出攝影室的立體空間、床、X光管球、X光儀器等設備再結合影像中,最後完成「3D虛擬實境影像」,並且以「應用虛擬實境模擬X光攝影室之系統」獲得專利。

3D虛擬實境影像能反覆練習 避免病患陷輻射危害

何嘉祥組長說明,實習放射師頭一旦戴上VR裝置,手持操作器,就能彷彿身歷檢查空間的實境,無論病患的哪個檢查部位或角度,都能透過自由選取以及反覆練習,嘗試調整照射病人患部中,幫助達成最佳X光片的照射角度,目前在VR介入實習後,許多學生也給予很高評價,可望能藉此改變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

執行檢查前練習裝置 增加學生學習意願

現在學生成長歷程已避開不了3C產品,因此透過3D虛擬實境影像的學習補助,提高學生接受度,自然能有好的學習。影像醫學科主任林志文強調,尤其3D虛擬實境影像在任何時間都能展開練習,更重要是不會造成輻射危害,反而能作為實習生成為放射師前真正執行檢查前非常好的練習裝置。

新北獨老五福樂活計畫 帶領獨老參與社區活動

為加強獨居長者照顧關懷服務,新北市政府今年針對獨居長者推動「獨老五福樂活計畫」,不僅提供基本關懷服務,也提供獨居長者相關補充性、支持性等服務。新北市社會局指出,藉由公私協力建構長者安全防護網,在社區參與及鼓勵青年志工服務獨老,達到青銀共榮效果。

氣球象徵紅白湯圓 邀長者寫下期許

尤其正逢冬至,執行長照業務多年的齡活居家長照機構也藉此邀新北市獨居長輩於冬至節慶同樂,在青年職能治療師的帶領下,請長輩們在象徵冬至「紅、白湯圓」的氣球上寫下願望與期許,並邀請長輩們活動筋骨,將氣球拋向祈願箱,達到肢體伸展目的,也能獲得心靈滿足。

齡活居家長照機構 鼓勵長者走出家門

社會局說明,五福服務係就是包含營養餐飲服務、陪伴關懷服務、健康促進服務、居家安全服務、緊急救援服務等,幫助獨老增加社會參與力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而齡活居家長照機構則依循此宗旨,秉持「高齡樂活」的精神,透過「齡活青年團隊」的協助與鼓勵,帶領長者一起在氣球上合力完成來年的祈願。

依據個別需求提供資源 提供完善長照計劃

齡活居家長照機構自去年就晉升為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不僅致力協助長照需求家庭,也提供完善服務計劃、專業居家照顧服務及復能服務,並依據個案個別需求,媒合轉介相關資源。社會局說明,透過新北市社會局「獨老五福樂活計畫」,期望更多獨居長者能走出家門,多參與社區活動,活躍後半人生。

「雁行計畫」照顧靈魂之窗 雙向轉診強化跨院所照護

55歲的趙先生是名電腦工程師,工作需長時間緊盯電腦,近幾天察覺右眼在暗處側邊有白光閃過,以為是最近在家工作時間太長又缺乏戶外休閒活動的緣故,經過一個周末休息,症狀仍不見好轉,眼前還出現了蜘蛛網狀的漂浮物,伸手揮趕怎麼也趕不走,嚇得趕緊至附近的眼科診所求診。經眼科診所檢查發現,右眼的視網膜上方有一裂孔,立即透過電子轉診平台開立轉診單,將病人轉診至雁行合作院所的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

飛蚊症不能等 及時治療防視網膜剝離

經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林暄婕醫師詳細檢查,發現右眼視網膜上方有一馬蹄形裂孔,且合併有些許玻璃體出血,所幸及時就醫及轉診,尚未發生視網膜剝離,緊急安排視網膜雷射治療,成功拯救了趙先生的眼睛,並將趙先生轉診回到原診所,持續追蹤術後復原情形,以成功遏阻進展至視網膜剝離的嚴重後果。

飛蚊症 常見症狀有這些

林暄婕醫師說明,眼球中間有一團澄清透明如蛋清的膠狀物質稱作玻璃體,佔據眼球三分之二的體積。若玻璃體內出現懸浮物,影子投射到視網膜上,視線中就會出現許多點狀、線狀、蜘蛛網狀、浮游生物狀等不規則的影像,尤其是光線充足或背景為白色的情況下更為明顯,就是俗稱的「飛蚊症」。

視網膜裂孔治療 雷射是最佳途徑

林暄婕醫師指出,約有九成的飛蚊症是屬於生理性或退化性的,為自然老化或因近視、手術、受傷等因素導致較早出現玻璃體液化的現象;若因眼內出血、發炎、視網膜裂孔或剝離等病症產生的則屬於「病理性」的飛蚊症。

有些人除了飛蚊外,還感受到暗處出現閃電般的亮光,假使不幸扯出破洞便可能進展成視網膜剝離,影響視力;若裂孔型態為馬蹄狀又合併有玻璃體出血,更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族群,若能及時就醫使用視網膜雷射治療將裂孔封鎖,便能防止視網膜剝離的產生。

雙向轉診守護健康 強化診所與醫院合作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參與健保署北區業務組的雁行計畫,與桃竹苗共126家醫療院所組成合作團隊,利用電子轉診平台共同推動雙向轉診,不僅能讓民眾節省更多候診時間,且能達到分級醫療,讓民眾能得到快速且最佳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