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南迴基金會三周年 啟動台東縣南迴醫療照護服務計畫

素有「超人醫生」之稱的徐超斌醫師,多年來致力解決台東縣南迴地區偏鄉醫療不足困境,儘管經歷中風、罹癌亦不曾改變他用生命來實踐對鄉親、病患的承諾。為推動南迴醫院而籌備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今年屆滿三周年於舉辦醫療健康照護服務啟動儀式記者會,與會嘉賓為長年支持者,包含網紅作家寶爺(梁嘉銘)亦曾因中風而尤有切膚之痛,金馬紀錄片導演楊力州、藝人金鐘影后鍾欣凌、戲劇【俗女養成記】導演嚴藝文等嘉賓共襄盛舉,一同見證南迴基金會啟動偏鄉醫療與長照服務。

老化社會的偏鄉醫療照護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老化社會,正面臨人口數負成長、結構老化與家庭照護能力不足等變化。而台東縣南迴地區(大武醫療次區域)60歲以上人口更高達20%以上,且逐漸上升中;其中長照人口需求約1358人,佔四鄉(太麻里、金峰、大武、達仁)人口5.7%。此外,台東每萬人醫師數遠低於全國的20.99位,僅5.41位,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台東76.5歲也低於全國的81.3歲,為全國最低。

南迴基金會執行長、也是急診專科醫師的徐超斌表示,自己外婆是最後一個「巫醫」,過世前希望外婆能傳治病「神功」給自己,但外婆卻說「醫療的真諦,在感同身受」,歷經了中風、罹患鼻咽癌之後,徐超斌更能親身體驗。

南迴地區以老幼人口為主 獨居老人死亡添遺憾

徐超斌醫師指出,台灣社會的高齡化和少子化現象日益嚴重,這樣的趨勢在本島邊陲的南迴地區更是明顯,2002年返鄉時達仁鄉的4141名人口如今僅剩3千多人,常住人口又以老幼貧弱和獨居老人為主,自從他30歲回鄉行醫之後,部落的長輩們看到他,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什麼時候再回來?」

「有一位部落的獨居長輩接受我們的照顧,在生命最後三個月,他在家過世時,我去開相驗(死亡)證明書,看他臉上爬滿了螞蟻,我看了很辛酸,但在他生命最後3個月,看他露出了最後的笑容,也很欣慰了。」

圖片

▲金鐘影后鍾欣凌(左)、影劇導演嚴藝文(右),連袂出席南迴基金會三周年慶,支持徐超斌醫師(中)與基金會。

病人不只需要醫療 還有長期照顧

徐超斌醫師強調,病人生病之後,需要的不只是醫療,而是持續的長期照顧,於是南迴基金會在今(2021)年8月設置了居家護理所,他也跟著護理人員出診,跟病人做第一線的接觸,希望透過「醫療人員在哪裡,醫療服務就在哪裡」的行動醫療模式,讓病人家的客廳變「診間」,臥房變「病房」,更能符合當地的需要,讓家鄉不再是偏鄉,也實踐他立志學醫後回鄉看診的初衷。

因此,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2018年設立後,由醫療、護理、公衛、管理等跨領域專家學者組成董事會,以結合醫療與長照的永續服務為目標,今年8月已首先駐點大武鄉成立居家護理所,啟動偏鄉醫療照護服務的第一步。

下一步則是設立診所並擔任主責醫師,預計2022年中營運,以定點門診與居家醫療交互並用的方式服務鄉親,以居家醫療與門診並重,藉由居家護理(home care)與在宅醫療(home health care)第一線的社區醫療服務,實踐行動醫院——亦即「hospital at home」的目標。而後逐步增加醫護人力,提升醫療照護量能,搭配長照2.0服務,繼而勾勒出一個嶄新風貌的南迴醫院。

南迴居家護理所 發揮公益組織功能

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服務範圍包含太麻里鄉、金峰鄉、以及達仁鄉與大武鄉各村,除提供符合居護所服務項目的個案服務,加入台東市三家醫療院所(東基、馬偕、部東)的居家醫療整合性照護團隊外,更特別針對經濟弱勢者提供醫療服務及急難相關費用補助專案計畫,包含特殊自費醫療衛耗材、輔具、營養品及無障礙設施設備等等,以發揮非營利組織的功能。此外,走入各村文化健康站、老人關懷據點等長照機構,提供衛教、免費生理監測,擔任社區健康照護的諮詢平台。

防《機智醫生生活》劇情真實上演 「這手術」治腦動脈瘤

前陣子引發熱潮的韓國醫療劇《機智醫生生活》中,女主角蔡頌和的門診曾出現一位患者,確診腦動脈瘤,但因瘤囊累及眼動脈,手術中有高機率失明,在聽完病情解說後,患者陷入疾病風險及手術風險兩難之中,一度拒絕進行手術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放射診療部主任、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及台灣神經血管外科與介入治療醫學會理事長黃浩輝教授對此解釋,劇中主角用的是傳統白金線圈栓塞手術,栓塞過程的確可能使眼動脈出口被堵住導致失明,但近年來有更新的方法利用血流導向裝置治療動脈瘤,置放後可使腦動脈瘤萎縮甚至消失,眼動脈不會被阻塞,可避免劇中治療的困境上演。黃浩輝教授也分享,自己臨床中遇過極度相似的案例,置入血流導向裝置治療後的病患追蹤到現在,除動脈瘤已完全塞閉外視力也沒有受到影響,預後相當良好。

圖片

▲眼動脈瘤

白金線圈栓塞動脈瘤已備受肯定 但腦動脈瘤復發率仍是問題

腦動脈瘤的產生因為腦血管壁長期受血液不平均壓力衝擊,脆弱處造成血管囊狀隆起,管壁因此更薄、更脆弱,不分大小都有破裂風險,也無法預測瘤囊何時會破裂致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確如劇中所說,「就像一顆未爆彈藏在腦中」,破裂後甚至有1/3的患者到院前即不幸死亡。

黃浩輝教授說明,過去腦動脈瘤外科手術需開顱,恢復期長,風險也較高,因此即使患者診斷出未破裂的腦動脈瘤也不一定會開刀,追蹤觀察一段時間後,如有發現瘤囊變大或破裂情形才會進行手術。而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微創栓塞手術出現,可透過X光透視,從患者股動脈置入導管到腦動脈瘤內,再釋放白金線圈將瘤囊塞閉,降低血流入瘤囊內的壓力,隨後產生血栓及纖維化,最後動脈瘤完全栓塞,避免破裂,不僅手術傷口較小,恢復期也較短。

但白金線圈栓塞也有治療瓶頸,包含無法使瘤囊縮小,復發率會因線圈擠壓或線圈的緻密度不理想的原因影響。另外黃浩輝教授也提到,如果患者腦動脈瘤較大,復發率也會比較高,這些困境間接促進了血流導向裝置的誕生。

圖片

導流血液避免血流入瘤囊 裝置促進血管內膜化加強瘤口的閉塞

黃浩輝教授解釋,血流導向裝置是利用質地軟、緻密的軟金屬線編織的密網支架,放入血管腔內而非腦動脈瘤囊,從血管腔中導流血液,同樣有避免血液流入動脈瘤囊內的效果;再來,隨著時間,血流導向裝置可促進血管內膜化,達到保護血管壁,甚至有讓腦動脈瘤萎縮的效果,降低復發機率,也同時減少腦動脈瘤壓迫到其他神經的機率。

黃浩輝教授指出,國際大型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置入血流導向裝置五年後,動脈瘤完全閉塞率高達95%,而不只小型動脈瘤,對大動脈瘤也有相當程度的功效。

施行血流導向裝置難度高 醫師經驗相對重要

血流導向裝置協助改善許多腦動脈瘤過去治療上的困境,但也因其質地軟的特性,導致手術施作難度增加。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做為台灣臨床使用先驅,專業醫師團隊在施作手術前,至歐美各國進行無數次觀摩、學習,並經過國外指導員長期訓練,黃浩輝教授表示,截至目前為止林口長庚已有好幾百例的手術實例,成功率都超過9成,腦部手術已不像過去民眾心目中所想的這麼可怕。

腦動脈瘤及早診斷、治療 從頭避免破裂風險

黃浩輝教授提醒,腦動脈瘤好發於有相關家族病史、三高族群、動脈粥樣硬化及長期抽菸族,因腦動脈瘤初期無症狀,過去常有破裂跡象時才能確診,但現在影像檢查儀器越來越進步,包含磁共振(MRA)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都能協助民眾早期診斷、治療,尤其高危險群更應定期安排施作腦部健檢,及早發現並在腦動脈瘤未破裂前接受治療。

亞洲首場靈性關懷研討會 深入人心補齊全人醫療

全亞洲首次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12月4日登場,首屆研討會以「全人醫療之靈性關懷-理論與實踐」為主軸,邀請美國、香港、台灣靈性關懷臨床實務的專家學者分享,透過跨宗教、場域、國家的交流與分組實作,讓靈性關懷深植醫療第一線,提昇台灣的醫療照護,邁向身心靈的健康平安。

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灣靈性關懷專業人員協會與財團法人史懷哲宣道會主辦,主場於臺北醫學大學舉辦,結合花蓮慈濟醫院、臺南奇美醫院、高雄榮總等三地的視訊分場,全台約有600位醫師、護理師即靈性關懷師等專業照護人員參與盛會。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 全球靈性關懷經驗分享

全球近兩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研討會特別邀請美國臨床靈性關懷督導Rev. Dr.Harper透過視訊以「疫情中的靈性關懷」為題分享;來自美國的葉蘇花博士同樣以視訊方式分享「醫療人員的靈性關懷」,來自香港的劉寶珠博士也分享在香港的華人靈性關懷實踐經驗,而北醫附醫全人醫療顧問、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助理教授黃麗惠博士以「本土跨宗教安寧靈性關懷模式的臨床運用與成效」為題,分享於台灣推動本土、跨宗教靈性關懷的心得。

此外,任內大力推動靈性關懷的前衛福部國健署王英偉署長、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李克勉主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及馬偕醫學院董事長賴允亮教授等跨宗教、重量級專家均應邀與會,別具意義。

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大會主席、北醫附醫邱仲峯院長表示,台灣在國健署的規劃下,彙整國內靈性關懷人員的標準訓練課程,針對國內外文化差異,完成華人第一份靈性關懷實務指引。然而,臨床觀察發現,台灣的全人醫療仍停留在對病人的關懷,而全人醫療是要涵蓋身、心、社、靈,倘若沒有靈性關懷,距離全人醫療還有一大段路。

為此,邱仲峯院長強調,此次舉辦亞洲首次的靈性關懷國際研討會,盼能更深入靈性關懷的領域,未來的醫療不僅僅是提供醫療,更希望將照顧深入人心,真正落實全人醫療。

圖片

由安寧病房出發 靈性關懷擴大至全院病人

北醫附醫靈性關懷師高倩琪於北醫附醫從事靈性關懷的工作4年餘,今年5月受聘為專任靈性關懷師,為全台首位非宗教醫院的專任靈性關懷師,北醫附醫的靈性關懷由安寧病房出發,今年六月擴大至全院住院病人,高倩琪關懷師一路參與其中。

高倩琪關懷師指出,面對安寧病房的臨終病人,靈性關懷師會逐床探訪,透過陪伴、傾聽、同理,了解病人與家屬的需求,也會針對病人的個人特質,擬訂關懷計畫;靈性關懷擴大至全院住病人後,只要病人有靈性關懷的需求,醫療團隊隨即會診靈性關懷師,關懷師也會啟動關懷計畫,透過與醫療團隊的密切合作,陪伴病人面對生命議題。

不侷限於臨終病人 身有病痛浮現靈性困擾

實施迄今,高倩琪關懷師發現,靈性關懷在臨床照護有極大的需求,不只侷限於臨終病人;她解釋,每個人都有靈性,平日順遂時沒有靈性困擾,一旦生病,困擾往往就會浮現,終日惶惶不安、心神不寧,透過會診靈性關懷師的管道,讓病人隨著傾訴,抒發情緒,醫院對病人的照護由身體的治療擴大至靈性的關懷,達到身心靈平安的境界。

圖片

癌末想走家人不許 護理師助開家庭會議達共識

逾八十歲的林伯罹患肺癌末期,經過數次化學治療,期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病情每況愈下,諸多不適讓林伯躁動不安,坐著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更別說想好好入睡,兒子心疼不已:「爸爸每多活一天就多痛苦一天,我想讓爸爸至少能舒服的睡覺、活著,離開也能舒服的離開。」女兒不捨老父離開,堅持救治,幾個兒女一人一句,無論誰說的都很有道理,當大家徬徨無助時,兒子提出要全家人跟醫師討論,最終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透過「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取得病人、家屬共識,改為積極控制症狀、提供舒適護理、滿足病人有品質的生活。

之後林伯轉收治至安寧病房,除了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及非侵襲性呼吸器,再加上嗎啡藥物,不再做任何侵入性的治療,不再感到呼吸、喘的不適,能安穩的休息與入睡,謝宛芝護理師教導林伯家人共同為林伯乾燥的肌膚加強手足護理、精油按摩,兩天後,林伯在家人的陪伴下,面容祥和的離開人世。林伯兒女釋懷地說:「這是爸想要的,也是我們想要的,謝謝你們了。」

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 協助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安寧病房謝宛芝專科護理師表示,當時接獲病人家屬徬徨無助提出希望找醫護、找親友們一起討論,就安排健保給付的「緩和醫療家庭諮詢會議」,由癌症中心陳建銘主任、家醫科暨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方姿喬醫師、安寧照護專科護理師、社工師、宗教師等人組成的醫護團隊,與病人、所有家屬坐下來召開家庭會議,很多時候家屬間的意見不同,也需在事前盡量整理好意見,在會議中提出討論由醫療團隊協調分析,若病人與家屬意見不同時,醫療團隊會介入協助進行分析與討論,讓病人及親友有機會彼此了解內心的想法、相互道謝、即時道愛、勇於道歉、好好道別,讓病人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迫於家人期望繼續治療 飽受折磨

ㄏ醫師表示,安寧照護提供末期病人積極控制症狀、舒適護理、病情認知及重要決策,以及身、心、社會需求照護與轉介等,醫師會依據病人病況與期望,與病人及家屬溝通討論並做出最適合的末期醫療計畫。方姿喬醫師說:「過去有些人認為為人子女,若不繼續實施醫療救治,心裡會有道坎過不去,而病人迫於家人期望才選擇繼續治療,最後多受很多折磨,現在尊重病人想法的家屬變多了,但也仍會有一些心理困擾,都需要安寧團隊介入陪伴、討論與協助,直至善終準備、悲傷輔導等,幫助家屬適應新生活。」

安寧減少疼痛不適 病人及家屬生死兩相安

謝宛芝專科護理師補充,當病人的疾病控制穩定,出院回家接受安寧居家照護,安寧團隊也會定期探視,滿足病人落葉歸根的心願,也協助照顧者解決照顧各項問題。謝宛芝說:「臺北醫院從109年12月1日開始,新增多項安寧照護服務,如手足護理、淋巴按摩、穴位按摩、泡澡機使用等,減少末期承受的疼痛不適,讓病人及家屬生死兩相安,是善終與善生,也是我們安寧團隊持續努力的。」 

目前癌症、漸凍人及「八大非癌病人」都納入安寧服務範圍,病人能受到很好的醫療及各項照顧。

1. 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失智)

2. 其他大腦變質(如中風)

3. 心臟衰竭

4. 慢性氣道阻塞疾病,他處未歸類者

5. 肺部其他疾病

6.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 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

8. 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

「血友」齊步走! 凝聚全台力量 步行挑戰活動報名起跑

以往,血友病患者在接受傳統製劑藥品治療時,還是可能發生自發性出血,也因長期反覆出血導致關節病變,可能連行走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別說規律地運動。所幸,隨著醫藥發展,血友病的給藥方式除了靜脈注射,還有皮下注射的選擇、注射頻率都有大幅的進展與改變,依據與醫師的討論,可以從一週數次到每月一次,讓血友們更加容易接受預防性治療,同時也盼望著未來能有更穩定、長效的新穎注射藥品,徹底轉變血友們及照護者的日常生活。

兩大病友協會攜手前行 齊聲號召全台血友齊步走!

為讓血友們持續照護好自身狀況,明(111)年01月01日起,國內兩大血友病病友團體: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與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將攜手聯合舉辦一場全台的血友病病友步行挑戰活動。

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表示,希望透過這個活動鼓勵血友進行每天規律的步行,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現在大部分血友都在接受預防性治療,然而,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給藥頻率高,以及給藥方式不方便。對於某些病友來說,並無法真正達到治療目標。因此,他們是非常盼望未來可以有較方便,以及長效的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以提升病友們的治療效果,減低出血風險,讓病友們也能夠回歸正常生活,為社會貢獻己力。協會也期盼藉此活動扭轉社會對血友病的既定印象,也讓血友們了解規律預防性治療與適度安全運動的重要性。

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也表示,這次的步行挑戰活動將以長期且規律的步行步數來統計,以判定是否完成挑戰,目的是希望能讓血友們建立長期運動習慣,因為適當的運動能訓練肌肉,讓關節有更好的保護,誠摯邀請全台血友們一同熱情參與,勇敢邁出自信的步伐,一起走向更美好、精彩的未來。

【血友凝聚力 轉身齊步走】步行挑戰活動資訊

報名時間:2021/12/06 (一) 09:30開放報名~12/10 (五) 16:30報名截止

活動時間:2022/01/01 (六) 00:00活動開始~02/28 (一) 23:59活動結束

參加對象:全台血友病病友

詳細活動內容及辦法,請見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與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的官方Facebook

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 https://www.facebook.com/hat789/

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hemophilia.org.tw/

嘉基成立神經修復重建中心 助中風癱瘓患者恢復行動力

嘉義基督教醫院成立神經修復重建中心,整合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手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復健科、中醫及影像醫學科等科別,透過個管師建立轉介及評估,提供整合性且適合病人的醫療服務。

神經修護重建 中風病人新契機

嘉基院長姚維仁表示,「神經修復重建中心」針對已錯過黃金復健時期之病人,如中風後肢體乏力、腦傷、頸椎或臂叢神經損傷等癱瘓患者,經由癱瘓功能重建手術治療,目前全國僅台北及高雄等少數醫學中心提供治療,此癱瘓功能重建手術治療,不僅能讓病人有恢復行動之機會,且搭配簡易的復健及中醫針灸治療,更能恢復良好的生活功能。

麻醉藥量 需精準調整

中風約30年的患者經過嘉基神經內外科、手外科和麻醉科仔細評估手術風險後,在手術前諮請復健科予以評估並進行衛教,說明手術後的復健步驟及必需之療程,手術中由團隊之麻醉醫師進行麻醉,因為中樞神經損傷,其麻醉時病人身體變化跟一般人並不相同,尤其剛麻醉時和神經接合後,麻醉藥量需有精準的調整。

移植重建改善 術後積極復健助恢復

手術過程由醫師找出可移植利用的神經和適當的臂叢神經,予以移植重建後完成手術。許多病人的手部上肢癱瘓喪失的動作,甚至可以在麻醉剛醒時就出現,連下肢的動作都可以因為神經的迴路改變而獲得改善。

姚維仁院長指出,明顯的效果會出現在手術後幾天至幾周期間改善,患者必須於此時加強復健,建立好復健習慣並熟諳復健療程,與醫療復健團隊積極的配合1至2年的時間,以達到神經移植的最好功能,過程皆經過多次的團隊會議整合討論。

防新冠病毒、及早偵測感染源! 臺大醫院「主動式監測」神助攻

面對COVID-19疫情,臺大醫院積極研發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可提早偵測到社區潛在的感染爆發,未來對防疫工作有莫大的幫助;除了積極研發面對疫情,對於患者的照護方面,收治超過450位確診病患,其中過半數皆在專責病房完成治療。

地理資訊系統 及早偵測感染病爆發

以往地理資訊的方法是以被動式監測為主,先透過醫院通報感染的爆發,再透過回溯性的疫調追蹤,高度依賴前線醫師的警覺性,而且也有時間的延遲,會錯失阻絕感染擴散的黃金時間。

教學部盛望徽主任以及急診醫學部李建璋教授和台大地理系溫在弘教授在科技部科學防疫計畫的支持下,開發了主動式急診多層次感染症地理資訊系統,透過急診病患的主訴症狀,以及校正最小地理區的人口數和年齡性別結構,系統可以在早期就偵測到可能的呼吸道和腸胃群聚感染爆發,同時系統可以再加上第二層病原學診斷的資訊,可以進一步定位特定病原的感染源。

新冠肺炎專責病房 4準備工作隨時應戰

對新興傳染疾病的入侵,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緊接著在1月23日收治全國第二例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2021年5月本土疫情前,專責病房已經完成了下列準備工作:1. 更新病室內的硬體設備(包含HEPA高效能過濾抽風設施、閉路攝影機、全病室電話設置、部分病房完成無障礙空間設置)、2. 建立了病房和病室溝通專屬的line群組、3. 設置依循疫情變化而滾動式調整的病房出入動線設計、4. 完成了超過200人次來自不同單位的醫護、 工作人員隔離病房照護訓練。

自身經驗寫成出 盼做未來照顧根基

因為必須在在兼顧感控原則下,不斷地來修正病人的照護標準作業流程,希望達到不因隔離而影響照護品質。面對新型傳染病,開創期的每個細節都得從零開始規劃,專責病房團隊也利用自身經驗,將照護的點滴和標準作業流程寫成《COVID-19 臺大醫院診治及照護經驗》,期望本書記載的隻字片語,能夠成為未來戰役的基石,能夠更精進、更安全地,守護國人的健康。

Omicron病毒株一個月快速蔓延 佔南非病例75%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無本土病例,但本週境外移入病例經基因定序後,再新增15例Delta,其中包含一例Delta Plus變異株「AY.4.2」,為自德國入境之本國籍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國內至目前為止累計驗出三例Delta Plus變異株,針對境外移入病例也持續施作基因定序,屏除病毒量過低無法定序的病例之外,有定序出的結果都會藉由指揮中心每日記者會公布,慶幸的是目前並無出現Omicron病例。

駐南非代表處位於高風險區 上週定序Omicron病毒株佔比100%

近日台灣駐南非代表處有2名人員確診新冠肺炎,但並不確定是否為Omicron變種病毒株。

羅一鈞補充,駐南非代表處位於普利托里亞,正位於南非Omicron病毒株流行最嚴重的省份, 11月確診出Omicron之病例佔了整個南非的75%,另外,11月數據跟10月相比,Omicron病毒株幾乎取代了Delta,可以說在一個月內快速蔓延,速度相當快。

甚至在過去一周,於該省診出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皆為Omicron病毒株,比例高達100%,因此該2名人員應有高機率為Omicron。

雖多來自南非地區 仍有零星病例叩關日本

南非上月(11月)檢出的Omicron病例共183例,但羅一鈞也強調,南非的病例並未經全面基因定序,因此實際上有多少Omicron病例可能仍有待商榷。

另外在國際疫情中,至12/1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27國出現Omicron病例,大部分為南非國家及奈及利亞,但距離台灣較近的日本也傳出兩例Omicron,目前也以匡列100餘名接觸者,而全球共累計370例Omicron確診案例。

Omicron病毒量可能較低 抗原快篩目前研判仍有效

南非當局報告指出,Omicron病毒株基因特徵有二:

(1) 未帶有G671S基因,因此病毒量可能較Delta為低。羅一均表示,就歐盟提出的59例Omicron病例報告中看來,並無任何重症或死亡案例,因此也能某種程度呼應專家提出的假設。

(2) N蛋白分析並無發現有影響抗原快篩的突變,所以目前研判抗原快篩檢測對Omicron仍有一定作用。

針對各界想了解的Omicron傳播力、疫苗突破力、致重症比例,這些都需要更多資料分析才能進一步跟大家說明。

一張圖片

圖片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