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你幾腰? 「超過這數值」小心代謝症候群

疫情期間民眾大多數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若飲食攝取上又偏向高油、高糖、高鹽,累積的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產生血壓、腰圍及體重等生理數值超標的健康問題,導致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提高,慢性疾病也可能悄悄找上門。

十大死因過半與慢性疾病有關 常見5危險因子

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十大死因過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的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包括五項危險因子:腰圍過粗、血壓、飯前血糖偏高、血脂異常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其中,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即代表腰圍過粗,表示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代謝症候群 中壯年10人就有3.6人中

中壯年是身體易開始出現一些健康警訊的時期,依據國民健康署107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另近5成中壯年腰圍過粗,其中腰圍過粗又過重或肥胖占3成9,過重或肥胖又是高血壓前期占3成6,若未控制,將來有高風險成為慢性病患者。

遠離代謝症候群 自我健康管理四招

若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落實四大絕招保健康:

1晨起10分鐘量血壓、腰圍及體重:每天利用早晨起床後的10分鐘進行量測血壓、腰圍及體重以即時掌握個人健康狀況,並及早追蹤管理及治療。

2、健康飲食:透過我的餐盤適量攝取六大類食物,以達各項營養素需求。

3、少坐多動30分:減少久坐,養成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的習慣。

4、拒絕菸酒不熬夜:落實不抽菸、少喝酒、維持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型態。

疫情生活下的數位醫療 思覺失調症病友在家也能回診!

新冠疫情期間,思覺失調症患者仍要穩定回診!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司法精神科主任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許多病患擔心搭乘交通有染疫的可能性,減少來院看病的次數。為了不因疫情中斷治療,現在醫療單位實施電話、視訊診療或遠端心理諮商來降低衝擊,同時搭配長效針劑治療,可以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穩定控制病情,鼓勵患者穩定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透過電話、視訊診療 病友不出門也能回診

疫情生活下的數位醫療對策,許多醫院、診所陸續推出電話、視訊診療及遠端心理諮商。李俊宏主任表示,以往遠距醫療多針對離島偏鄉或是特殊需求,現因應疫情,放寬遠距醫療的照護對象及模式,讓病友不用出門也能回診。預約後可以Line、FB、電話進行看診,並進行身分審查,個案必須截圖,並清楚核對身份資料,免於冒名頂替的問題。

若是以電話問診者,李俊宏主任提到,可將照片傳至信箱確認身份;若以上都有困難者,沒辦法通過認證,再於領藥時確認身分。近年法規有調整遠距諮商辦法,個案在醫師處方之下,經安排進行遠距諮商,個案可透過網路與心理師一對一來做心理治療。除非有特別需求或藥物順從不佳,仍可以維持居家治療,至病患家中做訪視。

他也分享國外去年封城作法,思覺失調症患者因而降低人際互動,其實對病情不利,因此也提供虛擬實境讓病人參與,更有現實感。

目前觀察數位醫療的成效不錯,減少來院暴露感染的風險,提高服務滿意度及接受度,只是取藥受到限制。李俊宏主任分享去年美國的包裹郵件系統,可以直接將藥物寄到患者家中,但國內法規限制較不同,還是得回到醫院取藥。

思覺失調症自行停藥 復發風險高達八成

現行思覺失調症病人之臨床用藥方式,包含口服與注射藥物,但病人經常因為要每天吃藥,藥物順從性低,經常發生中斷治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自傷、傷人的情況。李俊宏主任指出,停藥的風險是可能復發,「根據研究統計,停藥一年,復發的風險可以高達七八成以上。」

如果發作次數越多次、時間越長,將導致腦部細胞凋亡,影響腦部功能包含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推理等功能,衍伸疾病控制更加困難,甚至需加重藥物劑量來控制疾病,進而會出現自殺、暴力、攻擊行為、決策受到症狀干擾,影響經濟生活等問題。

新一代長效針劑 降低疾病復發機會

為了提升病人服藥順從性,可透過施打長效針劑協助穩定病情。李俊宏主任表示,民眾對長效針劑有誤解,認為療效不佳,新一代的長效針劑相對於舊型的針劑或口服藥效果,在保護腦部功能方面較好,減少副作用。有些患者並非不願意服藥,只是可能因為病情忘記吃藥,而現已有一個月或數個月施打一次的新型長效針劑,可減少不服藥所導致的復發機率,且國外研究,對於初次發作個案,初期使用可穩定病情、及早回到常規,保護功能會比沒有服藥來得更好。

鼓勵病人穩定就醫 呼籲社會多包容

新冠疫情期間,醫療不中斷,除了視訊診察、遠端諮商等,李俊宏主任指出,如果有困難還是可以來院治療。不過有部分患者因為受限於體質以口服藥物來治療,家屬多鼓勵患者來提高服藥的意願;而人際互動減少不利病患的病情,鼓勵透過遠端視訊設備來維持基本的社交,對於個案情緒能有改善。此外,家屬也可以協助個案在家中進行輕度運動等訓練,讓個案的生活作息較穩定。

耳鳴讓你睡不好? 中醫授按揉技巧緩解症狀

耳鳴有漸漸年輕化的趨勢。綿綿不休的耳內鳴聲,有時聲音由腦部發起,自覺腦中有音聲鳴響的症狀,是謂腦鳴,惡化下去會妨礙正常聽覺而使人聽力減退,形成重聽,也會影響人的腦部功能讓人產生失眠、健忘。所以一旦發現耳鳴、腦鳴,就應積極處理,以免將來失聰之苦,賴睿昕中醫師認為耳鳴的黃金治療期只有6個月。

依主觀感受 調整臟腑功能

中醫的治療著重整體觀,重視患者的主觀感受,將耳鳴、耳聾看作是整體臟腑功能失調的一種反映,並不過份關注局部形態的改變,應用中藥、針灸、按摩、飲食調養等方法,使身體的臟腑、陰陽、氣血重新回到平衡狀態,通過自身的調節力來達到減輕或消除耳鳴、改善聽力的目的。治療首先區分實證或虛證中醫在治療耳鳴、耳聾首重虛實,「實者瀉之、虛者補之」。一般可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起病的緩急、耳鳴的聲音大小及伴隨症狀等方面進行初步辨別。

耳鳴、重聽分三種 壓力、飲食、年紀有影響

賴睿昕中醫師解釋,不管或是耳鳴或是重聽,由中醫觀點而看主要分為三種:

1.工作壓力導致的耳鳴重聽:工作壓力對於中醫而言,就是一種肝鬱氣滯的情形,肝與我們情緒有關係,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張力的狀態下,大腦也會處於一個很緊繃的狀態,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會異常,久了以後在中醫辨證來看,就會變成肝膽濕熱型的耳鳴。通常耳鳴聲音是比較高頻,而且隨時隨地都會響,有時會突然的耳聾,這與情緒、壓力等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種類型比較好治療,痊癒的機會也很高。

2.慢性病,高粱厚味也會導致耳鳴與重聽:平時喜好重口味飲食與中醫的脾胃有關。脾胃主運化,當不良飲食習慣損傷脾胃,不能好好運化進入身體的營養物質,無法有效代謝就會變成中醫所謂的痰飲;另外身體若無法有效的代謝水分,或是水分分配到了不正確的地方,也會變成所謂的痰飲,影響到耳朵就會導致耳鳴或是耳聾,這種耳鳴是屬於漸進式的,頻率會稍微低一點。

3.年老體虛導致的重聽:聽力退化就是所謂的更年期過後肝腎虛損,老化引起的耳鳴。這種耳鳴與重聽通常都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有,屬於低頻耳鳴,比較難治療。如果針灸針下去耳朵沒有扎實的感覺,代表預後更差,通常半年沒處理好,就較難治癒。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平時可以按壓翳風穴以及耳朵周圍,常搓揉拉耳朵,以及放鬆頸部與頭部筋膜都有緩解的作用。

如何舒緩耳鳴? 拳頭按揉暈聽區

建議發作時一定要用拳頭按揉暈聽區,也就是耳尖直上1.5公分處、向前及後延伸各2公分的區塊,可放鬆緊繃的筋膜,減緩耳鳴和預防聽力減退作用。除了按摩暈聽區,賴睿昕中醫師提醒,眩暈時也別忘了放鬆頸部,還有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耳鳴的狀況才會獲得改善。

(文章授權提供/賴睿昕中醫師)

腳癢難受抓不停! 皮膚科醫師教你辨別「香港腳&汗皰疹」

每當夏天或是季節交替時,雙腳經常癢得受不了,有時掉皮屑、有時冒出小皰疹,苦惱的是,擦了很多藥,還是治不好!到底這是香港腳還是汗皰疹?應該如何治療呢?

香港腳是黴菌 汗皰疹是過敏

皮膚科診所楊麗珍醫師說,腳癢有可能是香港腳也可能是汗皰疹。因汗皰疹是冷熱交替、經常碰水和清潔劑,造成皮脂膜受損,使外部刺激進入皮膚,造成過敏性發炎,通常不具傳染力。

而當雙腳接觸黴菌,加上長時間悶住,使黴菌常駐其中,一旦溫度與濕度上升,黴菌孢子很容易長出菌絲,讓人搔癢難耐,這就是「足癬」,亦即俗稱的「香港腳」;因為人體的腳部長期被包覆住,有利於黴菌生長,因此腳癢的狀況,通常是香港腳的機率較高。

精準有效用藥 可控制不復發

一般來說,香港腳又稱「足癬」有四種表現形式:趾間型、水泡型、厚皮脫屑型與急性潰瘍型,每種形式的治療方式都不同。楊麗珍醫師強調,當腳趾或腳底起水泡時,可能是水泡型足癬,但經常會被誤認為汗皰疹,而採用類固醇治療,雖然類固醇能止癢,但卻不能根治,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治,及早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控制不復發。

調整生活習慣 保持腳部乾燥避免足病找上門

楊麗珍醫師提醒,洗完澡後一定要徹底擦乾腳掌與趾縫,並保持腳部乾燥;穿了多年的襪子應該要定時更換;室內拖鞋也要經常擦拭或刷洗,因為黴菌孢子很可能卡在鞋襪的縫隙中。另外,應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公共區域的浴室拖鞋等以避免交叉感染。

最後,食藥署也提醒,治療香港腳須配合醫囑或依藥品說明書(仿單)按時用藥、保持足部乾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能儘早讓雙足恢復舒適的自在生活。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