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服藥誤區
1、感冒藥
有關最新資料表示,一個人每年患4-6次感冒,並非免疫力低下而屬正常範疇。
感冒病的自然病程為3-7天。目前,無論何種感冒藥,僅能緩解此病的某些症狀,並無特效。治療感冒病,關鍵在於控制其併發症。只要沒有併發症,服1-2天感冒藥,使頭痛、咳嗽、噴嚏、流涕、身疼等症狀有所緩解,即可停藥自養。待其"自然病程"完結,各種症狀亦隨之完全消失。若是從感冒開始,便多種感冒藥同服、久服、超量服,反會使胃腸及肝腎功能受損,代謝紊亂而且抵抗力降低,造成感冒病的自愈期被動後延。
2、瀉下藥
引起大便秘結原因多而複雜,應尋因處置,不必都去服瀉下藥。除非便秘很厲害,需要服瀉下藥,也得按少服和便通即止的原則,切不可一見便秘即行瀉下藥,或依賴瀉藥而解便。經常性地使用瀉下藥,會使腸蠕動失常,出現"秘--瀉--秘"的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對營養素的吸收利用而危害健康。對年老體弱者的便秘,應多吃蜂蜜、麻油之類的潤腸品。
3、止痛藥
頭痛身疼、神經性疼痛和某些風濕性疼痛者,大多有自服止痛藥習慣。常用的止痛藥,雖能暫時緩解各種疼痛,但不能根治引起疼痛的疾病。
過多過久地服用止痛藥其害有三:
一) 出現胃腸不適、氣喘、消化道潰瘍等症狀和疾病;
二) 增加肝腎解毒排毒的負擔,影響正常代謝;
三) 是容易成癮,造成用藥量被動增大。
另外,因工作勞累所致的身疲體乏,肌體似痛非痛,自服止痛藥無異於飲鴆止渴,更應注意。
4、抗生素
對待發燒,切不可亂用抗生素;應查明病因,針對性應用。在服用抗生素時,一般應連續服5~7天,才能基本控制病菌感染。有的人在服用1-2天,待發燒消退,其他症狀緩解後便停藥,病菌就可能"東山再起"。再次使用同種抗生素,他們會感到藥物越來越不靈卻不知病菌已對這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正確的方法是,每次感染換用1-2種抗生素,若必須久服,也應幾種抗生素交替使用。
常見用藥誤區
- 時間錯位:不少人服藥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視了夜間。如某藥一日2次口服,應每隔12小時服1次;一日3次,應每隔8小時服1次。可是不少人卻在三餐時服用,這樣白天血液中的藥物濃度過高,而夜間很低,影響療效。
- 藥量過大:通常治療量是指既可獲得良好療效又較為安全的劑量。若超量服用,即可引起中毒,尤以小兒、老人為甚。然而,有人誤以為服藥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隨意加大劑量,這是十分錯誤而又極其危險的。
- 藥量偏小:有人為了預防疾病,或害怕藥物的毒副反應,以為採用小劑量比較安全。殊不知這樣非但無效,反而貽誤病情,甚而使病菌產生抗藥性。
- 時斷時續:藥物能否發揮療效,主要取決於它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的濃度,若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也就難以控制病情,治癒疾病。
- 療程不足:藥物治療需要一定時間,於是醫生按病情規定了療程。如尿路感染至少連續用藥7~10日,才能治癒。若用藥兩三天后,見尿路刺激症狀有所緩解便停了藥,結果遷延時日,甚而病情加劇。
- 當停不停: 一般藥物達到預期療效後,應及時停藥、否則時間過長易引起毒副反應,如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調症)、依賴性(即成癮性)、耳鳴或耳聾,以及蓄積中毒等。
- 突然停藥:諸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癲癇病、抑鬱症、震顫麻痹症、高血壓、冠心病等。若確需停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進行,切忌擅自停用,或減少藥量過多,以免產生停藥反應。如有的促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劇,有的會出現原來疾病所沒有的奇特症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
- 換藥隨意:藥物顯示療效需要一定時間,如傷寒用藥需3~7日,結核病用藥需半月至1年。若隨意換藥,使治療複雜化,出了問題,也難以找出原因及時處理。
- 多多益善:兩種以上藥物聯合使用,常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及延緩抗藥性產生,但若配合不當,會發生對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而招致毒性反應。
- 小兒用成人藥:由於小兒肝、腎等發育尚不完善,解毒功能很弱,故服藥時需瞭解藥物的性質及注意點。如氟呱酸等可引起小兒關節病變和影響軟骨生長發育,故禁用。
- 以病試藥:有人患了疑難雜症久治不愈,便尋找所謂單方、偏方、驗方使用。如流傳的"吃生魚膽能明目",就不斷釀成中毒事故,且死亡率很高。又如一位病人全身長了疙瘩,奇癢難忍,用了偏方,將蟾蜍熬湯喝下,所謂以毒攻毒,結果嚴重中毒,不治身亡。還有些早期癌症病人,本可用手術治療,卻因偏信某些險方、秘方的神效而坐失良機,使病情惡化,以致難以救治。
馮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