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轉移才察覺! 醫揭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

近日資深演藝人員馬如龍大哥,因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而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屬較陌生的疾病,究竟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安南醫院消化科蔡坤峰醫師提醒,若民眾發現連續數月反覆腹痛、腹瀉、盜汗和不明原因低血壓跟低血糖,就要有所警覺。

發生原因不明 40-69歲易好發

蔡坤峰醫師解釋,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跟人體神經系統分布有關,約6成生長在胰臟或胃腸道,其次則生長在肺部或支氣管,但至目前為止發生原因仍未明,且發生率有逐漸增加趨勢;此外,其好發於40-69歲成年人,其中又以男性比例高於女性,

病症分有兩種類型 健檢助及早發現 蔡坤峰醫師說明,根據荷爾蒙分泌情況及有無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為功能性腫瘤,特別是胰腸胃道腫瘤,時常以熱潮紅、腹痛、腹瀉、低血糖、盜汗等症狀表現;另一種則為非功能性腫瘤,因其沒有症狀表現,因此發現時較嚴重且合併轉移。

然而,此類腫瘤相當不易診斷,通常從發生到診斷約需5-6年時間,但隨著健檢與內視鏡檢查的普及化,某些生長於消化道之神經內分泌腫瘤得以早期發現,並且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 神經內分泌腫瘤如何治療? 依腫瘤位置

蔡坤峰醫師指出,主要依病人腫瘤位置大小與組織分化狀況,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病程緩慢、存活期率高,但因不同期別,治療方式也大不相同。若組織切片為分化良好(G1)或是分化中度(G2),通常會建議病人手術或合併荷爾蒙療法治療,以有效控制腫瘤惡化並兼顧病人生活品質。 此外,目前健保給付已通過新型長效型體抑素,可針對神經內分泌瘤之症狀進行控制,提升無症狀存活期可能性。但若為分化不良期別(G3),因惡性度高,則必需考慮化療或標靶治療。

數月出現這些症狀 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預防勝於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乃千古不變原則。蔡坤峰醫師強調,若自身發現連續數月反覆腹痛、腹瀉、盜汗和不明原因低血壓跟低血糖,就要有所警覺。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屬低惡性度預後佳,不過仍有潛在的惡性化轉移風險,當有所懷疑就要趕快至醫院,進行完整抽血與影像內視鏡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