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治療感冒? 恐有感染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12/13
1名高齡90歲阿嬤,到藥局櫃檯領藥時,抱怨之前感冒發燒,接受診所打針後,10分鐘後就退燒,但這一次醫師卻不幫她打針;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張展維指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打針只是治療的其中方法,仍存在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 打針是將藥物注射到肌肉內或血管,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至引發病症的地方,而口服藥則必須經由腸胃道吸收後達到療效;張展維說,不管採取打針或是藥物治療,都應依照患者體質和病症給予適合治療,且目的都是為能將身體病症給予足夠的藥物濃度。 藥劑科組長張展維進一步說明,打針其實多用於急診或是住院患者,為了能快速產生藥效,醫師會使用針劑藥物來治療,但在給藥後,醫護人員也會密集觀察患者的反應,就是因為打針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加上細菌也恐會透過注射混入體內,提高感染性。 因此,以一般感冒而言,經由醫師評估下,給予口服藥用治病通常是足夠的,若要求打針,很多時候屬於過度治療;張展維提醒,患者若能自行服藥,就不一定接受注射治療,患者應遵從醫師囑咐,才能盡快遠離疾病。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