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找到3關鍵基因! 一抹就知是否罹子宮內膜癌

婦女癌症防治新進展!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如今已躍居女性癌症前十名,台灣每年約新增1300名病患,但目前卻沒有很好的篩檢方法。為此,雙和醫院聯手多家醫院,利用全球最大的子宮內膜癌基因資料庫,找到3個關鍵基因,只要透過這些基因的甲基化檢測,就可檢出是否罹患子宮內膜癌,其準確度高達9成。

子宮內膜癌基因檢測準確率高達9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教授表示,研究團隊從基因資料庫發現BHLHE22、CD01、CELF4這3個關鍵基因,其中有任2個被檢出有高度甲基化反應,可被分子抹片篩檢出來;因此,若有此基因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36倍,準確度更高達95%。

賴鴻政教授也提到,在生活上,包括壓力、情緒、年齡、體重、荷爾蒙及環境毒物等,都可在不同基因的DNA上面出現甲基化反應,有如在基因上穿上不同的衣服,且一旦穿上,就再也脫不掉,很容易被辨識出來。

子宮內膜癌篩檢大突破 3基因就能得知是否罹癌

賴鴻政副院長指出,臺北醫學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都發展出子宮內膜癌的分子篩檢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利用基因突變發展出來,北醫大則是利用先天基因及後天生活型態的交互作用,從幾十億個基因序列訊號中找出3個和子宮內膜癌有關的基因,再透過基因甲基化的篩檢來確診,準確度更高,若這個跨院臨床試驗順利完成,將是全球第一個甲基化基因子宮內膜癌的篩檢工具,可望建立一個簡單而準確的篩檢機制,及早找出癌細胞並加以治療,協助婦女遠離子宮內膜癌的威脅。

子宮內膜抹片篩檢將問世 可省8成診斷費用

賴鴻政教授強調,此次預計收案1千名個案進行臨床試驗,對象是年逾40且有過陰道異常出血經驗的婦女,先安排她們做子宮頸抹片,再利用子宮頸抹片所採集而來的檢體,進行分子抹片基因檢測,如果呈現陽性反應,建議再做子宮內膜切片及子宮鏡檢查來進一步確定診斷;如果呈現的是陰性反應,只需後續定期追蹤即可。

在臺灣,婦女每次診斷子宮內膜癌約花費7千元,美國則更貴,大約臺灣的30倍,賴鴻政教授說,這套全新的分子抹片檢查,初估可省下診斷子宮內膜癌80%的費用,對婦女對家庭及整個國家都是很大助益。

預防鼠輩入侵 加強環境清潔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接獲通知,萬華區某里三角公園鄰近商圈,遊民聚集、老鼠集結,造成環境髒亂,相關單位及區公所會勘後,除加強硬體環境之改善及短期持續捕鼠措施外,並提醒里鄰應長期維護公共環境的清潔,做好疾病防治,以確保市民健康。

鼠類易傳播疾病 本土病例應多注意

臺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陳少卿科長表示,鼠類易傳播疾病直接或間接傳播的疾病包括漢他病毒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地方性斑疹傷寒等,根據傳染病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4月11日,全國共確診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本土病例、鉤端螺旋體病4例、地方性斑疹傷寒4例,臺北市雖無相關案例發生,但仍不可輕忽漢他病毒對民眾所造成的危害。

漢他病毒是人畜傳染 應盡速就醫

漢他病毒出血熱是由感染漢他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藉由被帶有病毒老鼠的排泄物污染之微粒乾燥後飄散於空氣中(特別是掃地或翻動地毯),吸入後就可能被感染。潛伏期一般是14至21天,早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後期症狀有急性腎衰竭、呼吸窘迫,如有上述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動物接觸史及旅遊史等訊息,以及早獲得妥適的治療。

防鼠五招、六點防疫 衛生局關心市民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防鼠五招「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清潔消毒、檢查環境」,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及採取相關防鼠措施。包括一、修補紗窗門,避免鼠類進入屋內。二、清理老鼠容易窩藏之倉庫、儲藏室。三、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為處理,不讓老鼠有食物吃。四、清除居家附近雜草、玻璃、垃圾。五、採用黏鼠板、捕鼠器進行滅鼠。六、市民若有防疫相關問題,請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傳染病介紹/漢他病毒症候群查詢,或撥打臺北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將有專人服務。

足不出戶繭居族日增 醫:出現社會退縮應就醫

有位20歲的志傑高中時受同儕霸凌開始拒學,大多數時間都躲在家裡。他的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上鎖,一開始還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回收。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不僅沒有朋友,更沒有任何人際關係。過去這幾年都過著這種隱蔽的「繭居族」生活。

社會退縮表現 是繭居族徵兆

成大醫院精神部李嵐婷醫師表示,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きこもり;英語:Hikikomori),會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的標準,「繭居族」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目前台灣尚無明確的定義及研究統計;而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調查,日本則有60-100萬繭居族,其中有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

繭居族與社會疏離 會出現拒學行為

李嵐婷醫師表示,「繭居族」會與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到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的「繭居族」。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越來越受到關注。

社會退縮表現 需積極就醫診治

李嵐婷醫師說,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個案,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的治療端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鑽研此議題多年的日本齊藤環醫師建議,切勿延宕治療時機。由於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的少之又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目的是即使個案本人拒絕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

家族治療探索問題 不讓孩子變成繭居族

李嵐婷醫師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簡而言之,家族治療的原則,就是把繭居的孩子其本人的問題,與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進去。

目前政府雖未針對繭居族提供相關協助,但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李嵐婷醫師建議,對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毋須網路麻欸通! 醫師出診設備更輕量

健保署自105年2月起積極推動居家醫療,鼓勵醫師前往行動不便但有醫療需求的民眾家中看診。有鑑於醫護人員到病患家中看診設備繁重,為減輕其負擔,健保署因而開發感應式健保卡及APP,醫護人員只要帶著手機到病患家,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輕鬆讀取健保卡,相當便利。

醫師出診不再勞師動眾 健保卡一嗶就通

健保署表示,以往醫師前往患者家中看診,除了簡易醫療器材,還需要準備讀卡機、筆記型電腦、備用電池等設備,若患者居住於沒有電梯的大樓,負擔則更加沉重,且到了個案家還要連線上網,若地處偏僻則網路連線困難或不穩定,耗費許多時間。

健保署說,為了協助醫師排除這些行政障礙,於是規劃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由患者將健保卡換成發感應式健保卡,只要在智慧型手機安裝APP應用程式,醫師到了病患家中,即使網路不通,也可以讀取健保卡,留下靠卡紀錄,減輕醫師出診的負擔。

醫師也稱讚 訪視設備輕量化減輕負擔

目前第一階段先在中部地區試辦, 以參與此次訪視設備輕量化試辦計畫的彰化縣二水鄉衛生所為例,陳宏賓主任說,他經常在偏鄉執行居家醫療,為無法外出就醫的長輩服務,過往居家醫療需要攜帶讀卡機、筆記型電腦設備,不僅負載沉重,且網路連線不易,讓他困擾不已;但現在只要帶著手機及醫材,即可輕鬆出門看診,且無須安裝配備連線,手機一嗶即可感應健保卡資料,讓醫師有更多時間和心力來照顧病人。

居家醫療零距離 在家終老不是夢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也提到,行動化服務是未來趨勢,目前居家醫療訪視設備輕量化仍在試辦階段,從具體減輕醫護人員的行動負荷著手,並持續蒐集試辦意見,盼醫界共同努力參與居家醫療,讓醫師到病家也能掌握完整的病人資訊,落實在地老化,在家終老的願景。

外籍勞工染德國麻疹 今年首例境外移入

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為南部38歲外籍勞工,3月5日前往印尼,3月25日搭機返台。個案於4月1日及3日分別出現發燒、咳嗽及出疹等症狀,6日出現疑似柯氏斑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當日並至診所就醫,同日再轉至某醫院隔離就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個案於暴露期間均在印尼,因此研判為境外移入病例。

62名接觸者目前均無症狀

疾管署表示,個案於可傳染期間3月27日至4月10日除工作、就醫外無特殊活動史,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疫調查工作,並掌握62名接觸者,包括女友、室友、同事、雜貨店店員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目前均無症狀,預計追蹤觀察至4月27日。

一般人感染後大多症狀輕微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目前共有1例境外移入德國麻疹確定病例,2015至2017年累計14例德國麻疹病例,分別為7、4及3例,其中5例為國內感染、9例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中國大陸4例為多,其餘為鄰近亞洲國家。國內民眾九成五以上曾經感染或已接種疫苗,一般人感染後大多症狀輕微。

孕婦得特別注意德國麻疹感染

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國內育齡婦女如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抗體,可檢具德國麻疹抗體陰性報告,至各縣市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免費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前往流行區前評估疫苗接種需求

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前,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於流行地區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出入人潮密集地區可戴口罩加強自我防護。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暴露史。

毒品偽裝花樣多 識毒拒毒保平安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統計,目前已有800種以上的新興毒品,新興毒品樣態多元,常以各種食品新樣貌掩護,小零食如糖果、巧克力、仙楂片、果凍、小熊軟糖等,甚至是飲品也有它的蹤跡,如奶茶包、咖啡包等,參加玩樂派對的青少年朋友,常因沉迷於現場氣氛,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而誤食毒品,造成身心依賴而成癮,不得不慎!

誤食毒咖啡包 遭到入監勒戒

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表示,有位小婷21歲時,參加朋友舉辦的派對,因朋友熱情邀請小婷喝咖啡,表示喝了會很有精神、很嗨,小婷在不了解新興毒品的危害下,誤食了毒咖啡包,後因覺得效果很好而開始施用毒咖啡包,在一次警察臨檢時,小婷遭查獲,且尿液檢驗結果含有二級安非他命的成分,小婷才驚覺自己違法使用毒品,最後遭到入監勒戒。

青少年誘惑多 父母應多關懷

青少年朋友常常因為同儕邀請及誘惑,失去警覺而忽略其嚴重性,常讓自己陷入危機而不自知,甚至毀了自己的人生。臺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提醒青少年朋友們,充實自己的人生,參加各種活動時,也要提高警覺,留心自己身邊的事物,堅持對毒品Say NO!,讓自己有一個安全且愉快的假期。

戒毒途徑多 民眾多利用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如果周遭朋友或家人面臨毒品的問題,或有毒品相關的疑問,都可撥打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或來信戒毒成功求助電子信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內容將全程保密,除了協助解答問題外,也會提供需要的服務。

轉變從戒菸開始! 收容人找回健康自主權

為維護和關心收容人健康,法務部自2010年起積極辦理「矯正機關菸害防制實施計畫」,設置無菸監獄、無菸工廠、女子監獄全面禁菸等措施協助收容人戒菸。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法務部再次攜手合力推動「2018戒菸就贏比賽」,透過會面時親友的親情關懷、收容人人手一張報名表及專屬的獎勵措施,營造戒菸的氛圍,鼓勵收容人找回健康自主權,不再受菸癮控制,「立志戒菸」,讓自己與家人看見人生的正向轉變。

國人10大死因皆與吸菸有關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每年有2萬7000人死於菸害,吸菸導致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病等危害,國人10大死因皆與吸菸有關,根據法務部調查資料顯示,收容人吸菸率已從2009年91%降到2017年的85.6%。

「戒菸就贏」是全國性的戒菸比賽,在歷年的活動過程中,發現收容人會因想改變自己、為健康、節省開銷、吸菸不方便、獎勵誘因等因素戒菸,其中更不乏子女持續關切收容人健康、伴侶以求婚作為鼓勵的溫馨故事,讓吸菸的收容人能提起勇氣加入戒菸行列。

收容人人手一張報名表

法務部矯正署署長黃俊棠指出,為幫助收容人戒菸,法務部積極與衛生部門及民間團體合力推動戒菸就贏比賽平台,讓5.6萬名收容人人手一張報名表,且讓吸菸及不吸菸的收容人監舍分開,並讓成功戒菸的收容人在抽到獎後,可以戒護到同一監所接受頒獎,戒菸成功還可以增加接見次數及加分,鼓勵所有收容人都能提起勇氣嘗試戒菸。

義工鼓勵收容人報名戒菸比賽

義工陳若穎表示,父親和部分吸菸的人擔心戒菸會發胖,事實上醫生表示吸菸並不能健康地減肥,只是傷害身體導致病態地消瘦!唯有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保持健康的體態,所以會鼓勵父親參加今年的戒菸就贏比賽。

為自己也為家人及早戒菸吧!

國民健康署呼籲,兩年一度的「戒菸就贏」,是最能撼動收容人、鼓勵收容人戒菸活動,吸菸與不吸菸的收容人,兩人一組,四月底前快向獄方報名戒菸就贏比賽,只要五月完全不吸菸,就有機會抽中30萬元及6萬元等獎金,更可以參與法務部加碼提供3萬元及6千元等成功戒菸收容人專屬獎項,為自己也為家人及早戒菸,趕快參加戒菸就贏比賽!

心疼! 每2小時就有1名孩子受虐

受虐兒童比例攀升 八成是孩子父母親 

根據衛福部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受虐兒童少年數達4,135人,平均每天有11-12位孩子遭到不當對待,等同於每2小時就新增1名孩子身處在危險暴力環境;此外,進一步分析發現,有高達8成以上施虐者是孩子的父母親,其中以管教不當、缺乏親職教育知識,以及父母情緒因素所佔比例最高。顯現出當家庭遇上一些生活、工作、財務、人際等的問題而無法調適轉換,這些壓力往往就發洩在孩子身上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值得大家注意!

家扶目睹受虐兒身心傷痛 幫助及時救援

從2歲女童「拋摔落地」到滿月男嬰「四肢被狠父扭斷」,今年三月份,經由媒體報導的兒虐事件即有7件,接二連三兒虐案件讓人心驚心疼。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表示,兒童被虐不僅造成身體傷殘甚至死亡,其他還有心智受創、學習受阻、行為異常、自殺自殘行為、社會適應障礙…等等問題,也會延伸至下一代的暴力虐待、惡性循環問題。

為能及時救援、妥善照顧受虐兒,家扶提供就醫、就學、就養,和法律、安置、親職教育、家庭處遇及追蹤輔導等多項服務工作。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去年共輔導服務2,742個家庭,關懷輔導3,637名受虐兒童與少年,兒童保護工作一年總計至少需6億元的經費,平均每一個受虐兒需要16萬元服務經費。

經費需求要義賣 幫助受虐兒盡心力

為籌措受虐兒服務經費,國民暖男神盧廣仲特別擔任愛心大使,幫忙家扶基金會推廣兒保頸枕義賣。盧廣仲說,自己從小生活在充滿愛的大家庭裏,看到兒童遭受虐待就特別心疼也很不捨。這次協助家扶基金會推廣兒保頸枕義賣,除了可以帶來身心安頓,也可以充實兒童保護服務的經費,希望大家響應支持,為兒童保護盡一份心力。他與小朋友一同展示了現學現賣的情緒管理袐技[不閉打小孩],也在「愛的便利貼」寫下:希望小朋友能像小魚兒一樣悠遊快樂的成長,呼籲大家一起發揮愛心,為受虐兒重建希望道路!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