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率輕微上升

政府發表《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去年貧窮人口增加29,800人至1,406,500人,貧窮率輕微上升0.3個百分點至20.4%。政府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降至1,024,300人,貧窮率為14.9%。

政府表示,貧窮人口和貧窮率輕微上升主要由於人口加速高齡化,抵銷良好經濟和就業情況,以及政府加大扶貧力度帶來的正面影響。

恆常現金政策的扶貧成效是自2013年公布貧窮線以來的紀錄新高,主要反映優化後的在職家庭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成效增強。在各恆常現金項目中,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及長者生活津貼的扶貧成效最為顯著,分別令163,000人和147,100人脫貧,整體貧窮率分別下降2.3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

受惠於為有兒童的家庭提供額外津貼的職津,兒童貧窮情況去年明顯改善。經優化的職津令兒童貧窮率降低1.8個百分點,成效較2017年的1.1個百分點顯著提升。政策介入後的兒童貧窮率跌至16.8%的新低。

長者貧窮情況方面,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為30.9%,較2017年回升0.4個百分點。增加的貧窮長者主要是在政策介入前沒有收入的長者住戶,即使受惠政府福利後,部分長者住戶收入與貧窮線仍有一段距離。

不過,進一步分析顯示,居於非綜援住戶的貧窮長者中,逾八成沒有經濟需要,反映部分退休長者擁有一定積蓄和資產。現時貧窮線分析框架單以住戶收入為指標,或會低估長者的實際生活水平。因此,長者的貧窮數據須小心詮釋。

此外,政府也投放大量資源,為基層市民提供各種非恆常現金,包括一次過紓困措施和非現金福利。去年,計及恆常現金和非恆常現金項目,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降至13.3%。在恆常現金政策上,計及以公共租住房屋為主的非現金福利,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進一步下降至10.6%,有額外294,000人脫貧,反映公屋在扶貧工作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政府致力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補貼,以惠及不同需要的人士。政府表示,部分未被涵蓋於貧窮線分析框架的免入息審查普及化措施,例如長者醫療券、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等,也有助增加有需要住戶的可動用資源,改善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

政府表示,今年本港經濟顯著減弱,基層人士收入和就業前景或受影響,人口高齡化等結構性因素也會持續為貧窮指標帶來上升壓力。政府會密切監察本港貧窮情況,並採取多管齊下的扶貧方式,為基層家庭提供適切支援,以紓緩其貧窮情況,達致防貧效果。

扶貧委員會已於今日的會議獲悉報告主要分析。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