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中風偏癱手無法自主 「動態副木」助恢復功能

中風之後的患者,經常會面臨到身體半側癱瘓,由其是手部肢體控制困難,導致生活上諸多不便。因為肢體僵硬、手指頭緊握蜷曲狀態,經常讓患者感到無力與沮喪,對此,職能治療師指出,這類型的患者可以配置「動態副木」來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

中樞神經、周邊神經疾病 易致手部無法自主活動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賴士鋐職能治療師表示,中樞神經疾病(如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脊髓損傷等)及周邊神經疾病(如臂神經叢拉傷、假日症候群、橈神經受損等),常見手部無法自主手指張開動作,而動態副木可有效輔助患側手腕手指伸展伸直,誘發主動動作、輔助手部運動功能並可作為居家訓練使用,協助日常生活功能演練。

動態副木 有助預防、矯正關節變形

賴士鋐職能治療師說明,動態副木由靜態的基座和有彈性的結構所組成,彈性結構可輔助手部做被動或主動動作,並且能在做動作的過程中提供阻力,針對縮短的肌腱提供牽拉(牽拉可以使肌張力正常化,維持或增加軟組織的可延展性,減輕攣縮造成的疼痛并改善功能),幫助關節正確擺位,預防或矯正變形;且文獻回顧顯示,應用在中風及手部屈肌及伸肌腱受損患者上,能促進手功能的恢復。

配合復健計畫 提升治療成效

在職能治療師協助下穿戴動態副木之後,賴士鋐職能治療師提醒,患者應配合復健科所設計安排的復健計畫進行復健練習,職能治療師會依據患者的狀況,適時的規劃與調整,遵循正確而且有幫助的復健方式,相信能夠提升復健成效的。

小三童迷3C近視年增300度! 新型「近視控制片」助踩煞車

小三陳姓男童從小喜歡玩3C產品,近視度數1年多狂飆快300度,因家長擔心隨著課業壓力變重,孩子近視度數增加太快,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透過軟式日拋特殊近視控制片治療,不但近視度數獲得控制,也讓家長放心許多。

長效型散瞳劑治療 副作用造成不便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偉勛表示,兒童近視是育兒上最棘手的課題,父母無不希望能透過治療,減緩孩子近視度數加深,臨床上通常會先衛教建立良好用眼習慣,再以長效型散瞳劑治療,研究上證實能有效延緩近視加深,但會伴隨畏光、看近時模糊等問題,對喜歡戶外活動或閱讀的孩子較不方便。

硬式角膜塑型片 耐受度不佳、照顧不易

有些家長選擇讓孩子睡覺時戴硬式角膜塑型片,透過夜間配戴時讓角膜弧度改變,不僅白天暫時抵銷原本近視度數,統計長期結果,還可控制近視度數增加,但因使用耐受度不佳、照顧不易,且需根據度數訂製、費用較高昂,令許多家長卻步。

軟式日拋近視特殊控制片 便利、異物感低

龔偉勛主治醫師說明,過去經過大型國際研究驗證的近視控制治療,只有上述兩種,近期軟式日拋近視特殊控制片先後通過美國及台灣食藥署許可,於白天配戴,可有效降低近視加深速度,每天用完即丟不必清洗,且鏡片材質為軟式,異物感大幅減少,會依據孩子的近視度數給予鏡片;建議9歲以上的孩童配戴,且需定期回診追蹤,根據度數變化給予下一個療程的鏡片。

遵循3010原則 有效控制近視度數

控制兒童近視的方法多元,並無好壞之分,龔偉勛主治醫師提醒,家長替孩子選擇治療方式時,應綜合參考孩子的眼睛各項條件檢查、生活習慣,經與醫師詳細討論後再做決定。

另外,近視兒童應遵循3010原則,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保持35-40公分距離,每天至少2小時室外活動,才能有效控制近視度數。

搭機莫名呼吸困難 竟是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動脈高壓

自體免疫疾病友莫名呼吸困難,小心併發致命率高的「肺動脈高壓」!一位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因曾經發生血栓,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在一次回國的飛機上突然感到莫名的喘,緊急就醫,起初以為是久坐引起的血塊堵塞,但經電腦斷層檢查未見血栓,反而是肺動脈、右心室及右心房出現腫大現象,診斷為肺動脈高壓,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今他病情穩定,回歸工作崗位。

肺動脈的高血壓!1/4肺動脈高壓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動脈高壓就是「肺動脈的高血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心臟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將血液送出,當壓力越來越高,心臟負荷就會更重。當肺部血液供給不足,患者容易因缺氧而呼吸急促、疲倦。

容易併發肺動脈高壓的自體免疫疾病友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續發肺動脈高壓的機率約5-10%,遠較一般人高。

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昱瑋說明,主要原因是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身體的發炎反應比較強,若發炎反應發生在肺部血管,容易造成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狹窄,進而導致肺動脈高壓。許多病患確診肺動脈高壓時,已經是第三、第四期,也就是重度到臥床的等級,此時治療效果及預後恢復都會較差,在以前還沒有專門治療肺高壓藥物的年代,確診後有一半的病患存活無法超過三年。

不過,現在已經擁有許多專門治療肺高壓的藥物,若能及早發現肺動脈高壓,早期用藥延緩疾病嚴重度,有助避免右心衰竭,降低疾病死亡風險。

線上3分鐘「PK小綠人」 幫助及早發現肺動脈高壓

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賴志泓表示,肺動脈高壓的五大症狀「喘、咳、血、腫、暈」中,「喘」是最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評量的症狀。比起最嚴重的咳血,或是專一性沒那麼高的咳、腫、暈等症狀,病友若在生活中發現行動力不如以往,感受到心肺功能下降就應該提高警覺。

為此,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共同推出「PK小綠人」線上檢測網頁(網址:www.pah.com.tw),病友只要3分鐘,在家走走路,就能瞭解肺動脈高壓的潛在風險。「PK小綠人」自我檢測法之概念,源自臨床評估肺動脈高壓患者心臟功能的「六分鐘步行測試」(Six Minute Walk Test,簡稱6MWT)。這項檢測是以運動耐力的檢測來反映心臟的功能狀態,有助於偵測肺及心血管功能、神經肌肉運動耐力、心跳等運動生理數值,了解心肺耐力及疾病狀況,並提供臨床治療之依據。

肺動脈高壓易致命 及早發現和治療助延命

賴志泓醫師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肺動脈高壓發生機率較高,建議每年抽血檢驗心臟衰竭指數,如有發現「喘」等肺動脈高壓症狀,應再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其中尤其是硬皮症引發的肺動脈高壓,盛行率更高達24%-25%,應每年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肺動脈壓力高於46毫米汞柱,臨床會再透過心導管手術做最後診斷。

自體免疫疾病病人是續發性肺動脈高壓的高風險族群,黃文男主任提醒,一旦出現「喘、咳、血、腫、暈」五大症狀,應盡早和風免科醫師討論,適時轉介至心臟科做進一步檢查。若確診為肺動脈高壓,也應盡早積極治療。雖然肺動脈高壓無法完全治癒,但只要病友積極且持續治療,有效將肺壓降低,治療生活品質可望和一般人一樣。

從養肝到養眼 由娘胎開始做起

傳統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眼睛視力的好壞是和肝有直接關係;另外,「肝受血而能視」,也指出視力和肝血的調節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肝的主要功能是「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肝臟如果健康,人的精神就飽滿,便會愉快,肝臟如果損傷,則藏血功能不足,就會有眩暈、容易疲勞、無精打采、目花目糊、眼多眵等現象;所以,孕媽咪想要生個健康寶寶,可以從懷孕開始就注意肝臟保健,對寶寶大有好處。

肝若健康 較有謀略與聰明才智

有養肝丸之父稱謂的中醫師李深浦指出,肝病會影響人的健康與幸福,從中醫角度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肝若是健康,則就較有謀略與聰明才智,且有精神不會昏睡;至於孕婦想要生個健康寶寶,可以從娘胎開始注意肝臟保健,他則是以自己媳婦來舉例說明。

懷孕貧血水腫 肝臟保健調養

李深浦醫師大媳婦的母親在懷孕產檢時,發現有貧血現象,且全身水腫,甚至生產完就昏厥,醫師建議要補充鐵劑;由於李深浦醫師和其祖母是世交,於是就建議給她注重肝臟保養,調養二個月後,再去醫院產檢,護士長覺得其母親氣色好,而且血紅素增加,水腫也消掉,精神很好,就連嘔吐的次數也減少很多。

媳婦女兒孕期保養肝臟 十一個孫頭好壯壯超健康

李深浦醫師的媳婦和女兒在懷孕時都相當注重肝臟保養,十一個孫個個頭好壯壯,身體健康。他很欣慰的說,孫女一畢業就在全球前十強企業任職,大孫女在Microsoft、二孫女在Google,因為讀書若是沒有精神,會直接影響效果,至於分析判斷與記憶,其實都與肝有關係;而女兒的二個兒子目前在讀大學,大兒子出生時4000多公克,目前身高195公分,是橄欖球校隊,二兒子185公分,在國外學校裡是首位東方人校隊隊長。

圖片

▲中醫師李深浦

孕婦養肝少貧血、水腫 小孩成長發育好

中醫認為,肝臟經絡上通於眼,下通生殖器;李深浦醫師解釋,肝膽在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胎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排泄物,也要靠肝臟代謝,胎兒若發育不良,也與母親的肝臟代謝不好有關係。孕婦孕期保養肝臟,懷孕時比較不會累,也較不會有乾眼症的問題,對視力會有幫助,且較不會貧血和水腫,胎兒腦部發育會較好,也不會有器官缺損的問題,小孩的黃疸也較少,成長過程也少毛病,且耳聰目明,比較聰明且讀書好。

肝腦塗地將肝與腦畫成等線 顯示思想和內臟器官有相關性

李深浦醫師強調,人一定要有創新思想的事物與精神,心情才會愉快,精神活動的創新是很重要的新陳代謝,西醫注重腦部研究,其實肝也很重要!有句成語「肝腦塗地」,比喻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就將肝與腦已畫成等線,顯示思想和內臟器官有相關性。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