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消除蘿蔔腿 先分辨你是哪一種

擁有一雙又細又長的長腿往往令人羨慕,影響腿部是否美觀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腿部的線條,無庸置疑的是一雙穠纖合度的美腿是女性展現性感的另一個表徵。不過,其實大多數台灣女性不滿意自己的雙腿的主要原因是小腿肚肌肉過於發達,也就是俗稱的蘿蔔腿。

蘿蔔腿因先天、後天因素導致  腓腸肌過度發達而形成局部凸塊

要如何定義美腿標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志宏副院長表示,依比例來計算,大腿與小腿的長度比例為2:3;而小腿的腿圍也有一套計算公式,用身高公分數除以5就是完美腿圍。舉例來說一位身高165公分的女性,小腿肚的完美腿圍大約就是在33公分左右。

蘿蔔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小腿內側腓腸肌太過發達,原因可能是先天遺傳或後天造成的,例如運動時常用到小腿肌肉、長期穿高跟鞋、走路姿勢不正確,或有翹腳、墊腳等習慣,都有可能造成腓腸肌過度發達而形成局部凸塊、結球,外觀上也比較不美麗。

改善肌肉型小腿 施打肉毒桿菌、小腿神經阻斷術可選擇

若要改善這樣的肌肉型小腿,黃志宏提及,常見會使用肉毒桿菌素放鬆肌肉來獲得改善,但缺點是維持時間短,需依照每個人對肉毒桿菌的代謝成度而定,大約是每半年就需施打一次,累積下來的所需費用也相對不少。

愛美的女性朋友若想改善粗壯小腿問題,除了使用施打肉毒桿菌,黃志宏建議,可採用小腿神經阻斷術,其作用原理是切斷支配小腿內側腓腸肌的神經,讓肌肉失去活動的功能,使小腿內側腓腸肌自然萎縮進而達到小腿纖細,手術簡單且傷口小,術後可直接下床正常作息、恢復期短。

失去腓腸肌不影響小腿功能 比目魚肌可取代動作

腓腸肌是小腿的輔助肌肉而非主要功能性肌肉,其作用是輔助膝蓋彎曲或腳踝伸等動作,如果少了它還有另一功能性更強的比目魚肌可以取代,在臨床上,失去腓腸肌完全不影響小腿的功能。

黃志宏進一步補充,若採取小腿神經阻斷術來消除小腿肌肉屬於一次性手術,不像肉毒桿菌需要反覆施打;但因每個人支配腓腸肌的神經位置、數量不同,如僅切除單一條神經,腓腸肌的萎縮程度就會不如預期,有可能還是需要再次接受手術,其發生機率很小。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長期低頭族姿勢「欠佳」 教你用3撇步遠離身體痠痛

周末假日到來,想要躺在床上滑手機、玩電腦遊戲嗎?當心姿勢不良、身體痠痛來報到!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敏盛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許庭豪,說明維持正確體態的重要性。

長期姿勢不良 痠痛感恐成病

許庭豪物理治療師說明,有些人會半躺在椅子上,好像後背空著的「沙發馬鈴薯坐姿」、駝背、翹腳、使用3C產品時頸部彎曲過多,當這些姿勢不良持續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開始痠痛不適。暫時性痠痛可利用伸展放鬆緩解,長期姿勢不良則可能導致脊椎側彎、肌肉不平衡,甚至造成骨刺、坐骨神經痛等疾病;若身體痠痛不適症狀變嚴重、或者持續1週以上時,建議到復健科就醫。

改善肌肉痠痛 矯正帶、按摩槍效果都有限

長期駝背會使胸部肌肉過緊、背部肌肉失調,有些人會用背脊矯正帶調整,許庭豪物理治療師說明,背脊矯正帶能把身體拉回正確姿勢,但取下後若不注意維持,身體即會回復原狀,其實只要平時正面靠牆,手臂打開向外伸展,讓胸部肌肉放鬆,並且適當鍛鍊上背部肌肉維持肌力,即可改善駝背。此外,有效的筋膜按摩,需要專業治療手法搭配拉筋、運動,才能達到最大功效。如使用放鬆肌肉用筋膜按摩槍放鬆身體時,症狀未改善,就要尋求專業協助。

遠離痠痛有三招 跟著做就對了

⑴椅子過高、過低,坐得太淺或太深都容易造成姿勢不良,坐著時,膝蓋後方距離椅子約一個拳頭寬,椅子高度稍微高於膝蓋下方,可使用腰靠維持姿勢的端正。

⑵看螢幕時,螢幕與視線平齊,若是使用鍵盤或滑鼠,手肘要有支撐處。

⑶每30-60分鐘要起來走動、簡單伸展,避免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才不會讓肌肉的平衡狀態改變,造成痠痛與不適感喔

女性肌瘤如何切除? 婦科醫師告訴你現行處置方式

統計數據顯示女性朋友常見骨盆腔腫瘤為子宮肌瘤,30 歲以上3成有肌瘤,50 歲以上更高有 6成以上。安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士偉表示,現代人生活工作繁忙緊湊,女性朋友如患有婦科腫瘤情況,如考量術後可快速恢復,就能早日回歸家庭及職場作息,選擇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因為傷口小,術後照護相對容易,無疑是一大福音。

多發性肌瘤 微創腹腔鏡一次切除

53歲婦女病人歡歡因嚴重腹脹及骨盆壓迫到安南醫院求診婦科蔡士偉主任,經檢查後發現子宮有多發性肌瘤,最大肌瘤超過八公分,腹部子宮鼓起宛如懷孕四個月般,在接受單孔微創腹腔鏡子宮次全切除手術後,至今追蹤一切良好。蔡士偉醫師表示,單孔微創腹腔鏡微創手術只需在肚臍開一個約1.5~2公分小洞,搭配傷口保護套即可完成大部分婦科疾病手術,如子宮全切除、子宮次全切除、子宮肌瘤切除、卵巢腫瘤切除、骨盆腔沾粘分離術等。

單孔微創腹腔鏡 復原快且傷口小

蔡士偉醫師說明,單孔微創腹腔鏡微創手術因開刀時只劃開皮膚、脂肪、筋膜及腹膜,不會切斷肌肉,因此術後疼痛感較傳統3孔與4孔腹腔鏡輕微許多,術後只需使用少量止痛藥,甚至很多病患不須施打止痛針,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自由活動,有些病人甚至術後一天即可出院。

非所有狀況都適用單孔微創手術 須經醫師專業評估而定

目前幾乎所有良性婦科腫瘤手術如全/次全子宮切除、子宮肌瘤切除、卵巢腫瘤切除、子宮外孕及輸卵管結紮手術都能用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蔡士偉醫師強調,只有嚴重沾黏、腫瘤過大及婦科癌症,仍須遵照醫師建議以傳統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治療為宜。

晚上無法平躺睡覺? 小心是脊椎退化徵兆

許多長輩都有坐骨神經痛等脊椎疾病的困擾,但近來臨床上,許多年輕人也開始出現脊椎退化現象,甚至占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椎間盤及小面關節開始出現變化。樂生療養院李元甫醫師表示,過去許多勞動工作者,因長期負重超過椎間盤負載引起坐骨神經痛,而現代上班族也因重度使用電腦和手機等3C產品,長期久坐或低頭下,也促使脊椎逐漸退化。

脊椎症狀反復發作 醫師:可採手術治療

其實大多數的椎間盤突出都能自我修復,但若反覆發作或演變成慢性椎間盤突出,就得進一步接受治療。李元甫醫師解釋,急性椎間盤突出不僅會產生不適,更可能造成行動困難,治療後若症狀仍未改善,建議可採手術將無法恢復的突出椎間盤取出,大部分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僅少數仍因復發性椎間盤突出得持續治療。

中壯年發生脊椎退化 可加強核心肌群訓練

李元甫醫師說明,治療上會針對病症及族群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像是發生於中壯年的脊椎退化,身體會藉由發炎來增生組職進而適應身體狀況,但因發炎仍會引起背部酸痛,治療上則以疼痛控制及加強核心肌群訓練為主;若發生於老年人的脊椎退化,因神經根症狀會開始發展,造成下肢疼痛,嚴重恐影響行動能力,這時則採背部訓練運動外,脊神經減壓手術等,甚至進行脊椎神經的暫時阻斷來輔助診斷或治療。

年輕人提早肌肉訓練 遠離骨質疏鬆找上門

想要遠離脊椎退化,建議年輕的上班族平時應減少坐姿時間,且提早進行肌肉訓練,尤其核心肌群的訓練能幫助減緩脊椎退化外,更能預防骨質疏鬆及肌少症。李元甫醫師強調,若發現自己站不住、坐不久、走不遠,甚至晚上無法平躺睡覺時,恐是脊椎退化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並治療。

面對更年期的家人 這4招安心陪伴

「我媽媽以前脾氣很好,講話從來都不會大小聲。」吳小姐訴說,自從媽媽停經後,經常會說身體很疲倦,容易易怒、沒耐心,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使得家庭氣氛緊張又緊蹦。吳小姐察覺到媽媽可能是更年期的關係,因此陪同媽媽至婦產科就醫,在醫師的建議下,透過運動與家人陪伴,吳媽媽漸漸能調適與更年期共存。

家人支持 成功渡過更年期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家人的理解與關心,及正向樂觀態度面對更年期,有助於更年期婦女緩解其相關症狀。鼓勵更年期婦女主動與家人分享,讓他們瞭解更年期的不適症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導致,使更年期婦女不孤單,並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和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勇敢坦然面對更年期。

此外,透過家人提供更年期衛教與資源,更可有效幫助更年期婦女,在決定治療或生活方式調整佔有關鍵角色。

讓更年期生活更有質 照護小叮嚀報您知!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重要的轉捩點,面對更年期除了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外,國民健康署呼籲所有的家人與子女,應主動給予關懷瞭解更年期婦女生理與心理的需要,並提供小叮嚀協助婦女及其家人,安然渡過更年期:

1健康吃挑好食:選用以蒸、煮、烤、滷等低油方式烹調,並建議補充天然雌激素食物,如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雜糧、牛蒡等食物,改善更年期不適症。

2揪伴天天運動:相揪家人一同出遊踏青、健走,不但可以鍛鍊心肺能力與下肢肌力、肌耐力,更能保持健康體重管理。

3用心陪伴聆聽:鼓勵家人應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放鬆心情。在家人情緒不適時,用心傾聽家人的需求及傾訴,或安排旅行帶家人出去走走。

4尋求專業協助:當出現身心不適的情形時,應尋求婦科醫師,獲得適當的建議或治療。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更年期症狀容易被忽視,往往造成婦女本身及家庭困擾,因此,家人多一點關心與警覺度,就可幫助婦女安心跨過此一時刻。

紙尿褲易引起失禁性皮膚炎 護理師教你6大穿著撇步

加護病房中許多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因高劑量或高濃度藥物刺激腸胃道,導致頑固型便秘或腹瀉,尤其因多數病患需臥床休息,長時間穿著紙尿褲,再加上腹瀉等情況時,恐埋下失禁性皮膚炎的危險因子。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張庭碩指出,主要因會陰與臀部周圍皮膚出現潮濕浸潤、發紅,這時若未妥善處理,就會造成皮膚破損,甚至感染。

長期臥床又穿紙尿褲 易引發失禁性皮膚炎

家中長輩因老化或身體機能退化,引起大、小便失禁問題也可能得穿著紙尿褲,若加上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也很容易發生失禁性皮膚炎,因此為幫助更多病患、長者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發生率,奇美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護理團隊結合傷口護理師、醫師與藥師組成品管圈,共同發展出皮膚微氣候管理照護模式,截至目前,照護成果良好。

選擇透氣性紙尿褲 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發生

根據臨床實證資料顯示,改善失禁性皮膚炎關鍵就是正確選擇與穿著紙尿褲,因此選擇紙尿褲時,除了挑選合適尺寸,也得具備透氣性。奇美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的高階護理師張庭碩及護理師鐘麗芬補充,良好吸水力、低回滲性且親膚棉柔的不織布紙尿褲都是很好的選擇,此外,也應搭配弱酸性或中性皮膚清潔劑與皮膚保護產,且定時打開紙尿褲散熱,才能真正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的發生。

穿紙尿褲掌握六字訣 讓皮膚不受傷害

穿著紙尿褲時也可掌握「捲、齊、拉、撥、貼、調」六字訣,也就是捲好紙尿褲備用、對齊腰線及尾骶骨中線、拉平紙尿褲與護墊、撥開防漏側邊,以及紙尿褲貼密合並調整防漏側邊。奇美醫學中心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張庭碩及護理師鐘麗芬強調,目前藉由皮膚微氣候管理照護模式,不僅提升加護病房照護品質,也有效降低失禁性皮膚炎病人感染機會。

酒精危害超過毒品! 當心「酒精成癮」變成慢性大腦疾病

近年來由於酒駕肇事案件屢屢佔據新聞各大版面,其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怵目驚心,民眾對於酒駕的態度愈趨厭惡反感。然而,酒的取得仍舊相當容易,大家似乎輕忽了酒精的危害,事實上,在所有物質中,酒精是造成自己傷害與他人傷害都是最嚴重的物質,遠超過任一毒品的危害。

酒精對身體無益 易造成未成年者失智

關於酒精對身體的危害,如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胰臟炎等已為人所熟知。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更為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的一級致癌物,飲酒容易導致許多種癌症的增加,特別是有近半的台灣人代謝乙醛的乙醛去氫酶活性不足,容易累積高量的乙醛在體內;而人類的大腦,亦是容易受到酒精傷害的部位,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腦部尚未成熟,酒精影響智能,造成失智的現象並不罕見。

喝酒預防心血管疾病太過時 恐讓血液循環變更差

至於許多民眾認為飲酒有助血液循環,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在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下,酒精危害致死的風險遠高於心血管保護的效果,醫學界已不再建議以飲酒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另一個酒癮者常見的大腿股骨頭壞死,恰好也是酒精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證據之一。

酒精成癮靠意志力無法戒酒 這樣做才行得通

如果民眾或身邊親友想減少飲酒,卻停不下來,有可能是大腦被酒精給綁架了,此時單單靠個人意志力來戒酒是不夠,需知成癮是一種慢性的大腦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建議民眾可至各醫療院所成癮防治科、精神科或身心科尋求協助,進行詳盡的評估與完整的治療。

除此之外,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表示,利用缺醣型運鐵蛋白(CDT)檢驗,客觀的數據來確認病人是否有慢性飲酒過量,同時亦可當成戒癮治療的指標。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依循3C原則 守住120/80血壓的最佳防線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依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8,290人死亡,即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顯見不管是高血壓本身,或是其後續衍生的心臟病及中風等問題都對國人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沉默殺手」高血壓 中風、心臟病的元凶之一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

「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 提供3000家血壓服務資訊

國民健康署提醒,若民眾出現白袍恐懼症,即為看到醫護人員血壓會不自覺飆高,建議可善用國健署建置「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網址:https://reurl.cc/7oKQG5),提供全國約3,000家血壓量測服務資訊,幫助民眾找到生活周邊的血壓站來量測血壓。若量血壓採居家進行,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並注意要定期校正檢查。此外,量血壓時須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才能正確量血壓。

血壓3C自我管理 了解身體密碼120/80

今年全球經歷COVID-19疫情的衝擊,個人自我防護固然重要,但血壓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掌握以下三個簡易步驟,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

一、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

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依據。

二、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

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三、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

國健署提醒,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一般民眾仍建議至少維持在血壓值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

此外,時序進入秋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