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班久坐動腦、不動身易釀痠痛! 辦公室3簡易動作訓練核心肌群

久坐族群因生活型態及不正確的姿勢維持,經常造成疲倦及痠痛,影響生活及工作效率,然而,醫療人員的工作型態,更需要長時間的久坐久站,身心健康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警訊;為此,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邀請健身中心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以「辦公室核心運動」為主題,教導一系列核心肌群強化運動,讓員工在閒暇時間,訓練核心肌群,讓生活更健康活力。

靜態活動太久 肌肉力易流失

久坐生活讓身體活動量趨進靜態,隨著時間及年齡不斷累積,容易造成腰部脂肪堆積以及腰痠背痛,也影響生活。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表示,核心肌肉強壯,除了可改善體態緊實小腹,保護脊椎增加身體力量傳導,更可以增加工作持續度及體能表現。

辦公室核心三運動 改善肩膀僵硬、下背痛

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以「辦公室核心肌群訓練」為主題,訓練深層核心肌群,加強核心肌肉功能性,增加腹部深層肌肉啟動,保持中軸穩定性,改善肩膀僵硬及下背痠痛:

一、「椅子運動」: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起,可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難度(單腳或雙腳離開地面),過程核心用力,大腿不出力。

二、「V-UP」:「椅子運動」進階版,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高至胸口,過程核心用力維持。

三、「Tuck Hold」:「V-UP」進階版,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起至伸直,過程核心用力維持。

久坐影響健康 當心慢性病跟著來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李慧玲主任表示,久坐族的體態與姿勢都會影響身體機能及生活品質,平時多進行核心運動,除了改善腰圍,也可促進身心腦健康。

草屯療養院藍祚鴻也提醒,靜態生活型態對於現代人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國內外研究也顯示多種慢性病,伴隨著「不動」而來,在後疫情時代,更需要維持適度運動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以預防慢性疾病及增加自我免疫力。

泌尿科七大迷思你也搞不清楚嗎?  預防泌尿感染千萬不要這樣做

你也有泌尿科的難言之隱嗎?網路上資訊紛飛,可是到底怎麼吃、怎麼擦才能真正有效預防感染呢?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張嘉峰醫師表示,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否則會讓問題更嚴重,張嘉峰醫師整理以下七大常見的泌尿科迷思,提供給民眾參考。

迷思一:腎結石的人要減少攝取鈣質嗎?

不用!張嘉峰表示,腎結石的人要「正常」攝取鈣質,才能預防腎結石的發生。許多民眾誤以為鈣質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敢補充鈣質。醫師分析,如果平常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草酸容易吸收累積在身體中,反而導致結石生成。「草酸鈣」是草酸和鈣組成,是腎結石最常見的結晶成分之一,當正常食物經過腸胃道系統分解代謝成草酸,如有補充鈣質就能將草酸結合起來,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所以腎結石患者不用減少鈣質的攝取。

迷思二:有結石的人要多喝啤酒讓結石排出來嗎?

不能!張嘉峰表示,啤酒富含尿酸,多喝啤酒反而會造成尿酸的結晶,久而久之形成尿酸結石,有結石患者應「減少喝啤酒」,另啤酒上層白色泡泡也是造成尿液酸化、形成尿路結石原因之一,提醒腎結石患者,盡量避免汽水、可樂等高碳酸飲料,以免讓尿液酸化,增加結石機率。

迷思三:避免泌尿道感染要喝蔓越莓汁?

不對!張嘉峰表示,喝蔓越莓汁無法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汁含有太多糖分,目前臨床上沒有證實能有效預防感染,或許過去在動物實驗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但在人體實驗尚無有利證據能佐證支持此論點。

迷思四:女性泌尿道感染,需要常常清洗會陰?

不用!許多女性以為大腸桿菌一定沒有清潔造成的,張嘉峰解釋,大腸桿菌是最常出現在泌尿道感染的細菌,即使沒有糞便也會出現在泌尿系統,提醒女性朋友不用特意買清潔液來預防泌尿道感染,因為陰道周邊有乳酸菌形成酸性的系統,自動保護陰部,如果過度清潔液反而會殺死好菌,讓陰部呈現鹼性,反而有害的細菌易入侵,因此常常清潔並沒有辦法改善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若有症狀應請醫師評估。

迷思五:性行為後,一定要趕快把尿排乾淨嗎?

不對!許多民眾誤以為把尿排空才不會細菌感染,張嘉峰提到,性行為完後,陰道、尿道周邊環境會改變,容易把外界細菌帶到陰道周邊去,此時排尿會把細菌帶往膀胱裡造成細菌感染,如果沒有尿意不用特別排尿,只要性行為前先將尿液排空,才是正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方法。

迷思六:小朋友包皮過長要趕快割?

不用張嘉峰表示,小朋友的包皮過長只要沒有發炎不用割除,如果有反覆性的發炎,經醫師評估後才考慮包皮手術。一般建議在青春期過後,若有包皮過長、包皮過緊的情況才考慮割包皮。

迷思七:小男孩包皮要天天翻開來洗嗎?

不要!張嘉峰提醒,青春期之前小朋友包皮與龜頭相黏,如果刻意拉扯反而容易造成受傷,民眾清潔時,不用刻意翻開整個包皮來清洗,反而容易造成正常細菌被損壞引起發炎。發現白色小硬塊時,只需要以清水稍加清潔即可,不需要特別用肥皂翻開清洗。

間質性肺病就是菜瓜布肺嗎? 不是!引起原因竟超過200種

有一位女士因發燒、肌肉痠痛無力、乾咳與呼吸喘來診間求診,入院經過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肺病,相當嚴重,且肺纖維化已經影響到肺功能且導致低血氧,導因是多發性肌炎。收治個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及罕見肺疾病委員會召集主委、振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陶啟偉回憶,當時家屬與病人一聽到是肺纖維化,哭喪著臉說:「醫師,我得的是菜瓜布肺嗎?」

菜瓜布肺是什麼? 間質性肺病的其中一種

陶啟偉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大群疾病的統稱,事實上,引起間質性肺病細分起來可以多達有200多種,而引起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也有千奇百樣,五花八門的原因。其實環境與職業中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工業粉塵、香菸、藥物,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膠原血管性疾病(俗稱風濕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症,肌炎等也是引起的原因之一。而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也就是「菜瓜布肺」,只是間質性肺病的一種。

間質性肺病不同型 治療病程皆不同

陶啟偉指出,不同類型的間質性肺病治療方法和病程預後都不相同,診斷上除了症狀外,還需要詳細的紀錄生活、環境、工作及疾病用藥史,抽煙史。同時再經過一系列的理學檢查,如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與風濕免疫科的血清檢測等,在某些難以判斷的案例,也可能需要手術或氣管鏡冰凍切片檢查。最終有賴橫跨胸腔內科,風濕免疫科,放射科,病理科等跨專科的專家會議討論,給予正確或可能的診斷,才能提供最好與最正確的治療。當然,少數疾病可能進展較緩慢,須待時間的演進才可能窺視全貌,得到確定診斷。

提供詳細基本資訊 配合醫護治療

陶啟偉強調,提供基本資料是重要的,千萬不要嫌麻煩,要詳細告訴醫療人員你的環境與工作等。例如最近有一個老伯伯,賣了多年的青草茶,因為呼吸困難與咳嗽來就診,結果確診「慢性過敏性肺炎」,他得病是因為環境中的黴菌長期吸入造成,在氣管中還培養出了黴菌,經查與環境相關。

另一個病人從事了多年的廢五金拆船業,因呼吸困難來求診,也確診了「磨光工人肺」(polisher’s lung), 原來他在工作時使用金剛砂研磨金屬,但沒有戴安全的呼吸防護設備,造成肺部的間質性肺炎,肺部的病理切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肺部有無機鐵細顆粒的沉積造成發炎反應。這些間質性肺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防護與避免誘發,所以防護與避免暴露為先,其次才是治療,下次看診時,記得提供相關資訊給醫師做參考。

跨專科團隊診治 提供正確的診斷

近年相關的藥物治療有很大的進步,但仍需要系統性的檢查與跨專科專家的共同診治,才能為此類病人提供正確的診斷與最大的治療效果。陶啟偉提醒,如果在某些狀況生病了,自己也要努力做功課,如提供詳細病史與個人史,及環境的避免與控制,好好與醫護人員配合治療。

天冷氣候劇變 四肢也可能會中風 !

79歲李奶奶參加禱告禮拜後左手臂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不僅狂冒冷汗,左手也開始發紫、發麻甚至無力,家人緊急將李奶奶送醫急診,並確診為急性手中風,所幸經由醫院心導管團隊緊急手術,李奶奶恢復良好且順利出院。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如果肢體出現疼痛、冰冷、發白發紫、脈搏消失、感覺異常、麻痺無力等症狀,可能是急性動脈阻塞缺血,應及早就醫以降低壞死截肢的風險。

除了腦中風 四肢也可能會中風!

門諾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表示,急性動脈阻塞,造成血流無法供應組織,除了常見的腦部血管病變,其實四肢動脈也同樣會發生,且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心臟導致,而李奶奶的情形則是阻塞在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也是少見的急性上肢動脈阻塞。

醫師進一步表示,一般肢體缺血後,約30分鐘內出現神經缺血症狀,先是感覺減退和感覺異常,之後便開始劇烈疼痛。如果在6小時內進行導管手術重建血流,缺血肢體便可完全恢復正常,因此呼籲民眾,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盡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而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

入冬天氣變化大 注意腦中風

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表示,透過李奶奶與家屬的描述,當下判定為典型的血管栓塞導致,因此運用超音波診斷檢測血流,再配合電腦斷層找出血管的阻塞位置,並經由院內心導管團隊的緊急手術,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打通血管阻塞位置,讓血流完全回復,不僅疼痛消失,左手也恢復脈搏,且回溫有血色。

鄧學儒呼籲,時序入冬,天氣變化大,除了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也容易因為氣溫的驟降增加急性中風的可能,三高及年長者應多加注意。

高危險族群 養成量脈搏習慣

陳翰興強調,年紀大、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等患者是急性動脈阻塞的高危險群,其中心律不整的患者更要特別注意,因為心房的收縮功能異常,造成心房內的血流緩慢,容易凝成血塊,增加血管內栓塞的機會。建議民眾可以透過運動手環的監測、量脈搏的習慣或是醫師的檢測評估,確認自己是否有心律不整的情形,早期治療以確保自身健康。

產後憂鬱怎麼辦? 心理師用1招帶你遠離負面情緒

產後憂鬱輕忽不得!一位入住產後護理之家的新手媽媽,沒有太多迎接新生兒的喜悅,卻因為擔心與婆婆的觀念不同將影響孩子未來的教養,甚至擔心先生夾在婆媳間左右為難,而開始哭泣、失眠。

8成生產後媽媽情緒狀況多 約1-2周就恢復

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陳可家指出,約有80%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通常大約1~2周就能適應這個改變;而有15%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會持續超過2周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兒。

產後身心改變 缺乏調適易致憂鬱

陳可家主任補充,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婦女在生產後由於雌性激素、黃體激素下降、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加上難以調適身材體態變化,以及有孩子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壓力、婚姻衝突、與婆家相處問題、缺乏良好支持系統等,在心理上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產後憂鬱症。

同理心引導情緒調適 快樂媽才有快樂寶

透過身心壓力評估,以同理心支持產婦的努力,幫助產婦認知調整適應新改變,及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陳可家主任說,坐月子期間的產婦心理是脆弱的,陳可家主任呼籲,不要對產婦有太多的指導性語言,應多給一些支持,減少產後憂鬱;建議產婦如仍然無法自我調適,一定要尋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接受身心科門診的服務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眼睛出現紅癢恐是結膜發炎! 5大危險因子要當心

你也常有眼睛紅癢的症狀嗎?恐是因眼球表面的眼白處結膜發炎所致!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空氣污染、花粉、二手菸或空氣中PM2.5的懸浮粒子等,可能埋下過敏性結膜炎的危險因子,化妝也可能是引起過敏性結膜炎的主因。

急性結膜炎傳染率高 雙眼恐同時感染

配戴隱形眼鏡時也要多注意,隱形鏡片的慢性刺激、清潔保養液等緣故,引起眼睛癢、灼熱感等過敏性結膜炎症狀。食藥署表示,全身疾病或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合併造成結膜發炎,此類過敏性的慢性結膜炎未有傳染性,但若為因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的急性結膜炎,通常雙眼會同時感染,傳染級強,其中孩童感染結膜炎,多與腺病毒感冒有關,會藉由打噴嚏、咳嗽時而傳染。

眼睛出現紅癢應避免搓揉 必要時應就醫診斷

食藥署說明,眼睛出現紅癢時,除了避免用手揉眼睛,也可藉由閉眼休息、冰敷雙眼的方式,幫助紓緩症狀,或可選擇點用人工淚液或消炎止癢的眼藥水,減緩不適,若症狀仍未緩解,則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診斷。

改善個人衛生習慣 遠離眼疾找上門

此外,若出現眼睛紅癢又合併視力模糊或者異物感、疼痛等症狀時,恐為病菌感染波及到角膜,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影響視力。食藥署強調,儘早就醫確定病因,就能對症下藥,配合正確用藥,且改善個人衛生習慣,遠離眼疾找上門。

視力模糊、眼睛畏光只點人工淚液? 乾眼症治療多元應檢查原因

現代人每天都離不開3C產品,導致有眼睛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乾眼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問題,盛行率約30﹪,比例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加上現代人手機、電腦不離身,尤其在看螢幕的時候,眨眼頻率會減少,就更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的狀況。

視力模糊、眼睛畏光竟是乾眼症!?

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指出,門診中常會遇到自覺視力退化或因眼睛有異物感、疼痛而來就醫的患者,檢查之後才得知自己原來罹患了乾眼症。其實乾眼症不一定只有以眼睛乾澀為表現,常見的症狀還包括乾澀、視力糢糊、畏光、異物感等等,嚴重的話,還會有疼痛的感覺。

眼睛的淚液分布在角膜和結膜之上,由外而內共三層,分別是油脂層,水液層及黏液層,如果其中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佈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的症狀。乾眼症的原因是由於淚液分泌減少,淚水揮發太快,或淚液組成不穩定,無法保持眼睛的濕潤,而其中發炎反應在乾眼症惡性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何治療乾眼症?

廖士傑表示,乾眼症治療主要以緩解乾眼症狀、幫助角膜傷口癒合為主,依病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目前新型乾眼症治療藥劑選擇如:(1)含有玻尿酸成分的人工淚液,(2)免疫抑制劑,環孢素(Ciclosporin),針對中重度的患者,藉由免疫調控降低發炎反應,改善淚液品質,(3)含有水液及油脂,雙重成分的人工淚液,(4)含有右旋泛酼醇(Dexpanthenol)的眼用凝膠,用於治療乾眼症所造成的角膜或結膜表皮受損。

由於乾眼症的症狀多元,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人工淚液,需經由醫師檢查確認原因,並針對患者個別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避免自行用藥讓發炎症狀惡化。

廖士傑提醒,乾眼症嚴重程度與體質、生活環境、工作形態等因素有關,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讓眼睛充分休息。除了定期追蹤,倘眼睛乾澀持續發生或出現眼睛變紅,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骨頭老是痛痛的? 當心是癌症初期症狀

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

癌細胞血液轉移 骨轉移易產生全身性傷害

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指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可能透過血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的部位是骨骼,就會發展成癌友預後及生活品質的潛在刺客——癌症骨轉移;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

發生骨骼併發症後,會讓癌症治療變得複雜,甚至影響預後。林世強主任說,骨骼併發症的發生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骨折甚至癱瘓,往往會因為無法維持運動,導致身體機能降低,預後也會下降;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以及工作無法進行,癌友容易變得憂鬱;臥床後,插尿管、包尿布若引發感染,化療也可能需要暫停。

治療癌症骨轉移 健保已有給付治療藥物

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針對癌友最在意的治療衍生的費用,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癌友無須過於擔心,所以癌友們若出現骨骼疼痛等症狀,務必要立即向主治醫師反映,並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治療,透過主動出擊降低骨轉移衝擊。

出現骨頭疼痛別輕忽 應第一時間反應給主治醫師

亞東紀念醫院林芳郁院長提醒,所有的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鼓勵癌友們每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疾病狀態,發生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忽略,並且配合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時發現、及早治療。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