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pHOXBIO 宣佈突破性臨床試驗結果,總結顯示預防性噴鼻劑可預防 SARS-CoV-2 感染

- pHOXWELL 可顯著降低 SARS-CoV-2 感染 63%,其耐受力與醫護人員高危人群中的安慰劑相當

- 新型自用噴鼻劑旨在增強現有的 SARS-CoV-2 預防措施,包括個人防護裝備和疫苗

- 已首先在印度提交預防 SARS-CoV-2 的聲稱監管文件

- 公司致力探索可在印度及全球市場獲得產品的策略性替代方案,以協助應對持續的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和未來疾病爆發

倫敦和紐約2021年9月25日 /美通社/ -- pHOXBIO Ltd. 今天宣佈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其新型預防性噴鼻劑 pHOXWELL 可預防引起 2019 冠狀病毒病的 SARS-CoV-2 病毒感染。在一項關鍵第 2/3 期臨床研究中,與安慰劑相比,獲發 pHOXWELL 的高危醫護人員的 SARS-CoV-2 感染率減少 63% (p=<0.0001)。

pHOXWELL 是一種自用預防性噴鼻劑,旨在提供適用於所有變種的作用機制,可提供有效防禦以抑制 SARS-CoV-2 的感染過程。藥品設計旨在有效對抗其他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病毒。只須在每次施用時在每邊鼻孔使用兩次噴霧,藥品即可提供 6 至 8 小時的保護,方便在工作場所、家中或隨時隨地施用。

公司主席、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心血管外科教授兼 Barts Life Sciences 總監 Rakesh Uppal 教授說:「pHOXWELL 剛取得重大突破。現在我們有一個以往缺乏的有效工具,用於對抗這場疫情。疫苗接種雖然非常重要,但並非 100% 有效,仍然有可能受到感染並將引起 2019 冠狀病毒病的病毒傳播他人。pHOXWELL 旨在為疫苗和個人防護裝備提供額外保護,當噴鼻劑抑制 SARS-CoV-2 感染鼻黏膜,即病毒進入體內的主要入口時,pHOXWELL 的療效有很大機會能與病毒的未來變種保持同步。」

研究設計和結果

本研究是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旨在評估 pHOXWELL 噴鼻劑在印度高危醫護人員中預防 SARS-CoV-2 感染的療效和安全性。試驗在 2021 年 4 月至 7 月在印度傳染性高的 Delta 變種爆發期間進行。研究是在適當的監管當局批准後設計。主要終點是在 45 天研究期內對 IgGS(刺突蛋白特異性)測試 SARS-CoV-2 呈陽性的受試者百分比。次要終點包括療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測量。

主要終點顯示,13.1% 的受試者在 pHOXWELL 組別中呈 IgG 陽性,而安慰劑組則為 34.5% (p= <0.0001)。這個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pHOXWELL 對 SARS-CoV-2 感染具有顯著的預防作用。這些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的研究結果在兩個招募受試者的研究中心均保持一致(研究中心 1 17.4% 比 54.6%,p= <0.0001;研究中心 2 11.1% 比 23.9%,p=0.0015);及性別(男性 13.6% 比 36.6%,p= <0.0001;女性 12.1% 比 31.2%,p=0.0013)。

次要終點研究尋找出現臨床症狀的受試者,也顯示有利於 pHOXWELL 的顯著成果,其中在 pHOXWELL 組別感染的受試者中,只有 17.6% 出現臨床症狀,而安慰劑組的受試者則為 34.6% (p= <0.0001)。這些結果在性別方面亦保持一致(男性 15.3% 比 31.8%,p= 0.0001;女性 21.7% 比 39%,p= 0.0048)及年齡組別(18-35 歲 26.5% 比 43.6%,p= 0.0091;36-65 歲 19.4% 比 36.9%,p= 0.0018;65 歲以上 6.9% 比 33.3%,p= 0.0407)。

使用者可接受度的終點正面,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保持整體正面的體驗。pHOXWELL 也表現出色的安全特徵。

有 648 名受試者完成本研究。平均年齡為 40.8 歲,63.3% 的受試者為男性,36.7% 的受試者為女性。所有受試者都年滿 18 歲、尚未接種疫苗,在進入研究時展示沒有感染 SARS-CoV-2 (RT-PCR),也沒有任何先前感染(IgG 突刺蛋白陰性)。在超過 45 天任何可能接觸 SARS-CoV-2 的情況前,他們每天接受三次活性藥物或安慰劑治療。受試者定期接受 SARS-CoV-2 感染的 RT-PCR 測試,有 556 名受試者在最後一次覆診時進行 IgGS 測試,並記錄潛在的症狀和不良事件。研究期間出現的一項技術問題導致 RT-PCR 測試不適用於所有受試者的感染終點,因此使用了 IgGS 測試。

公司尋求為社會帶來效益

pHOXBIO 及其母公司 Raphael Labs 現在將根據臨床試驗數據向適當的監管機構提交監管文件,作為聲稱預防 SARS-CoV-2 的證明。這將允許 pHOXWELL 率先在印度生產和分銷,期望加入其他的地區,以作為對抗 SARS-CoV-2 感染的預防藥品。

Uppal 教授說:「全球各地迫切需要一種預防性噴鼻劑,在面對這場疫情造成的人類傷亡悲劇情況下,協助疫苗接種仍然不足的地區預防感染。我們相信,抵抗 2019 冠狀病毒病的噴鼻劑 pHOXWELL 將成為全球防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應對疫情提供額外的防禦盾牌,而我們歡迎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和製造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提供 pHOXWELL 的預防優勢。」

pHOXWELL 的成本低、容易生產,已顯示在室溫下具有長期穩定性,可在全球各地運輸。我們預計此藥品的使用將適用於許多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且個人防護裝備稀缺的人群,特別是前線醫護人員。pHOXBIO 現正尋求評估更多機會,以助加快產品為社會帶來效益。有興趣人士可直接聯絡公司:https://phoxbio.com/

關於 pHOXWELL

pHOXWELL是天然殺菌劑和一種稱為 Vita Raphael 的專有溶劑組合。pHOXWELL 旨在提供額外保護以補充目前的護理標準,以抑制呼吸道病毒在空氣中的傳播。pHOXWELL 是殺滅病毒,旨在抑制其他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常見和新冠病毒菌株、流行性感冒和鼻病毒。體外測試證實,pHOXWELL 在 60 秒內殺死 90% 的 H1N1(流感)病毒。

pHOXWELL 在每次施用時只須透過兩次噴霧即可提供 6 至 8 小時的保護,可在家、在工作場所或隨時隨地施用。大多數人(不論是否已接種疫苗)都可以使用 pHOXWELL,目標對象為 18 歲及以上的成人。

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病毒和目前差距

病毒是最具感染力和最令人衰弱的空氣傳播呼吸道病原體之一。即使沒有 SARS-CoV-2 的破壞性影響,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病原體也會導致呼吸道感染,每年造成約 400 萬宗可以預防的死亡。單靠疫苗控制空氣傳播呼吸道病毒傳播的能力受到多個重大挑戰的限制,包括新變種帶來的功效和挑戰變化、全球供應需求和發展中國家的供應短缺,以及疫苗猶豫和某些不適合接受疫苗的情況。

個人防護裝備的使用可能不足、使用不當或有問題,而且在部分地區供應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有效而安全的預防藥物,以補充疫苗和個人防護裝備。

關於 pHOXBIO 和 Raphael Labs

pHOXBIO 是一家私營生物製藥公司,屬於 Raphael Labs 的分支。公司正在開發 pHOXWELL 和 pHOXGEN,這兩個獨特的溶劑針對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病毒,例如導致全球一些最致命的傳播疾病的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pHOXBIO 產品代表科學突破,並透過解決目前控制措施的巨大差距提供影響公共衛生的潛力及加強為疫情做好準備。

Raphael Labs 是總部位於都柏林的私營生物製藥公司,在英國經營龐大業務,管理針對特定利益的子公司組合,並負責 Raphael Labs 專有的 Vita Raphael 藥品的開發和商業化。公司的子公司包括 pHOXBIO(負責解決呼吸道疾病);pHOXMETICS(致力解決美容問題);pHOXHEAL(專於傷口護理);以及 pHOXWORX(研究和開發部)。

Raphael Labs 的科學領導團隊包括牛津大學名譽 Doctor Lee 解剖學冠名教授 Dame Kay Davies 教授、牛津大學名譽化學 Waynflete 教授 Steve Davies 教授、常駐波士頓的 Alan Dunton 醫學博士、常駐新澤西州的 Goutham K Gorti 先生 (FRCS)、倫敦瑪麗皇后大學 Blizard Institute 病毒病理學教授 Áine McKnight 教授、牛津大學藥物化學教授 Angela Russell 教授、pHOXWELL 臨床試驗負責人 Jim Swales 博士、巴西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免疫學教授 Mauro Teixeira 教授,以及倫敦瑪麗皇后大學 William Harvey Research Institute 及 Barts Heart Centre 心血管外科教授兼 Barts Life Sciences 總監 Rakesh Uppal 教授。

Raphael Labs 獲得美國的 Mark Timney、Graeme Bell 和 Michael Blash 支持。

傳媒查詢
Nicola Burdett(英國/印度)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Matt Arrowsmith(美國)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業務查詢
Robert Beenstock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MedAlliance 宣佈日本 SELUTION SLR™ 研究完成納入

日內瓦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MedAlliance 與日本合作夥伴 MDK Medical 剛完成其新型 Sirolimus 藥物洗脫球囊 (DEB) SELUTION SLR™ 臨床研究納入,主要用於治療外周動脈疾病。這是繼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 (PMDA) 於 2020 年 6 月接受臨床試驗通知 (CTN) 展開。

MedAlliance announces completion of enrollment in Japanese SELUTION SLR(TM) Study
MedAlliance announces completion of enrollment in Japanese SELUTION SLR(TM) Study

上述研究涉及日本 13 個中心的 133 名患者。其目標是評估 SELUTION SLR 用於治療股淺動脈和/或膕動脈病變的安全性和療效。研究是一項前瞻性、對照組、多中心、開放、單組臨床研究。其主要終點是 12 個月的主要血管暢通率。次要終點包括主要不良事件/TLR、主要血管暢通率,以及 Rutherford 分類/ABI/WIQ 變更。

MedAlliance 主席兼行政總裁 Jeffrey B. Jump 表示:「我們對合作夥伴 MDK 所展示的監管和品質專業知識感到非常滿意,特別是日本患者現在可以從我們獨特的技術中受益,令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這是在日本植入的第一種 Sirolimus 藥物洗脫球囊,而目前的紫杉醇塗層球囊市場每年產生超過 1 億美元的收入。」

SELUTION SLR™ 在 2020 年 2 月獲得 CE 標誌批准用於治療周邊動脈疾病,以及於 2020 年 5 月獲得批准用於治療冠狀動脈疾病。美國 FDA 已向 SELUTION SLR 授予四個突破性認定:用於治療自體冠狀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外周膝下及動靜脈廔管適應症。

2021 年 8 月,3,000 多名患者中的第一批已被納入開創性的冠狀動脈隨機對照研究,以比較 SELUTION SLR 和 Limus 藥物洗脫支架 [DES]。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藥物洗脫球囊研究,並有潛力改變醫療實踐。

MedAlliance 的藥物洗脫球囊技術涉及由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與抗再狹窄藥物 Sirolimus 混合製成的獨特 MicroReservoir。這些 MicroReservoir 可提供長達 90 天的持續藥物受控和釋放[1]。Sirolimus 從支架中的延長釋放已被證明在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系統中非常有效。MedAlliance 專有的 CAT™(細胞黏附技術)使 MicroReservoir 能夠塗覆在球囊上,並透過血管成形術球囊輸送時黏附在血管腔上。

傳媒聯絡人:
Richard Kenyon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44 7831 569940

關於 MedAlliance

MedAlliance 是一家私營醫療技術公司, 公司總部位於瑞士尼永,在德國、新加坡、英國和美國設有辦事處。MedAlliance 專注開發用於治療冠狀動脈和外周動脈疾病的先進藥物裝置組合產品的突破性技術和商業用途。如需更多資訊,請瀏覽 www.medalliance.com

[1].MicroReservoir 和組織中明顯的藥物濃度 - M.A. Med Alliance SA 存檔數據

標誌:https://mma.prnasia.com/media2/1196864/MedAlliance_Logo.jpg?p=medium600
圖片:https://mma.prnasia.com/media2/1631888/MedAlliance_Selution_SLR.jpg?p=medium600

雲頂新耀公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SPR206臨床試驗申請

上海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雲頂新耀(Everest Medicines,HKEX 1952.HK ),一家專注於創新藥開發及商業化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滿足大中華區,以及亞洲其他市場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今日公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批准SPR206(也稱EVER206)的1類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SPR206是靜脈注射用新一代多黏菌素候選藥物,正在開發用於治療多重耐藥(MDR)革蘭陰性菌感染。

雲頂新耀感染領域首席醫學官朱煦表示:「近幾十年以來,多重耐藥(MDR)革蘭陰性菌的出現及其引起的院內感染正日益成為全球性的棘手挑戰。為解決這一難題,雲頂新耀致力於開發並本地化生產針對耐藥微生物的新型抗菌藥物。對SPR206作為1類新藥的臨床試驗申請的獲批,我們備受鼓舞。這標誌由雲頂新耀主導的自主臨床開發項目在中國正式啟動,是這一潛在同類領先的新型多黏菌素類抗菌藥物在臨床開發上的重要進展,有望未來為醫生增添新的武器,滿足急迫的臨床需求。」

雲頂新耀首席技術官胡新輝博士表示:「SPR206用於中國1期臨床試驗的原料藥和成品藥生產僅用5個月在中國完成,表明了我們致力於將雲頂新耀發展為一家全方位的生物製藥公司。我們將繼續通過本地製造支持 SPR206 的未來開發,以加速藥物開發進程。」

雲頂新耀的合作夥伴Spero Therapeutics公司此前發表了SPR206 首個1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單次給藥劑量遞增(SAD)和多次給藥劑量遞增(MAD)臨床試驗數據,數據顯示在針對目標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治療範圍劑量內,SPR206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在該研究中未觀察到腎毒性的證據。2021年6月,Spero又啟動了兩項1期臨床試驗,分別為在健康受試者中評估靜脈輸注SPR206後的肺內藥代動力學,以及在不同程度腎功能的受試者中單次靜脈給藥SPR206之後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這兩項臨床試驗的數據預計將於2022年初公佈。雲頂新耀隨後會按計劃開展臨床計劃,1期試驗的數據預計於2022年公佈。

關於SPR206

SPR206是一種潛在的同類領先的新型多黏菌素類抗生素,旨在減少目前臨床上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治療時產生的毒性,特別是腎臟毒性。多黏菌素常被用作對抗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的最後手段,但它們在臨床使用時與明顯的神經毒性和腎毒性有關。目前已經完成的一系列動物研究,體外藥敏研究和健康受試者的研究結果顯示,SPR206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時,體外和體內研究數據表明SPR206的體外抗菌活性類似於或優於現有的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

根據雲頂新耀與 Spero早前達成的授權許可協議,雲頂新耀擁有在大中華區、韓國和部分東南亞國家開發、製造和商業化 SPR206用於治療多重耐藥(MDR)革蘭陰性細菌感染的獨家權益。Spero於2021年7月授予輝瑞在美國及亞洲之外地區開發、製造和商業化 SPR206的權益。

關於雲頂新耀

雲頂新耀是一家專注於創新藥開發及商業化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滿足亞洲市場尚未滿足的醫療需求。雲頂新耀的管理團隊在亞洲及全球製藥企業從事過高質量臨床開發、藥政事務、化學製造與控制(CMC)、業務發展和運營,擁有深厚的專長和豐富的經驗。雲頂新耀已打造10款有潛力成為全球同類首創或者同類最佳的藥物組合,其中大部分已經處於臨床試驗後期階段。公司的治療領域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腎疾病、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有關更多信息,請訪問公司網站:www.everestmedicines.com


中國呼吸介入領導者堃博醫療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香港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9月24日,中國呼吸介入領導者堃博醫療(02216.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堃博醫療成立於2012年,專注於介入呼吸病學產品開發,是介入呼吸病學領域的開拓者,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提供創新型肺部疾病解決方案。作為呼吸介入病學領域的領軍企業,堃博醫療依托全球獨家的全肺抵達導航技術,開發了中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實時圖像全肺抵達導航技術提供支持的三合一自主研發的肺病學平台,解決現有診療模式的痛點以及大量遠未得到滿足的肺部疾病治療需求,推動肺部疾病領域發生革命性轉變,進入精準診療時代。

堃博醫療的核心產品包括針對慢阻肺及肺癌的InterVapor熱蒸汽能量消融系統(InterVapor)及用於肺癌精準介入治療的RF發生器+RF消融導管(RF-II)。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InterVapor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癌等肺病的熱蒸汽能量消融系統。2019-2021年,Intervapor連續三年被GOLD治療指引推薦為治療肺氣腫患者的療法。因為其技術的創新及治療患者的醫學價值,Intervapor在2019年度獲得FDA「突破性醫療器械」稱號。另一核心產品RF-II是全球唯一一款專注於肺癌治療的射頻消融系統,已完成首次用於人體的臨床試驗,註冊臨床試驗也正在國內進行中。目前,堃博醫療有17項產品及處於不同研發階段,組成覆蓋肺癌及慢阻肺等肺部疾病介入診療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申請及授權476項專利。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按銷量計算,堃博醫療在中國的介入呼吸病學導航設備市場中位列第一,市場份額為43.2%。未來,治療產品的商業化將持續增強堃博醫療的核心競爭力。

憑借高效研發模式、全球商業化能力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堃博醫療已經獲得顯著競爭優勢。在前期融資即吸引了啟明創投、Intuitive Surgical、清池資本、方源資本、百度資本等知名投資人認可,此次IPO也引進瑞銀基金,清池資本,雪湖資本,鼎暉投資,Summer Capital,Springhill, Artisan,Valliance,Exome等十家基石投資者認購。

堃博醫療CEO湛國威表示:「香港上市是堃博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新起點。堃博醫療將持續高速推進產品研發,實現產品快速迭代,進一步加強我們和全球KOL從創新概念到產品開發、創新醫療技術推廣的全面緊密合作;培育市場需求繼續促進產品的全球商業化;增加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的投入,以升級和優化肺病患者的解決方案。堃博醫療作為醫療企業,我們要在人類克服疾病的漫漫征程中,承擔起我們的企業職責,心繫醫生和患者,做創新醫療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傳播者。」

關於堃博醫療

堃博醫療,介入呼吸病學領域的開拓者,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提供創新型肺部疾病解決方案。自2012年成立以來,堃博醫療已集結了在產品研發、臨床研究以及商業化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世界級管理團隊,發展成為擁有中國-美國雙中心的企業。通過與全球呼吸介入領域KOL的緊密聯繫,建立從創新概念到項目開發和執行的全面聯繫,公司已建立由17種產品組成的強大呼吸介入診療管線,並擁有多元化的知識產權組合,申請和授權專利476項。同時,堃博醫療通過臨床培訓和市場教育,以其強大的品牌推廣和商業化能力,佔領美國、歐洲、澳洲等全球多個主流市場。堃博醫療的願景是成為肺病治療轉型的全球領導者,將我們的介入診療解決方案確立為肺病治療的金標準。

中國介入呼吸領導者堃博醫療成功登陸香港主板

上海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北京時間9月24日,啟明創投投資企業、中國介入呼吸領導者博醫療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堃博醫療(02216.HK)發行價18.7港元,市值近百億港元。

作為早期投資方,啟明創投曾於A輪、B輪、C輪連續投資堃博醫療,上市前啟明創投是公司最大的機構投資方。堃博醫療的成功上市,也是啟明創投2021年開年以來迎來的第9個IPO。

堃博醫療的創新能力還得到了國際行業巨頭的認可,全球著名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製造商直覺外科(NASDAQ: ISRG)早在2018年對堃博醫療進行了戰略投資。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IPO發行中,啟明的二級市場投資機構啟峰資本(Springhill Fund)作為基石投資者參與了堃博醫療的基石投資,繼續支持堃博醫療。

堃博醫療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專注於介入呼吸病學產品開發的醫療器械公司,致力於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提供創新型肺部疾病解決方案。作為介入呼吸病學領域的龍頭企業,堃博醫療利用專有的全肺抵達虛擬導航技術,開發了一款包括導航、診療的綜合介入呼吸病學平台,通過提高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療效果,解決了現有診療模式的痛點以及大量未得到滿足的肺病醫療需求。

堃博醫療的核心產品包括InterVapor系統及RF-II(RF發生器+RF消融導管),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InterVapor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癌等肺病的熱蒸汽能量消融系統。RF-II是一種與一次性肺射頻消融導管結合使用且唯一專門針對肺癌的射頻消融系統。

堃博醫療擁有476項專利和專利申請,其中包括中國87項已公佈專利(包括待決公告)和248項專利申請,以及海外95項已公佈專利和46項專利申請。

在技術商業化方面,不同於大多數國際競爭對手只能提供一款商業化的導航產品,堃博醫療的介入呼吸病學導航系統已有三款實現了商業化,在一體化創新方面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效應。

憑借高效研發模式、全球商業化能力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堃博醫療已經獲得顯著競爭優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按銷量計算,堃博醫療在中國的介入呼吸病學導航設備市場中位列第一,市場份額為43.2%。

堃博醫療CEO湛國威表示:「香港上市是堃博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新起點。堃博醫療將持續高速推進產品研發,實現產品快速迭代,進一步加強我們和全球KOL從創新概念到產品開發、創新醫療技術推廣的全面緊密合作;培育市場需求繼續促進產品的全球商業化;增加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的投入,以升級和優化肺病患者的解決方案。堃博醫療作為醫療企業,我們要在人類克服疾病的漫漫征程中,承擔起我們的企業職責,心繫醫生和患者,做創新醫療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傳播者。」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梁頴宇表示:「早在2014年啟明創投就參與堃博醫療的投資,並陪伴公司共同成長。堃博醫療團隊擁有全球化的眼界、堅持不懈的決心、成功的過往經歷和全面領先的能力。上市對堃博醫療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希望堃博醫療以上市作為新起點,推動公司成長成為肺部介入診療的國際領先公司,讓介入治療成為肺部疾病治療的金標準之一,給中國和全球患者持續地帶來創新的診斷治療手段。作為投資機構,啟明創投也會繼續為優質創業公司的創新提供動力,深入企業發展的生命週期,給予企業長期、全程的支持,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關於啟明創投

啟明創投成立於2006年,先後在上海、北京、蘇州、香港,西雅圖、波士頓和舊金山灣區設立辦公室。

目前,啟明創投旗下管理九隻美元基金,六隻人民幣基金,管理資產總額達到59億美元。自成立至今,專注於投資TMT、醫療健康(Healthcare)等行業早期和成長期的優秀企業。

截至目前,啟明創投已投資超過380家高速成長的創新企業,其中有超過130家分別在美國紐交所、納斯達克,香港聯交所,台灣櫃買中心,上交所及深交所等交易所上市,及合併等退出,有40多家企業成為行業公認的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企業。

啟明創投投資企業中,很多已經成長為各自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公司,包括小米集團(01810.HK)、美團(03690.HK)、嗶哩嗶哩(NASDAQ:BILI, 09626.HK)、石頭科技(688169.SH)、甘李藥業(603087.SH)、泰格醫藥(300347.SZ,03347.HK)、再鼎醫藥(NASDAQ:ZLAB, 09688.HK)、啟明醫療(02500.HK)、康希諾生物(688185.SH,06185.HK)、Schrödinger(NASDAQ:SDGR)、惠泰醫療 (688617.SH)、諾輝健康(06606.HK)、三友醫療(688085.SH)、艾德生物(300685.SZ)、貝瑞基因(000710.SZ)、神州細胞(688520.SH)、微醫集團、優必選等。

信達生物宣佈IBI112(IL-23單抗)治療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的2期臨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美國舊金山和中國蘇州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用於治療腫瘤、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今天宣佈,其重組抗白介素23p19亞基抗體注射液(研發代號:IBI112)在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患者的2期臨床研究(clinicaltrials.gov, NCT 05003531)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該項研究(CIBI112A201)是一項評價皮下注射不同給藥劑量 IBI112治療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平行、安慰劑對照2期臨床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價在中國人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患者中皮下注射不同劑量IBI112的有效性,同時也將考察藥物的安全性與不同治療方案之間的給藥間隔差異,為未來的3期臨床研究提供劑量信息。這也是本靶點目前第一個國內創新藥物的2期臨床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張建中教授指出:「銀屑病發病機制複雜,治療困難,常罹患終身。目前全世界2~3%的人口患有銀屑病,80~90%的患者為斑塊型銀屑病,近三分之一為中重度。中國銀屑病患者約在600萬以上。文獻報道,IL-23單抗治療銀屑病療效高,安全性好,近年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IBI112是國內企業研究和開發的IL-23p19單抗,屬於國家1類新藥,1期臨床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給藥方面也有潛在優勢。我們相信IBI112在2期臨床試驗中能夠獲得成功,希望它能為中國銀屑病患者提供新的選擇。」

信達生物醫學科學與戰略特病部執行總監錢鐳博士表示:「近年來隨著阿達木單抗、IL-17單抗等生物藥進入臨床,相對於傳統系統治療,無疑為廣大銀屑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但是其在療效和安全性,或者療效的長期維持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最近,以IL-23為靶點的新一代藥物因其卓越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引發關注。IL-23在T細胞介導反應中扮演中心角色,被視為免疫介導疾病的關鍵啟動者,特別是相比於IL-17單抗,針對IL23p19的抗體在療效長期控制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IBI112通過阻斷IL-23介導信號通路,發揮抗炎作用,具有治療銀屑病、炎症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潛力。目前,國內市場上尚無自主研發的IL-23p19靶點藥物。IBI112首次人體1期臨床研究結果已經證實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並初步展現了實現更友好治療方案的潛力,我們深受鼓舞,這也為後續的臨床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基於此,我們充滿信心,將與研究中心共同全力推進IBI112在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等疾病中的臨床研究,真正實現將可及性良好且高質量的創新生物藥早日惠及廣大患者。」

關於IBI112

IBI112(重組抗白介素23p19亞基抗體注射液)是由信達生物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單克隆抗體,特異性結合IL-23p19亞基。通過阻止IL-23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阻斷IL-23受體介導信號通路發揮抗炎作用。臨床前數據顯示 IBI112靶點明確,作用機制清楚,抗炎症作用顯著,有望為銀屑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於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免疫介導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系統性疾病,可發生於各年齡段,無性別差異。典型臨床表現為鱗屑性紅斑或斑塊,局限或廣泛分佈,無傳染性,治療困難,常罹患終身。銀屑病可以分為尋常型銀屑病(包括點滴狀銀屑病和斑塊型銀屑病)、膿皰型銀屑病、紅皮型銀屑病及關節病型銀屑病。其中斑塊型銀屑病占80~90%,30%左右為中重度。銀屑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顯著差異,中國患者約在600萬以上。目前在中國,主要系統性藥物治療方法包括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環孢素(Cyclosporine A)、維A酸類、生物制劑類。自2019年開始,中國銀屑病治療逐漸進入生物制劑時代。

關於信達生物

「始於信,達於行」,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是信達生物的理想和目標。信達生物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開發、生產和銷售用於治療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2018年10月31日,信達生物製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1801。

自成立以來,公司憑借創新成果和國際化的運營模式在眾多生物製藥公司中脫穎而出。建立起了一條包括26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代謝疾病、自身免疫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6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公司已有 5個產品(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達伯舒®,英文商標:TYVYT®;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商品名:達攸同®,英文商標:BYVASDA ®;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商品名:蘇立信®,英文商標:SULINNO ®;利妥昔單抗生物類似藥,商品名:達伯華®,英文商標:HALPRYZA®)獲得NMPA批准上市, 1個產品上市申請被NMPA受理,信迪利單抗在美國的上市申請獲FDA受理,5個品種進入III期或關鍵性臨床研究,另外還有15個產品已進入臨床研究。信迪利單抗已於2019年11月成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成為全國首個,也是當年唯一一個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PD-1抑制劑。

信達生物已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生物藥開發、產業化人才團隊,包括眾多海歸專家,並與美國禮來製藥、Adimab、Incyte、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和韓國Hanmi等國際合作方達成戰略合作。信達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國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以滿足百姓用藥可及性和人民對生命健康美好願望的追求。詳情請訪問公司網站:www.innoventbio.com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所發佈的信息中可能會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這些表述本質上具有相當風險和不確定性。在使用「預期」、「相信」、「預測」、「期望」、「打算」及其他類似詞語進行表述時,凡與本公司有關的,目的均是要指明其屬前瞻性表述。本公司並無義務不斷地更新這些預測性陳述。

這些前瞻性表述乃基於本公司管理層在做出表述時對未來事務的現有看法、假設、期望、估計、預測和理解。這些表述並非對未來發展的保證,會受到風險、不確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些乃超出本公司的控制範圍,難以預計。因此,受我們的業務、競爭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情況的未來變化及發展的影響,實際結果可能會與前瞻性表述所含資料有較大差別。

「Human Brains: Conversations」(人類大腦:對話)是致力大腦研究的網上項目,由 Fondazione Prada 呈獻

米蘭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Fondazione Prada 呈獻專門針對大腦研究的跨學科計劃「Human Brains」(人類大腦)第二階段「Human Brains: Conversations(人類大腦:對話)」。「對話」將從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4 月進行,並將在 humanbrains.fondazioneprada.org 網站和 Fondazione Prada 的 YouTube 頻道上提供。網上項目包括 7 對由國際科學家、哲學家和研究員主持的影片演講,隨後是 7 個直播對話,當中包括與遙距觀眾進行互動。

Fondazione Prada , “Human Brains: Conversations”. Credit: 2x4, New York
Fondazione Prada , “Human Brains: Conversations”. Credit: 2x4, New York

「人類大腦」是 Fondazione Prada 與神經學家 Giancarlo Comi 主持的科學委員會合作進行的一項複雜研究結果,其成員包括研究員、醫生、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普及者和各位策展人,例如 Jubin Abutalebi、Massimo Cacciari、Viviana Kasam、Udo Kittelmann、Letizia Leocani、Andrea Moro 和 Daniela Perani。對於像 Fondazione Prada 這樣的文化機構來說,這個項目是真正的挑戰。「人類大腦」體現的對話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為我們當下賦予價值並傳播有意義的研究和實踐。

「對話」是一種用於深入分析、溝通和普及的創新形式,對象是各種各樣和國際公眾,當中包括學生、研究員,以及對神經科學和大腦研究感興趣的所有年齡和背景的人士。

每場對話將由 40 分鐘的網上辯論組成,其中兩位著名研究員將透過直播進行對話,並由一位主持人協調特定主題。解剖學家、作家兼主播 Alice Roberts 將在頭 6 個活動中擔任主持人。

「人類大腦:對話」計劃包括以下預約項目:

  1. Syntax as the Fingerprint of Human Language(語法作為人類語言的指紋)
    Angela D. Friederici(德國萊比錫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及 Robert C. Berwick(麻省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
    現場直播:2021 年 9 月 30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2. Hemispheric Lateralization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半球側化和注意力機制)
    Guido Gainotti(羅馬聖心天主教大學 Policlinico Gemelli)及 Paolo Bartolomeo(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 ICM – Paris Brain Institute)
    現場直播:2021 年 10 月 21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3.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of Having a Bilingual Brain(雙語大腦的優點/缺點)
    Ellen Bialystok(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及 Jason Rothman(挪威 University of Tromsø)
    現場直播:2021 年 11 月 25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4. Language, Music and the Brain(語言、音樂和大腦)
    Steve Mithen(英國雷丁大學)及 Stefan Koelsch(挪威卑爾根大學)
    現場直播:2022 年 1 月 22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5. Enhancing Brain Plasticity with Neuromodulation(透過神經調節增強大腦可塑性)
    Jeffrey Kleim(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及 Álvaro Pascual-Leone(波士頓哈佛醫學院;巴塞隆拿大學)
    現場直播:2022 年 2 月 17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6.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Philosophy(科學、生物進化和哲學之間的關係)
    Simona Ginsburg(以色列公開大學)及 Eva Jablonka(特拉維夫大學)
    現場直播:2022 年 3 月 24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7.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近代哲學史)
    Massimo Cacciari(米蘭 Università Vita-Salute San Raffaele)及 Michele Di Francesco(意大利 IUSS – Scuola Universitaria Superiore di Pavia)
    現場直播:2022 年 4 月 14 日晚上 7 時(中歐夏令時間)

PDF - https://mma.prnewswire.com/media/1631506/Fondazione_Prada_Human_Brains_Conversations_Live_streaming_programme.pdf

全新 EAT-GlobeScan 健康及可持續食品系統全球消費者研究《Grains of Truth》

負擔能力及供應是健康和可持續飲食的最大挑戰

挪威奧斯陸2021年9月24日 /美通社/ -- 根據洞察及策略諮詢顧問公司 GlobeScan 和科學為本的全球糧食系統轉型非牟利機構 EAT 進行的一項全新全球消費者研究調查,全球只有一半 (53%) 的人認為很容易購買健康和可持續食品。然而,對於那些認為難以購買健康和可持續食品的人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可負擔能力 (48%) 和供應 (36%),另外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健康和可持續食品。

這份名為《Grains of Truth》的全新報告的調查結果分析了全球 31 個市場的 3 萬多名消費者對優良、健康和可持續食品定義的看法。該調查還詢問了受訪者其他問題,包括他們對食品生產的最大擔憂、他們在購買健康和可持續食品時面臨的挑戰,以及誰可以在建立更健康和可持續食品系統方面產生最大的積極影響。這項研究是圍繞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開展的活動之一,EAT 領導了「行動軌道 2」,重點是將消費轉向可持續模式。

雖然許多人難以理解什麼是健康和可持續食品,但也有人認為這兩個術語具有不同的含義。對健康食品最常見的描述是營養 (47%)、有機 (47%) 和未加工/原形 (44%)。而對可持續食品的頭三大描述為對環境有利 (51%)、有機 (42%) 和本地種植 (34%)。

不同年代的人士對可持續食品的看法相似,但在健康食品方面則各持己見。Z 世代最容易將健康食品描述為美味和營養豐富,而嬰兒潮一代則將其與未加工/原形和本地種植的食品聯繫起來。

在考慮食品系統的相關問題時,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81%) 和食品包裝中的一次性塑膠垃圾 (78%)。緊隨其後的是飢餓和肥胖,共有 76% 的受訪者表示擔心這兩個問題。而事實上,全球 11 人當中就有 1 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而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體重過重。受訪者最不關心的問題是食品運輸。

令人驚訝的是,對每個問題的關注都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平均而言,Z 世代是最不擔心,而嬰兒潮一代是最擔心。從地區角度來看,拉丁美洲、非洲和南歐的消費者對食品系統的擔憂最強烈。

近一半的消費者 (46%) 認為,各國政府應負上作出積極改變的責任,以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食品系統。超過三分之一 (37%) 的人認為食品和飲品公司最適合實現這目標,而 23% 的人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能夠帶出積極的影響,八分之一 (15%) 認為年輕人是變革的強大推動者。

就這項研究, EAT 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Gunhild Stordalen 表示:「這項研究有很多值得鼓舞的地方,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都了解到,他們可以透過自己的消費模式在改變糧食系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政府和食品製造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消費者認為這些掌權者最終都會聆聽到大家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即使大家想要轉向更健康、可持續的飲食習慣,但他們目前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因為在他們看來,產品價格不是太高,就是很難找到。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零售商和製造商需要努力改進的事情,我們才可以共同努力推動更健康的消費模式。」

GlobeScan 行政總裁 Chris Coulter 表示:「這項及時的研究為消費者對可持續糧食系統的期望提供了路線圖。其展示了環境完整是世界各地的人對可持續食品的定義,大家高度關注影響食品系統的一系列問題,從農藥使用、塑膠問題、肥胖症及對自然的影響。此外,消費者要求政府和企業對提供可持續的糧食系統負有特別責任,這使得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成為向全世界人民展示進步的重要機會。」

這項研究發佈是 2021 年 9 月 23 日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籌備工作的一部分。

請按這裡下載完整的報告。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