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發現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別緊張! 體積小僅需追蹤

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是常見的良性腎臟腫瘤,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生率為0.5%至2%,又以40至50歲年齡層居多,其中七成為女性患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僅有少部分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會合併一些罕見疾病發生,約有75%至85%結節性硬化症及50%患者至60%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患者會出現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但在臨床上多為罕見疾病。

腫瘤若大於4公分 得需密集追蹤

一名45歲婦人,健康檢查時發現右腎有一顆2公分腫瘤,讓她一度非常擔憂,進一步接受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僅需定期回診追蹤腫瘤大小即可。林崇智主任表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不會影響腎臟功能,除非是腫瘤大於四公分以上,就可能合併後腹腔出血導致反覆後腰疼痛、血尿等症狀,甚至嚴重造成腎功能異常,危及生命,仍不得輕忽嚴重性。

腫瘤越大得積極治療 避免破裂造成腹腔感染

林崇智主任說明,診斷上多採以腎臟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影像及腹部核磁共振影像等方式,特點是包含明顯脂肪組織的腎臟腫瘤即可確診,通常小於4公分腎臟血管脂肪瘤大多不需處理,但若為4公分以上則需密集追蹤,尤其腫瘤越大,速度每年直徑增加大於0.5公分,就需進一步治療,避免腫瘤破裂出血造成腹腔感染。

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屬良性 定期追蹤是關鍵

此外,若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的婦女,也得注意可能造成腎臟血管脂肪瘤變大及增加腹內出血併發症的風險。林崇智主任強調,民眾也不用過於擔心,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屬於良性腫瘤,並不會危及生病或引發併發症,但最重要仍是得定期接受腎臟超音波,才能確保健康無疑。

聽不太清楚? 耳鼻喉科醫師授助聽器挑選重點

現在3C產品及無線耳機發達,讓人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娛樂的聲音效果,除了娛樂性聽損之外,許多先天性聽損卻在學習上遇到許多障礙,而科技的發達,也帶來許多新興電子耳、助聽器,到底該如何挑選?知名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應先設定好預算,再就近購買,盡量不要為了折扣或知名品牌舟車勞頓至外縣市購買,日後維護會很不便。

聽力障礙定義複雜 單側聽損領不到手冊

聽力障礙的定義其實相當複雜,張益豪醫師說明,一般會進行測試後再以兩耳加權算出一個平均分數,若低於50分才符合政府定義的聽障資格,領到手冊。但因分數為兩耳平均,其實有許多單側聽損、或是於低頻、高頻等特定頻率聽不到者眾多,卻因分數未到無法領到手冊,事實上這樣的聽力損傷也會嚴重影響生活,包含學習以及人際關係。

台灣百萬人聽力失能 數字嚴重被低估

108年統計持有聽力障礙手冊者約有14萬人,張益豪醫師表示聽損通常嚴重被低估,他推測應有100萬人聽力失能。聽力損傷除了嚴重程度的區分之外,還可以分為傳導性及感覺神經性聽損,前者即為聽力傳導過程中受到阻礙,例如耳屎太多、耳膜穿孔、中耳炎等,其神經內耳無礙,因此排除傳導障礙後即可恢復聽力。

電子耳蝸刺激聽覺神經 18歲以下健保給付

若為先天性的感覺神經異常,如腦部接受聽力訊號的區域受損、聽神經異常或是其他內耳疾病、老化等,也都會出現聽力失能。張益豪醫師提到,目前治療方式有電子耳及助聽器,電子耳又稱電子耳蝸,植入後繞過受損部份,刺激聽覺神經。對於重度至極重度聽損的患者,有助於重新獲得聽覺,並可幫助先天聽損的兒童學習語言,目前18歲以下有健保給付。

助聽器功能多元 設定好預算再挑選

而助聽器其實就像是微型擴音器,將聲音放大後傳入耳中,為目前使用大宗。助聽器的價格根據功能相差極多,現今科技發達,功能也越來越多元,不過基本上就是針對正前方,也就是聲音來源放大,基本上語言溝通的頻率落在500至4000赫茲,會保留此波段頻率,其餘過濾或抵消,甚至是如耳機一般的抗噪功能。

再高價一點的助聽器,還能選擇加強某些音頻、切換接受器、音質更飽滿更漂亮,不過張益豪醫師提醒,選擇助聽器之前必須先設定好預算,也不必一昧追求多功能高價的產品,目前幾乎都可以試戴,但為基本公版型號,購買後才會根據個人需求調整參數。

心態需建設 助聽器僅能改善無法完全復原

針對配戴助聽器,張益豪醫師提醒,心態要先調整好,不可能一戴馬上恢復正常,僅能改善,切莫期望過高;安裝後會需要磨合,有1個月至1年的適應期,勿心急;成年人記得每年回診檢查,兒童每半年回診;感冒時注意有無中耳炎情形,顧好耳朵健康;不要將助聽器音量調太大聲;養成面對說話者的習慣,專心聆聽。另外,不要暴露在吵雜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優惠、折扣跑去很遠的外縣市配,應就近,日後若有任何需要調整、維修才方便。

子宮肌瘤大於3公分 當心腹痛、胎位不正、早產、胎盤早期剝離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子宮良性瘤,幸好大部分沒有症狀,有症狀也不一定要手術治療。然而,對育齡婦女來說,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子宮肌瘤會造成不孕嗎?

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 平均每4個人就有1位

婦產科醫師詹景全表示,正常的女性子宮由內到外分別為黏膜層、肌肉層及漿膜層。「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部分細胞過度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以育齡婦女來說,平均每4個人就會有一位患有子宮肌瘤;臨床上,子宮肌瘤是導致子宮被切除的最常見病因。

子宮肌瘤多無症狀 症狀發生多與大小、位置有關

詹景全說,其實子宮長肌瘤的女性,大多是沒有症狀的。若發生症狀,則與肌瘤所在的位置、大小有很大的關係:

間質肌瘤:可能造成經血過多、痛經。若肌瘤過大,將會壓迫到膀胱、直腸等。

漿膜下肌瘤:除非肌瘤太大而產生壓迫,否則這類肌瘤較少引發經血過多的症狀。

黏膜下肌瘤:這類肌瘤最容易引發症狀,如經血過多、經期過長、亂經、不孕、早產或流產等症狀。即使是小小的肌瘤也可能造成經血過多;若肌瘤較大,甚至有血崩的危險。

另外一些比較常見的症狀如下:

經血過多、不正常出血:這是子宮長肌瘤最常見的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將造成貧血。

壓迫:當肌瘤愈來愈大,「壓迫」就成為另 一個常見的症狀。若肌瘤壓迫到膀胱,可能造成頻尿、連續性膀胱炎,甚至解不出尿;若肌瘤壓迫到腸道,會造成嘔吐、腸胃不適或便祕等症狀;若肌瘤壓迫到骨盆,會造成腹部疼痛;若肌瘤壓迫到輸尿管,甚至可能造成輸尿管或腎臟水腫。

子宮疼痛:若肌瘤內部有變性的變化,可能會有子宮疼痛的症狀。

子宮肌瘤不一定需要開刀 過大、生長快就得考慮

子宮肌瘤的診斷方法很容易,利用陰道超音波 (或腹部超音波)就可以將大部分1公分以上的肌瘤診斷出來。詹景全指出,絕大部分的婦女是無症狀的,因此只需要追蹤觀察(一年至少追蹤一次)即可,但是如有症狀產生,像是經血量過多,可考慮先以藥物治療,如止血藥、黃體素、避孕藥等;若藥物治療失敗且症狀持續,或子宮肌瘤過大(超過6公分以上) 或是生長快速,有變癌性的可能發生,就需要立即開刀。

子宮全切除≠進入更年期 只是不再有月經

不過,詹景全特別強調,有不少人誤以為接受子宮全切除手術後,就會進入更年期。其實控制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器官是卵巢,而不是子宮,所以,子宮切除後並不代表就是更年期,只是不再有月經來潮而已。

子宮肌瘤可能造成不孕 與2情況息息相關

詹景全提醒,部分子宮肌瘤可能會讓女性不易受孕,或受孕後不易著床,最主要有兩種情況:

1、突出於子宮腔的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受精卵著床,因此容易造成不孕。若還要懷孕,醫師會建議先努力懷孕,如果試過一段時間仍不能懷孕或懷孕後容易流產,才考慮手術治療。

2、若子宮肌瘤長在受精卵容易著床的位置,假如還要懷孕,就算是間質肌瘤(而不是黏膜下肌 瘤)、或是只有1公分的黏膜下肌瘤,都要切除, 否則會影響著床,不利繼續懷孕。

更年期後肌瘤自行萎縮 無生育考量別驚慌

切記,不是所有的肌瘤都會對懷孕造成影響,所以不要太驚慌!但若肌瘤大於3公分,那麼腹痛、胎位不正、早產、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便會增加。所以,若懷孕時發現有肌瘤,只能追蹤其大小變化,生產完後也不急著開刀,可以等到產後3個月 後追蹤其大小再做決定。

另外,詹景全提及,若子宮肌瘤患者的年紀已經接近更年期,肌瘤的大小不是很大,症狀不厲害,也沒有惡性的跡象,則可以考慮暫時不要開刀;而且更年期以後,因為缺乏荷爾蒙的刺激,通常肌瘤會逐漸萎縮。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類風濕性關節不痛就可以停藥? 醫師警告:小心惡化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會服用來路不明或是號稱可增加免疫力的保健品,但其實這些都應該避免!醫師提醒,來路不明的保健品可能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性被刺激,使狀況更加惡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 勿擅自停藥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醫生指出,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常常有不痛就不用吃藥的迷思,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很多病患雖然關節不痛,但是做影像檢查常常發現關節仍在發炎,若停藥可能導致關節持續被破壞,因此,若想減藥,必須與醫師做充足討論。

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

飲食方面雖無特別禁忌,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因子,蔡秉翰醫師提及,應多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並多攝取大量蔬果、穀類、豆類和魚類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減少紅肉攝取也有助於減輕發炎反應。

抽菸是誘發因子 保持良好生活作息為上策

此外,蔡秉翰醫師提醒,生活方面應注意避免熬夜、注重保暖、保持心情輕鬆、減少壓力、定期運動並避免菸酒;由於抽菸被證實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誘發因子,應予以戒菸。

綠皮香蕉燉雞腳可治骨痛? 營養師曝真相

日前,網路上相傳一帖食譜,將綠皮香蕉與雞腳一起燉煮後食用,「本來拿拐杖,後來喝了一陣子這湯,然後沒再拿拐杖了」。南投一名67歲的林姓婦女覺得「骨輪」容易痛,因此按照食譜料理並且每天都食用,持續兩週,但覺得成效若有似無,膝關節仍隱隱作痛,就醫確診為退化性關節炎,在藥物治療並避免勞動後,改善症狀。

關節退化 初期可藉由運動預防惡化 

關節退化初期常見症狀包含不靈活及僵硬感,這種早期症狀一般可以藉由適當的運動及肌肉強化等方式預防惡化,但當關節破壞至一定程度,身體無法自我修復就會造成關節的疼痛,需要長期服藥才能進行一般的活動時,就建議須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須接受手術治療。

綠皮香蕉燉煮後 僅剩微量鉀鎂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表示,香蕉色香味俱全,營養價值高,綠皮香蕉含有抗性澱粉,有穩定血糖、促進大腸蠕動、降低膽固醇等好處。另外,也含維生素c及鉀鎂磷等礦物質,但綠皮香蕉在燉煮過後,水溶性維生素易被破壞,抗性澱粉也會流失,僅剩微量鉀鎂等礦物質。

動物膠原蛋白人體無法吸收 高血脂攝取過量增負擔

另外,提到膠原蛋白,大多數人就會聯想到雞腳、豬腳等食物,蔡秀雯營養師指出,上述食物的膠原蛋白分子結構是由大分子組成,但人體僅能攝取小分子的膠原蛋白,且雞腳中所含的動物膠,就是我們常見於製作果凍的明膠,並不等於膠原蛋白。

不過,蔡秀雯主任補充,雞腳含有蛋白質,消化吸收後會轉換成胺基酸被身體吸收,胺基酸是膠原蛋白的原料之一。由於雞腳也含有飽和脂肪酸,血脂肪過高的患者,需要控制攝取量,避免造成身體負擔,平常攝取的蛋、奶、豆、魚、肉類等含有蛋白質之食物,就有足夠的胺基酸來源。

身體不適應就醫 避免自行亂吃亂補

姑且不論綠皮香蕉燉雞腳是否美味,看起來這道料裡對於「顧筋骨」也許沒有直接的成效,蔡秀雯主任提醒,若身體不適應該還是要找醫師諮詢、討論專業意見,避免補骨不成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北榮鼻內視鏡多專科團隊 搶救腦瘤內分泌風暴

36歲翁小姐,半年來飲食及生活習慣未改變,但體重卻直線上升,在3個月間從49公斤增加到65公斤,最多一個月增重達10公斤,臉型也大幅變成圓潤的月亮臉,皮膚不僅變得粗糙且有許多痘痘及毛髮的增生,同時出現四肢水腫及無力。至他院就診疑似賀爾蒙失調,血液及尿液檢查發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高,影像檢查證實腦下垂體有6公分巨大腫瘤,並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罹患“庫欣病”,需手術切除。翁小姐諮詢多家醫院醫師,均建議因大血管包覆腫瘤,為確實切除乾淨,需開顱摘除並輔助放射線及藥物治療。

臺北榮總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建議,不需開顱,以微創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切除腫瘤,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很快就在術後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精湛優質的技術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罕病庫欣病 腦下垂體過度分泌激素

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陳涵栩主任指出,庫欣病是腦下垂體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罕見疾病,容易造成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病情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庫欣病通常是腦下垂體長了腫瘤所造成,手術切除是治療的首選。

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表示,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為突破治療瓶頸,104年起,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全世界最知名的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

經鼻內視鏡 跨科手術成功率高

王緯歆醫師指出,經鼻內視鏡雖不是新創手術,但臺北榮總團隊採跨科合作的手術方式,五年內成績已達國際頂尖醫學中心水準。以腦下垂體腫瘤手術為例,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的比率高達95%,但手術相關併發症皆僅有1%的比率。針對罕見疾病的肢端肥大症(分泌生長激素的腦下垂體瘤所致)手術,到目前為止16例皆成功切除治癒,為病患及健保省下龐大的藥物治療費用。其他如難治的庫欣病(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腦下垂體腫瘤),在手術團隊與內分泌團隊的密切合作下也有相當高的治癒率。

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強調,經鼻內視鏡手術成功的關鍵,在於鼻頭頸科醫師在術前、術中及術後全方位參與治療,不但提升了手術的成效,也確保了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往病人術後常有腦脊髓液滲漏、鼻竇發炎甚至嗅覺喪失等問題產生,在鼻頭頸科醫師全程參與治療下,術後腦脊髓液滲漏發生的比例低於1%,遠優於世界頂尖醫學中心所能達到的水準;避免術後產生嗅覺喪失的併發症,獲得國際期刊的刊登與肯定。手術計畫也能一併規劃改善病患相關鼻部問題,如鼻塞、鼻炎或因腫瘤造成的鼻部外觀改變。此外,在復發或難治的鼻咽惡性腫瘤治療方面,北榮團隊在多專科積極合作下克服許多治療的瓶頸,包含再次手術的評估與執行,審慎為病患提供一套有效的治療方式。

臺北榮總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成員,除藍敏瑛主任、王緯歆醫師,鼻頭頸科趙勻廷、葉建甫、洪莉婷及黃毓雯醫師等亦陸續加入,也結合新陳代謝科、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等多專科醫師共同參與擬定治療計畫。

除此之外,北榮團隊與美國匹茲堡團隊每年於台北舉辦的 “台北匹茲堡經鼻內視鏡學習營”,招收國內外學員超過百位,為亞洲區經鼻內視鏡手術重要的訓練基地;在臨床治療與教學研究方面,臺北榮總為國內最完整投入腦下垂體及鼻顱底腫瘤治療的醫學中心,藉由多專科合作的力量,持續為病人提供優質精準的治療。

長輩久住加護病房當心「譫妄症」上身! 這些警訊要知道

一位60 多歲女士因泌尿道感染合併急性腎損傷及肺積水,插管入加護病房治療。當病人狀況逐漸改善,卻出現病人不睡覺,並有攻擊行為,故醫師使用新型鎮靜劑,使病人配合接受呼吸訓練;但在脫離呼吸器後,病人卻又變得不認識兒女、說她目前在茄萣、她現在要去買菜等話語,經評估,病人為加護病房譫妄症。

瞻妄症 會引發認知功能及行為改變

成大醫院內科部重症加護科李仁傑醫師表示,所謂的瞻妄症,是身體的病痛改變了神經傳導物質的製造及其功能,造成神經元活性失控,進而引發認知功能以及行為上的改變。簡而言之,就是身體的病痛,讓大腦當機了,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行為表現出現了急性改變,或是變得時好時壞。

加護病房譫妄症 3種情況患病機率高

加護病房譫妄症的診斷,除了需要符合這2個表現外,還要合併有意識狀態的改變或雜亂無章的思考過程;而後者也是家屬最常對醫護人員抱怨的:「他怎麼好像中邪」、「他以前不是這樣的人」、「我覺得他眼神怪怪的」之類的說法。

李仁傑醫師指出,年紀大、失智症患者、入加護病房的疾病嚴重度高,或多重器官衰竭等,是加護病房譫妄症的危險因子;其他如藥物,像苯二氮平類鎮靜劑也可能誘發譫妄症的發生,故目前在加護病房會建議避免使用苯二氮平類鎮靜劑。

治療譫妄症 多管齊下降低傷害

對於譫妄症的治療,並無單一有效的處置方法,目前建議使用多管齊下的方式,以能將加護病房譫妄症的影響降到最低。李仁傑醫師指出,在日常的照顧上,會藉由早期脫離呼吸器訓練、早期復健運動,讓病人的生理狀況及早復原;夜間則盡量減少侵襲性治療,提供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減少病人的睡眠剝奪。

此外,醫護人員日常也會不斷告訴病人正確的人、事、時、地、物;必要時,家屬也可以協助醫護人員,藉由孰悉的人,孰悉的聲音相伴,讓病人重新得到定向感。

賞櫻「暴走」! 足底筋膜炎患者增 足醫:睡醒踩地會痛要當心

全民瘋賞櫻,民眾「暴走」欣賞美景,因足底筋膜炎而就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 知名皮鞋集團旗下足醫健康中心團隊提醒,由於塞車時雙腳長時間處在低活動量的狀態,和下車後立刻四處走動的高活動量形成落差,有時又要停留在景點處等待拍照,若在斜坡站得比較久,就好比讓雙腳長時間站在拉筋板上,足底筋膜不斷受到拉扯,又碰上近期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驟降,肌肉延展性較差,都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睡醒踩地會痛 當心足底筋膜炎徵兆

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表示,如果睡醒時腳踩地會疼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可能已經出現足底筋膜炎徵兆,若嚴重程度到達第二期,到了下午又會愈走愈痛,到達第三級時連暫停走路也無法緩解疼痛,到了第四期因為腳底神經長期疼痛已經失調,連坐著不動都會疼痛。

「千萬別認為症狀輕微時只要休息就好、不必看醫生。」朱家宏說,足底筋膜炎在急性期當然要先休息,及早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治,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或協助舒緩復健,若拖延超過三週變成亞急性期、超過三個月成為慢性期才就診,接受治療態度也不積極,可能導致病況反覆。

天氣變化、筋膜退化、肥胖、缺乏運動 都是足底筋膜殺手

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天氣變化時,尤其天氣突然轉冷,筋膜比平常更僵硬,民眾卻來不及反應而照常活動,就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筋膜損傷拉傷的機會。此外,就體型來說,台灣年年蟬聯亞洲肥胖人口比例第一名,身材高大肥胖者多,這些都會促使現代人的足底筋膜退化,因而容易受傷、發炎、疼痛。

朱家宏醫師表示,常聽到的足底筋膜,比肌肉來的堅硬,血液循環也比較不好,「40、50歲後肌腱、韌帶耗損,再加上年紀大體重增加、缺乏運動習慣,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

物理治療師鄭融也指出,筋膜退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筋膜在體內不僅有維持身體結構穩定的作用,互相連結、包覆全身的筋膜更是一套緊密的網絡,像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發揮傳輸訊息的作用,因此筋膜退化不僅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受傷疼痛的情形,還會因為筋膜退化使得大腦反應連帶變得遲緩,進而增加造成跌倒或運動傷害的風險。

圖片

▲行萬里路更要選對鞋,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需要穿著適用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破解鞋具常見迷思 延緩筋膜退化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

為了維持筋膜健康、延緩筋膜老化,關鍵在讓體態保持在良好平衡狀態。第一步建議不妨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例如透過「動態足壓量測」等方式,幫助了解自己的步態類型以及身體重心是否偏斜、不穩定。而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當然還是需要著用適合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朱家宏醫師舉例說,很多人對鞋具有迷思,認為旅遊或長途走路,穿平底鞋比較好,或是以為買足弓墊來用就能解決問題。除了步態要正確,現代人應該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運動應考量到運動量、實用性、多樣性等三大原則:

一、 運動量:要不多也不少,少了效果不好,多則容易受傷。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會說他有運動,就是走路,但是走路走太多,其實也是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

二、 實用性:跟日常生活要有關係,像是做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幫助鍛鍊四頭肌預防膝痛,或是做前弓後箭的動作增加下盤力量防止跌倒。

三、 多樣性:人類身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為了在平坦硬地上活動,而是要在土地、草地上面,接觸地面是比較軟的,盡可能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甚至手腳併用,增加腳底肌肉使用量,讓運動豐富多樣,把運動變得更有趣。

現代人缺乏真正的活動,尤其是「足部活動」,很少活動腳底的肌肉,再加上經常久站、久坐,固定在單一動作或小範圍活動,都違反了筋膜活動的原理,長久下來對筋膜都會造成傷害。朱家宏醫師提醒,「我們足踝科醫師非常建議平常就要讓足底肌肉活動,例如做前弓後箭的動作拉開後腳筋,或抓毛巾、抓彈珠等讓腳趾抓握的動作,感受到腳底肌肉有在使用,踮腳尖也能讓足底筋膜收縮,有了這些拉扯、縮短、伸長的動作,過程中血液循環能讓筋膜容易得到營養、變得更強壯。」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