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解決髖關節疼痛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恢復快

髖關節疼痛形成原因多樣性,包括髖關節退化、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骨折等都是常見的因素,患者除了感到關節疼痛,也會感到關節活動受限困擾。台南市立醫院骨科張浩銘醫師指出,治療上會先採以減重、改正姿勢、復健物理治療等保守方式,若效果不佳則會建議經評估是否接受髖關節全/半置換手術。

微創人工關節置治療髖關節骨折 術後兩週恢復日常  

一名53歲翁小姐,因車禍導致左側股骨頸完全位移性骨折,經醫師考量骨折嚴重,但因年紀較輕且有運動習慣,因此建議採以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兩週後就恢復正常行走,讓原本有在跳國標舞習慣的她,又可以重拾跳舞日常,目前也已回復到原本的日常生活。

傳統手術治療髖關節疼痛 術後副作用風險高

張浩銘醫師解釋,過去傳統手術方式分為經前外側與經後側兩種,皆以側躺姿勢由大腿外側切入,雖可改善疼痛問題,但經前外側術後容易有肌肉藤痛、抬腿無力等副作用,經後側術式也可能造成術後髖關節脫臼等風險,相較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手術不僅同樣能解決疼痛問題,也保留大部分大腿肌肉與軟組織的完整性,且術中不破壞肌肉組織,也可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以利患者快速恢復正常生活。

經正前位微創置換手術恢復期短 治療髖關節疼痛新選擇

除了髖關節置換之外,包括髖關節軟骨成型手術,股骨頸骨折復位等都可採以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張浩銘醫師強調,經正前位微創置換手術不僅讓患者疼痛感降低,恢復期縮短,也可快速開始復健,提供給患者治療的新選擇。

前列腺肥大儘早服藥控制 有助改善症狀顧膀胱

前列腺肥大多發生於45歲以上男性,患者會因前列腺壓迫膀胱頸導致排尿不順暢;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劉緯陽醫師解釋,許多男性因不了解疾病特性加上礙於面子,反而尋求偏方或購買保健食品服用,但往往不見效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若出現症狀長達2個月都未改善,建議應盡快就醫檢查。

常尿不乾淨或頻尿 恐是前列腺肥大惹禍

下泌尿道排尿症狀可分為阻塞型以及刺激型,前者會出現小便遲緩、站很久、尿不乾淨等現象,後者則有頻尿、夜尿和急尿等困擾;劉緯陽醫師提及,當症狀嚴重時就可能會因尿渚留使得膀胱尿液逆流到腎臟,導致引發腎水腫影響腎功能。

甲型阻斷劑治療 有助於改善解尿症狀

劉緯陽醫師解釋,治療上,若僅為初期的解尿症狀,服用甲型阻斷劑就能有效舒緩,目前多篇醫學研究報告也證實,患者若能儘早服用甲型阻斷劑治療,不僅能改善排尿症狀,也可藉此改善膀胱血液循環而避免早期退化,除非尿渚留已使得膀胱尿液逆流到腎臟,這時就得需透過內視鏡前列腺肥大刮除手術治療。

平時應避免憋尿 憋尿越久反更難解

因此若為工作形態需要長時間憋尿者,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儘早接受藥物治療;劉緯陽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若有尿意出現時,也應避免憋尿,若憋尿越久反而更容易解不出來,飲食上則應避免飲酒過量,可多攝取南瓜子、蕃茄等蔬果,達到保健效果。

世界自閉症關懷日 心理師籲關心「來自星星的孩子」

每年4月2日「世界關懷自閉症日」!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常接到許多焦慮的家長,帶著孩子來評估。家長表示小孩都兩歲半了,還不太會講話,帶到附近治療所接受語言治療數個月才開始說話,只是小孩雖然開口了,卻常常跟家長雞同鴨講,自顧自的講一些無法理解的外星語,也會自己突然模仿起卡通、廣告裡的對話、音調,講一些高深的英文詞彙,但平常互動時卻「你」、「我」不分,也對家長給的指令搞不清楚。這樣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是「自閉症」個案,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人際反應特別 家長應提早注意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蔡岳融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狀況,因為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成效較好。蔡岳融表示,自閉症是一種綜合性的神經心理疾病,主要是跟人互動的神經結構發生問題,人際反應會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樣,而「講話」具有跟人互動的功能,自然易受到影響。

蔡岳融表示,有的自閉症孩子講話音調高,有特定的咬字,講話模式像機器人,也有的孩子,不懂語詞內容,雖可學習聲調,但不懂語言深層意涵,講話像播廣告一樣。自閉症還有些特殊行為,像是性格異常堅持、在意很細微的事件、知覺感受很敏感等。有的自閉症患者情緒起伏大,小事情改變也會導致其哭鬧不休。

六歲前介入 幫助效果好

蔡岳融臨床心理師表示,自閉症在六歲前介入,治療效果最好。自閉症孩子的早期療育,包含多層面的治療方式,如有助大小肢體動作的職能訓練、認知學習、生活自理訓練、行為訓練、遊戲、人際互動的心理治療等。

針對個別孩子狀況,可以選擇適合的方式訓練,也可同時接受多種療育,但建議家長將治療師所教,在家一起實施訓練,方有助實質生活的學習。另外有些醫院設有兒童日間病房,且有相關的團體治療與個別心理治療等,家長可以多加利用。

自閉症家長負擔大 鼓勵多詢問機構等院所

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自閉症孩子需要長期治療,家長常需很大的心理強度及經濟支出,專業人員的陪伴、其他家人的支持,是父母很重要的後盾。醫院、學校和一些社福機構通常也會有自閉症相關資源提供,藍祚鴻院長鼓勵自閉症家長可以多加詢問與利用。

復健科醫師授4運動 遠離坐骨神經痛

一般常見的下背痛、腰痛、下肢疼痛,都會讓民眾以為是否是坐骨神經痛,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指出,的確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造成疼痛,但也可能是腰椎空隙狹窄,造成椎間盤壓迫,以上兩種原因造成腰部至肢體疼痛,統稱為坐骨神經痛。但平常可以藉由運動及輔具的幫助,避免發作。

腰椎開刀須謹慎 三大時機可考慮

坐骨神經痛到腳麻,是否需要開刀?許宏志醫師分享自己在美國進修時,老師曾經說過,當時的腰椎手術稱之為背部融合手術,「就像鐵槌敲打玻璃上的蒼蠅,一定打得死蒼蠅,但打下去玻璃也會碎裂。」以此形容腰椎手術的困難以及精密。建議民眾一定要尋求專業的醫師諮詢,也可以尋求第二意見。

考慮開刀的時機有三,大小便失禁,無法控制大小便,或是解不出來;肌肉萎縮變小,腰間、腿部、臀部肌肉變小,當注意到左右兩側明顯不對稱時;無法控制疼痛,一般腰背痛於夜間休息時會改善,但如果連休息都無法改善,都建議可以考慮開刀。

開刀後又開始痛? 傷口感染、結痂、新病灶

但有些民眾開刀後沒多久,似乎疼痛又找上門來,許宏志醫師說明,可能是因為傷口局部感染或是癒合不佳造成疼痛;或傷口癒合時,會有結痂纖維化的現象,結痂拉扯周邊神經,有時也會造成疼痛。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產生新病灶,開刀的位置沒有問題,但上方或下方產生新的壓迫而造成疼痛。

勤做保健操 幫助放鬆坐骨神經

坐骨神經痛患者在坐站時應特別注意,一般人坐下時身體通常會前傾再坐下,這動作對患者來說是很不友善的,前傾時給予脊椎的壓力較大,拉扯到坐骨神經就可能產生疼痛。許宏志醫師建議坐下起立時,身體稍微側轉同時單腳微彎,並以手輔助撐起站立,這才是較健康的姿勢。同時也可以進行背部運動,幫助放鬆坐骨神經:

1.仰躺轉體:起床時或平常平躺,可將雙腳彎起踩地,雙膝併攏左右搖擺30度左右,5-6次後再起身下床,才不會刺激坐骨神經。

2.伸腿展腰:仰躺時,以彈力帶或毛巾拉腿抬起,幫助舒展坐骨神經。

3.俯臥轉腳:趴下時將小腿彎起,再將小腿以繞圈方式擺動。

4.眼鏡蛇式:瑜珈中的伸展背部動作。

善用輔具、注意保暖 遠離坐骨神經痛

躺平就寢時,腰部容易與床墊有空隙,也可以使用輔具幫助支撐,或是天冷也容易刺激坐骨神經疼痛,可以將浴巾捲起放在腰部空隙,保暖也可以防止坐骨神經痛發作。許宏志醫師也提醒,坐骨神經痛來得快去得快,最重要還是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前述運動自我保養之外,也要善用輔具避免發作。若發作時也勿慌張,趕緊尋找專科醫師診治。

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 可能是腮腺癌

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彰化一名56歲張姓婦人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兩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這才發現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許嘉方表示,如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腮腺癌。

被當顏面神經麻痺治療

張女兩年前突然顏面失調,右半臉不能動,右眼閉不起來,也造成嘴臉歪斜一邊,起初以為是中風,就近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一直無法復原,直到兩個月前因耳朵痛到彰化醫院被確診為腮腺癌,她才驚覺原來顏面神經失調的情況是腮腺腫瘤所致。 許嘉方指出,腮腺位於耳朵下方,是一種唾液腺,會分泌大量的唾液到口腔幫助食物攪拌與消化,小孩子易被病毒感染發炎腫大,俗稱豬頭皮,而顏面神經從腮腺經過,分別控制額頭、眼部、臉頰、嘴角和下巴的肌肉收縮,所以,腮腺腫瘤如果大到壓迫或侵犯顏面神經,便會造成顏面失調,張女這起個案即是如此。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症狀,通常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三個月內痊癒,但如果是腮腺腫瘤造成,就必須要解決腫瘤問題。

右腮腺切除 所幸還有左腮腺不影響唾液分泌

許嘉方表示,張女因右耳疼痛前來就診,但發現其右耳並無發炎或異常情況,反而觸診到其右耳下方有硬塊,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腫瘤約3.5公分,以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再經正子掃瞄發現癌細胞未轉移,決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中發現顏面神經被長期壓迫侵犯已無法恢復,為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最後將腫瘤連同右腮腺及顏面神經一併切除。雖然右腮腺切除,但還有左腮腺,也有下頜腺及舌下腺等分泌大量唾液的腺體,並不會影響唾液分泌。張女目前還在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化療。 許嘉方說,這起個案如果早一點發現,或許手術中可以把顏面神經加以保留再切除腫瘤,留住顏面神經功能,但因為太晚發現,顏面神經已經被腫瘤嚴重侵犯而無法保留。 許嘉方強調,腮腺腫瘤約8成為良性,2成是惡性腫瘤,一般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民眾發現耳朵下方有腫塊,若還出現顏面神經失調情形,就要懷疑是腮腺腫瘤所致,一定要馬上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山泉水生飲當心「阿米巴性痢疾」! 這些行為也NG

近期全台鬧水荒,尤其中南部仍面臨缺水危機,有不少民眾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民眾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痊癒。

山泉水含多種微生物 嚴重恐至血便

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來甘甜,許多民眾至山區享受芬多精之餘,口渴時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解渴,加上近來全台鬧水荒,上山取水民眾有增多趨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肝膿瘍、腎衰竭、敗血症等,不可不慎。

腸道寄生蟲多經口食入 這些行為應避免

陳政國醫師說明,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等行為,都可能接觸到蟲卵而經口食入,過去也經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卻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後出現發燒、手腳無力、眼結膜充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

山泉水勿生飲 需煮沸後飲用

陳政國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經煮沸後再飲用,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年長者、小孩等,更是不能輕忽生飲山泉水的嚴重性,雖然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大多症狀輕微,或無出現症狀,但寄生蟲仍具有傳染力,故若出現疑似寄生蟲感染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及治療,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抹片偽陰性非罕見!PCR核酸檢測精準圈出高危險型HPV

HPV:子宮頸癌致病大宗 潛伏帶原成隱憂

國際巨星梅艷芳、蠟筆小新配音員蔣篤慧皆不到50歲就因子宮頸癌離世。其實HPV人類乳突病毒即是子宮頸癌的關鍵致病因素,其型態高達一百多種,其中致癌機率高的第16型及第18型病毒造成近七成的子宮頸癌率。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黃建霈主任表示,大部分人因免疫力良好,即使感染HPV病毒也會自行痊癒,然而仍有一到兩成的部分患者因無法自行消滅病毒,而潛伏於身上,感染期間也可能因無臨床症狀而無所察覺,進而成為HPV帶原者,以B型肝炎為喻,帶原久了可能漸漸轉化為癌症,HPV之於子宮頸癌的轉變也是如此。

一生中感染HPV機率高達八成! HPV病毒趁免疫下降伺機而動

HPV常見的感染途徑莫過於大家所熟知的性行為,然而肌膚接觸、黏膜或體液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據統計發現,曾有性行為的女性一生有8成機率感染HPV,孕媽咪更因為孕期荷爾蒙改變及免疫力下降讓HPV有機可乘,生育多胎後罹患子宮頸癌機率也因此大增。「免疫力不佳,可能病毒就會潛伏在身上。」黃建霈主任指出,停經後的婦女,隨著年紀越大,HPV感染轉為子宮頸癌的比例也趨高,原因為病毒在身上潛伏已久而慢慢導致病變,因此建議滿3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遵循政府推行之子宮頸抹片篩檢。

疫苗、抹片非萬靈丹 建議仍要定期篩檢

即使施打9價子宮頸癌疫苗女性,也無法避免所有HPV的類型。黃建霈主任進一步說明,子宮頸癌的預防已有較完善的檢測方式,除了子宮頸抹片篩檢外,可再搭配精準度高的PCR核酸檢測,其採檢方式與抹片相同,只需一次內診即可進行兩項檢測。不僅了解自己是否感染高危險型HPV,對癌前病變的精準度也相對提升,降低子宮頸抹片篩檢的偽陰性,有效輔助子宮頸癌的早期診斷。

不過醫師也坦言, PCR核酸檢測雖仍屬自費範疇。建議有過性行為的女性,除了定期篩檢外也可考慮搭配更為精準的PCR核酸檢測,尤其是有非固定性伴侶、性行為年齡早、生育次數多、陰道不正常出血、有家族史等情形的女性。定期篩檢,預防子宮頸癌悄悄上門。

挑戰大重量臥推胸肌斷裂 復健科醫師怎麼看

日前有一支影片瘋傳,一位壯碩的外國男子(Ryan Crowley)正在挑戰220公斤臥推,另一位男子在上方輔助,避免失敗時支撐不住落下,看似信心滿滿、做好萬全準備往上推,沒想到下一秒胸部接近腋下處突然凹陷,男子慘叫滾下椅子。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指出,這就是胸肌斷裂,雖然可以開刀治療,但要回到如此大重量臥推,困難度不低。

胸肌斷裂機率低 運動族群較容易發生

其實胸肌斷掉的發生率不高,大部分會發生的都是運動族群,其中絕大多數是在臥推時發生,其他如體操、角力運動、跌倒時手撐地面等有時也會發生。林杏青醫師指出,也有人是肩膀脫臼時,因為想將肩膀關節復位,在大力拉扯手臂時斷掉,但相對少見。

胸肌受傷以超音波檢查 未完全斷裂不需開刀

通常胸肌斷裂時,腋下會有急性撕裂疼痛,伴隨肩膀內收內旋時無力,同時腋下周邊區域會出現瘀青、血腫,並看到兩邊胸肌不對稱,一邊胸肌向內側收縮凹陷。林杏青醫師表示,通常復健科醫師會以超音波檢查、確認肌腱受傷的幅度,必要時照X光排除是否有骨頭損傷,但機率較低,只有2-5%,目前最清楚的顯影檢查以核磁共振為主。

若只是部分撕裂,未完全斷裂,同時沒有很高的運動功能需求,通常以消炎止痛的治療手段與暫時固定為主;若發生完全斷裂,仍建議在6週內開刀縫合治療,手術後應戴肩膀固定器兩週,開刀後也應該進行復健治療。

輕微撕裂傷消炎止痛為主 兩週內開始復健

輕微撕裂傷,除了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之外,也需要在兩週內逐步開始復健療程,如被動與主動的肌肉關節活動,避免喪失活動度;之後6週到3個月內,逐漸增強阻力訓練的強度,通常輕微撕裂傷者,3至4個月後訓練強度可以恢復到接近原本,不過林杏青醫師也強調,恢復時程因人而異,關係到體質狀況與復健運動配合度。

開刀後配戴肩膀固定器 復健訓練助恢復

開刀後除了配戴肩膀固定器之外,術後第一天就應該開始進行手肘活動,避免關節活動度變差。術後2週開始在正中姿勢下,進行肩膀旋轉肌和胸大肌的等長收縮運動(如推牆),並在安全範圍內做肩膀外旋的被動活動。之後依個人狀況逐步進行肩關節與胸大肌的活動度、肌力、耐力訓練。

林杏青醫師提醒,若因為疼痛而害怕不敢進行復健,不僅會使復原緩慢,還有可能造成關節沾黏、肌肉失能,若想要盡快恢復原狀,除了配合醫師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復健活動,同時也提醒,每個人的能力不同,都有自己的恢復步調,勿操之過急。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