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她雙頰毛孔粗大、常泛紅 竟是逾百隻蟲蟲惹的禍

一名擁有漂亮的臉蛋的女孩,長期飽受玫瑰斑(酒糟)所苦。配合醫師的指示接受治療與保養,包含口服藥物與雷射激光。症狀大幅改善,但愛美的她還是希望臉上零毛孔,加上雷射後偶而會出現小丘疹。她覺得「為何別人打完雷射毛孔都變得很小,我卻只縮小一半?」這些皮膚的症狀使她非常沒有自信。在皮膚科診所蔡雅敏院長的建議之下,於去年檢驗蠕形螨蟲,才發現她每平方公分的毛孔裡,竟住著100多隻蟲蟲,「這些藏在毛孔裡的蟲蟲就是使她毛孔粗大、皮膚反覆泛紅、丘疹膿皰的元凶」,所幸,接受殺蟲藥膏治療後,困擾多年的酒糟問題終於獲得改善,患者也恢復美麗與信心。

玫瑰斑易與青春痘混淆 切勿自行判斷

蔡雅敏院長解釋,玫瑰斑(Rosacea)即是俗稱的酒糟,主要分為四個形態:紅斑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皰型、鼻瘤型、眼睛型。較常見的紅斑血管擴張型,臉頰會有明顯的微血管,受到刺激時會脹紅;丘疹膿皰型易與青春痘混淆,或經常同時合併出現,容易使民眾誤判,自行買藥塗抹導致更加惡化。她補充,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丘疹膿皰不會有黑頭或白頭粉刺,因此若皮膚有異狀,應及早就診以免使病情惡化。

圖片

酒糟好發於女性 依照病況與致病因子給予不同治療

蔡院長進一步說明,在台灣,酒糟盛行率約1至5%,常見於30至60歲的女性,男女比例是1:3,尤其紅斑血管擴張型與丘疹膿皰型多以女生為主。常見的致病因子包含日曬(紫外線)、天氣炎熱、基因、情緒壓力、蠕形螨蟲、免疫系統以及表皮障壁功能的缺損等。目前酒糟可透過口服藥物、外用藥膏、雷射或是加強防曬來改善酒糟。酒糟治療方式多元,皮膚科醫師會依照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切記不要亂投藥,聽從醫師指示才是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正確治療與日常保養 與酒糟共存

最後,蔡院長給予酒糟患者四大提醒,第一,避免環境刺激或是接觸太熱或太冷的氣候,加強防曬很重要;第二,保持情緒穩定;第三,飲食盡量清淡,避免酒精或辛辣食物;第四,保養盡量溫和,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保養之道。遵循以上日常保養建議,與疾病共存,酒糟也能不糟!

小肝癌 免開刀、免住院! 「光子刀治療」救一命

76歲陳女士,因B肝長期在肝膽科追蹤,先前發現肝腫瘤2.8公分,手術切除腫瘤的肝小葉,但去年7月復發,核磁共振攝影發現1.5公分腫瘤,腫瘤靠近心臟,沒有轉移,但因她有心血管疾病,在麻醉時血壓飆高,於是醫師放棄電燒,轉而評估使用俗稱為光子刀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法(SBRT)」,追蹤半年至今的肝癌指數都正常,也未見腫瘤復發。

傳統腫瘤放射線治療 副作用強烈

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宋時雨表示,傳統的腫瘤放射線治療要20至30次的療程,副作用通常是疲累感,患者要忍受長期的折騰,而光子刀因精確的定位,鎖定病灶,將劑量提高5至10倍,療程變少,只要5至6次療程,1至2週就可完成,讓患者疲累感大幅降低。

光子刀精準定位 療程短、副作用小

宋時雨主任指出,陳女士在接受光子刀治療時,因肝癌位於腹部,肚子受呼吸起伏影響,必須以全身固定套件包覆,再定位出肝癌細胞的位置,在呼吸監測下,以高劑量放射線照射癌細胞,讓癌細胞的肝臟壞死,減少照在正常肝細胞,相較於傳統的放射線治療,光子刀的療程較短,因此副作用會較小。

陳女士說,腫瘤再度復發,本來很擔心,沒想到光子刀的治療過程很快,只要身體固定好,幾分鐘就完成1次療程,嘔吐感、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都沒有,只有些小疲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符合資格健保可給付 不符合也能自費

光子刀的費用高,目前健保規定5公分以下的肝、肺原發癌,可事先提出申請由健保審查,在肝癌部分必須無法接受手術切除、血管栓塞治療、電燒灼治療的患者才能給付,不過,宋時雨主任指出,若患者不符上述條件,也可自費接受光子刀治療。

避免傷口留疤 矽膠產品有用嗎?

「醫師,請問這擦傷的傷口會不會留疤阿?」許多年輕女性車禍後,到急診第一句話往往不是關心自己傷勢嚴重與否,反而關心後續疤痕是否會永存。安南醫院整形外科王冠智醫師強調,疤痕是可治療的,只要細心照護加上配合醫師建議,通常疤痕不會明顯,如在疤痕照護上有疑問或不適或已有肥厚性疤痕產生,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諮詢整形外科醫師建議和治療方式。

傷口癒合 分3時期

王冠智醫師指出,在疤痕學上傷口的癒合會經過「發炎期」、「增生期」及「重塑期」三時期。「發炎期」和「增生期」一般可視為傷口癒合過程,最後的「重塑期」是傷口癒合後,傷口內部組織會經歷六個月的「重整工程」,讓傷口強度和質地達到最穩定狀態。

傷口癒合慢 易形成明顯疤痕

王冠智醫師表示,臨床上依疤痕生成機制,在處置傷疤上要加快「癒合時間」,因有研究顯示癒合過慢的傷口,最終疤痕的形成會相當明顯。換句話說,完美傷口的縫合對齊、適時傷口清創、傷口感染預防及適當傷口照護,將傷口癒合時間壓縮至10天內,如此一來後續疤痕可以較不明顯。

再者,需減少傷口「張力」。研究指出,在有肌肉張力拉扯區域的疤痕相對上會較明顯,所以這些特定區域可使用美容膠或負壓傷口照護系統來降低傷口張力,讓疤痕不明顯。

六個月重塑期 使用矽膠產品防疤痕生成

最後階段則要注意認真照護後續「六個月的重塑期」。王冠智醫師強調,這時期最重要的是「矽膠除疤產品使用」及「傷口防曬」。矽膠產品目前已證實對疤痕的生成抑制非常重要。矽膠除外在加壓效果外,有研究指出矽膠產生的負電荷可誘導內在膠原蛋白的整齊排列,達到疤痕不明顯效果,而傷口之所以防曬是要避免傷口局部黑色素沉積,讓局部疤痕不美觀。

家庭主婦咳嗽就醫 肺內驚見10顆肺結節

50多歲家庭主婦小慧,因慢性咳嗽至醫院就診,經X光攝影檢查發現左側胸腔微小陰影,給予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後並無改善,後於兩個月後接受電腦斷層影像評估,卻發現雙側肺臟數十顆大小不一之低密度肺結節,轉介至胸腔外科治療,經雙側胸腔鏡手術切除後,共確診十顆惡性程度不一之「原發性肺癌」,目前仍持續於門診治療中。

錐狀斷層掃描複合手術室 提高手術成功率

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蘇英傑表示,奇美醫學中心自2017年引進錐狀斷層掃描複合手術室以來,解決了肺部內低密度肺結節難以定位的問題,大幅提高手術成功率。

蘇英傑醫師補充說明,不同於數十年前吸菸為肺癌最高度相關的致癌因子,鱗狀上皮細胞癌與肺腺癌占比各半的狀況,近年肺腺癌診出率明顯高於與吸菸相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

肺癌高風險群 定期LDCT篩檢保健康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因LDCT篩檢經國際實證研究證實,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民眾若不是上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可顯示篩檢是否有效。

蘇英傑醫師提醒,雖然目前對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檢查(LDCT)用於肺癌普篩之效益仍未有定論,考量到從40歲開始陡然升高的肺癌罹病風險,及X光攝影檢查因有盲點,較難發現早期肺癌,仍建議國人可從40歲開始,依據個人家族史、吸菸史及環境暴露風險等因子,每2至3年進行包含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檢查(LDCT)的自費健康檢查,以減少發現即晚期之憾事!

血壓愈正常,喘卻愈明顯 當心主動脈瓣膜狹窄

血壓愈來愈正常,但卻感到愈來愈喘,就要當心否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指出,老化後易增加主動脈瓣膜狹窄的風險,隨狹窄程度愈發嚴重,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且心臟越難將血液打出,血壓漸漸下降,如疏忽沒治療,演變成重度狹窄,可能導致猝死!

主動脈瓣膜狹窄 如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

黃啟宏醫師指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除先天結構異常(如先天瓣膜只有2個瓣葉易在中年就出現狹窄症狀),主動脈瓣膜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就像年久失修的厚重門板,開口愈來愈小,心臟能輸出的血液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

圖片

輕度狹窄常無症狀 重度可能致死

黃啟宏醫師提到,多數病人在輕度狹窄時沒有症狀,隨著狹窄程度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然當出現這些症狀出現時,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往往剩下不到兩年,可見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僅大大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更可能威脅生命,宛如隨身帶著不定時炸彈,隨時有猝死風險。

年紀大患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是選擇

以往外科開心手術是解決此疾病的唯一方法,但傳統開心手術,須將心臟打開置換主動脈瓣膜,無奈的是,這類病人往往是年紀很大或合併有多重器官系統疾病,有時不只無法承受鋸開胸骨、讓心臟停止跳動的大手術,甚至連全身麻醉的風險都很高,因而喪失治療機會。

幸賴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現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藉由心導管方式將新的主動脈瓣膜經由周邊動脈沿血管擺至定位而植入心臟,其優點係手術過程心臟不須停止跳動、不須切開胸骨、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傷口小至1公分、病人復原較快、住院時間縮短,且大幅降低手術及麻醉風險。

黃啟宏醫師說,對於有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年紀大,且手術風險高的病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提供另一種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

老婦主動脈瓣膜狹窄剩不到兩年壽命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救命

一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問題長達20年,血壓曾高達160-170 mmHg,規律用藥穩定控制,但近半年來,走路不到50公尺就很喘,甚至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所以幾乎足不出戶,不過由於血壓已逐漸降至110-120 mmHg,認為血壓控制正常,只是老化體力變差的現象,所以起初並不以為意,直到近日突然昏倒,就醫後經醫師安排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須進一步治療以避免猝死風險。

但因老太太已年高85歲,又合併有多重內科疾病,接受傳統開胸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風險較高,經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採用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大幅改善喘、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也可輕鬆步行200-300公尺,外出曬太陽等活動。

國泰醫院多科團隊 救治患者平均超過80歲

針對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國泰醫院多科團隊合作,術前共同討論,決定置入導管最適當位置與治療策略,目前治療30多例,平均80歲左右,最老更達92歲,造福許多年長的患者。

圖片

黃啟宏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有高血壓病人血壓雖逐漸正常,但卻出現很喘、胸悶痛、呼吸困難、頭昏、暈厥等症狀時,請家人務必特別留意並諮詢專科醫師。

甲狀腺手術恐傷聲? 儀器輔助提升安全性

甲狀腺位於頸部甲狀軟骨下方(約在頸部喉結下方),氣管的兩旁,形狀像一隻蝴蝶。甲狀腺周圍佈滿許多重要器官,像是氣管、食道、頸動脈、頸靜脈、喉部與神經組織。醫師表示,甲狀腺手術大多預後佳,切勿因甲狀腺緊鄰重要器官而延誤治療,避免對身體造成更多傷害。

常見甲狀腺手術分兩類 避開神經很重要

奇美醫院一般外科王文慶醫師指出,常見甲狀腺手術分為兩大類,一是惡性的甲狀腺癌;二是良性疾病,像是良性腫瘤(結節)過大壓迫器官或神經、功能性的甲狀腺亢進等。前者惡性腫瘤可能會侵犯神經或組織;後者良性疾病恐因腫瘤過大壓迫神經。然而,甲狀腺手術最要避免傷及神經,因此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的保護,則更為重要。

神經埋伏如地雷? 輔以「神經探測器」保護更周全

王文慶醫師進一步說明,上喉神經主要是調節聲音高低,若不慎傷及術後會沒有辦法發高音;若傷害喉返神經則會使聲音變小、沙啞等。尤其神經就像是埋伏在頸部的地雷,僅有2mm左右,且藏在脂肪組織、韌帶中,手術時要格外小心。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進行甲狀腺手術時可以搭配「神經探測器」輔助,如同掃雷一般,可偵測聲帶與神經的位置,使醫師可以避開神經組織,提升手術安全性,尤其新式的神經探測儀也能偵測到上喉神經的功能,對於神經保護更加周全。

擔心術後無法飆高音? 安全治療不傷「聲」

臨床上有一名喜愛唱歌的女患者,脖子雙側甲狀腺各長了10公分大的良性腫瘤,讓她看起來沒有脖子,也引起許多人異樣的眼光。由於腫瘤過大已經壓迫神經,若要將腫瘤摘除勢必要撥開神經,增加手術困難度,若不幸傷及神經恐造成聲音沙啞、無法唱高音的併發症,害她對於手術十分擔憂。好在經討論後,於術中輔以神經探測器,順利偵測上喉神經與喉返神經位置,最後不但順利將兩側的大腫瘤摘除,神經也完整保留,她仍可以自由地唱歌與飆高音,患者十分滿意。

甲狀腺治療很進步 如有異狀應及早就醫診治

王文慶醫師提到,許多患者問診時因擔心術後併發症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甲狀腺手術是很常見的手術之一,而現今手術技術十分進步,也有神經探測儀器輔助,可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因此,他呼籲民眾,平時可照鏡子自我檢測,吞嚥時喉結及頸部兩側是否有不明凸起物會上下移動,若有也勿慌張,及早至醫院檢查與治療,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癌症療法日新月異 勿讓癌疲憊扯治療後腿

癌症令人聞風喪膽,給病患帶來極大壓力,然而隨著醫藥的進步,治療效果越來越好,持續增添病患與家屬希望,療程中引發的「不適症狀」,也因為容易讓療程無法如期完成,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導致愈加受到重視。醫師表示,「不適症狀」從過往已知的疼痛、噁心、嘔吐,到現在的「癌因性疲憊症」,透過妥善的處理,讓病人擁有最好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問題,證實是最令台灣癌症病患困擾的症狀,超越睡眠、疼痛、食慾不振、憂鬱等;臨床上,卻因病人極少主動、或無法清楚向醫護人員描述,導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進而影響疲憊評估與治療處置。

圖片

躺著都會累!未妥善處理 癌疲憊恐影響治療

不同於一般的疲倦,癌疲憊是一種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覺,與日常活動無關,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嚴重時,連坐著、躺著,甚至整日臥床,都會感到疲憊,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正常生活,也可能讓治療受到影響,包括病患治療意願降低,或因身體狀況不堪負荷,使得療程無法如期完成,進而影響療效。

「癌症藥物可以增加存活率,但前提是要如期的完成治療」,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啟昌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本身就是件很辛苦、並非令人開心的事,一旦再加上癌疲憊的困擾,在生理影響心理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治療產生畏懼,甚至因此放棄治療。

副作用控制好 抗癌路上更添信心

游啟昌醫師指出,對於非轉移性、以痊癒性為目標的治療,藥劑常常需給得很強,患者負擔大,此時勢必要將副作用控制好,才能在預定行程內完成治療,達到最佳療效;面對屬於轉移、較為後期的治療,由於往往屬於長期抗戰,除了療效,預先讓病人知道各種副作用,並告知是「可處理的」,有助於提升病患信心,在抗癌路上堅持到底。

過往,癌疲憊曾被認為是因失眠、焦慮,或是噁心嘔吐的營養問題引起,卻也常常在針對各個因素去改善後,依舊未見起色,使得不少病患開始「自我合理化」疲憊症狀。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癌因性疲憊症列為一種疾病,我國醫護界也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讓癌疲憊漸漸受到外界重視。

癌疲憊兩大成因:癌症本身 + 癌症治療

對人體細胞來說,癌症治療本身就是種壓力,當在攻擊癌細胞同時,也會讓健康細胞面臨到壓力,隨著治療時間與次數的增加,堆積的副作用也會越來越嚴重。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醫師表示,癌因性疲憊症的成因,除了癌症的治療,也包括癌症本身「尤其是較晚期的期別」。

謝瑞坤醫師強調,癌疲憊一方面會帶給病人極度疲憊,影響生活品質,無法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治療,若未妥善處理,疾病本身和治療帶來的雙重癌疲憊打擊,將會越來越嚴重,甚至無法期待治療帶來的效果。

一名52歲的婦女,五年前面對乳癌曾抗癌成功,去年卻因為肩膀痛,回診發現癌細胞復發,同時合併骨轉移和肝轉移,確診為癌症四期;此次的治療過程中,漸漸出現疲憊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當疲憊,就算工作性質屬於靜態的文書處理,疲憊狀態也讓她幾乎不堪負荷。

該病患經評估屬於中重程度的癌因性疲憊症,給予藥物治療、緩解疲憊症狀後,已漸漸恢復體力繼續接受治療,不僅腫瘤縮小,也能繼續上班並有活力的過生活。

非藥物處治+藥物處治 雙管齊下擊退癌疲憊

「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游啟昌醫師表示,根據《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低於4分的輕度疲憊,可以採取運動、營養飲食、睡眠衛生等非藥物治療來因應或預防,若來到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便建議加上藥物治療,而研究顯示,我國超過1/4的癌症患者,便是處於此階段的中重度疲憊。

謝瑞坤醫師補充道,病患或家屬可以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 - 癌因性疲憊症診斷準則》,來評估是否面臨癌疲憊威脅,並主動積極的告知醫護人員,「否則一旦惡化到一定程度,像是已處於惡病質,便不太容易再恢復」。

圖片

腳部起水泡超難受 預防水泡有五招

買了新鞋子磨腳、長時間運動後,脫下鞋發現長出腫腫的水泡,走起路來特別疼痛,小水泡該怎麼預防呢?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穿著不合腳的鞋子、過度摩擦肌膚、穿新鞋子咬腳等都是導致水泡的常見原因,為了能預防水泡的生長,足部專家Georgeanne Botek提供五種方法,遠離水泡的紅腫痛。

保持表面乾爽 預防小水泡新生

1. 保持皮膚乾燥:Botek說,如果出汗太多會增加起水泡的機會,保持足部透氣及乾爽很重要。

2. 穿排汗襪與合腳鞋子:為了預防水泡的產生,特別要進行大量的流汗運動,穿雙吸濕排汗襪,以減少皮膚表面的摩擦,而通常舊款的鞋子比新款更加柔軟舒適。

3. 使用乾燥粉末:因為流汗太多容易起水泡,運動前可塗抹些乾燥劑或滑石粉來維持表面乾燥。

4. 塗抹凡士林舒緩:新鞋經常咬腳,可以在容易紅腫處貼上膠帶或是塗抹凡士林保護皮膚不受傷。

5. 適當保護措施:進行體力活動或搬重物時,請戴上手套,若是洗手後記得要用毛巾擦乾雙手,預防水泡再生,一旦有紅腫疼痛、流膿、腫脹、劇痛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

留意感染跡象 避免傷口惡化

除了過度摩擦引起的水泡外,諸如輕微燒傷、皮膚傷口擠壓也會引起水泡。Botek博士說,只要不疼痛,原則上不要擠壓它,假如太疼痛應從水泡的側邊打開,而非從中心處著手,保持完整。

若是水泡中的液體呈現透明代表無菌水泡,白色或乳黃色的液體則是感染的標誌。Botek提醒皮膚若有紅腫、水泡惡化等不舒服正是感染的跡象。另有糖尿病,例如感覺喪失、血液循環不良等危險因素,很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口。如果上述情况加重,應儘速求診治療,以免傷口惡化。

參考資料:

5 Ways to Avoid Blisters and the Best Way to Treat Them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