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沾黏是怎麼一回事?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

沾黏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最常見是發生在腹部與骨盆腔手術之後。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腹腔、骨盆腔沾黏,幾乎可說是人人中獎,發生率極高!那究竟「沾黏」是怎麼樣一回事呢? 我們腹腔、骨盆腔內的臟器表面是相當光滑,沾黏產生時這些原本光滑、不相連的臟器表面,被條狀、成束的疤痕組織連結在一起,像是圖片裡兩段小腸被沾黏相連在一起這樣。

為什麼會造成沾黏呢?這是我們身體對組織創傷的自然反應,也就是在手術後,身體啟動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在修復的過程中若把附近的組織都連結在一起,而就產生了「沾黏」!沾黏造成的症狀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多年之後。

凡是接受過腹部手術,不管是曾經經歷闌尾炎破裂、腸穿孔、腸道切除等相關手術,醫師都需要用紗布、手套、縫線等觸碰體內的器官與組織,種種因素都會促使身體誘發發炎反應,約在手術後3小時內,傷口進入修復癒合過程,可能把附近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在一起,進而形成沾黏。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沾黏發生程度也不相同。

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腸子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沾粘。部分患者即使有腹部沾黏也不曾有症狀,但有不少患者會在術後運動、伸展、呼吸時感到腹部疼痛,可能就是沾黏所引起的。而沾黏後引起的影響中,最惡名昭彰的不外乎是腸道阻塞了。 想想看,原本活動自如的腸子若被沾黏掐住,就會讓腸道蠕動受阻,等於是勒住了腸子,腸子內的腸液、食糜無法往下送,僅能積存於前端腸子,尤其在進食時,患者會感到腸胃絞痛,脹痛脹氣或噁心、嘔吐。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

骨盆腔沾黏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 如此一來,卵巢釋放卵子之後,難以順利地通過輸卵管,前進到子宮。因此,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有辦法預防手術造成的沾黏問題嗎?」 既然沾黏源自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想要「防沾黏」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一是減少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二是採用物理性隔絕。 狀況許可時,醫師會盡量減少手術時間,並在手術中保持組織濕潤度,來降低組織在術後的發炎反應。 至於所謂的物理性隔絕,是指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膜之間以防沾黏產品隔開,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防沾黏產品會存在體內數日至數周,之後漸漸被身體吸收。

在手術前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範圍、術式,了解使用防沾黏產品有沒有幫助。防沾黏產品能暫時隔開器官與腹膜,減少身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纖維組織把器官黏在一塊兒的狀況。倘若能減少腹腔手術及骨盆腔手術的術後沾黏,就可能降低沾黏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因沾黏而再次開刀的機會。 參考資料:J Surg Res. 2011 Jan;165(1):91-111. Abdominal adhesions: current and novel therapies. Ward BC, Panitch A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口腔出現白斑或紅斑 小心是口腔癌

在台灣,嚼檳榔是不少人的嗜好,但長期下來,恐提高誘發口腔癌的機率;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金瑞指出,像在北美或歐洲地區因不嗜食檳榔,出現頰膜癌的機率一年碰不到幾次,但反觀在台灣,頰膜癌卻是常見的口腔癌之一,且每年新發生個案一直居不下,尤其多發生於彰化、雲林、嘉義沿海及山地地區等嚼食檳榔人口比例高的地區。

遠離口腔癌 預防勝於治療是關鍵

嚼檳榔不僅會誘發口腔出現像白斑或紅斑等癌前變化,這些癌前病變約2至10%會演變成癌症,且常常是不可逆的變化。

劉金瑞醫師表示,要遠離口腔癌最好的方式還是預防勝於治療,目前國健署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族群可多利用,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

定期口腔黏膜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另外,民眾也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粘膜檢查,以降低罹癌的發生率。

劉金瑞醫師指出,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判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並不會疼痛。且除了可因此早期發現口腔癌外,也能找出癌前病變,對症下藥,遠離癌症發生,有效改善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減少日後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出現疑似症狀 應盡快就醫檢查

根據統計,約7成以上口腔癌患者都是因吃檳榔所導致,且若同時有抽菸或喝酒習慣,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百倍以上,不得輕忽嚴重性。

劉金瑞醫師呼籲,若出現口腔內部有腫脹、硬塊、明顯顏色改變等疑似症狀出現時,恐為口腔癌徵兆,民眾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介入治療。

C肝治療不設限 就近治療免煩腦

C肝患者有福了,民國108年1月1日起,患有慢性C型肝炎患者皆可享有健保給付治療。衛福部新營醫院肝膽胃腸科,自去年起引進了最先進的全基因型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癒療程只需2至3個月、治癒率高,讓民眾不需要跑醫學中心、大醫院,在新營即可接受最先進又有效的治療。從今天起馬上開始治療,跟慢性C型肝炎說掰掰!

40萬名C肝患者 治療不易易棄守

新營醫院肝膽胃腸科邱立權醫師表示,根據統計資料發現,台灣約有40萬名慢性C型肝炎患者,而C型肝炎是台灣地區肝病僅次於B 型肝炎的第二號殺手。慢性C肝炎患者中,有20~30%的人在20年後會惡化為肝硬化。在肝硬化的C肝患者中,每年有1~4%的機會產生肝細胞癌,4~5%的機會發生肝衰竭。過去治療慢性C型肝炎主要為每週施打一次長效型干擾素,並配合每日口服雷巴威林。在病毒基因型第1型患者而言,需治療長達48週,才能有70%的病患治癒;病毒基因型第2與第3型,則需治療24週,能達到80%~90%的治癒率。而干擾素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有持續發燒、咳嗽、食慾不振、貧血、血小板、白血球降低、甲狀腺功能異常,情緒低落等,雷巴威林也會引起貧血。諸多的副作用,導致病患治療意願降低、治療期間辛苦與不適,同時也降低了完成治療的比率。

新型口服藥物 治療時程縮短入健保

邱醫師說明,近年來,針對慢性C型肝炎的口服藥物有著突破性的發展。新型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療程從6個月、3個月、縮短到2個月,治癒率可達90%,甚至是95%以上。可治療的基因型,從侷限於第1型,進展到全基因型(1~6)皆可使用全口服藥物。在副作用以及藥物交互作用也不斷地進步與減少。健保給付範圍也逐漸放寬,從最早期限制干擾素曾經治療失敗患者,到僅限制肝臟F3以上纖維化,再到今年完全不設限的情況。給付治療人數也從106年的8,000人、107年的16,000人、增加到今年的40,000人。這些措施,是希望病人能夠盡早接受全口服抗病毒新藥的治療,並達到2025年台灣消除C肝的願景。

邱醫師呼籲,若民眾有C肝相關疾病或篩檢出C肝且有肝纖維化的病患,應勇於就近儘速接受治療,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治療策略,可避免日後演變為肝硬化、肝癌之苦。

預防日本腦炎 疫苗接種最有效

依疾病管制署歷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為每年6月至7月,因此,為迎接夏季到來,民眾更應做好防護措施;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陳怡表示,去年本市就出現3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因此,除了呼籲豬隻養殖業者應於豬舍懸掛捕蚊燈,降低病媒蚊數量,最有效的方式,仍是提早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尤其尚未完成疫苗接種且適齡的嬰幼兒,家長應盡快帶嬰幼兒前往轄區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

感染日本腦炎 嚴重恐導致死亡

日本腦炎病媒蚊多滋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國內又以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等三種病媒蚊為主,通常最常出沒於黃昏與黎明,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陳怡局長指出,一旦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患者恐會出現發燒、頭痛、意識障礙、頸部僵硬、肌張力異常等急性神經症狀,甚至留下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嚴重甚至導致死亡,致死率達20至30%。

成人若赴流行地旅遊 可自費接種疫苗

目前治療上,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疫苗接種;陳怡局長強調,國內自106年5月22日起,改採用細胞培養之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目前整年提供疫苗接種,因此除了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再接種第二劑外,若成人居住地、工作場合接近高風險地區,或將赴流行地區旅遊,可經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疫苗。

戶外活動可塗抹防蚊藥劑 減少蚊子叮咬

除了接種疫苗,平時應減少出沒於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尤其避免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活動;陳怡局長呼籲,從事戶外活動時,建議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或使用擁有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減少蚊子叮咬機會,在家時也可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使用蚊帳,才能全面杜絕日本腦炎找上門。

牙痛腫到右眼張不開 竟是急性蜂窩組織炎

70歲的李媽媽,近日牙痛引發右上頷紅腫2天,以為紅腫會自己痊癒消失,但是紅腫非但沒消失,還腫到連右眼幾乎都張不開了,並且畏寒、發燒,兒子才急忙帶李媽媽到牙科處理。經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牙科楊若蘭主任檢查,發現為急性蜂窩組織炎,為李媽媽安排緊急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也為她拔除齲齒殘根並清創傷口後,平安順利出院。

長期慢性發炎 恐致蜂窩性組織炎

一般老人家因怕拔牙,又怕麻煩家人,拖一天算一天,往往口腔中有許多牙齒殘根及嚴重齲齒或是牙周病,都未積極處理。然而,長期的慢性發炎感染,就有機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楊若蘭主任指出,紅、腫、熱、痛是急性蜂窩組織炎的典型症狀,一旦感染後,若稍不注意容易引發頭頸部的深層感染,是一個不得不注意的危險病症。

感染控制及感染源移除 治療首要

急性蜂窩組織炎的治療首要在於感染的控制及感染源的移除,抗生素是首要選擇,藉由藥物控制輔以移除蛀牙患部及殘根,便能緩解蜂窩性組織炎的症狀。

定期口腔檢查是必要的

一般老人家或本身就有系統性疾病的人,如糖尿病患者,平日若未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檢查,一旦有了齲齒或牙周病等問題,很容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平日除了維持口腔清潔外,定期做口腔檢查是必要的。楊若蘭主任提醒一般民眾及長者,預防勝於治療,若有蛀牙情況發生,務必盡快治療,才能減少細菌的感染。

長期臥床尿袋呈紫色? 日常照護要注意

一名81歲女性,有腦中風、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病史,目前有放置鼻胃管、尿管。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看診後,醫師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每天蔓越莓錠2顆。解大便時以清水沖洗,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每日2至3次沖洗會陰,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乾燥。至少每2小時檢查一次尿布,若潮濕應立即更換。尿袋應懸掛於床邊,勿置於地上,且不可高於膀胱。保持導尿管與尿袋的完整性,並避免脫落。每天應檢查導尿管是否阻塞,並以擠通或擠壓的方法使導尿管維持暢通。1個月後尿袋已呈正常顏色。

尿袋呈現紫色不用慌 色素沈積引起

郭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指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與集尿袋)出現紫色變色的情形。由於臨床上較為罕見,且普遍對此現象認識不足,常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與緊張。

表現為導尿管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整個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及集尿袋)出現色素沈積的現象。顏色從紅色、藍色到不同程度的深淺紫色都可能,且導尿管與集尿袋有時會分別呈現不同的顏色。顏色會隨時間逐漸加深,尿液的氣味也會越來越強烈。

紫色尿袋症候群 常發生在行動不便、臥床等長期使用導尿管族群

廖健男醫師表示,根據相關案例分析,紫色尿袋症候群可出現於任何年齡層,但以老年人居多,常發生在長期照護機構、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病房的患者,常與行動不便、臥床、慢性便秘及長期使用導尿管有關聯。

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形成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目前認為與色胺酸的代謝途徑有關。在腸道中的色胺酸會被腸道細菌代謝成靛基質,隨後經由肝門循環,在肝臟中被代謝成氧靛基質硫酸鹽,隨後被分泌至尿液,被尿中含有磷酸酶或硫酸酶的細菌分解成氧靛基質,最後在鹼性環境中被代謝成紅色的靛紅質與藍色的靛質,當氧靛基質與靛紅質以不同比例混合後,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造成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常見原因包括:

1) 鹼性尿液。 2) 導尿管長期置放後造成的菌尿症。 3) 導尿管的材質。 4) 慢性便秘及栓劑使用。 5) 女性。 6) 身體狀況及衛生情形。 7) 其他可能相關因素/

‧年齡/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危險性隨年齡增加而升高。 ‧脫水/除了造成尿中的氧靛基質硫酸鹽濃度增加,同時因會減少尿量而使尿中細菌濃度增加。 ‧飲食/攝取色胺酸含量高的飲食,如香蕉及奶酪製品等,可能會增加高危險族群發生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風險,但此假說仍有爭議存在。 ‧溫度/較高的溫度會使細菌聚生及生長速度增快;但觀察發現,即使尿道內的導尿管所處的環境溫度較高,但並未有變色的情況,故溫度對於紫色尿袋症候群產生的角色仍待商確。

建立紫色尿袋症候群觀念 避免醫護人員及家屬恐慌

廖健男醫師表示,紫色尿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長期照護實務中,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盛行率不明。大部分的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雖無其他症狀,但常會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員的壓力。

目前認為紫色尿袋症候群屬於良性情形,除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較高,並無法證實紫色尿袋症候群會影響患者的預後。讓家屬及醫護人員正確的認識紫色尿袋症候群,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檢驗。但要注意,由於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常是免疫功能較差及發生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指導家屬有效評估並及早發現泌尿道感染相當重要。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婦人胃癌第四期 靠免疫療法緩解症狀

治療癌症上,免疫治療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雖被證實有效,但非第一線藥物,且目前仍有很多未知的部份要探討;臺中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高瑞和指出,病患在治療前,仍須得接受醫師評估與建議,從最標準的治療開始執行,尤其目前第一線藥物都是經實證醫學驗證,效果是最好的,除非真的達不到效果,才考慮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第二線藥物。

婦人胃癌難控制 醫師決定採免疫療法 

不過臨床上,日前有名67歲罹患胃癌第四期的婦人,雖胃切除三分之二,且已接受化療,但病情仍未穩定,即使換過多種藥物也未能有效控制,甚至一度惡化,造成惡性腸阻塞,無法進食、喝水,但病患家屬不放棄希望,因此在醫師建議下,採取臨床試驗對胃癌有療效的免疫療法。

病患對免疫治療有反應 初期全身發癢

起初患者首次藥物注射後,不僅全身發癢,皮膚也出現皮屑,讓患者一度很害怕;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指出,其實這代表病人對藥物有反應,爲了改善病人進食情況,同時間也進行剖腹探查,結果發現,病患腹內佔滿癌細胞,腸子也黏得非常緊,已屬於胃癌病人最糟狀況。就在家屬接受最壞結果時,病患竟開始逐漸好轉,不僅腸子通了,在第二次免疫治療過程中,胃管引流減少且開始排便,順利恢復飲食。

免疫療法反應率不到兩成 婦人症狀卻完全緩解

病患近一年治療後,癌症指數完全恢復正常,不僅電腦斷層看不到癌症跡象,所有檢查也都在正常範圍內,且腫瘤標誌物也正常至少維持四周,症狀完全緩解;余政展主任解釋,免疫治療能激發人體免疫T細胞毒殺癌細胞,研究報告反應率大約一到兩成,但病患對於免疫療法反應十分顯著,屬於突出個案,也見證了科技進步。

癌症治療仍以二三線為主 接受免疫治療仍得評估

不過因免疫療法費用高,患者在自費治療近一年後,雖有保險補貼,仍造成家中不少經濟負擔,所幸健保署公告四月一日起,三種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標準的適應症之一,包括胃癌在內。也因此院內將協助病患提出給付申請,可望減低病患負擔;高瑞和提醒,癌症治療大部份都被放在第二線或第三線,除非未來臨床試驗能證明免疫療法優於第一線用藥,經衛生主管單位核定後,才能成為第一線治療。

痘疤燒燙疤有救 醫學雷射UP再升級

燒燙傷就像難以抹滅的痕跡,即使痛苦過去,傷疤也會時刻提醒那場惡夢真實的存在過,而大面積燒燙傷患者,更要面臨不斷的植皮、換藥、復健,凹凸不平的疤痕攣縮即使穿上了壓力衣,仍無法使其完全平坦;不過,醫美科技的不斷更新,推陳出新的傷疤治療科技,已為許多燒燙傷、疤痕困擾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UP雷射誕生 治療痘疤大突破

尚行美健康聯合診所盧靜怡院長提到,早期很多的雷射治療雖然可以做到一些疤痕的改善,不過能量最多也頂多治療到皮下1.5mm的真皮層,因此對於一些纖維化的疤痕組織、攣縮的疤痕都無法做更深度的治療;所幸Ultra Pulse雷射(又稱UP雷射)的誕生,UP雷射的治療深度可達4.0mm(皮下脂肪層),且0.08毫秒的極短秒脈衝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精準的擊發減少熱傷害,改善反黑的狀況,可說是治療痘疤的大突破。

燒燙傷及重度毀容 UP雷射治療重獲新生

UP雷射也是美國軍方醫院、燒燙傷中心指定使用的雷射機種,治療許多的嚴重燒燙傷患者皆有不錯的評價,更幫助許多燒燙傷及重度毀容患者找回自信,英國名模Katie Piper遭前男友潑酸導致多處灼傷,經歷上百次手術及多次的UP雷射治療,重獲新生!

八仙塵暴傷患 UP雷射找回自信

除此之外,UP也治療許多八仙塵暴的傷患。盧靜怡院長表示,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科技幫助我們改變現在,因此診所引進了UP雷射除了醫美的痘疤、毛孔治療,也希望能夠幫助更多患者重拾自信,改善疤痕帶來的侵擾。因為UP雷射的治療較深,建議經由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操作及評估。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