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連名字都還沒取 義大利男嬰割包皮而死

連名字都還沒取,義大利男嬰因割包皮而死!因文化和宗教因素,義大利有許多男嬰出生時,會被私下進行割禮。但由於缺乏良好醫療和衛生環境,日前一名5個月大的男嬰,在家被施行包皮環切術時,竟發生心臟驟停,送醫後宣告不治。

男嬰被私下割包皮 在義大利很常見

根據《電訊報》報導,這起事故發生在義大利美麗小城瑞吉歐・艾蜜莉亞(Reggio Emilia)北部,一名5個月大還未命名的男嬰,在父母家中被施行割禮,卻不幸心臟停止,經直升機送醫後,仍回天乏術。男嬰的迦納籍父母,被警方以謀殺方向調查,目前正靜待驗屍結果出爐。

據悉,這已經是義大利三個月來,第二例嬰兒因家庭割禮而死亡。報導指出,在羅馬天主教國家,割禮大多不是在公共衛生機構進行,其中許多移民來自穆斯林國家,在當地執行割禮是司空見慣。據健康慈善機構Amsi統計,每年有4,000至5,000名兒童因文化或宗教因素,在義大利接受割禮,其中三分之一是秘密進行手術。

國外醫生協會(AMSI)主席Foad Aodi呼籲更多監管,並要求衛生部門,提供父母合理價格的包皮環切術,防止更多死亡案例。

包皮環切術簡單 仍有出血、感染風險

《BBC》報導,包皮環切術是一項簡單手術,但不代表沒有風險,主要風險來自出血和感染。如果醫師建議男生割包皮,通常是患者有包皮異常緊縮(包莖),或包皮和陰莖經常反覆感染,即龜頭炎。

還有一些證據指出,接受過割禮的男性,從HIV陽性的女性伴侶那感染的風險較低。另外,雖然目前尚不清楚包皮環切術,是否也會降低其他性病的感染風險?研究顯示,可能會降低因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尖形濕疣(菜花)。

割禮在歐洲合法 近來爭議不斷

割禮在整個歐洲都屬合法,儘管這種做法越來越具爭議性。德國曾有一名4歲穆斯林男孩,因割禮產生併發症後,當地法院於2012年通過禁令,因法官稱其「永久性且不可挽回地,改變了男童身體」。然而,德國政府後來澄清,該程序合法,前提是必須由經由專業人員執行。

次年,歐洲委員會建議,各國應採取措施,確保在進行包皮環切術時,採取良好的醫療和衛生措施。2016年,英國法院裁定,一名穆斯林父親不能讓他的小孩接受割禮,因母親不同意。

參考資料:

1. Italy home circumcision kills child.

2. Five-month-old baby dies in Italy after botched home circumcision.

骨鬆微創手術恢復快 骨鬆開刀新寵兒

台灣人的骨質疏鬆盛行率為亞洲第一名,每年約有兩萬人因骨鬆導致骨折而接受開刀,其中更有兩成患者在術後一年死亡;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17年指出,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或髖部或手腕的骨折,且風險已遠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風險的總和。

90歲爺爺跌倒骨折 微創手術重拾健康

臨床上,一名60多歲婦女,走路時不慎被車子撞到,導致屁股直接著地,腰部疼痛不已,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數節胸椎腰椎呈現壓迫性骨折所致,所幸透過微創椎體成型手術治療,隔天就順利出院;而另名90幾歲爺爺,平時身體硬朗,但某次不慎跌倒後,造成腰部劇烈疼痛,連食慾也變差,經檢查後,發現胸椎有新的壓迫性骨折,接受經皮微創椎體成型手術後,也順利康復。

微創手術傷口小 患者當天就能下床

在脊椎的骨鬆骨折治療上,分為保守治療以及外科手術兩種。其中保守治療中,躺床休息得耗時三個月,不僅容易出現併發症,還可能有死亡風險,因此若保守治療數日後仍未見效,就得考慮採取外科手術;吳聖文醫師指出,以目前醫療技術,不僅傷口僅不到0.5公分,透過X光的導引,將骨針穿過椎根到達椎體塌陷處,再將俗稱的骨水泥灌入,傷口僅需換藥,不需拆線,加上手術止痛效果好,患者當天就能下床,隔天就可回家。

預防勝於治療 攝取含鈣食物且多曬太陽

臨床上,發生第一次骨鬆骨折後,約二分之一的病患會再次發生,而若為脊椎的骨鬆骨折,不僅可能會造成駝背身高變矮,嚴重時甚至無法起身,躺久後也可能有褥瘡的發生;吳聖文醫師呼籲,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平時應攝取含鈣食物及維他命D,也應多曬太陽並做適量的負重運動,一旦經檢查發現有骨鬆現象,就應積極接受治療。

睡前不要躺著滑手機 研究:影響睡眠週期

睡前盡量不要滑手機!國衛院日前公布研究結果指出,使用手機會延後入睡,並減少總睡眠時間。更重要的是,睡前使用手機僅佔每日使用總量14.3%,卻對全日作息影響佔44%。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表示,睡眠周期與精神健康、代謝症候群和癌症有關,建議睡前1小時不要滑手機。

睡眠不規律傷健康 手機APP自動記錄

林煜軒解釋,2017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可能會增加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在3C產品盛行的年代,對喜歡睡前滑手機而晚睡的人來說,是一個警訊。

目前市面上各種監控手環等儀器,通常紀錄許多資訊,卻很難真實捕捉到人的「行為」。因此,台大醫院、馬偕醫院、淡江大學與交通大學聯合團隊,開發了一款手機APP「作息足跡」(Rhythm)。

林煜軒解釋,此款APP是全自動背景程式,耗電量極低,在安裝後,即可全自動化收集整天手機活動紀錄,並且從中推算出睡眠時間。「與過去須手動紀錄相比,可以精準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睡眠的影響。」而且請受試者與app紀錄比對,一致性達83%。

每天使用手機1小時 睡眠時間減少5分鐘

分析61名20-56歲上班族和學生後,林煜軒團隊發現,一整天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不僅如此,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

「光照對睡眠影響很大,特別是手機光源因直射眼睛,比日光燈影響更大。」林煜軒強調,雖然每個人的生理時鐘不同,但是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都在半夜,「比起白天使用手機,睡前使用手機的影響最大,恐會改變身體荷爾蒙分泌。」不僅容易使精神疾病復發,也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另外,生理週期混亂也與乳癌和大腸癌有關,和發炎性疾病也拖不了關係。

醫師建議,晚上9點後最好不要觀看任何電子螢幕,或者睡前1小時不要使用,如果非使用不可,「不要躺著使用手機,把工作與休息的姿勢混淆,對健康更不利。」民眾可以選擇閱讀紙本書籍替代。

醫學結合IC 期望成健保處方

研發該APP的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揚漢補充,該APP記錄作息及睡眠時間的基本原理,是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而且演算法能把收簡訊、接電話等被動使用過濾掉。

對於電機跨到醫學領域,他說,「少講資訊的事,多聽其他領域的專業就對了。」他更透露,該款程式申請3項專利,已經有芬蘭新創團隊在接洽,未來更希望此款程式可以變成健保署的處方籤。

血壓長期降不下來 竟是腎上腺長瘤惹禍

部分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主要因鹽分攝取多、壓力、酒精、肥胖、遺傳等多發性因素導致,僅約一成為續發性高血壓。主要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包括內分泌腫瘤、腎動脈狹窄、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等,若及早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值;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張嘉暉指出,其中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續發性高血壓常見的原因之一,多好發於30至60歲,但大多在6至7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且常有年輕型高血壓的病史。

高血壓多年未見好轉 原來是腎上腺長瘤

臨床上,曾有一名40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但10年來服用降血壓藥卻未見好轉,某天突然感到頭痛且全身無力,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不僅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物,也有低血鉀的現象,研判恐為內分泌高血壓;張嘉暉醫師表示,經抽血檢驗醛固酮、皮質類固醇及兒茶酚胺等荷爾蒙,確認醛固酮過多,接著安排腎上腺電腦斷層,及不停用血壓藥的核子醫學掃描,保護病人免於腦出血等高血壓併發症。

腎上腺出現皮質腫瘤 恐出現頑固性高血壓

最後結果證實,患者左邊腎上腺有顆1.2公分的皮質醛酮瘤,屬於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因而造成次發性高血壓。所幸經手術切除腫瘤後,患者血壓順利穩定下來,也不須再服用藥物;張嘉暉醫師指出,當腎上腺出現皮質腫瘤時,恐會使醛固酮或皮質類固醇分泌過多,這時患者就容易發生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糖,即使服用多種降血壓或降血糖藥物,仍無法控制。

出現心悸且肌肉無力 應篩檢內分泌高血壓

張嘉暉醫師進一步說明,這時患者還會出現心悸、手腳麻痺、肌肉無力,甚至昏倒等低血鉀相關症狀,這時就需篩檢內分泌高血壓,治療上,會先抽血篩檢陽性,再施行腎上腺電腦斷層掃描,了解患者是否有單側或雙側的腎上腺疾病,最後再透過侵入性的腎上腺靜脈採血或非侵入性的核子醫學掃描,以確認腫瘤是否真的分泌過多荷爾蒙。

不停不換藥檢查 確保高血壓病患安全

患者檢查前,需停用或換用其他降血壓藥物達數周至一個月以上,才能避免相關檢查結果,這時就得承受血壓飆高的風險,接受腎上腺靜脈採血的過程時,也恐有併發症機率;張嘉暉醫師強調,台北慈院以「不停、不換藥」的方式,十多年來已幫助30多位患者進行核子醫學掃描,88%的患者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目前已減藥或不需服藥,不僅檢查準確度高,也能確保病人安全。

腸胃炎就是諾羅病毒? 醫師說分明

諾羅病毒的新聞屢見不鮮,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腸胃炎代名詞。全世界病毒性腸胃炎群聚事件有超過九成都懷疑是由諾羅病毒所造成,此病毒可侵犯所有的年齡層,並容易發生在季節交替的時期,僅今年二、三月期間,台灣各地就有近70件被確認為諾羅病毒感染的群聚案件。在美國每年約2000萬人次因感染諾羅病毒而引起急性腸胃炎,其中主要是經由食物傳播,發生的場所包括醫療機構、餐廳或宴會廳、學校或日托機構等。在國內的人口密集場所如軍營、收容所、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也都特別容易發生疫情。

諾羅僅感染人類 透過糞口傳播

諾羅病毒只會感染人類,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例如食用到被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是與病人有密切接觸(共享食物、器皿等)後經由嘴、鼻等粘膜部位傳染。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感染科林武甫醫師說明,此病毒可在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環境中存活長達數天,且其傳染力極強,有研究發現吸入病人嘔吐產生的飛沫,或是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也都可能造成感染。

暫無特效藥多休息 注意水分補充

主要症狀為合併水瀉和嘔吐,約有一半的病人會發燒,另外可能會有頭痛、腹部痙攣、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大多數人症狀持續不超過 60~72 小時,並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但嬰幼兒、年長者、需要長期照護者要小心因嘔吐或腹瀉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者仍可能需住院甚至死亡。針對諾羅病毒導致的急性腸胃炎,目前沒有特效藥,最好的治療方法便是多休息,並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

養成正確洗手習慣 預防疾病傳播

面對諾羅病毒的威脅,最重要是預防疾病傳播,包括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的習慣。要特別注意的是,諾羅病毒對酒精具有抗性,因此單用酒精性乾洗手不足以殺死此病毒。另外食用蔬果時要清洗乾淨,避免飲用未煮沸的水,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若病人為廚房工作者,應於症狀完全解除後兩天再開始調理食物,以免把疾病傳染給他人,而病人的照顧者更應特別注意,謹慎處理病人排泄物,才不會一不小心惹病上身!

針灸配合電療治療 有效舒緩周邊神經病變

導致周邊神經病變原因,包括外傷、退化性疾病、反覆性使用、先天體質或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患者會出現肌肉無力、麻痺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且多好發於肩膀、上肢、手腕或是下背部等部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患者除了感到疼痛,也會感覺運動功能下降,或肩頸、四肢關節等出現僵直感,尤其感到疼痛時,又會因找不出病因,因此影響日常生活。

治療周邊神經病變 中西醫合併治療助改善

臨床上,曾有一名41歲女性,車禍後出現肩頸部疼痛、肌肉無力和手指尖麻木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的歪頭發呆現象,但頻頻就醫檢查卻遲遲找不出原因,讓她一度心力交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指出,患者就醫後,確診為周邊神經病變所致,因此在傳統醫學科與骨科共同會診下,採以創新的超音波定位系統,再搭配針灸電療,後續更安排接受右側頸部神經根阻斷和手腕局部注射,目前患者已逐漸紓緩症狀。

超音波搭配針灸電療 加速周邊神經恢復

傳統治療上,多以服用維生素B群、神經注射如局部施打類固醇或是服用改善神經訊號等治療方式,若仍無法改善,這時就得透過手術治療,而若能透過中醫針灸補助,則能有效協助神經修復及改善症狀;唐佑任醫師表示,創新的治療方法,能透過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受損的神經通行路徑,再由傳統醫學科醫師施針,加上直流電電療,能有效幫助提升神經滋養因子恢復,加速周邊神經的修復。

中西合併醫療 麻痺與疼痛感可緩解8成

臨床上,過去許多病患因車禍或長期姿勢不良,導致周邊神經病變,但因肌肉組織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即使透過核磁共振檢查,也找不出病因,但這時若能藉由超音波協助,就能發現肌肉或神經沾黏與腫脹部位,再施以治療;唐佑任醫師強調,根據臨床統計,罹患周邊神經病患,經過4到6次的療程後,麻痺與疼痛感約可緩解8成,可望未來能持續提供給有相關症狀的病患一個選擇。

家有過敏兒 爸媽怎麼接招?

兒科醫師最常碰到就是小朋友咳嗽、流鼻涕、鼻塞、發燒。家長描述為感冒,可是吃藥後又未見改善,每次需要看診3、4次而且持續2至3星期,快要好了又變嚴重,有時咳到吐,晚上都沒辦法好好睡。且症狀反覆出現,冬天或季節交替幾乎天天都在吃藥,醫都說是過敏但治療效果又不明顯。其實過敏性疾病在兒科是最常見的慢性病,而且有時不同時期會有不同過敏症狀表徵,臨床上稱過敏進行式。

過敏進行式 隨年紀表現症狀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小兒科主任吳文秋醫師說明,嬰幼兒時期常見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症狀包含發癢、紅腫,皮膚乾燥龜裂、皮膚發炎。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分佈於身體屈側膕窩及肘窩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抓搔病灶會使症狀惡化,並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氣喘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影響睡眠 未控制好進階成氣喘

學齡前階段則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症狀包括流鼻涕或鼻塞、打噴嚏、眼睛的紅癢與流淚、眼睛周圍腫脹造成黑眼圈。接觸冷空氣就會噴嚏打個不停,流鼻涕把整包衛生紙用光光。症狀通常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幾分鐘後產生,而且會影響睡眠、學習能力及注意力,許多過敏性鼻炎的病童也會為氣喘、過敏性結膜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所苦。

幼稚園至小學為過敏性氣喘,病童會出現較長時間的咳嗽,通常會持續2-3星期以上,吳文秋醫師指出,尤其是夜晚或清晨時,咳得最明顯,有時伴隨「咻咻」的喘鳴聲,覺得很喘,或是呼吸困難,且會有胸悶的症狀。遇到過敏兒,醫師通常會仔細詢問家族史或過去病史、過敏史等,詳細評估皮膚徵兆如乾燥龜裂、皮膚發炎,鼻部徵兆如流鼻涕或鼻塞、黑眼圈,眼睛癢,肺部聽診等。可搭配過敏原檢測,肺功能檢查,都可正確的診斷治療。

配合用藥找出過敏原 適當運動保健康

除配合用藥外,吳文秋醫師也提醒過敏性疾病患者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包括塵蟎、灰塵、菸、花粉、黴菌、蟑螂、動物毛皮、化學藥品等。溫差大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負擔很大,天冷時要注意保暖。有些偶發性氣喘的兒童,明顯是在運動後氣喘發作,導致被限制運動,其實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對氣喘兒有好處,運動前最好先做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並預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若是平日即遵守醫囑用藥、氣喘控制良好的孩童,不需因為特殊活動而另外用藥,也毋需特別避免某些運動。

跑步傷膝蓋? 3大因才是罪魁禍首

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也越來越多,很多人不禁在問,膝蓋不會爆掉嗎?跑步會加速膝蓋的退化嗎?

跑步傷膝兩論點 正反意見都有理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跑步與關節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主要有兩個論點,反對意見認為,過量施力於膝蓋,會加速關節退化;支持的論點,則認為運動可強化關節周遭的組織,進而能保護膝蓋。

關節承受重量由膝蓋周遭組織保護

方啟榮醫師補充說,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的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若照這邏輯,那不就乾脆不要跑了?其實身體為了要承受這些力量,膝蓋周遭有相當多的肌肉、韌帶等組織,可保護我們的膝關節。

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MRI)比較跑步或跑馬拉松後,對於關節軟骨的影響;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而言,還是無法確定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畢竟軟骨仍有生長的潛能。

跑步傷膝未證實 3大因素才傷膝

有些研究把做過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回推之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

方啟榮醫師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的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這3大因素才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

跑步要適量 肌肉訓練最重要

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若受傷也要循序漸進的休復,才能運動久久。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