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孕婦罹妊娠糖尿病 控制血糖是關鍵

當孕婦本身無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因胎盤分泌的荷爾蒙促使胰島素功能下降,這時就會導致血糖濃度異常升高等代謝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妊娠糖尿病;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婦產科主任陳麗琴指出,尤其現代人因晚婚、飲食習慣、肥胖等問題,造成臨床上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罹妊娠糖尿病仍不忌口 險些讓寶寶喪命

日前有名30歲產婦,在產檢時就被檢測出罹患妊娠糖尿病,但因飲食仍不忌口,病情未妥善控制,讓產婦血糖一度飆破400mg/dl,不僅因此生下重達4600公克以上的巨大寶寶,也導致這名新生兒的胰島素分泌量過多,血糖更從原本100mg/dl,1個小時後又掉到20mg/dl,恐因低血糖而喪命,所幸緊急介入治療,才保住性命。

孕婦罹妊娠糖尿病 容易讓寶寶成巨嬰

因此,一旦孕婦診斷出妊娠糖尿病時,除了控制飲食,也應適度運動,並定期監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應控制在95mg/dl以下,飯後兩小時的血糖則應控制在120mg/dl以下;陳麗琴主任表示,若孕婦血糖濃度升高,會使胎兒血中葡萄糖濃度跟著提高,也會讓寶寶吸收過多糖分,成為巨嬰,而過大的胎兒不僅造成孕婦生產時出現難產、鎖骨骨折等傷害,也可能導致寶寶出現器官發展不全、畸形,甚至罹患糖尿病等疾病。

積極控制血糖 遠離妊娠糖尿病危害

傳統觀念,許多長輩總會認為剛出生的寶寶若比較重,代表比較健康又有福氣,但其實若是因妊娠糖尿病所導致,對於母親與胎兒的健康反而造成威脅;陳麗琴主任呼籲,因此孕婦一旦確診罹患妊娠糖尿病時,應積極控制血糖,並遵循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建議,均衡飲食配合適量運動,才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危害自己與寶寶的健康。

中老年頭痛要當心 恐是巨細胞動脈炎

70歲的王伯伯從未有頭痛病史,但1個月前開始出現太陽穴附近頭痛,有時像血管在搏動,用手觸碰太陽穴附近時也會有腫脹壓痛感。最近吃飯時咀嚼時,王伯伯覺得臉頰兩側疼痛,吃不下東西,甚至出現肩頸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痠痛,整個人很倦怠。

飽受疼痛之苦的王伯伯前往神經科就醫,住院進一步診療。經過完整檢查,王伯伯確診罹患巨細胞動脈炎,頭痛也是此症引起顳動脈炎造成。治療幾天後,王伯伯的症狀逐漸緩解,又可以恢復過往的生活。

巨細胞動脈炎 初期最常見頭痛症狀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吳牧韓說明,巨細胞動脈炎(GCA)是一種血管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年紀50歲以上中老年人,其中東方人發生率又較西方人低。在臺灣不常見,但仍不時有相關個案報導。頭痛是巨細胞動脈炎初期最常見症狀,主因是頭部的顳動脈為最常被侵犯的血管;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出現發炎情形,可能會合併間歇性咀嚼不能、發燒、倦怠等症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起突發性視力喪失、腦缺血等併發症。

5項中符合3項 高度可能有巨細胞動脈炎

吳牧韓醫師表示,巨細胞動脈炎的臨床表徵,經常可見顳動脈鼓起、腫脹,甚至可看出一節節的念珠狀,且觸摸時有壓痛感。實驗室檢查可以檢測病人的發炎指數,通常數值會偏高,影像檢查則可使用顳動脈超音波及磁振造影來幫助診斷。若有必要,仍然需要顳動脈病理切片以達到最正確的診斷。美國風濕免疫學會另有以下的診斷標準,倘若5項中符合3項,即有高度信心診斷為巨細胞動脈炎:

1) 發作時年齡≧50歲。 2) 新發作或新型態的局部性頭痛。 3) 顳動脈異常,包括觸痛或脈搏減小。 4) 發炎指數ESR≧50 mm/hr。 5) 顳動脈切片檢查異常,顯示血管炎,有單核球浸潤或肉芽腫性發炎。

老年人新發生頭痛 須特別提高警覺

類固醇仍為巨細胞動脈炎目前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通常會使用半年至一年左右,並確認是否有復發情形。吳牧韓醫師提醒,老年人新發生的頭痛必須特別提高警覺,除了巨細胞動脈炎,也可能有其他顱內病灶。因此若有較不尋常的頭痛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90歲人瑞跌倒顱內出血 醫提防跌三部曲

老人家真是不能跌倒!台南市一名90歲郭奶奶,日前在家裡滑倒撞到頭,隨即昏迷,緊急送至安南醫院就治。經腦神經外科醫師程正鑫進行腦部電腦斷層後發現,老奶奶跌倒時傷及頭部,造成急性硬腦膜下出血,血塊壓迫腦部,生命垂危,故緊急安排開顱清除血塊手術。術後兩個禮拜加護病房治療後,郭奶奶總算順利清醒,並轉至普通病房繼續復健治療。

硬腦膜撞擊破裂 恐損神經功能

程正鑫表示,硬腦膜是包覆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經過強大力量撞擊,可能造成腦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硬腦膜下出血,直接壓迫到腦組織,損壞神經功能,需要緊急開刀處理。若腦部損傷太嚴重,可能長期昏迷,甚至中樞衰竭而死亡。

老人跌倒事故多 家中最危險

根據2017年衛福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事故傷害仍排名第6,國內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1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就是跌倒。研究顯示,相較於交通事故,老人跌倒其實更易於預防,也建議老人千萬不要因為曾經跌倒,就自我限制活動,陷入功能與行動力逐漸喪失的惡性循環。

國健署2013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 」顯示,老人最近一次跌倒的地點,竟有高達一半以上是在自家住處,其中又以客廳、臥室、浴室、廁所最常見,自宅以外則以路上、菜園、農地、公園及運動場為主,而每一位跌倒長者其住院平均費用為9-13萬元。

醫提防跌三部曲 規律運動、遵從服藥

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補充,防跌肌力運動可從安全性較高的平躺抬臀、平躺抬腿、坐姿抬腳、坐姿踏步等開始,搭配大關節牽拉伸展,循序漸進至腳跟、腳尖重心轉移,及腳跟行走等平衡運動;太極拳也實證是可防跌的運動。

程正鑫根據國健署「防跌三部曲」提出建議,包括訓練肌力與平衡感,遵循醫囑用藥,定時檢視居家安全及防滑,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馬路行走不要急等。在規律運動和遵循醫囑用藥部分,長者愈老愈要動,才能加強下肢肌力和身體柔軟度、平衡感。

另外,服用多重藥物者若出現頭暈、肌力減弱及步履不穩等,可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以降低跌倒風險。在居家環境部分,除適度照明、保持平日行經路線障礙物淨空,長者臥室可考慮採用木質地板,或鋪設防跌軟墊;而浴室不但要防滑,更應於適當處裝設扶手,並擺放防滑、不積水的椅子,供長輩隨時使用。

長輩不幸跌倒 應就醫檢查

若長者不幸跌倒撞到頭,不論輕重,都應就醫。程正鑫提醒,輕微頭部外傷須持續觀察與藥物治療,但嚴重頭部外傷,或有明顯的神經缺損,就必需接受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確定腦部是否有損傷。若出血量少、挫傷不重,以藥物治療及觀察為主,倘若出血量多,危及生命則可能需開刀處置。

阿嬤長期洗腎且體重下降 竟是癌上身

新竹縣一名八十多歲,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婆婆,洗腎相當穩定,還可以跟家人出遊,直到近幾個月來下肢出現水腫,各項客觀指標顯示營養不良狀態與嚴重貧血。在積極營養補充下,儘管水腫隨著透析而體重下調,但蛋白質流失與貧血情況卻沒有顯著改善。

腫瘤長大堵塞腸道 忽略癌細胞警訊

經台大醫院竹東分院腎臟內科林孟羣醫師進一步問診,雖然婆婆不覺得排便習慣有所改變,也沒有明顯的腸胃道症狀,醫師仍建議婆婆接受大腸鏡與腹部電腦斷層影像掃瞄檢查,檢查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反應,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因婆婆為橫結腸腫瘤,未來可能有腫瘤長大堵塞腸道的問題,隨即安排手術,順利平安出院。

林孟羣醫師表示,血液透析病患最常見還是心血管併發症,有一半以上病患是因為心血管相關併發症死亡,因此透析病患許多常規治療跟例行檢查項目都是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加上洗腎病友症狀表現與癌症症狀表現部分相仿,而容易忽略癌細胞發出的警訊,例如:大腸癌。

有排便異常症狀 慢性患者風險也高

林孟羣醫師說,如果有排便異常症狀比較容易早期發現,如果沒有、病患又不願接受內視鏡檢查,往往不太容易發現;又若膀胱癌,一般表現是血尿,但偏偏洗腎病患尿很少;另外有些病患沒有局部症狀,可能以全身症狀來表現,例如體重下降、食慾不佳、貧血等等,但是偏偏這些症狀在透析病患很常發生,若沒有進一步檢查,很容易歸因於透析相關的症狀。

腎臟內科林孟羣醫師進一步補充,根據統計,因慢性腎衰竭長期接受透析的患者中,新發生癌症的風險較健康族群來得高!特別是較為年長的腎友,儘管是不同部位發生的惡性腫瘤,所引起的初期局部症狀不同;然而都會有一些共有的全身性症狀,例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與貧血等。

腎友併發問題多 腫瘤進展要追蹤

在透析族群中,可能不易察覺或隱藏在透析的併發症中,因此建議接受慢性透析治療的腎友,若有持續性的體重下降、無法解釋的營養不良、難以矯治的貧血,甚至有顯著的局部症狀,例如:新出現的血尿、血便、腫塊等,須儘快與醫師諮詢討論,切莫放任腫瘤進展而增加治療上的難度。

攝護腺癌新療法:荷爾蒙療法

有別於其他癌症治療,攝護腺癌治療在傳統的手術、化療、電療外,近年更增加荷爾蒙療法。一名74歲病患過去確診為第4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第一線荷爾蒙治療控制3年多後,治療不但失效且顯示有新的肝臟與骨骼轉移。又進一步接受化學治療,但成效仍不如預期。

幸好在醫療的進步下,病患有新選擇。病患後來決定接受第2線荷爾蒙藥物治療,沒想到治療效果比預期還好。使用3個月後,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大幅下降,後來更進一步的降至0,同時也沒有發生相關骨骼併發症,病情持續樂觀控制中。

55歲男性有排尿問題 盡早就醫檢測癌症指數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醫師翁竹浩說明,近年來,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目前已是男性第5大癌症。台東攝護腺癌的發生率約為24.31/十萬人,亦居男性癌症第5位。值得注意的是,台東有一半病人在第4期時才被診斷出來,加深治療難度,與台東醫療較不便、民眾對疾病的概念不足有關。建議55歲(有家族史者50歲)以上男性若有排尿問題,儘早就醫檢測癌症指數,早期發現及治療。

翁竹浩醫師表示,這幾年醫療在攝護腺癌荷爾蒙療法方面有大幅研究及進展,提高癌症的治療品質。以往台東對於攝護腺癌的治療,荷爾蒙用藥只有第一線用藥,許多癌症病人試過所有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病人很快就進到臨終階段。台東近年慢慢將新的荷爾蒙藥物補足,如第二線及骨轉移藥物等,讓攝護腺癌的病人重見曙光,病人治療成效有新進展。

翁竹浩醫師說明,攝護腺癌以荷爾蒙治療來控制病情,無論是癌症第2期至第4期,乃至後來出現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CRPC),荷爾蒙療法皆佔有極重要的角色。在正常的男性身體中,男性荷爾蒙主要由睪丸產生。荷爾蒙治療其基本原理是降低睪丸產生的睪固酮濃度,抑制癌症細胞的生長。

傳統治療難控制病情者 可考慮後續進行荷爾蒙治療

根據臨床治療病人的經驗及國際文獻,荷爾蒙新藥對於傳統難以有效控制的疾病,病患可以擁有更多新選擇。如果病程剛進入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階段,第二線賀爾蒙用藥可提前於化學治療前使用,有效減緩病情。另外部分轉移性第4期攝護腺癌病患,合併使用第一線荷爾蒙治療與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有機會能大幅延長存活期。目前新型荷爾蒙用藥,介紹如下:

1) 第一線荷爾蒙用藥/

相較於傳統荷爾蒙抑制劑,新型抑制劑如輔美康,較能快速壓低體內雄性素而不像傳統藥物會有雄性素的反彈,發生心血管疾病副作用風險亦可能較低。缺點是容易造成注射部位的局部紅腫疼痛,極少數的病人甚至會長達數周,可在注射後局部冰敷來減輕不適感。

2) 第二線荷爾蒙用藥/

治療期間,癌症控制主要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病患症狀進行監測。若病情穩定,普遍考慮每3至6個月抽血監測一次。部分病人經過一段時間荷爾蒙治療,原來荷爾蒙治療會逐漸失效,攝護腺特異抗原可能會逐漸上升,疾病進入荷爾蒙抗性攝護腺癌階段。若疾病進入這個階段,第一線的荷爾蒙治療已顯不足,但仍應繼續施用,可考慮更後階段的治療,如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化學治療。

安可坦為新型第二線荷爾蒙藥物,本來用於化學治療後無效病患。但後來醫學研究顯示,提前至化學治療前使用對病患有更多益處。除了可減緩疾病進展,也可使病患延後需要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疲憊、背部疼痛、便秘、關節疼痛、熱潮紅、高血壓、頭痛等,較嚴重的有癲癇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

澤珂為另一種新型第二線荷爾蒙藥物,本也是用於化學治療後無效的病患。但後來的醫學研究顯示提前至化學治療前使用更能有效減緩疾病進展,並且延緩病患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水腫、低血鉀、高血壓、熱潮紅等,較嚴重的有肝功能指數上升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

3) 骨轉移荷爾蒙用藥/

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中有相當高比例為骨轉移。癌骨瓦可以預防攝護腺癌相的骨骼併發症如骨折、脊髓壓迫,也可減少需要放射線治療的嚴重骨骼疼痛及需要接受骨骼手術的風險。常見治療副作用包括疲倦、低血鈣、噁心、腹瀉等,較嚴重的有顎骨壞死症。

顎骨壞死症發生機率相當低,但若給藥期間接受牙齒相關治療則易增加風險。建議病患接受此治療前都應接受牙醫師檢查,若牙齒需要治療,應等治療完成後再行施用藥物。若在給藥期間需接受牙醫治療,務必告知牙醫師您有施用此一藥物。即使在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病患也應定期接受專業牙醫師的檢查與評估。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避免孳生病媒蚊 降雨後趕緊清積水!

最近天氣不穩定,提醒民眾降雨後,應趕緊清除積水容器及積水處之積水,避免病媒蚊孳生。由於暖濕氣候溫度適宜病媒蚊生長,如果有積水容器未清理,恐孳生登革熱病媒蚊,民眾雨後應加強注意,若是查獲孳生病媒蚊孑孓,可裁罰約新台幣3000至1,5000元。

少量積水病媒蚊就能繁衍 經查獲將裁處罰鍰

臺南市政府登革熱防治中心陳怡主任表示,登革熱病媒蚊主要於積水的容器內繁殖,只要有0.5公分的積水,足以讓登革熱病媒蚊大量繁衍。因此提醒民眾,在降雨過後,務必檢查戶內外環境,包括了儲水容器、花盆底盤、植物容器等等,將清水清除及洗刷容器內壁,避免病媒蚊孳生。同時也提醒,若經查獲為孳生源者,依法規定,處罰鍰新臺幣3,000~15,000元,無改善期。

疑似登革熱症狀出現 應立即就醫通報衛生單位

民眾及人力仲介業者應加強注意,自東南亞、南亞國家以及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台後14天,有出現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通報衛生單位,避免境外移入病例的病毒於社區中擴散,導致本土病例發生,危害到民眾健康。

罕病兒出生無皮膚 母親僅抱過兩次

罕病嬰兒竟幾乎沒有皮膚!美國德州一名嬰兒出生時,除了頭部和腿部外,全身幾乎沒有皮膚,眼皮也沒有分開。醫師在他全身塗抹保護性敷料及局部藥膏,避免感染。尼克勞斯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Ana Duarte表示,缺乏皮膚可能是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或者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aplasia cutis congenita)。目前確切病因仍在診斷中。

罕病兒出生無皮膚 靠敷藥預防感染

根據《聖安東尼奧新聞快報》報導,該名嬰兒於今(108)年出生,體重只有3磅。休斯頓德州兒童醫院的專家告訴這對父母,該名嬰兒可能罹患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或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目前正在等待基因檢測結果,確診後才能決定最好的治療方式。

嬰兒的母親Priscilla Maldonado表示,目前透過止痛藥和頻繁更換保護性敷料,以減少感染機會。嬰兒已經有8磅重,透過鼻餵管進食。醫療團隊預計在孩童的喉嚨進行切口,避免下巴和胸口的傷疤融合。

泡泡龍寶寶 嚴重恐影響氣管、腸胃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可保護人體免於感染和調節體溫。Ana Duarte向《現場科學》解釋,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患者皮膚非常脆弱,在輕微損傷、摩擦之後容易形成水泡。若皮膚過於脆弱會脫落,出現類似缺乏皮膚的症狀。

嚴重的表皮分解性水皰症在美國的發生率不到百萬分之一,嚴重程度取決於患者的基因型。部分患者可以正常生活,但少數患者會缺乏大面積皮膚,甚至在氣管、腸胃道出現水泡,水泡癒合後就會影響呼吸和腸胃。患者必須溫柔對待皮膚,避免受傷。

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 範圍過大需手術

至於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Duarte說明,此病是皮膚永遠不會在某些部位發育,常見頭皮缺失一小塊,但程度可能不同。小區域的皮膚缺失,通常會自行癒合,但較大的區域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根據美國國衛院統計,此病約影響萬分之一的新生兒。

母親Priscilla Maldonado已經透過防護服抱過嬰兒兩次,但她感嘆,與皮膚的觸感完全不同。

參考資料:

1. Baby born without skin in San Antonio in stable condition — but not out of the woods.

2. Texas Baby Born Without Skin: What Can Cause This Condition?.

9成以上為良性 常見手部腫瘤5型態

小吳這幾個月手部莫名長出一坨小肉團而困擾,打電腦寫字都會摩擦到。小肉團越長越大,對長期雙手需放在辦公桌編寫程式的小吳已經造成干擾,只好就醫求助。

惱人手部腫瘤 9成以上為良性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醫師謝向傑表示,手部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惱人疾患,因為手部組織深度較淺,多數病人可以因此輕易發現手部腫瘤。這些腫瘤有些會造成疼痛或是功能障礙,有些卻沒有症狀。手部腫瘤可以簡單分成2類,軟組織腫瘤則是源自骨頭的腫瘤。根據統計,9成以上的手部腫瘤為良性,少數才是惡性的手部腫瘤。

切除後病理檢查最準確 手部腫瘤常見5型態

謝向傑醫師說明,手部腫瘤特性需考慮發現時間長短、腫瘤位置、大小、是否持續增大、疼痛及是否伴隨手部功能障礙等。大部分腫瘤藉由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檢驗,可以獲得初步診斷。但腫瘤千變萬化,有些即便做高階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等),仍難以判定,因此確診仍須依據切除後的病理檢查才可確立。以下介紹常見的手部腫瘤:

1)軟組織腫瘤/

‧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是最常見的手部腫瘤,好發於年輕病人,最常見的位置是手腕背側。成因一般認為是慢性刺激引起的結締組織退化而成。此腫瘤為一囊狀構造,內含液態膠狀物質。若是沒有造成特別不適,可以保守治療;如果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可考慮以細針抽吸或是手術切除,然而,細針抽吸有較高的復發率。

‧腱鞘巨細胞瘤/

此腫瘤舊名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是第二常見的手部軟組織腫瘤。好發於30至50歲族群。常見於掌心側的指間關節。雖然是良性腫瘤,但許多病人腫瘤會逐漸變大,造成疼痛及功能喪失,甚至影響周邊的關節及組織。治療主要以切除為主,但仍可能有高達50%復發率。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又名為粉瘤、皮脂腺囊腫,是手部第三常見的腫瘤。成因常因為患部受過穿刺傷導致表層的角質組織滲入皮下,經年累月後這些組織發展成類似表皮的角質囊腫。治療仍以切除為主。

2)骨腫瘤/

手部的骨腫瘤約只佔全身骨腫瘤的6%。這些腫瘤大多是良性,但常會造成局部骨質破壞,甚至導致骨折發生。雖然X光可以提供許多資訊,但最終診斷仍需要取樣或是切除腫瘤後由病理科醫師檢驗後方可確立。

‧內生性軟骨瘤/

內生性軟骨瘤幾乎占原發性手部骨腫瘤的90%。雖然是良性骨腫瘤,但它可能造成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骨折。在多發性的病人,有高達30%可能性變成惡性的骨肉瘤或軟骨肉瘤。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可以規律追蹤及保守治療;如果有病理性骨折則需考慮腫瘤刮除及骨移植手術。

‧骨樣骨瘤/

骨樣骨瘤是第二常見的手部骨腫瘤,約占所有手部骨腫瘤的10%。它的特色是好發於青少年,有夜間疼痛的現象,並且使用消炎藥可以有良好的疼痛改善。若保守治療無效,則需考慮手術治療。

腫瘤保守治療仍須追蹤 避免產生惡性變化

謝向傑醫師表示,腫瘤種類眾多,有時變化難捉摸。除了常見的良性腫瘤,仍有少數病人有惡性腫瘤的可能,甚至良性腫瘤產生惡性變化。因此即便是保守治療的病人,仍應規律追蹤,包含腫瘤大小的變化、局部症狀的改變及影像學上的變化。病人應和醫師良好溝通,選擇最適切及合理的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