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男子視力不良就醫 竟是腦膜瘤

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病症,都可能造成視力逐漸衰退,但不只如此,若出現腦膜瘤時,也可能因眼底視神經盤水腫,導致視力下降甚至缺損;台南安南醫院眼科主任徐聖曜指出,雖臨床上較為少見,但有研究指出,腦膜瘤發生率約13%,雖多發生於40歲至60歲,但也可能發生於每個年齡層,且又以女性居多。不過,民眾不須太擔心,因為九成均屬良性腫瘤。

腦膜瘤壓迫視神經 男子經手術後已無大礙

日前臨床上就有一名男性,因視力下降就醫,經視野檢查發現,男子不僅右眼視野完全缺損,視力也只能看到眼前15公分物體移動,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腦膜瘤壓迫到視神經,所幸經安排腦部手術後,術後視力已逐漸恢復;徐聖曜主任表示,當眼睛視力出問題時,許多人都會以為是單純的視力問題,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

腦膜瘤多為後天造成 聽力視力恐受影響

徐聖曜主任進一步解釋,在解剖學上,腦膜可分成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其中由蜘蛛網膜絨毛所生出來的就是腦膜瘤,多為後天導致,患者會出現頻繁頭痛、平衡能力有問題、癲癇、難以表達自己想說的話,甚至聽力障礙等症狀,在視力上也會有視力模糊、產生複視、眼球運動異常以及視力逐漸減退等問題發生。

視力出現問題別輕忽 盡快就醫檢查

腦膜瘤早期並無症狀,也因此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免耽誤病情;徐聖曜主任提醒,當視力出現問題時,千萬別輕忽,應提高警覺,就快就醫,若確診為腦膜瘤所引起的病變,也應積極介入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達文西晚年少畫作 可能是尺神經麻痺

神經學家扮偵探,從16世紀肖像畫解密達文西晚年極少作畫原因!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創作了《蒙娜麗莎》在內等經典名畫,過去認為他晚年因中風而極少作畫。然而,兩名義大利醫師分析達文西晚年的肖像畫中的右手,認為這名大師減少作畫的原因,可能是尺神經受損發生俗稱「鷹爪手」(claw hand),影響了作畫。

全能天才達文西 晚年卻鮮少作畫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達文西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博學者,擅長的領域包含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涉獵興趣既深又廣,令人嘆為觀止,是公認的全才或天才。然而他晚年卻鮮少作畫,過去都認為是他飽受中風之苦的緣故。

然而,義大利龐特德拉醫院(Hospital of Pontedera)神經學家Carlo Rossi和羅馬的一名整形重建外科醫師Davide Lazzeri發表在《英國皇家醫學會期刊》上的研究卻認為,沒有任何報告顯示,達文西晚年有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障礙等中風跡象,而他們的觀察重點來自於達文西的右手。

分析畫像右手 可能是尺神經麻痺

事實上,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辯身為左撇子的達文西是用哪一隻手作畫,根據最新筆跡分析顯示,他顯然也善用右手。兩名義大利醫師在論文中指出,他通常使用左手素描或書寫,但也會使用右手來畫油畫或上色。

《BBC》報導,兩名醫師分析了16世紀倫巴第(Lombard)藝術家菲吉諾(Giovanni Ambrogio Figino)的粉筆達文西素描肖像後發現,他的右手緊緊包裹在繃帶狀的衣物中,卻顯現出僵硬、扭曲的姿勢,手指微微向內彎曲。他們分析,達文西的右手並沒有出現中風後肌肉萎縮造成緊握的「壞手」,相反地,他們給出另一個診斷:尺神經麻痺(ulnar palsy),或俗稱「鷹爪手」(claw hand)。

尺神經從肩部延伸到小指,負責所有精細運動所需的手部肌肉,若尺神經受損,手指就可能呈現如動物爪般的狀態。醫師推測,可能是跌倒造成達文西的尺神經受損。

晚年留下許多未完成畫作 訪客日記透露秘密

Davide Lazzeri補充,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達文西在職業生涯的最後五年裡,留下了許多不完整的畫作,包括《蒙娜麗莎》,但他仍繼續教學和素描。

另一個聲稱是達文西的雕像似乎也隱約支持醫師們的猜測,另外,根據一名1517年間曾訪問達文西的樞機主教助手的日記,他寫道:「人們不能期待他更好的傑作,因為某種癱瘓已使他的右手殘疾.....儘管達文西再也無法繪畫,但他仍可以設計並指導他人。」

參考資料:

1. A Portrait of Leonardo da Vinci May Reveal Why He Never Finished the Mona Lisa.

2. Leonardo's 'claw hand' stopped him painting.

3. Lazzeri, D., & Rossi, C. (2019). The right hand palsy of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new insight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50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肺癌與免疫治療的距離 醫:三代組合療法續命

56歲的鈺琪姐在2年前,因右肺腫瘤確診為非特定基因變異類型的晚期肺癌,屬於典型的「標靶孤兒」,手術後靠化學治療控制病情。本以為開完刀、打完化療就能一生平安,沒想到前陣子肺癌復發且轉移至左肺,想靠免疫治療救命,檢測PD-L1表現量卻是0,因此恐慌不已,頻頻問醫師:「我該怎麼辦?我還有藥可救嗎?」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無論肺癌患者是否有特定基因變異、適合標靶或化學治療、生物標記如PD-L1表現量數值多寡,晚期患者都有機會因免疫治療藥物的搭配,而提升治療效果。因此,鈺琪姐即使PD-L1沒有表現,一線使用免疫組合療法,仍有不錯的效果。

肺癌免疫療法反應率低 研究:找組合搭檔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分享,免疫治療是利用免疫檢查點藥物,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進而攻擊癌細胞。最大的特點是,一旦腫瘤對此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療程結束,不再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患者的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生命的效果顯著。

然而,研究也發現晚期肺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藥物的整體反應率很低,僅2至3成左右,導致絕大多數患者無緣使用。而為了突破肺癌免疫治療反應率低的困境,世界各國醫藥專家投入研究,並一致認為幫免疫療法找搭檔,是目前最佳的解決之道。

肺癌肝轉移惡性高 三代組合療法有突破

而針對占國內肺癌人口約9成的非小細胞肺癌,近兩年包含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和歐洲肺癌學會ELCC的研究證實,晚期患者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藥物(新生代)、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中生代)和化療藥物(老生代)的「三代組合療法」,能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超過1年腫瘤無惡化的患者比例增為4成,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成。

此外,相較於腦、骨、腎等其他器官的轉移,肺癌肝轉移的惡性更高,常常剛確診就只剩3個月壽命,且容易再併發其他器官癌轉移。但研究發現,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肺癌肝轉移患者的整體死亡風險降低逾4成5。

晚期肺癌治療武器多 個人化組合助延命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近年肺癌治療走向精準化和個人化,醫師須視腫瘤分化程度和形態特徵,包括屬於小細胞肺癌或非小細胞肺癌,是否有EGFR/ALK等特定基因突變等,綜合評估後再從免疫治療、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等藥物中,選擇合適的組合,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在免疫治療的浪潮下,衛福部目前核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使用的免疫治療共有三種,包括單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免疫+化療的雙組合、免疫+化療+抗血管新生標靶的三代組合,且患者不一定要PD-L1表現量高才能使用,大幅增加治療的靈活性。

在多種治療武器的幫助下,陳育民、黃俊耀和高尚志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晚期肺癌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積極與醫師做全面討論,根據個人的病況和經濟能力,找出屬於最理想免疫治療組合,也有機會活得更好、更久,追求人生的幸福。

56歲男患5癌戒菸檳 過2年後又得癌

56歲的陳先生在民國100年到105年陸續得到5個頭頸類的癌症,之後香菸和檳榔都戒了,沒想到戒了兩年多,在今年2月竟然發現罹患扁桃腺癌。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說,雖然陳先生是戒掉菸檳後又罹癌,但慶幸的是他每月都會定期回診,所以第一時間就把腫瘤處理掉,現在恢復良好。

下咽喉癌手術 切掉發聲權利

陳先生民國100年時首次罹患口腔癌第四期,當時醫師告誡他必須馬上戒掉香菸和檳榔,但菸癮難耐,他僅戒掉檳榔,之後5年又分別診斷出食道癌、咽喉癌、不同位置的口腔癌及下咽喉癌,也就是5年罹患5癌。其中,下咽喉癌切除他整個喉部與聲帶,但手術不僅切掉病灶,也切掉陳永福「發聲」的權利。

歷經5次癌症後,現在說話得靠一台電子發聲器,透過發聲器的聲調會變得像機器人一樣,不但引人側目,還曾被小孩嘲笑像是「唐老鴨」。於是在105年下定決心戒掉香菸,不料,108年2月與妻子一同回診時,卻被告知罹患扁桃腺癌,這讓夫妻倆難以接受。

未碰菸檳還是得了癌症

許嘉方主任表示,陳先生是罹癌的高危險群,這次發現扁桃腺癌距離上次罹癌相隔2年多的時間,期間雖菸檳未碰卻還是得了癌症,確實讓陳姓夫婦很灰心。不過,換個角度想,若是他到現在還沒完全戒掉菸癮的話,也許早在一年前就出現扁桃腺癌了。

菸檳酒對於人體危害大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死因統計,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國內男性腫瘤死因第4位。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資料更指出,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嚼檳榔、抽菸與喝酒。抽菸罹患口腔癌是一般人的18倍;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會增加28倍;若是嚼檳榔加上抽菸,罹患口腔癌的機會增加至89倍;最危險的是檳榔、香菸、酗酒三管齊下,罹患口腔癌的機會高達一般人的123倍,可見菸檳酒對人體危害有多大。

攝護腺治療新選擇 雙極電刀手術

退休公務員王先生,每天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平時沒事就和太太一起整理家裡花圃,或約三兩好友泡茶聊天,生活看似愜意,但是,王先生卻一直為了一件事情而感到心煩:原來他一直都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常常在整理花圃或者是泡茶聊天時,才坐沒多久就想去小便。小便都得使力尿,偏偏又尿不乾淨,總是斷斷續續的,泌尿科醫師已經開了三種藥物控制,效果卻依舊有限。醫師建議開刀,可是王先生一聽到開刀有水中毒的風險,雷射手術又要花費十幾萬,遲遲沒有辦法下定決心。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陳建升主任表示,若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建議考慮手術。

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可考慮手術

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陳建升主任表示,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往往不會致命,但會造成困擾,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王先生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時,就必須考慮以手術方式處理。目前攝護腺手術的方式有三種:單極電刀刮除術、雙極電刀刮除術以及雷射手術。

單極電刀刮除術有機會水中毒

陳建升主任說明,單極電刀刮除術是最原始型的內視鏡手術方式,由於發展早,累積經驗較為豐富,幾乎所有的泌尿科醫師都會執行該類手術。單極電刀刮除術所使用的灌洗液為蒸餾水,有1~2%的機率會造成水中毒,病患可能會有意識不清、頭痛、噁心嘔吐情形;而雙極電刀刮除術則是使用生理食鹽水作為灌洗液,因此幾乎不會併發水中毒,但手術時間稍微較單極電刀刮除術較長一些。

雙極電刀刮除術健保有給付

近十多年來,雙極電刀刮除術越來越盛行且較為安全,健保也有給付。為提供大新營及鄰近地區民眾完善、有效的治療服務品質以及就醫便利性,新營醫院在107年底引進雙極電刀器械,目前已有十多位病患執行過雙極電刀刮除手術,術後效果佳,希望藉此造福更多攝護腺肥大困擾的民眾,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照顧。

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外觀無疤痕!

一名37歲的男性病人,日前因脖子有腫脹情形,而至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漢坤門診求診。病人長期有夜間睡眠品質不好的問題,經檢查後發現該病患頸部分別有一個7公分和2公分的甲狀腺腫瘤,造成氣管壓迫,使病人夜間睡眠品質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恢復良好。

甲狀腺腫瘤造成頸部壓迫 需手術治療

甲狀腺位於頸部中的氣管前方,擔任著調節新陳代謝、生長速率還有其他身體系統如心跳速率、體溫等的功能,但是它的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是一個沉默器官。甲狀腺也會出現功能上或是腫瘤方面的問題,在功能方面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前者病人會有心悸、焦慮、失眠、體重減輕、無力、凸眼等症狀;後者易有畏寒、憂鬱、反應遲鈍、體重增加、心跳變慢、消化不良、貧血等問題。

在腫瘤方面則是會有外觀上的腫塊、聲音沙啞、頸部壓迫(吞嚥問題、呼吸不順暢或睡眠中止等問題)、甚至是甲狀腺癌的可能性。由於病人已產生壓迫的症狀,陳漢坤醫師建議病人採取手術治療,然而患者因工作情形,相當在意手術後頸部會留下明顯疤痕,與醫師討論後,同意選擇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無留下任何傷口,恢復良好,順利回歸工作崗位。

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傷口位於下嘴唇內側不留疤

甲狀腺的疾病容易出現在女性病人,尤其是年輕的族群,因之前傳統的甲狀腺手術,會在手術後留下脖子前方的一道疤痕,讓許多病人就此退卻。自從內視鏡手術開始發展之後,可以把手術疤痕轉移到一些不顯眼的地方,如腋窩、乳(房)暈線及髮際線等。

而早期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位於舌頭下,是真的經過口腔來手術,手術後會有較多的不舒服感及併發症,很快就在國際上不被採用。而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則是位於下嘴唇內側,病人對傷口的感覺,就像偶爾嘴唇被牙齒咬破的感覺一樣,並不會有太嚴重的傷口疼痛感,因口腔黏膜癒合能力極佳,恢復後也幾乎無疤痕,對於擔心手術造成傷口美觀問題的病人,提供一個很好的選擇。

非洲年死25萬童 WHO首發瘧疾疫苗計畫

非洲年死25萬孩童,WHO在非洲啟動第一個瘧疾疫苗計畫!經過30年研發,世界衛生組織即將在馬拉威等非洲三國,針對2歲以上孩童接種瘧疾疫苗,預計至少有40%保護力,但仍需配合蚊帳、殺蟲劑等配套措施。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Tedros表示,瘧疾疫苗有望挽救成千上萬兒童的生命。

瘧疾年奪40萬人命 非洲孩童受害最深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瘧疾主要透過蚊子的寄生蟲傳染,堪稱殺手疾病,每年造成43.5萬人死亡,其中多數是兒童,每兩分鐘就奪走一個孩子的生命。而5歲以下兒童面臨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風險最大,在非洲,每年有超過25萬兒童死於瘧疾。

馬拉威2017年共有500萬名確診病例,與肯亞、迦納共同獲選世界衛生組織的瘧疾疫苗前導計畫地點,預計防護效果最大。這些國家原先已有瘧疾預防措施,包括使用蚊帳等,但仍有大量病例,且近年疫情有加重趨勢。

研發超過30年 可預防40%瘧疾

根據《BBC》報導,該疫苗研發超過30年,投入研發金額超過10億美元,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個兒童疫苗計畫。在較小的臨床試驗中,針對5-17個月大孩童施打疫苗,可預防大約40%瘧疾病例,其中包括30%危及生命的嚴重瘧疾。

然而該疫苗保護力仍不及其他防護力超過9成的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官員Mary Hamel強調,該疫苗代表瘧疾疫苗是可行的,這是一項開創性計畫。

該計劃目標是收集證據,包含兒童死亡率、接種率、完全接種率等,為世衛組織提供進一步資訊。除施打疫苗外,其他措施包含常規使用殺蟲劑、蚊帳,和瘧疾檢測與治療等。該疫苗需注射4次,前3個月每月施打1次,18個月後進行第4次。預計每年施打該地區360,000名兒童,並在2023年前全數施打完畢。

參考資料:

1. Malaria vaccine pilot launched in Malawi.

2. Innovative child malaria vaccine to be tested in Malawi.

罹纖維肌痛症 研究:與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有關

出現關節痠痛或不慎跌打損傷時,通常透過治療或貼藥布等方式就會逐漸舒緩,但當疼痛持續數個月都無法緩解,且疼痛蔓延全身,甚至合併倦怠、睡不飽、頭痛、記憶力退化等症狀時,就可能是纖維肌痛症所導致;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王培寧表示,根據最新研究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健忘、容易分心等認知功能受損的現象出現,主要恐因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有關。

罹患纖維肌痛症 記憶力恐明顯衰退

臨床上,許多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感到記憶力或認知功能減退現象;王培寧表示,此研究也指出,即使病患認知減退程度尚未嚴重到認知障礙的程度,但與同年齡的健康人相比,病患的確在記憶力、注意力等表現上明顯較差,且也確實嚴重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

壓力荷爾蒙分泌失調 纖維肌痛症病患易憂鬱

另外,研究也根據纖維肌痛症患者口水中的壓力荷爾蒙濃度進行分析,發現纖維肌痛症患者在壓力荷爾蒙上,的確有分泌不足的現象,且若程度越嚴重,短期記憶測驗的分數越差;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陳韋達指出,在長期疼痛與壓力下,纖維肌痛症患者會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出現倦怠、睡不飽、憂鬱,甚至認知功能衰退等症狀,可望未來在治療上做為參考。

記憶衰退不一定失智 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而這項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的最新研究,也於今年台灣神經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正式發表,研討會上更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神經科專家,一起探討最新神經疾病的治療進展;陳韋達醫師提醒,當記憶衰退時,千萬別一昧以為一定是失智所致,尤其若同時出現身體多處疼痛,恐是纖維肌痛症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