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麻醉於手術中扮演要角 麻醉知識報你知

一般民眾對於麻醉的了解有限,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表示,沒有麻醉,手術沒法進行,一個好的麻醉是手術成功的先決要件。且麻醉醫師並不是在手術過程中麻醉而已,包括了術前的前置作業及評估,以及術中麻醉,更重要的是維持病人在麻醉的過程中,生命跡象維持穩定。麻醉藥退後的術後恢復期,甚至回到病房、回家,需處理術後疼痛,同樣是麻醉科主要的工作。所以,麻醉包含整個手術前、中、後期,麻醉科都有參與,一個手術要成功,是不可能缺少麻醉醫師的。

麻醉前置作業不輕忽 助醫師精準診斷

面臨接受手術,許多患者對於麻醉通常充滿疑問,甚至是焦慮、恐懼。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說明,目前各大醫院麻醉科都設有麻醉諮詢門診,包括了評估麻醉風險、擬定麻醉計劃、需特別注意、配合事項以及告知解釋,最後完成麻醉同意書的簽署。有些心臟病病人會服用抗凝血劑,因與麻醉相關,所以考量到手術狀況會要求停藥。民眾一定要事前告知醫師,包括了疾病史、手術及麻醉經驗、目前用藥及藥物過敏史,對於醫師於術中精準判斷,會更有幫助。

楊承憲醫師同時也破解「酒量太好麻不倒」的迷思,雖說酒醉跟麻醉名義上都是醉,也有民眾認為肝臟代謝酒精,麻醉也是經由肝臟代謝,擔心酒量好代謝很快因此麻醉不容易。但就藥理學上來說,兩者完全不同,不用擔心麻不倒的問題。但若是因酒量好,長期喝酒,甚至有酗酒習慣,對肝臟是很大的損害,可能會導致肝功能不正常。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麻醉藥反應比較激烈,更容易麻倒,對麻醉醫師在臨床麻醉的用藥量會有影響,因此在前置作業也要記得告知。

麻醉藥進步 免驚心麻一半醒來

除了麻不倒的疑慮,也會有民眾擔心,會不會在手術過程中醒來。楊承憲醫師解釋,在早期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確有可能發生,但目前醫院用的麻醉藥比較進步,藥效很快,代謝也很快,因此作用時間比較短,麻醉醫師可以更精準去調控麻藥的濃度。另外,還可以搭配監測麻醉深度的儀器,來設定麻醉深度,讓病人能夠維持在一定的麻醉深度進行手術,所以民眾不用擔心麻不倒、中間醒過來的事件,基本上很少發生。

楊承憲醫師提醒,病人在麻醉之前,特定期間內請勿進食,目的在於減少胃中的食物量,避免在麻醉過程中嘔吐,甚至將食物吸入肺內。不過,有別於以往要求空腹8小時,為了降低病人的不適,目前的作法是避免過度禁食,甚至希望患者在麻醉前補充水分及醣類。另外,門診手術也應有照護能力的親友陪伴同行,不可由病人開車或騎機車離院,且詳閱衛教單,留意手術或麻醉相關事項,將麻醉風險降至最低。

腹痛就醫竟是肝腫瘤 危險族群要定期篩檢

80歲黃先生平時務農,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痛不舒服,在家屬陪同下到衛福部南投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肝臟有一個約5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肚子痛怎麼會是肝出問題。後來在醫師轉介下,黃先生接受了部分肝臟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自覺體力改善不少,先前腹部症狀消失了,也可巡視農作物。

肝臟是沉默器官 肝損傷威脅生命

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說明,肝臟是人體最大、也是最沈默的器官,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肝臟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只剩下一小部份,只要功能正常仍然能夠運作。然而,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如果遭受侵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針對肝臟腫瘤治療,南投醫院外科主任李博彰解釋,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但只要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而肝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肉瘤和血管肉瘤等,就需要更積極治療。

李博彰進一步說明,目前可以一項或多項方式來治療,例如手術,包括部分肝切除或肝移植;局部治療,如熱凝和栓塞;放射治療,包含標靶治療或化學治療。

肝癌危險因子有這些 早期難發現

肝癌或膽管細胞癌的的危險因子有那些?李博彰表示,長期酗酒、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及肝硬化、血色素沉著症、黃麴黴毒素、某些避孕藥、潰瘍性結腸炎、膽管反覆發炎及結石等,都會引發肝癌。而且肝癌一般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擴散後才被發現,所以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在初期被診斷肝癌。

這些症狀應就醫 肝硬化患者要定篩

醫師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食慾降低、腹脹、噁心或嘔吐、發燒、觸摸到腫大的肝臟、脾臟,腹部或靠近右肩胛骨部位感覺疼痛、腹水、皮膚瘙癢,應該儘快就醫。

洪弘昌建議,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應每6個月到12個月,做甲胎蛋白檢測(Alpha-fetoprotein /AFP)和超音波檢查。但他強調,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60歲中風男靠顱外磁刺激術 成功站立練走

60歲王先生罹患家族性腦部動靜脈畸形,37歲首次腦溢血中風,54歲二次中風,因復原良好,行走能力未受影響,106年10月三度中風幾乎成為植物人。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神經復健科蔡泊意主任神經復健團隊,利用最先進神經調控高速顱外磁刺激術,結合藥物及復健,加上家屬積極配合鼓勵病患,終於恢復說話能力,上肢開始可以動作,經由不斷復健,近日更奇蹟似地站立並練習行走,為中風治療的新契機。

神經調控術 開啟學習的開關

蔡泊意主任表示,神經調控術像是一把鑰匙,開啟學習的開關。原理是根據大腦受損之後壞死區域無法再生,但是受損區域的周圍存活區域仍然有取代原本機能的可能,經由神經刺激可以造成此區的成功替代。

由於左右兩側的大腦是互相競爭的,健康側的大腦受損後,極容易過度活化,進而阻礙患側功能恢復,神經調控新方法就是調整腦部的活性,刺激剩餘的腦迴路得到重建,開啟新的連結,達到功能的恢復,且不用開刀或侵入性技術。這不僅應用在動作功能,幫助癱瘓的病患增加手部、下肢的力量,也可以改善語言功能以及認知功能、感覺能力、吞嚥功能等等。

越早接受顱外磁刺激術效果越好

蔡主任指出,一般中風後復健的黃金期大約在半年內,一年後多數即達穩定狀態。經研究顯示,中風病患應積極治療,越早接受此高速顱外磁刺激術治療,效果越好,兩年內仍有效,病患切勿自我放棄,惟是否適用仍需經專業評估,有癲癇病史者,則較不適合。

可大幅改善中風後遺症

高速顱外磁刺激術治療可大幅改善二個月至兩年中風各種後遺症,使患側手握力增加,執行動作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增加,日常生活依賴程度減少等等。改善程度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七十不等,反應率約七成,須配合正確的復健觀念及療程,例如療程約二十至三十次,過度痙攣者應先藥物控制,或施打肉毒桿菌控制張力,自主性動作方可顯現。合併情緒沮喪、憂鬱患者,復健動力往往不佳,亦需藥物治療或心理復健療程。

效果已獲過國際性認可

根據臺北榮總研究顯示,研究數據數百人,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14至2018 年獲得腦中風期刊、神經復健等國外標竿醫學期刊的刊登與國際性的認可。

超高齡開刀安啦! 開心手術成功全因這5點

在許多民眾的觀念裡、特別是純樸的南部地區,「開心臟、有去無回」的恐怖印象,仍然揮之不去。很多年紀大的病患,特別是超過 70、80 歲的阿公、阿嬤,因為懼怕手術而拒絕接受治療。其實即便是年齡超過 80 歲的患者,只要經過正確的評估、精良的開刀技術、完整的術後照護,開刀的成功率仍然非常高!

國外研究:高齡開心手術 五年存活率約六成

國外的大型研究指出,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接受開心手術,風險介於10%-25%、五年存活率約六成。安南醫院因地區特色,高齡心臟手術患者特別多,自2013年開院至今五年,在所有 390 例開心手術的患者當中,70 歲以上超過 130 例、占比3成,而 80 歲以上也超過 45例,平均年齡為 83.4歲、其中年齡最大的為96歲,而60%(27/45) 的開心手術為同時進行兩個術式以上的複雜手術,整體一個月內死亡率約 11 %,水準與國際一流心臟醫學中心相當。

手術+藥物治療 8旬婦術後恢復良好

安南醫院外科部長暨心臟外科主任陳偉華分享,一名高齡83歲余奶奶,因心臟嚴重衰竭、心臟瓣膜毀損,喘到連吃飯都很辛苦、甚至躺著睡覺都是奢求,生活品質非常差。先是經過內科藥物支持性治療、調養身體後,轉由心臟外科楊智鈞醫師手術換上新的瓣膜,並且輔以術後積極復健、加上最新心衰竭藥物使用,如今恢復良好、生活品質大為改善。

高齡心臟手術成功率高 5大因素是關鍵

陳偉華主任說,高齡開心患者的確面臨較大的手術風險,國內有醫學中心曾經報告,風險高達30-40%,心臟血管外科團隊之所以能夠達到極高的成功率與下列五大因素有關:

1、精準開刀技術:開刀手術技術純熟、把犯錯的機率降至最低,唯有降低併發症才能讓病人的心臟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最新藥物支持:根據最新科學證據,使用完整心衰竭用藥、呼吸支持用藥。

3、跨科團隊合作:以病人為中心,結合心臟內科、心臟外科、重症加護專科、呼吸治療科、胸腔科、腎臟科、復建科等多團隊合作,進行危險因子的管理。

4、併發症積極監測與早期處置:避免併發症發生,及早做好處置。

5、功能性支持:復健體能訓練、術後支持、定期門診與電話訪視。

配戴活動假牙不慎 她罹患口腔癌

南投一名年近70歲的陳姓婦女,平時無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的習慣,近兩個月因舌頭經常破皮,且同個部位反覆發作,日前前往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就診,吳昭寬醫師發現患者舌側緣明顯潰爛,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口腔癌,研判應是陳婦多年前配置的活動假牙,因為牙齦萎縮導致咬合不整,長久地摩擦刺激,使潰瘍反覆發作而導致舌部癌變。

假牙不合導致口腔黏膜病變 勿輕忽讓癌找上門

民眾對於抽菸、喝酒或吃檳榔等習慣,是導致口腔癌的危險因子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是蛀牙、斷裂尖銳的牙齒與不當的假牙和口腔癌也有一定程度關聯。衛福部南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吳昭寬醫師表示,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譬如嘴唇、牙齦、舌頭、上顎等區域,都算口腔癌,其中最好發在兩個部位,一個是舌頭,另一個則是口腔頰黏膜。

除了菸、酒及檳榔等三大致癌因子外,蛀牙、歪的智齒、拔牙後殘留的牙根或是不適合的假牙等,都可能因為不斷的刺激、摩擦口腔組織,導致慢性潰瘍,久了出現像是紅斑、白斑、疣狀增生等癌前變化,如果置之不理,就可能會導致口腔癌。因此除了少吃刺激性食物,戒除菸、酒、檳之外,醫師提醒配戴假牙的民眾,仍須定期返診追蹤假牙狀況,避免不合的假牙致口腔黏膜病變,增加罹癌風險。

早期治療存活率高 定期追蹤牙齒狀況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口腔癌以手術治療成效相當好,五年存活率可高達八成以上,中晚期口腔癌除了手術外,建議還要搭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等輔助治療方式。另外,有許多長輩配戴假牙後,一戴就是二十年,縱使假牙出現鬆動、不合的情況,也是忍耐續用。牙科曾光暉主任表示,年齡的增長與配戴假牙之後,牙床可能會有變化,建議應定期至牙科門診回診追蹤牙齒狀況,不只是調整假牙,也要保養剩下的真牙。

為了落實敬老政策,各地方縣市政府也有特別編列預算,補助年老長輩的假牙配置,長輩們可多多利用這項福利措施,以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吳昭寬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若出現嘴破持續超過2週以上沒有癒合,或是口腔內部有白斑、紅斑、硬塊,不明原因出血、頸部淋巴腫大等異常症狀,應盡早至醫院接受醫師診療。

3個孩子的媽勇抗乳癌復發 CDK4/6助攻療效顯著

50歲的黃女士兩年前確診為乳癌,沒想到術後不到一年即乳癌復發,合併淋巴結與骨轉移,這對她來說是天大的打擊,因她是乳癌患者,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還在求學階段的孩子,最依賴媽媽的陪伴,因此在兩個面向的考量下,她選擇使用CDK4/6口服標靶治療,第一是療效能兼顧生活品質,第二是口服便利性,不須來回醫院奔波,方便照顧孩子的日常。目前黃女士治療近1年的時間,病情穩定控制,淋巴與骨轉移的腫瘤皆明顯縮小,同時醫院提供的病人支持計劃,也讓黃女士不必再過於煩惱經濟問題。

媽媽的治療考量 一是療效二是便利性

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歐陽賦觀察,將近9成乳癌患者皆為「孩子的媽」,為母則強的她們,總是比起其他患者還來得堅毅,不輕易放棄治療的可能,作為醫師也會盡可能提出所有治療的優勢與副作用,讓患者評估適合自己的治療選擇。歐陽賦主任表示,像是晚期乳癌復發的患者,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都十分強烈,因此通常會建議使用CDK4/6口服標靶藥物,因其副作用較少,患者能明顯感受生活品質的提升。

三成病人腫瘤縮小達6成 病情獲穩定控制

據臨床數據報告,高達8成病人使用CDK4/6至第8周時,腫瘤即明顯縮小,更有3成以上病人可以縮小達6成以上,其作用機轉為抑制細胞週期,因細胞週期中斷,可使癌症細胞無法生長,達到抑制癌細胞擴散的效果,平均可穩定控制病情2年以上。僅少數患者產生白血球降低的副作用。歐陽賦主任提到,雖然目前該療法尚未納入健保,單次治療費用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是一大負擔,但目前「病人支持計劃」可助患者減輕經濟壓力。

歐陽賦主任也提醒,乳癌患者術後至少半年回診一次檢查,並且持續服用抗荷爾蒙藥物,早期發現乳癌復發症狀,對於後續治療控制病情有較大的幫助。

緩解兒童自閉症狀 精神益生菌新突破

全球自閉症人數逐年攀升,隨著診斷方法的進步,國內被診斷為自閉症的人數15年來激增3倍。自閉症目前仍無法經由開刀或吃藥治癒,早期療育方法是改善病童發展障礙最主要的醫療方法,但對於病患的情緒管理跟精神健康的幫助仍有限。

近年有國際研究發表,發現特定精神益生菌在自閉症動物實驗可改善實驗動物的自閉症行為與調控腦內激素。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蔡英傑領導益生菌研究團隊與台灣自閉症醫療團隊合作進行植物乳桿菌改善自閉症孩童行為效果研究,發現可改善自閉症受試者焦慮、過動衝動與對立反抗行為等,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

台灣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 僅早期療育能減輕程度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障礙,目前並無有效藥物或治療方法,只能藉由早期療育來減輕障礙程度。根據美國疾管局的統計資料,自閉症的盛行率從2006年每110個孩子中有一位自閉症患者,到2014年增加為每5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

在台灣,目前大約有1萬4千名自閉症患者。蔡英傑教授表示,腸道如同人體中第二個大腦,某些益生菌進入腸道後可以改變大腦激素分泌,對於神經心理疾病有顯著影響,讓自閉症、類憂鬱症狀得到緩解,好的益生菌也能同時幫助腸道健康、改善腸胃不適,對自閉症童的身心症狀都有正面幫助。

實驗結果發現 受試者自閉症行為獲改善

蔡英傑教授領軍陽明大學益生菌研究團隊與自閉症醫療團隊,使用精神益生菌菌株進行臨床試驗,研究80名7至15歲男童進行28天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受試男童每天服用2顆益生菌或安慰劑膠囊。

實驗結果發現,服用益生菌膠囊的自閉症受試男童多項自閉症相關行為獲得改善,尤其是過動、不專注、及對立反抗等行為改善最為顯著。研究結果亦顯示,在受試者中,較年輕(7至12歲)受試者的行為具有更顯著改善效果,本項研究成果日前也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Nutrients》。

輔助食品非藥物 自閉症病童及早進行持續專業醫療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的發展遲緩,無法靠一般醫療方式如開刀或吃藥就治癒,只能藉由早期療育減輕障礙程度。臨床上發現自閉症童也常常發現伴隨著腸道不適症狀。蔡英傑教授解釋,已經有許多學術研究證實腸道、腸道菌與大腦間的神經調控其實是三點一線、互有影響,因此人體內的腸道其實如同第二個大腦,對於身心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

蔡英傑教授強調,雖然臨床研究顯示雖有助於舒緩部份自閉症症狀,但仍只能作為輔助食品並非藥物,病童越早且持續接受專業醫療最重要。本研究最終還是希望能夠幫助自閉症孩子快樂成長學習,幫助更多受到身心症所苦的廣大患者。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尿路結石痛得哇哇叫 微創手術一次清除

一名75歲楊女士,因在醫院檢查發現腎功能不良後,轉介到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檢查,發現除了腎功能不良之外,兩側腎臟有完整鹿角性結石,因此再轉到泌尿外科做進一步治療;楊女士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經皮腎臟造廔碎石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三天就隨即出院,後續追蹤腎功能,肌酐酸也從原本的2.91mg/dl進步到1.44mg/dl。

腎絞痛為典型症狀 結石愈小症狀愈明顯

根據統計,在台灣20歲以上之成年人,每千人就有95人(9.5%)曾發生一次結石絞痛的機會;依國健局的資料顯示,每年因尿路結石造成的醫療花費大約是4.35億元左右,而結石治療後續衍生的經濟損失更加難以計數,也因此尿路結石是個非常重要且值得重視的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指出,最典型的尿路結石症狀是腎絞痛;此外,有些人以腰痛、腹痛、嘔吐來表現,甚至出現血尿或尿路感染。然而症狀越嚴重並不一定代表結石越大顆,通常越小的結石所引起的症狀非常激烈,相反的,較大的結石則較無症狀出現,因此病人常忽略結石長期阻塞的嚴重性,進而造成需要洗腎的結果。

微創多通道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 腎結石一次拿乾淨

結石的治療除了症狀治療之外,重點是要盡量保護腎臟功能。李高漢醫師解釋,經皮腎臟造廔碎石術主要是針對較大腎臟結石或腎盂結石的標準治療方式,其治療效果優於體外震波碎石手術。隨著時代的進步,經皮腎臟造廔碎石手術的器械及技術也越來越進步,微創的器械的口徑較小,只有0.5-0.7公分,且因手術傷口較小,大幅降低病人的疼痛感,術後恢復快,縮短住院天數,同時減少術後出血的機會,另外配合加壓水柱可讓手術視野清晰,也可做多通道將分散的腎臟結石一次拿乾淨。

不開刀安全取出 軟輸尿管鏡碎石術恢復快

病人如果擔心手術傷口的疼痛,李高漢醫師分享,目前也有最新的單次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配合高功率雷射可用來進行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retrograde intrarenal surgery)治療腎臟結石,其是透過細長軟式輸尿管鏡進入到腎臟內,再使用高功率雷射進行碎石手術;病人手術恢復快,大部分術後隔天就能出院,但是需要自費。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