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學習正確拿筷子 降低慢性病肥胖問題

根據107年調查指出,各縣市尚未開始重視學校午餐時間用筷子的飲食教育時,造成孩子午餐時少用筷子,更常使用湯匙、叉子,但其實拿筷子不僅能幫助孩子發展手掌肌肉和耐力,也有助於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學會正確拿筷子,能讓孩子夾菜省力外,也減少因為用湯匙造成的狼吞虎嚥,降低因吃太快造成慢性病肥胖的問題。

從使用筷子看品格 讓孩子學會用餐禮儀

但現在許多學校,雖會特別教導西餐禮儀如何拿刀叉,卻忽略培養孩子正確拿筷子的重要性,使許多高年級學童仍不太會使用筷子;姚思遠執行長表示,尤其學校午餐時間是最適合培養孩子飲食素養的時間,從一個人會不會使用筷子,就能夠看得出來品格,因此若能多注意到這些用餐禮儀,也代表用餐者具有分享、體貼、觀察他人心情等良好品格。

參考食育內容 檢視孩子飲食素養

但究竟該如何正確拿筷子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曾委託董氏基金會發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飲食教育指導內容及規劃範例」,訂出各年級學童應學會的食育內容,師長可以藉由此表來檢視孩子飲食素養是否達標,另外,也可注意幾點用餐禮儀,有助於增進與他人互動外,也可提升正面印象,培養餐桌上的品格教育。

勿拿筷子敲擊碗盤 養成良好用餐禮儀

首先,得學習正確拿筷子,包括拿筷子時筷尖齊頭,筷子頭部露出手部約1公分長度,且在夾菜時,利用拇指前端輕輕固定在食指第二指關節前方,並僅動上側筷子,在餐桌上,也應避免將筷子含在口中或當成牙籤使用,甚至做出用筷子指別人、敲擊碗盤等不雅舉止;台北國際禮儀協會講師朱立安表示,出外用餐時,也記得對服務的人員表達感謝,並養成端正坐姿,且用餐細嚼慢嚥的習慣,尤其咀嚼時應嘴巴閉起,避免發出過大聲響。

傳授筷子技術給孩子 象徵筷筷相傳

透過學習正確拿筷子的過程,讓學童一方面能了解傳統飲食文化,一方面也能懂得使用筷子的重點與注意事項,有研究就指出,學童使用筷子的穩定性與語文類學習成效呈顯著相關;臺北市大佳國小校長李鍾慧強調,筷字從竹加快,從文化層面來看,也代表環境素材及飲食快樂的概念,透過父母將拿筷子的技術教給孩子,也象徵筷筷相傳,期許孩子能拿得對、吃得開,且人生順遂。

3D腹腔鏡微創手術 切除子宮肌瘤助好孕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約10%患者都因子宮肌瘤生長在子宮內膜腔內,或大於4公分,影響胚胎著床而無法受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內視鏡微創手術主任高惠芬指出,治療上,除了可透過服用藥物、超音波燒除等,也可採以手術切除子宮肌瘤方式,都有助於提高受孕機率。

長8公分子宮肌瘤難受孕 手術切除後順利懷孕

臨床上,一名39歲王小姐,婚後五年來積極求子,卻沒有好消息傳出,近半年來月經量又突然變多且經期紊亂,同時合併腹痛症狀,就醫檢查發現,有一顆8公分子宮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腔,且透過輸卵管攝影檢查,也發現雙側輸卵管有阻塞現象,因此建議採以手術切除治療,經3D導航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後,患者不僅經期症狀改善,三個月後,更成功自然受孕,比與一般患者平均約等待10個月受孕相較,王小姐可說相當幸運。

3D腹腔鏡微創手術 助患者術後恢復快

其實在確診後,王小姐一度擔心術後是否能自然受孕,因此為了解決王小姐疑慮,便建議可採以3D導航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子宮肌瘤,並針對阻塞的雙側輸卵管進行整形手術;高惠芬主任表示,3D導航腹腔鏡微創手術比起一般2D腹腔鏡手術,不僅擁有三維立體影像空間,幫助醫師更精準進行手術,且更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讓患者術後恢復快,也降低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出現類似症狀時 應盡快就醫檢查

包括複雜性子宮或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卵巢腫瘤輸卵管手術、癌症及骨盆重建手術等,都可透過3D導航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高惠芬主任呼籲,罹患子宮肌瘤的女性,多數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一旦出現月經量增加、不正常出血、頻尿卻尿不多、解尿困難等情況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確診介入治療,才能避免影響健康。

轉動脖子發出喀喀聲 美國男子竟中風

脖子好酸,你通常都自己「喬一喬」?小心會出大事!一位28歲美國年輕人,因為肩頸酸痛好幾周,於是大力轉動脖子產生喀喀聲 (crack the neck),造成頸動脈剝離(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竟然中風。紐約倫諾克斯山醫院急診醫師Robert Glatter提醒,並沒有所謂正確的轉脖子方式,患者最好避免做這種動作。

美青年肩頸酸 轉脖子竟然中風

根據《CNN》報導,這名來自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28歲年輕人Josh Hader,由於肩頸酸痛好幾周,於是大力轉動脖子,發出喀喀聲後,他竟然左半身麻痺。他描述當時情況,「我想去廚房找冰敷袋,卻只能朝左45度斜行,不能直線行走。」

他的岳父急忙帶他至當地醫院急診,醫療人員發現他中風了,趕緊幫他注射TPA(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並將他轉送至較大的仁慈醫院(Mercy Hospital),在加護病房待了四天,又繼續在普通病房進行住院治療。

轉脖子頸動脈剝離 中風案例罕見

診治他的仁慈醫院醫師Vance McCollom說明,當患者到院時,他左半邊肢體無力、麻痹,且有複視症狀。血管攝影結果發現,他的頸動脈剝離,造成中風。醫師解釋,應該是患者扭轉脖子時,也連帶扯到了動脈。

《現場科學》報導,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指引,頸動脈剝離常發生在頸部創傷,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因為血栓可能在患部形成,堵塞血管。事實上,扭轉頸部造成中風的機率非常罕見,但日前英國就有一名婦女發生類似慘劇。

轉脖子活動母湯 醫:一次偏一邊

經過近一個多月的復健,Josh Hader已經可以不用拐杖走路,只是他坦承,走久了比較容易累,平衡感也還沒恢復,而且左半身比過去沉重、難控制,而右半邊感覺不到刺痛和冷熱的感覺。此外,右眼視神經受損必須戴眼罩。

然而最困擾Josh Hader的中風後遺症竟然是打嗝,「有時打嗝太過頻繁,幾秒內讓我幾乎無法呼吸。」Vance McCollom醫師解釋,可能是他的患部過於接近腦部的緣故。

紐約倫諾克斯山醫院急診醫師Robert Glatter提醒,並沒有所謂正確的轉脖子方式,患者最好避免這樣做。Vance McCollom則建議,如果要活動脖子,最好是一次偏向一邊。

參考資料:

1. A Man in Oklahoma Cracked His Neck. It Caused a Stroke.

2. Be careful when cracking your neck. A 28-year-old man had a stroke popping his neck.

男大生竟尿出菜渣 原來是克隆氏症惹禍

一名男大生上學時,頻繁拉肚子,起初不以為意,後來竟嚴重到食不下嚥、癱軟臥床、無法上學,體重爆瘦成48公斤,後來膀胱也長出廔管,小便竟尿出菜渣,家人才驚覺不對勁,四處求醫,最後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幸好男大生後來在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和加上使用生物製劑,病情獲得穩定控制,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

發炎性腸道疾病易誤診 提升認知警覺性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和侵犯腸壁的程度,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容易與大腸激躁症混淆,因此常被患者忽略,甚至連第一線內科和家醫科醫師的認知較不足,導致大部分患者就醫一年多後才確診,且確診時小腸往往已經潰爛一大半。

吳登強副院長進一步表示,早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例相當少,但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國內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克隆氏症患者約1278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944人,顯示近幾年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且預估在10至20年之後,全國發炎性腸道疾病病患將高達幾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因此,專科醫師和民眾對疾病的認知和警覺性皆要提高,這是相當重要的。

克隆氏症生物製劑昂貴 盼健保署放寬給付規定

每年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和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共同響應,透過病例分享,幫助更多民眾和病友家屬瞭解疾病和管理疾病,隨著國內發炎性腸道患者增加,也期盼健保署能放寬生物製劑的給付規定,以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

病友在分享時提到,健保針對克隆氏症的生物製劑雖有給付,但健保僅給付54週,病情穩定後即會取消,直到下次病況又惡化才有機會重新申請,不過克隆氏症在自體免疫疾病中屬於病程進展快速的疾病,倘若少了一針,恐怕在未來的治療又會更艱辛,患者通常怕病況急轉直下,只好長期自費施打生物製劑,以維持病況穩定,昂貴的藥費對病友及家屬是一大負擔,期盼健保能發揮保障弱勢的功能,陪伴病友走出難關。

口服藥HOLD不住血糖時 胰島素治療很重要

在人體內要將血糖降低維持在正常值,需要胰臟製造出足量且品質佳的胰島素,當胰島素因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過度靜態的生活步調或是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而作用不佳時,為了應付身體的需求,胰臟就需要不停地製造大量的胰島素,在惡性循環下,血糖愈高,最後口服藥物也無法控制血糖時,就必須直接注射胰島素,才能中止這一惡性循環。衛福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廖英理醫師說明,很多人以為胰島素傷腎,其實血糖血壓沒控制好,腎才會壞掉,胰島素是天然的東西,比服用藥物還自然,孕婦小孩都可以用。

6大適應症 須施打胰島素

衛福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廖英理醫師說,臨床上,使用胰島素治療的適應症包括:第1型糖尿病病人、 第2型糖尿病病人合併高血糖急症、第2型糖尿病婦女懷孕時、第 2 型糖尿病人合併肝、腎功能不良者、第2型糖尿病人有嚴重感染症、或接受大手術者,以及第2型糖尿病人服用口服糖尿病藥物後控制不良者。 胰島素治療 助減少糖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許多病患一聽到血糖控制不良,需每日注射胰島素治療時,就感到惶恐驚慌,以為病況嚴重,甚至產生畏懼,轉而選擇逃避,因而常常導致血糖急速惡化,影響健康甚鉅。 廖英理醫師指出,使用胰島素治療,通常馬上感受到的好處是,可以擺脫先前複雜煩人的大量口服降血糖藥物,取而代之的是每日僅一至四次的皮下注射。而隨著血糖的逐漸獲得控制,整體健康狀態也會漸漸好轉;長期而言,可明顯減少糖尿病大、小血管的併發症及心血管疾病之死亡率。

胰島素傷腎? 醫師破解用藥迷思 常見患者施打胰島素後,怕會造成眼睛或腎臟壞掉。廖英理醫師強調,血糖血壓沒控制好,腎才會壞掉,胰島素是天然的東西,即使孕婦小孩都可以使用。利用胰島素注射積極地控制血糖,不但不會傷腎,反而能保護腎臟免於損害;若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須要洗腎,此時不得不利用胰島素注射來降低血糖,所以才會產生「胰島素傷腎」的錯誤印象。

外出方便不受限 胰島素健保已有給付

現在的胰島素注射器就像鋼筆一樣,既美觀又方便,也能減少注射帶來的疼痛不適。很多人不敢自己打針,深怕會穿破內臟器官,廖英理醫師說,針頭已改良成很細只有4mm,且打針是打在皮下層,內臟在肌肉層下面,所以不會打到內臟器官,不用過於擔心。

此外,外出攜帶包內只要帶酒精棉片、胰島素、針頭就可以出門,並不會讓生活受到限制;加上診斷證明書,也可安心出國。最重要的是,目前胰島素有健保給付,不須擔心會增加家裡的負擔。

極度恐懼看牙醫? 全身麻醉牙科治療可幫忙

牙齒治療是一精細的「藝術」,患者必須配合醫師,在治療時保持安靜且維持一定的穩定度,才能讓醫師在良好的條件下完成治療。衛福部金門醫院牙科李忠興主任說,當極端恐懼、焦慮或不合作的患者、全口嚴重齲齒、年齡較小的孩童、身心障礙者等,無法充分配合看診時,整個牙科治療的品質、效率及安全性都會大打折扣,這時非但醫師無法做好治療,甚至會對患者造成危險(如刺傷)及日後恐懼接受牙科治療。

特定病人適用全身麻醉下之全口重建

衛福部金門醫院牙科李忠興主任解釋,全身麻醉下之全口重建,即有其必要性,可一次完成全口的齲齒治療,如此不但可以減少多次門診治療所造成的痛苦,也可提高醫療效率。而接受麻醉者,會在手術前進入睡眠狀態,直至手術後甦醒,且不知道手術過程。

李忠興主任建議使用全身麻醉治療的適用對象,是以:病人有嚴重的全身系統性問題,且需要立即的牙科治療;病人有心理的、生理的或心智的障礙,其嚴重足以妨礙適當的口腔評估及治療;極度不合作、恐懼或是焦慮的小孩或青少年,伴隨著廣泛的牙齒治療需求,使用門診治療方法是無法圓滿成功的;病人有廣泛的牙齒治療需求,而且因為急性發炎、解剖結構差異及過敏等情況,使得局部麻醉給藥無效;病人遭受廣泛的口腔顏面及牙齒的外傷,使用全身麻醉治療有保護其心理正常發展的功能。

等待麻醉開始有效 開始進行治療

李忠興主任認為,麻醉全口重建的程序為術前的麻醉評估(事前麻醉醫護人員會親自或經由書面方式與病人、家屬及牙科醫師溝通協調),手術當日麻醉醫師會經由靜脈點滴以及吸入性的麻醉藥物給予麻醉。等病人進入一個類似深度睡眠的無痛、無意識、無記憶、不自主狀態後,再開始進行全身麻醉的插管程序。

全口重建是待麻醉的部份就定位後,隨之進行的牙齒治療(包括牙齒填補、根管治療、拔牙、不鏽鋼牙套、樹脂牙套、空間維持器等,均依患者狀況而定)。手術結束時,再將麻醉藥物關掉,病人會慢慢甦醒過來,並送入恢復室中觀察約一至兩個小時,待病人狀況穩定後,才將病人送回病房繼績觀察或返家。

口腔黏膜慢性發炎 民眾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一名現年50歲女性,沒有菸酒檳榔習慣,已停經,近期來發現口腔黏膜變得較敏感且粗糙,照鏡子後發現,兩頰口黏膜出現白色網狀條紋,前往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就診,主治醫師邱聖富經臨床診斷及切開性切片後確診為口腔扁平苔蘚,經口內膏局部塗抹治療後,症狀已獲得緩解,並定期每3個月於門診追蹤。

口腔扁平苔癬致病原因多 若有疑似症狀應就醫

口腔扁平苔蘚是一種口腔黏膜的慢性發炎,並被認為是和T細胞介導的自體免疫疾病相關,好發於女性(男女比約為1比3~4),發生的比率約為0.5%~2%,而扁平苔蘚也會出現於皮膚、生殖器等部位或是合併發生。出現於皮膚的病灶較容易得到緩解,但若發生於口腔內症狀,常長達數年甚至更長,且較容易復發,口腔內最常出現的位置依次是頰黏膜、舌頭、牙齦。有幾種不同的型態,網狀型、斑狀型、萎縮/糜爛型、丘疹型、潰瘍型、水疱型,韋克漢氏紋為一常見的臨床特徵。

可能的致病的相關因素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肝炎、壓力、焦慮、憂鬱、牙科材料、藥物…等,但直到目前為止,仍不知道確切的致病原因,病人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有些人會有覺得口腔黏膜粗糙或是口乾的不適感,少部分人會覺得疼痛而來求診。

避免不良嗜好 充足睡眠搭配均衡飲食

雖然仍有爭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把口腔扁平苔蘚認定為口腔癌前病變,其惡性轉變率低,約為0.2%~0.5%,但臨床上仍需與其他惡性轉變率轉高的病灶做區分,經臨床醫師診斷後,需定期3~6個月做追蹤,目前較廣為接受的第一線治療用藥為局部塗抹的類固醇藥膏,其他還有一些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邱聖富提醒,當發生上述口腔症狀時,請先到有口腔顎面外科或口腔病理科的醫院,讓醫師做診斷並治療,切勿自行到藥局買藥塗抹或服用,另外平時應注意加強自身免疫力,適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飲食,並戒掉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嗜好,遠離太燙、油炸或辛辣的剌激食物,以期得到更理想的病情控制。

我會不會中風? 醫師:8項自我檢測告訴你

「醫生啊,我最近常頭暈、血壓飆高,而且脖子都硬梆梆緊緊的,是不是血路不順快中風了?」對於中風,一般人都會馬上聯想到眼歪嘴斜、半身不遂、癱瘓臥床,也因此常常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快要中風了;衛福部金門醫院神經內科李怡蓁醫師說明,腦中風是因腦裡面攜帶氧氣及養分的動脈血管被阻塞或是破裂,造成該部位的腦失去功能。

腦中風有前兆 自我檢測是否出現這些症狀

李怡蓁醫師表示,脖子緊繃大多是壓力造成肌肉無法放鬆所引起,並不屬於腦中風的前兆。若突然半邊顏面或是半邊肢體麻木或無力、突然出現理解或說話能力障礙、單眼或兩眼視力模糊、步態不穩、眩暈、失去平衡感或協調能力、不明原因嚴重頭痛等症狀,這些持續症狀的時間約5-10分鐘,且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醫學上定義為暫時性腦缺血。

暫時性腦缺血 10%三個月內會腦中風

李怡蓁醫師說,暫時性腦缺血是一種暫時性,可完全恢復的神經功能失調,可視為腦部血管栓塞的前兆、腦中風的警訊。雖然症狀可完全恢復,但這類的病人約有百分之十會在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因此,對於短暫性腦缺血,不應認為症狀過去就算了,反而應認真看待,積極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八大中風危險因子 符合3項即屬高風險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會不會中風?李怡蓁醫師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檢測出一個人是否快要中風,但可藉由八大中風危險因子來評估中風的可能性。若您有三個項目以上屬於高風險區,建議尋求醫師的建議,積極控制中風危險因子。

*高風險:血壓收縮壓大於140,舒張壓大於90,不知道自己血壓。膽固醇高於240 ,幾乎不運動。有糖尿病、抽菸、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過重。 *中等風險:血壓收縮壓120~139,舒張壓80~89。膽固醇200~239,偶爾高血糖,正在戒菸,不知道有沒有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略重,偶爾運動。 *低風險:血壓收縮壓小於120,舒張壓小於80,膽固醇小於200,沒有糖尿病、抽菸、心律不整、中風家族史,體重正常,時常運動。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