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糖尿病險截肢 高端介入技術讓他保住腿

一名52歲的莊先生,本身有長期糖尿病及尿毒症需規則血液透析,民國103年因危急性糖尿病足造成左足趾壞疽及傷口癒合不良,分別接受下肢血管成形手術後傷口癒合,但左腳血管於五年後再次狹窄,病灶嚴重鈣化;此次臺中榮總先以週邊旋鑽刀頭進行鈣化斑塊移除治療,再加上1個超長RangerSL DCB紫杉醇藥物塗層球囊20公分擴張病灶,術後跛行改善良多,下肢的ABI(ankle brachial index),由術前的0.8上升至1.0,下肢脈動良好。

導管介入治療 避免病足截肢 臺中榮總心血管中心指出,糖尿病性危急週邊血管阻塞疾病造成的糖尿病足,往往因疾病進程迅速,合併細菌感染,很快進展至肢體壞疽而需要截肢的程度。治療這種疾病需要有經驗和能力的團隊來積極處理,除控制感染、控制血糖,還需要有經驗的經導管介入治療醫師開通血管,進行完全再血管化,並維持長期的血管通暢,才能保住肢體,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周邊血管醫療照護團隊 難治病灶成功率達9成 臺中榮總心血管中心使用的高端介入技術,包含正向或逆向導絲通過技術,超長球囊,斑塊移除技術,藥物釋放球囊,藥物釋放支架,來處理糖尿病性危急週邊血管阻塞疾病,這些技術對弱勢患者助益巨大。 此外,針對「糖尿病性危急週邊血管阻塞」這種難治的疾病,臺中榮總心血管中心於106年1月成立全方位照顧團隊,使用尖端的介入技術,對特別艱難的膝下阻塞閉塞病灶目前成功率已可達8-9成,更首創以紅外線體表溫度儀評估治療成效及傷口癒合成效,成績非常優異。

這動作超傷頸! 滑手機恐滑出頸椎病

一名正處哺乳期的吳小姐,因第四、五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椎間盤破裂,導致頸痛、右肩痛、右上臂疼痛不適,但為母則強,強忍疼痛不服用止痛藥物,直到接受頸椎內視鏡微創手術當天症狀即大幅改善,隔天即出院;術後經過短暫恢復期,便能全心照顧嬰兒與恢復輕便家庭勞務及日常生活,追蹤至今恢復良好。

頸椎退化性病變 低頭工作者最常見 臺中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鄒錫凱主任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脊椎椎間盤由年輕時富含水分與彈性的狀態逐漸退化而流失水分,減少緩衝避震的功能。再加上3C產品普及、線上影音串流媒體與手遊休閒活動蔚為風潮,導致人們長期經常性的低頭注視電腦或手機螢幕增加頸椎椎間盤的耗損,進而產生頸椎退化性病變。 臨床觀察經驗發現,頸椎病患多數是長時間低頭工作者,此外,劇烈運動或意外傷害也可能引發椎間盤病變甚至破裂,一般會產生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甚至肌肉萎縮無力或癱瘓等症狀。 藥物、復健治療無效 頸椎內視鏡微創手術可改善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超過40歲以上的人約有30%以上會有頸椎椎間盤病變,而且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增加比例,大部分的人通常經過保守藥物或復健治療症狀會逐漸改善。 鄒錫凱主任指出,若保守治療不見成效,且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神經,則可評估是否使用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或顯微鏡顯微手術,治療壓迫神經導致的疼痛與麻木不適症狀。 微創手術非人人適合 需專業醫師評估診斷 頸椎內視鏡手術僅約二小時,手術過程需全身麻醉,傷口大約0.7公分,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出院返家,恢復期間建議戴頸圈保護一個月並避免劇烈粗重活動與勞務;鄒錫凱主任強調,若椎間盤空間過於狹窄、椎體穩定性不足導致滑脫、骨刺增生過於嚴重、後縱韌帶鈣化或脊髓受壓迫嚴重等狀況,便不適合以頸椎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

跟醜疤痕說掰掰! 用自然孔腹腔鏡做 

一名46歲女性,有長期經血量多及經痛的問題,近日因症狀加劇前往柳營奇美醫院求診,經診斷為子宮體肌腺症,超音波評估子宮大小約14.5公分,婦產科主治醫師何坤達決定為她進行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所有步驟完全經陰道以腹腔鏡手術完成,術後幾乎沒有疼痛感,隔天拔除尿管後自由下床活動,出院後恢復良好,很快回到正常生活。

過敏反應與體質相關 術前應告知過敏藥物

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坤達解釋,「微創」是一種手術方式,利用更小的切口完成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傷口疼痛感低是這項手術的優點,被廣為應用在腹腔鏡手術上。最早是由婦產科醫師發明,一開始只能利用內視鏡診斷,直到1981年才有正式文獻紀錄腹內器官之切除,之後發展便突飛猛進,現今在婦產科領域中,大部分手術都能夠使用腹腔鏡完成。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跟傳統腹腔鏡比較,不僅不會在體表上造成傷口,同時也可減少出血量及疼痛感,能加快術後恢復。

自然孔的意思是指天然形成的孔道,像口腔、膀胱直腸等,自然孔手術是經由打開這些孔道,器械可經由這些孔道進行診斷及手術。在於婦產科領域來說,有一個天然方便之路徑,那就是經由陰道進入腹腔,陰道穹窿打開之後可以直通腹腔,腹腔鏡器械可由此進出施行手術動作。手術完成之後表面看不到任何傷口,此種手術方式維持傳統腹腔鏡的優點,手術視野放大,腹腔沾黏機率低,最大特點是肚皮上完全不會有傷口,因陰道傷口疼痛感低,術後恢復快,所以住院天數短。

過敏反應與體質相關 術前應告知過敏藥物

對於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的優缺點,何坤達醫師說明,當切口小,器械容易碰撞,操作方式跟傳統腹腔鏡不同,手術醫師需要一定程度的學習適應;若有嚴重骨盆腔沾黏之病徵,會增加陰道開口的困難度,手術成功率降低;經陰道手術其感染率為2.4%~7.7%,相較傳統手術1.3%~2.9%稍高,但對於清潔汙染傷口之子宮切除術來說無差別;手術時間雖然較長,但術後恢復時間較傳統腹腔鏡更短。

台灣婦產科大部份的腹腔鏡手術,都在健保給付範圍,基本手術及大部分住院費用都可由健保負擔,但是並非所有手術使用的衛材都有給付,舉凡防沾黏、進階電燒、單一切口使用的腹腔鏡套組等,健保是沒有給付的,手術部分也會依使用衛材不同,有約數千到數萬元不等的自費。何坤達醫師說,經陰道自然孔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完全經由陰道內進行,體表看不到傷口,疼痛感輕微,術後恢復快,能更快回到正常生活或職場崗位,若有手術需求仍需術前評估,且須負擔部分自費衛材項目,建議民眾應與婦產科醫師充分討論,醫病雙方尋求雙贏。

難治型憂鬱症有救了! 重複經顱磁刺激助好轉

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全球超過4%的人為憂鬱症所苦;一旦有憂鬱症狀,不論輕重,都會影響生活品質。 針對憂鬱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民眾,草屯療養院院長簡以嘉表示,過去藥物難治型的憂鬱症,若接受最新核准、非侵入性且安全的憂鬱症生理治療方式—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還是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憂鬱症易復發 3成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重型憂鬱症患者除了明顯的情緒低落、表情愁苦、易流淚外,生活興趣及日常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如以往每日必看的報紙新聞、電視節目以及參與一些社交活動、宗教團聚及休閒活動,此時也變得完全沒有興趣、行為退縮;此外,患者也變得不想說話、動作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做事猶豫不決,同時睡眠也變得不正常,常半夜醒來,再也不能入睡。

草屯療養院呂尚恒醫師指出,憂鬱症也可能一再復發,導致明顯功能減退,因此需要及早治療與預防復發。即使目前已經有許多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仍有約有30%的患者對藥物的治療反應不佳,亦即對兩種或以上的藥物治療沒有明顯療效。

重複經顱磁刺激 有效治療憂鬱症

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 ﹚透過準確定位的磁場,直接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但短暫的磁性脈衝,在人腦的神經線路上引發微量的電流,作用在腦中的特定目標區域,經由改變大腦生理狀態、達到緩解憂鬱症的效果。草屯療養院蔡昀霖醫師表示,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憂鬱症狀獲得改善;重複經顱磁刺激療程需至少2週以上,一週5次,連續4週以上的治療,改善的程度會更理想。惟目前這項治療尚無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治療。

害怕術中麻醉藥過敏? 手術前置作業不可大意

麻醉對於手術的成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有很多民眾擔心,會不會發生麻醉藥過敏,甚至詢問醫師是否可以在手術前先進行藥物過敏測試。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楊承憲醫師表示,大部份藥物過敏並無法事先檢查而預防,所以術前的藥物過敏史是重要參考資料,民眾一定要在手術前製作業與醫師充分溝通,若為高風險病人,就會考慮藥物過敏原鑑定,來選擇比較安全的藥物,或是利用高階的術中監測儀器,有助於及早發現、診斷與治療。

過敏反應與體質相關 術前應告知過敏藥物

過敏是一種不可預期的特異反應,只要接觸到過敏原,就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但是否會發生過敏反應其實跟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楊承憲醫師說明,手術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過敏原,藥物是最常見誘發因素,其中最常見的是抗生素,因為為了預防手術部位感染,大多數手術前都會給予抗生素;反而麻醉藥占的比例不是第一,不過麻醉時會同時使用多種麻醉藥物,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引起過敏。

楊承憲醫師表示,不管是何種藥物引起過敏,在麻醉中發生都會比較難處理,因為難以判斷何種藥物是過敏原,且麻醉下的過敏反應不容易診斷,因為麻醉中通常病人睡著了,或是無法表達;麻醉藥本身也會抑制身體一些功能,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萬一發生「過敏性休克」的嚴重過敏反應,若沒有及時處理,死亡率將會非常高。

高階術中監測儀 協助醫生掌握病人狀況

對於是否需要於術前測試對麻藥有無過敏,楊承憲醫師解釋,因為麻醉藥種類眾多,常規上不會做過敏測試,因為測試也不是很有效,不知道針對哪個麻醉藥去做測試,所以通常用會採取病史詢問的方式。他也提醒民眾,有藥物過敏一定要告知醫生,醫生會查看在手術過程中,有沒有可能使用到此類藥物,若高風險病人,可能才會再安排藥物過敏的測試。

近期有醫院分享,利用高階的術中監測儀,針對術中發生嚴重性休克,可以更早做出診斷,未來也許是一個可以提供麻醉醫師更安全的方式來掌握病人狀況,以減低嚴重性過敏所產生的不良後果,有助於及早發現、診斷與治療。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術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醫病雙方尋求雙贏。

台中榮總啟動臨床試驗 看見巴金森氏症新曙光

巴金森氏症是一項嚴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根治。台中榮總於日前啟動一項由美國FDA及衛福部核准的巴金森氏症治療二期臨床試驗。台中榮總神經內科主任張鳴宏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已經在文獻中被記載超過200年,疾病的症狀依舊,近年來患病人數急速增加,然而治療方法尚待突破,因此積極推動這項新藥臨床試驗,盼為巴金森氏症帶來新曙光。

巴金森氏症多合併失智 人口老化增盛行率

巴金森氏症病患腦部的多巴胺神經系統與海馬迴的神經細胞持續死亡,因此導致肌肉顫抖、僵直、無力,而且很高比例的患者會合併出現失智。由於人口結構老化,巴金森氏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全球患者約為800萬人,台灣目前病患人數約10萬人;根據健保資料顯示,巴金森氏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從2004年的每10萬人口約有85位患者,到2011年增加將近一倍,約150人。

目前臨床上使用左多巴(L-dopa)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缺陷。左多巴在1960年代被發明,是多巴胺的原物料,可以在腦內轉變成多巴胺,暫時緩解運動困難的症狀,但是左多巴無法阻斷腦內多巴胺神經繼續退化,也無法防止病患出現失智症。1997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將深部腦電擊(DBS)應用於巴金森氏症患者。DBS的原理是在腦內植入微電極,用外加電流,調節腦內異常放電的區域(例如視丘下核)使其恢復正常,以減輕運動困難的症狀。上述左多巴藥物或DBS手術,可以暫時減輕症狀的嚴重度,以改善生活上的不便,但是並無法治癒巴金森氏症。

新藥二期臨床試驗 盼成巴金森氏症新希望

針對這項由FDA及衛福部核准的國際新藥二期臨床試驗,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指出,要治療巴金森氏症必須三管齊下,一為抑制神經死亡、二為增加神經新生、三為恢復神經正常活性。如果達成上述三項功能,將可以看到神經不再繼續死亡、受損的腦部組織逐漸修復,並使異常的神經電活性恢復正常。何教授採用最新的治療藥物可以抑制巴金森氏症腦部視丘下核裡異常的神經放電,保護神經並改善認知功能,這些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許多國際學術期刊。

台中榮總張繼森副院長指出,新的藥物療法在廣泛應用於治療病人之前,必須經過非常嚴謹的臨床試驗,台中榮總的醫療團隊將會盡全力使這項臨床試驗順利成功,且臨床前試驗證實不但可以防止神經死亡及腦部發炎症狀、減緩神經退化,甚至可以促進腦部神經新生,補充新的細胞,研究成果不但獲得國際學術媒體關注,也獲得許多國家的專利,醫界引頸期盼試驗成功,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

冀望預防心臟病 基因療法一針見效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長期以來被當作慢性病治療,患者長期吃降血壓、血脂藥控制病情。哈佛醫學院為首的科學家宣布一項計畫,希望3年內施行人體實驗,透過一次性注射的基因療法,減少壞膽固醇基因的表現量,解決心臟病的公衛危機。哈佛醫學院心臟病和遺傳專家Sekar Kathiresan表示,這項療法不僅針對遺傳性心臟病,也希望適用於其他心臟病。

心血管疾病 全球健康殺手

根據《衛報》報導,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是全球最大殺手,2016年共造成1520萬例死亡。這兩種疾病在過去15年中,一直是全球的主要死因。其中約85%是死於心臟病發和中風。

有心臟病風險的患者,通常必須一直服用抗凝血藥物、降血壓和降血脂藥物。研究人員相信,一次性療法可以改變心臟病患者的生活,並減輕醫療系統的照護負擔。Sekar Kathiresan認為,一次性療法可以逆轉心臟病的威脅。

基因療法一勞永逸 降低壞膽固醇

該療法並非針對心臟,而是將矛頭指向肝臟製造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它的功能是將膽固醇由肝臟帶往週邊組織。若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堆積在血管中,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所以又稱為「壞的膽固醇」。

研究發現,每50位非裔美國人,就有1人有基因突變,其參與製造低密度脂蛋白的基因只有一個正常,低密度脂蛋白數量天生比較低。Sekar Kathiresan解釋,這些人不僅健康,且不容易罹患心臟病。因此科學家設法利用基因療法,降低基因表現量,來預防心臟病。

《太陽報》報導,研究人員將基因治療系統CRISPR/Cas9包覆在奈米脂肪小球中,這些脂肪小球會進入肝臟,並釋放出CRISPR/Cas9系統,關閉細胞內的PCSK9基因,進而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表現。在動物實驗中,科學家成功降低PCSK9基因表現,並減少老鼠膽固醇30%-40%表現量,猴子實驗也有類似效果。

基因療法有風險 遺傳高風險族群先行

Sekar Kathiresan預計,將在3年內針對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 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患者進行臨床試驗,患者本身壞膽固醇數值異常超高,通常30幾歲就會有心臟病。如果治療沒有副作用,再推廣至其他心臟病。

不過基因療法存在許多風險,無法確保多少基因會被關閉,甚至關閉其他重要基因,而且這種療法無法暫停,更無法逆轉。倫敦帝國學院心臟藥理學教授Sian Harding指出,如果低密度脂蛋白數量降低太多,恐對身體產生危害。

牛津大學遺傳心臟病學家Martin Farrall強調,會從低密度脂蛋白爆量的患者著手,在逐一試驗。他表示「雖然基因治療引發癌症的風險很小,但還是希望理由充足再進行治療。」,也不知道是否患者,都願意像接種疫苗那樣的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1. One-off injection may drastically reduce heart attack risk.

2. Groundbreaking gene therapy that will beat heart attacks with single injection is in development.

割闌尾與帕森金氏症有關? 研究:風險很小

割闌尾與帕金森氏症有關!一份針對6千2百多萬人的研究顯示,割過闌尾的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0.9%)是正常人(0.3%)的3倍。不過,美國范安德爾研究所(Van Andel Research Institute)神經科學助理教授Viviane Labrie認為,關聯性也可能相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前驅症狀包含腸胃症狀,也可能增加闌尾炎的風險,患者較可能接受闌尾割除術。

帕森金氏症病因 毒性蛋白可能是兇手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帕森金氏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影響患者的運動神經系統,出現手抖、站立不穩等症狀。近年來研究發現,毒性蛋白α-synuclein(突觸核蛋白)在神經細胞內堆積,破壞細胞功能,懷疑是造成帕森金氏症的兇手之一。

過去研究也顯示,毒性蛋白除了出現在腦部,也在闌尾中被發現。2018年《科學轉化醫學》一篇研究曾指出,追蹤160萬瑞典人52年後,年輕時割除闌尾的人,日後罹患帕森金氏症的風險降低19%-25%。

割闌尾後 罹病風險增3

然而,《科學日報》報導,最新一份研究分析六千兩百多萬名美國人,在488,190名割除闌尾的患者中,有4,470,人半年後病發帕森金氏症(0.9%),而剩下6千1百多萬人中,僅177,230人罹病(0 .29%)。研究顯示,割過闌尾的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系教授Gregory Cooper強調,該研究不代表割闌尾會造成帕森金氏症,只是發現有相關性。他推論,可能是割除闌尾後,造成α-synuclein被釋放出來,累積至腦部造成帕森金氏症。

闌尾發炎勿恐慌 闌尾割除術不用怕

美國范安德爾研究所神經科學助理教授Viviane Labrie認為,帕森金氏症有長達20幾年只會出現前驅症狀,反而沒有手抖等典型表現,而這篇研究並沒有太長的後續追蹤。患者起初可能只有便秘等腸胃問題,進而增加闌尾發炎需要被切除的機會。也就是說,很可能只是帕森金氏症患者比較容易闌尾發炎而已。

事實上,割闌尾和帕森金氏症是否有關,學界仍沒有共識。2016年《運動紊亂》研究發現,割闌尾術10年後,帕森金氏症風險確實增加。但2018年同期刊另一研究卻沒有發現關係。針對最新研究與過去結論不一致,2018年《科學轉化醫學》研究作者Labrie認同,最新研究追蹤時間過於短促。

Gregory Cooper則提醒,就算兩者有關係,風險也不到1%,不希望闌尾發炎患者拒絕手術。

參考資料:

1. Another Study Found a Link Betwee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he Appendix. What's Going On?

2. Appendix removal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