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疾病與醫療

腹部脹痛易倦怠 即時驗出白血病

68歲的吳先生近期,因倦怠並伴隨偶有腹部脹痛,到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肝膽胃腸科看診,林慶良醫師詳細查問生活史,平時無抽菸或喝酒習慣,過去也沒有得過慢性B型或C型肝炎,更細部的探查其病史發現,雖沒有發燒或感冒症狀,但覺得胃口些許減低體重略降,同時最明顯的是體力變差!爬沒幾階樓梯便有點喘了!且特別在左側腹部感到頓頓而非尖銳難忍的疼痛,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白血病,後轉診至台大血液腫瘤科。

脾臟腫大 有可能是血液疾病

林慶良主任為吳先生做門診的理學檢查,發現他的眼瞼內側結膜略白,身上並沒有肝硬化的臨床表徵(如黃疸、手掌紅斑、前胸蜘蛛痣等),當天緊急做的血液檢驗發現,肝腎功能正常但血色素僅8.8(正常男性成人應至少13.0),此外,白血球為27,8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5000-10000左右),血小板數為51,0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140,000-400,000左右),顯見血球數量異常,已為中度貧血。

肝膽胃腸科林慶良主任表示,在臨床的醫療領域裡,疾病的症狀常會因人而異,但當某些典型的特徵出現時,能想到的疾病種類就少了些!因此立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明顯脾臟腫大但無肝硬化或肝臟腫大現象。林慶良主任記得學長曾說過:「單純的脾臟腫大,永遠要想到是血液科的疾病」。再將吳先生的血液做抹片檢查,在顯微鏡下的診斷確診為白血病,俗稱血癌,吳先生後來轉診至台大血液腫瘤科,經骨髓穿刺檢查並且進入治療階段。

脾臟是沉默器官 勿輕忽

幾個月後吳先生再次回到門診,雖然頭髮變少了但是精神奕奕!醫師貼心的詢問他,做化療時會不會很不舒服?他笑著回答說還好,林慶良主任呼籲民眾,脾臟是另一個沉默的器官,出現以上症狀時,請勿輕忽須尋求專科醫師,提供您必要的醫療協助。

女鬼門關走一回 竟因嬉鬧玩弄空氣噴槍!

有些家庭或車行業者等為了洗車時方便,會購買攜帶式的清潔用氣體噴槍,但使用不當恐潛藏危機。一名36歲劉姓女子是遊覽車隨車小姐,與司機在清潔車內座位時因為嬉戲,不小心讓高壓氣體噴入口腔內,當下女子立即感到胸痛與喘不過氣,趕緊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就醫;童綜合醫院重症醫學部張宇智醫師指出,空氣噴槍噴出的是高壓高速的氣體,強大的氣體力量若從口腔進入時,會造成口腔黏膜、食道、胸或腹部器官的損傷,所以使用上切勿小心不可嬉鬧。

氣體灌入胸腹部 致氣胸與橫膈膜積氣

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檢查後確認患者口腔黏膜受損,並安排進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患者胸部與腹部都有氣體灌入,導致有氣胸與縱膈腔積氣情形,緊急進行兩側胸管置放,安排住進加護病房,給予施打抗生素等治療方式,避免患者縱膈腔感染,並由重症醫學部專責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張宇智悉心照護下,患者住加護病房三天後即病況良好,再轉住普通病房八天後即康復出院返家休養。

醫提醒使用工具應小心 勿對人體以免生憾事 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表示,清潔用氣體槍是用來清潔車體內部灰塵或髒汙,需有強大的瞬間氣流才能進行,若進入人體內相當危險,尤其氣體會在人體內部亂竄,無論是腔部積氣、器官破裂,或是空氣混入血液中,都有可能瞬間奪命。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呼籲,使用任何工具時都應謹慎,尤其經由高壓產生的氣體、水柱,甚至連空氣槍等都應小心,切勿嬉戲並對著人體任何一個部位射擊,造成的致命後果都是無法預料的,應多加小心以免憾事發生。

自稱女鋼鐵人竟罹癌 切勿輕忽定期篩檢 

一名45歲黃媽媽,平時不菸不酒,每日將家務打理得整然有序,平時有快走運動的習慣,常自豪是「女版鋼鐵人」,直到日前因胸悶赴醫檢查,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心導管手術打通後,又檢查出罹患直腸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黃媽媽過去沒有定期健檢的習慣,安排正子攝影檢查更發現肺部也有腫瘤,提醒民眾更應重視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重視定期檢查重要性 勿發現罹癌才後悔

林敬淳醫師表示,黃媽媽因胸悶前往就診,經檢查確診為冠狀動脈阻塞,接受心導管治療後,自述近半年來大便出血頻繁,經大腸鏡檢查,發現並非痔瘡造成,而是腫瘤導致,且已佔據直腸圓周的一半,同時進ㄧ步檢查更發現連肺部也有癌細胞。

林敬淳醫師指出,近來門診經常會檢查出癌症患者,起初因發現大便有血,進而揪出其他疾病,如另一位80歲伯伯,一開始因咳嗽赴胸腔內科檢查,懷疑是惡性腫瘤作祟,但他卻未回診追蹤,直到數月後發現大便有血再次就醫,確診為大腸癌,趕緊安排追蹤肺部的病灶,才發現也罹患肺腺癌,令伯伯悔不當初。

50歲以上民眾 應定期做大鏡檢查

林敬淳醫師指出,癌症屬於中老年人不可輕忽的疾病,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兩種以上的癌症,除了年紀因素以外、致癌物質增加、職業因素危害等原因,都容易使多種癌症在體內並存。醫師提醒,雖然遺傳、生活習慣不佳等原因,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之ㄧ,不過大多數其實都屬於無家族病史,也無不良嗜好的民眾,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其他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耳鳴原因有這些 醫:耳鳴超過5分要留心

許多人都有耳鳴困擾,看遍耳鼻喉科卻又無法改善,索性放棄治療。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指出,焦慮、偏頭痛、睡眠障礙和更年期,都可能引發持續性耳鳴,可以用非傳統療法改善。台灣耳鳴學會學理事長劉殿禎提醒,若長期耳鳴持續超過5分鐘,可能是疾病警訊,應求助醫師。

耳鳴多為良性 也可能是疾病警訊

賴仁淙表示,持續性單側耳鳴90%以上是良性,但須注意可能為腫瘤,或者是焦慮和憂鬱等精神疾病,不可輕忽。尤其許多人以為耳鳴易使人引發焦慮,但許多研究顯示,長期焦慮症反而會使腦內耳鳴開關「阿控門」受損,造成耳鳴停不下來。只要把焦慮症治療好,耳鳴才能改善。

劉殿禎補充,偏頭痛、睡眠障礙和更年期,也可能引發持續性耳鳴。有些病人抱怨耳鳴讓人睡不著,以為睡眠障障礙是聲音引起的疾病,「其實正好相反,是因為睡不著,才會去聽到聲音。」他進一步指出,現在大部分研究共識認為,耳鳴原因是異質性,每個人的病因都不同,非傳統耳疾約占了30-40%,可以用抗焦慮藥物、正壓呼吸氣等非傳統方法來改善。

短暫耳鳴好困擾 放輕鬆、深呼吸

另外,有些人也會有短暫耳鳴的問題。賴仁淙解釋,短暫性耳鳴有兩原因,其一是耳咽管障礙,包含過敏、感冒、坐飛機等,可以用鼻噴劑改善;也可能是吃宵夜後胃食道逆流,造成耳咽管障礙,可透過抗胃酸逆流的藥物治療;另一種原因是聽力障礙,因為聽不到而過度敏感,只要配戴合適聽覺輔具就能改善。

劉殿禎說,短暫性的耳鳴幾乎和生活壓力、不良習慣有關,調整這些原因都可以減緩症狀,也可以利用聲音療法,聽柔和的聲音,放鬆心情,如果長期都沒有改善,就需要求助耳鼻喉科醫師。

耳鳴超過5分鐘 求助醫師治療

醫師強調,耳鳴持續超過5分鐘就要注意,但至少有15%的人有耳鳴,也就是捷運上10個人至少就有1-2個人有耳鳴,而70歲以上老人更超過30%有耳鳴,耳鳴太普遍反而易輕忽。因此,有持續性耳鳴,對生活產生困擾,尤其是單側、持續性耳鳴,就一定要來檢查。

卵巢癌新一代口服標靶 先測DNA修復癌症基因

易復發且致死率極高的卵巢癌好發於60歲女性,許多40幾歲即罹患卵巢癌的年輕病患,多具BRCA遺傳性基因突變,透過DNA修復癌症基因檢測,從癌細胞找出可治療的相關靶點,即可接受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進行品質佳且更輕鬆的投藥療程,將幾十萬到幾百萬的醫藥支出發揮最大效益,更有機會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使治療有保障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王毓淇醫師表示,在1953年有二位諾貝爾得主科學家華生和克里克提出基因結構,直到2003年開始有人體基因定序,2015年時,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的概念,因而開啟了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且美國也公布只要一千美元就可以定序一個人的基因,讓癌症患者開始透過基因檢測進行更適合病情的個人化治療。

生病治療為時晚可藉基因先算命

「在臨床治療的運用,精準醫療已邁入第五年。」王毓淇主任指出,基因檢測可用在全身,而在婦癌治療,最為人知的就是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由於有乳癌家族史,經由基因檢測發現有乳癌BRCA基因突變,於是她在38歲做了預防性乳房切除,40歲預防性卵巢切除;根據研究,若具有BRCA基因異常,一生有60-70%機率罹患乳癌,40%機率罹患卵巢癌,透過基因算命先預防,不再等生病才治療。

精準醫療將卵巢癌變慢性病

王毓淇主任強調,卵巢癌是很難治的癌症之一,標準治療是手術為主、化療為輔,沒有標靶藥物的選擇,患者治療較辛苦;而從1970年代起卵巢癌整體存活率為37%,縱使經數十年的努力,存活率僅提高至46%,治療後也有約七成一定會復發,治療方式有很大進步空間。由於卵巢癌是沈默殺手,當出現肚子脹、吃不下症狀,有75%患者一檢查已是三、四期,預後不佳,治療後更有近九成會復發,「所以卵巢癌目前是當慢性病治療,透過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可增加存活率,並延後復發時間」。

圖片

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助家屬提早預防

癌症有5~10%是體質性遺傳基因變異的累積,除了BRCA基因變異會導致乳癌與卵巢癌,家族有lynch腫瘤基因變異,也會使罹患卵巢癌機率高達13%,由於醫療越來越進步,王毓淇主任認為,若直系親屬一、二等親有乳癌與卵巢癌,即可抽血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確認,有這些癌症基因突變並已完成生育者,就可考慮預防性治療。

TFDA通過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卵巢癌

PARP抑制劑為近年發展出的新型標靶藥物,可治療DNA修復機制有問題的癌細胞;DNA修復機制中的BRCA1/2 與其餘同源重組修復(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HRR)相關的基因變異,已被證實與PARP抑制劑的治療效果高度相關,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以利用藥。王毓淇主任說明,「去年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已通過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卵巢癌,臨床研究顯示,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患者,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延後13.6個月復發,增加存活率,尤其是針對BRCA基因變異的病人,治療效果特別佳。

DNA修復癌症基因檢測可助卵巢癌個人化治療

臨床上就有位40歲出頭婦人,肚子脹就醫檢查發現卵巢有7、8公分腫瘤,為卵巢癌第三期,基因檢測證實是BRCA2基因陽性,後續接受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治療3個月,目前效果很好;另一位醫生太太罹乳癌,進行基因檢測也發現有BRCA基因變異,於是在今年二月進行預防性卵巢切除。王毓淇主任表示,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DNA修復癌症基因檢測,卵巢癌患者有更多機會可藉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達到個人化治療目標。

自殺徵兆有這些 醫鼓勵民眾通報

「自殺者沒有罪、也沒有錯,站在人權立場,要讓他感覺到生命有出口的機會!」立法院日前二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草案,除規範媒體報導方式,也明定自殺的及時通報機制。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陳俊鶯盼望,自殺通報可以效法「家暴法」精神,不要把自殺當成別人私事,當事者在某些節骨眼過不去時,旁人應該要多協助他們,幫助他們面對生命。

「自殺防治法」草案通過 規範自殺通報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年來,台灣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維持在3700人以上。立法院二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草案,其中針對通報規範,醫事人員、社工、教育人員、警察、消防人員等,發現自殺情事後,應在24小時內通報,且身分應受到保護。

接獲通報後,地方主管機關應立即處理,必要時安排訪視,可請求醫院、學校、警局幫助,被要求者應予以配合。為保護自殺者及其親友的隱私,無故洩漏個資者,恐被處以罰鍰。

自殺有徵兆 醫師教你辨別

陳俊鶯受訪時指出,許多自殺傾向者在行為和情緒上都有蛛絲馬跡,在行為上,有些人會口頭上透露,也可能以開玩笑的方式,民眾聽到時不用太緊張,但也不要忽略;此外,自殺者的日常生活可能會明顯改變,例如突然失眠或嗜睡,食慾改變,突然開始拜訪好朋友,或者外向的人變封閉,甚至有些人會憋在心裡,卻在臉書、部落格寫下負面文字。

至於情緒的改變多是後期徵兆,更不可大意,例如情緒不穩定,忽然暴躁、低落等。另外,過去觀察發現,自殺傾向者有anniversary reaction(周年紀念日反應),有些過去的事情也會誘發自殺念頭,親朋好友應多多關注。

別把自殺當私事 幫助自殺者找出路

陳俊鶯說,立法目的是希望引發民眾關懷自殺,在有法源督促通報的情況下,希望社會可以效法家暴法的精神,「有些人覺得是別人隱私,不好意思通報,其實站在人權立場,不只是自己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有遠離被暴力威脅的恐懼。」

她強調,自殺者也不是故意傷害自己,「只是突然在某個時間點,突然走不下去,或許長遠的時間後,就不樣想了。」自殺者沒有罪、也沒有錯,因此在那節骨眼,站在人權立場,應該要讓他們感覺到生命有出口的機會。

陳俊鶯呼籲,自殺防治不困難,鼓勵民眾注意周遭有自殺風險的人,讓全民成為自殺守門人。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感染C肝要快治 小心會進展為肝硬化

感染C型肝炎病毒後,約八成民眾會演變成慢性C型肝炎,若不積極治療,約25%在20至30年內會進展到肝硬化,加上若有喝酒習慣,更會加速肝硬化形成,一旦造成肝硬化,每年約2至7%恐誘發肝癌;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暨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陳建安指出,約80%C型肝炎者患者不會有症狀,頂多出現疲勞、虛弱、沒胃口、體重減輕等輕微症狀,導致多數患者較不容易發現病症。

新全口服藥 副作用低療程短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慢性肝病與肝硬化在國人十大死因佔有一席之地,其中肝癌則蟬聯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二名,且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是中年人死因的第三名;陳建安醫師表示,在新一代不需要合併干擾素使用的全口服藥物問市後,幾乎所有C型肝炎病人都有機會接受藥物治療,不僅副作用降低,療程短,加上全口服,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

47歲女罹C肝 透過C肝新藥清除病毒 

臨床上,一名47歲罹患C型肝炎的陳小姐,因母親也是C型肝炎患者,且曾因接受過干擾素與雷巴威靈治療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最終因肝硬化過世,讓陳小姐也擔憂干擾素造成的副作用,因此遲遲不敢治療。

直到近年C肝新藥問世,不僅納入健保給付也不再受限肝纖維化程度,讓陳小姐在接受抗病毒藥的治療後,約三個月時間,已完全清除體內C型肝炎病毒,且治療過程未有任何副作用。

干擾素加雷巴威靈 副作用多難普及

C型肝炎病毒突變率很高,目前仍無有效的疫苗來預防感染,過去單獨使用干擾素治療,僅約一成的治癒率,直到後來才發現,干擾素併用口服雷巴威靈等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合成的藥物,能有效提高療效,後續干擾素又被聚乙二醇化成為長效型。

陳建安醫師解釋,干擾素加上雷巴威靈的療法副作用多,不僅會出現類似流感、掉髮、骨髓抑制等症狀,也可能出現憂鬱及雷巴威靈的溶血性貧血等現象,因此此治療方式並未普及。

新全口服藥問世 造福C肝患者

陳建安醫師進一步說明,雖直接作用抗病毒藥在2011年上市後,三合一療法增加一些困難治療基因型的治癒率,但干擾素及雷巴威靈的副作用依舊沒有減少,加上直接作用抗病毒藥價格較高,多顆藥物的服藥複雜也不方便;所幸2014年,新一代不需要合併干擾素使用的全口服藥物正式問市,包括全基因型的C型肝炎、腎功能不佳及部分肝代償不全等的病人都為主要的治療對象。

感染C肝即可治療 不需再等6個月

目前C型肝炎的健保給付條件也已逐步開放,自今年6月起,只要確定感染C型肝炎,不需再等6個月即可治療;陳建安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若為民國55年以後出生且年滿45歲的民眾,可接受提供終生一次的B、C肝篩檢,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治療,透過全口服抗病毒新藥的治療,可望能幫助患者消除C肝。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自體免疫疾病有很多種,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因為患者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組織器官,身體頻頻產生發炎反應。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女性居多;僵直性脊椎炎以男性居多;乾癬性關節炎則男女相當。而發炎情況下的紅、腫、熱、痛,最令病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各種型式的疼痛。

懷孕免疫異常活躍 停藥恐關節變形

女性懷孕時因為胎兒一半基因來自父親,多多少少她們的免疫系統總會對胎兒產生一些排斥反應,這就構成了媽媽的免疫系統能否適當的容忍這位滿心期待卻又有一半不同於自己的上天禮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自身的免疫系統本來就對外來基因會異常活躍,更會擔心這個問題。有些孕媽咪因為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或流產而選擇停藥,卻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病情惡化,導致關節變形、無法下床行動等嚴重後果。

生物製劑新劑型 懷孕與治療兩全其美

自體免疫疾病女性患者懷孕必須謹慎使用包含非類固醇型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等等的治療,否則會對胎兒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而近年來生物製劑大量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經研究人員的努力,更出現了適合懷孕患者的劑型,懷孕和治療終於可以兩全其美。

蔡長祐主任指出,懷孕或要生產時,骨盆腔的發炎如果程度很嚴重,會影響胎兒分娩過程,可能會導致難產,是非常大的潛在危險。所以患者骨盆腔的照護要做好,減少發炎情況,再使用較恰當的生物製劑; 因為已有證據證實,新型藥物幾乎不會穿透胎盤,因此胎兒血中濃度極低,使得胎兒的安全性獲得保障。

蔡主任說,傳統治療藥物對疾病治療要滿6個月沒有效,才能申請健保使用生物製劑,但蔡主任認為,生物製劑能越早期使用越好,在嚴重合併症或關節變形都還沒發生前,就可以開始使用更為理想。

乳汁安全不受藥物影響 育齡女性患者免煩惱

英國醫學期刊也有數據指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哺乳期使用新型生物製劑後,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無需擔心懷孕及嬰兒的健康問題。蔡醫師特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最好能及早治療。而關節痠痛、腫脹可能是早期的病灶,千萬別輕忽,如能持續治療、穩定地用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就不再是問題了。

下級分類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