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失眠

多睡覺、咖啡因 改善失眠慢性疼痛

美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睡眠不足時,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想舒緩這類慢性疼痛,就要多睡覺。當長時間睡不好,又想短時間改善疼痛,那就乾脆喝咖啡,運用咖啡因的力量保持清醒,這樣也能發揮止痛作用,而這兩種方式所產生的止痛效果,都比止痛藥好。

多睡覺 舒緩慢性疼痛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結果發現,多睡覺,有助舒緩慢性疼痛,若想短時間止痛,也可以使用咖啡因或其他藥物,當心智保持清醒,疼痛也會大為減輕。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7年5月所出版的〈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

提神物質 有助降低疼痛敏感性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疼痛生理學家艾斑‧拉特雷莫利埃與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睡眠生理學家蔻伊‧亞歷珊卓進行實驗,測量急、慢性失眠對疼痛所產生的影響,並將咖啡因、俗稱「聰明藥」的「莫待芬寧」(Modafinil)等提神成分與「布洛芬」(Ibuprofen)、嗎啡等止痛藥做比較。結果發現,上述提神物質似乎可以降低老鼠疼痛敏感性,進而達到舒緩疼痛效果。

長時間睡不好 對疼痛更敏感 亞歷珊卓表示,研究顯示,就算是健康老鼠,只要連續五天睡不好、睡眠不足,且程度達中度以上,疼痛敏感性也會大為提升,像布洛芬等止痛藥,無法抑制睡眠剝奪所造成的高敏感性疼痛,針對失眠引起的疼痛高敏感性問題,連嗎啡也失去效果。

研究觀察顯示,當患者使用止痛藥,可能因失眠,導致止痛藥失效,結果藥物劑量就越加越重,藥物副作用風險也就跟著攀升。但若使用咖啡因、莫待芬寧等提神物質,便能有效改善急、慢性失眠所引起的高敏感疼痛症狀,有趣的是,若是睡眠狀況正常的老鼠,這兩種成分便無法發揮止痛效果。

想止痛 就要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研究作者認為,慢性疼痛患者想止痛,重點不是只有吃止痛藥,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或服用一些助眠劑,也是有幫助,晚上睡得好,白天搭配一些提神物質,或許就能打破疼痛、失眠惡性循環,疼痛現象就可能獲得改善。

女比男易失眠 這兩族群更高居失眠冠亞軍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主辦,委由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執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1.3%,大約每10位民眾就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其中家庭主婦、退休人員出現慢性失眠的比率更高居一、二名。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胸腔科主任陳濘宏指出,慢性失眠症狀包括「30分鐘無法入睡」、「半夜醒來不易再入睡」與「比預定的時間早醒」,若發生頻率為一星期3次以上,超過3個月,就屬於慢性失眠。

家庭主婦、退休人員 慢性失眠比率較高 在這項「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一個10年的橫斷性重複調查」數據中,家庭主婦中,慢性失眠者的比率占22.3%,退休人員的比率為18.5%。分占一、二名。

研究分析顯示,慢性失眠所有人平均發生率為11.3%,而60-69歲慢性失眠比率為22.7%,50-59歲慢性失眠比率則占16.7%,這代表年長者的失眠比率較高。

荷爾蒙變化、生涯改變 都可能影響睡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吳家碩臨床心理師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女性失眠比率高於男性,可能與生理期、更年期、懷孕等荷爾蒙變化有關,或者也和帶小孩、家管身分有關。

吳家碩心理師分析,家庭主婦、退休人員有個共通性,作息可能較不固定,加上女性可能因結婚、懷孕、生小孩而成為家庭主婦,或者退休人員面臨生涯改變,這些都可能造成壓力,影響睡眠。此外,更年期女性中,更有約62.4%的人表示,更年期症狀的確會影響睡眠。

運動、作息穩定、少用3C有助睡眠 必要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吳家碩心理師建議,民眾睡前30分鐘盡量不要使用手機、3C電子產品,作息也要盡量維持穩定、規律運動,以提升睡眠品質。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庚醫院北院區發言人李學禹醫師也建議,民眾若有睡眠問題,感覺自己睡不好,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尋求專業諮詢。

失眠、淺眠 按壓兩穴位助好眠

翻來覆去睡不著、半夜容易醒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可不少!中醫師建議,白天按壓「耳神門穴」、睡前按壓「太衝穴」,有助達到助眠的功效,能夠一覺到天亮。

陰陽之氣變化影響睡眠

俗話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虞凱強指出,在中醫觀點看來,體內陰陽之氣變化主導睡眠的機制,白天人體陽氣由身體內部往外發出,展開一整天活動的開始;而入夜後是陽氣潛藏於身體的內部,到達最頂盛之時應上床就寢。

睡前別看3C、激烈運動

虞凱強醫師表示,以往老年人容易有睡眠障礙問題,但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常見如睡前看恐怖片、打電玩、準備考試、激烈運動、看電腦等,都是干擾睡眠的因素,建議睡前以靜態活動為主。

兩穴位可助眠

不少人有失眠、淺眠的困擾,虞凱強醫師建議,可透過穴位按摩幫助入眠,白天時可多按壓耳神門穴(外耳道三角窩的凹陷處);入夜後,可按壓太衝穴位(腳趾第一、二趾間的凹陷處),幫助身體安神定志。

胃口差易怒又失眠 可能是憂鬱症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常常忙到三餐不定時,過餐又沒食慾,導致情緒起伏大,容易為了小事就動怒,明明累了一整天,但夜晚又睡不著。醫師提醒,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一日復一日,不只身體疲累,心理壓力也大,長期可能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常見徵兆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耀東指出,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家庭、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壓力,若不能紓緩而持續累積,就會影響身心功能。包括造成心情低落,易怒或緊張焦慮,胃口變差,躺在床上難以入睡,工作出錯次數增加,與周遭的人衝突也增加等各種情形,很有可能是憂鬱症。

不治療 嚴重恐輕生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資料顯示,104年全國自殺通報有2萬9914案。李耀東醫師表示,現代人心理壓力大,但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的比例,卻不到1成;大部分的人多採用消極方式,如多休息、多運動,甚至忽視,久而久之罹患憂鬱症,最終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多關懷身邊親友

李耀東醫師建議,應多注意、多關懷身邊親友的狀態,並即時溝通瞭解,或透過心理支持或專業人員的協談,學會正向轉念,才能打破心理壓力,改變低落、憂鬱的心情,化悲觀為樂觀。

抓寶人潮太多 搞得恐慌症、失眠發作?

自從寶可夢遊戲登入台灣,全台各地掀起一陣抓寶熱,但熱門景點抓寶人潮過多,卻對當地居民產生很大困擾,有民眾甚至煩到求助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抓寶人潮太多 恐慌症發作 一名年約三十歲女性患有恐慌症,只要一接觸人群、到人多的地方,恐慌症就容易發作,常感覺喘不過氣來,這名女性後來就搬到比較安靜的地方,沒想到寶可夢熱潮帶來大量人潮,這位恐慌症患者不只恐慌症發作更頻繁,晚上也被抓寶人潮吵到睡不著,只好求助身心科醫師。

接觸遊戲 增加交流與話題、減少厭惡情緒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指出,最近門診中,被抓寶人潮吵到失眠、求診的患者人數增加不少,像上述這名女性患者就是典型例子。對於這類恐慌症患者,服用一點抗焦慮藥物會有點幫助。此時也會鼓勵患者玩一下寶可夢,這可做為與朋友交流、互動的話題,患者也比較不會討厭這遊戲,面對抓寶人潮,可以減少一點厭惡情緒。

還有一些族群正好相反,抓寶抓到廢寢忘食、影響睡眠與生活作息。袁瑋醫師表示,有些人因為憂鬱、焦慮,為了轉移、掩蓋憂鬱、焦慮情緒而投身抓寶遊戲,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要找到背後潛藏憂鬱、焦慮因子,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小孩迷抓寶 爸媽別急著禁止! 如果是小孩抓寶抓到不念書、睡眠不足,家長該怎麼辦?袁瑋醫師認為,家長強制小孩關手機,並非最好的方法,不妨利用這機會,多了解小孩沉迷抓寶的真正動機。許多青少年玩抓寶是為了尋求同儕肯定,讓自己更有自信。此時家長應該多了解小孩為何喜歡抓寶,透過討論遊戲,建立親密、互信基礎,當發現小孩有沉迷跡象,就要盡快找時間與小孩談一談,或轉移焦點進行孩子有興趣的其他活動,以免情況漸趨嚴重、影響生活。

失眠苦 國人年吞3億安眠藥

根據食藥署統計我國每年安眠藥的使用量,發現103年國人服用約3億3900萬粒安眠藥,此數量足以舖滿一座雪山隧道的長度,其中又以佐沛眠 (Zolpidem)使用量為1億3千7百零9萬粒居首位。

幻想、幻聽、躁鬱 睡眠品質差

實證瞭解失眠病患的成因與鑑別診斷,可見慢性精神病患,長期多量使用安眠藥物的狀況是臨床上可以改善的,精神病患者常因幻覺、幻想、幻聽、躁鬱等症狀造成其睡眠品質不佳,醫院多會給予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切記服藥時避免與酒精混合,否則會損傷腦部,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屬第4級藥品 需處方才可購買

使用鎮靜安眠藥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依賴容易忽略身體對安眠藥的耐受性,而對藥物產生生理、心理上依賴或成癮等問題,安眠藥屬第4級別管制藥品,需由醫師處方才可購買,目前已無法在藥局自行購買,民眾如有失眠症狀,應迅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開立安眠藥,若有安眠藥使用上疑慮,應詳細詢問醫師,不可自行增減用藥。

咖啡、茶 亢奮利尿難入睡

失眠可分為短暫性、短期性和慢期失眠,短暫性及短期性失眠可能是因工作壓力大、思緒紊亂導致,一般來說,慢期失眠的原因較難發現,若有失眠問題,應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或茶,咖啡因會使精神亢奮,且因利尿較難以入睡,若睡眠期反反覆覆,可以喝杯熱牛奶,讀本書,不強迫入睡,等到有睡意時再睡。(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長期便秘、失眠 小心產前就憂鬱!

每次產檢,婦產科診所院長林育弘醫師一定不厭其煩地詢問孕媽咪有沒有胎動、便秘、失眠?這是因為長期便秘、失眠,就會導致產後憂鬱症,更容易罹患產前憂鬱症。今年6月有位產婦因胎兒窘迫而緊急開刀,雖順利產下男嬰。但媽咪擔心嬰兒情況而內疚,而且「吃全餐」與產前期望大不同,加上產後荷爾蒙改變;隔天,坐立難安、失眠、體重減輕,泌乳少。在老公和家人的瞭解與支持之下,即便哺乳餵母乳也配合安眠藥、軟便藥等藥物。經過2個月追蹤,母子均安。後來返診,還送林育弘醫師她釣的魚。

產後憂鬱是自殺高危險群

7月份衛生福利部公布十大死因,而大家似乎忽略了女性自殺死亡率為1249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0.6人(比孕婦死亡率還高),為女性第12名死因。其中產後憂鬱症,為自殺的高危險群,且產後憂鬱者常會帶著孩子一起自殺,為國內女性自殺不可忽視的原因。

治療需要丈夫的扶持

產後憂鬱症佔產後媽咪的10%,多在產後3天內發生。典型的症狀是情緒激動、哭泣、失眠、反應遲鈍、疲憊不堪、有強烈的罪惡感及擔心無法照顧好寶寶、無法集中精神處理日常事務、嚴重者甚至有自殺念頭。在治療方面需要家人(丈夫)的扶持,並勸媽咪應暫時放下照顧寶寶的重大責任,多與其他產婦接觸、談話、討論、分享。必要時,尋求精神科醫師諮詢與治療。

避免給予刺激與壓力

當老公的人,在老婆產後應多點關心。產後媽咪真的會「憂鬱」跟「情緒低落」。所以,老公要早點發現,多點關心,越快接受治療,就早點恢復。此外,提醒身邊的朋友、家人、長輩,對產後媽咪在「言語或行為上」,應該盡量避免過多的「刺激與壓力」。像是長輩老愛說,母奶怎這麼少,我ㄟ金孫會餓死;當朋友來探視時,開玩笑說,妳怎麼生完小孩,還是這麼胖。不管是玩笑的一句話或無心舉動,都會不自覺傷害到產後媽咪。

及早發現避免悲劇發生

應讓產後媽咪多休息、多鼓勵,多陪伴,多運動,好好補充營養,改變環境。不要認為老婆生完後,總是皺眉頭、不快樂這是正常的。如果能提早發現產後情緒低落了,就不會有令人遺憾旳悲劇發生了。(文章來源:林育弘醫師)

服錯安眠藥種類 小心失眠反加劇

許多人都有失眠問題,這時可能會藉助安眠藥,希望能一夜好眠,但其實服用安眠藥得多注意,因為安眠藥有不同類型,加上藥效也不一,因此必須了解自己失眠的嚴重性,再選擇正確的安眠藥,才不會傷身;鄭文婷藥師指出,許多人雖按時服用安眠藥,卻仍頻頻失眠,毫無效果,就可能是吃錯種類所導致。

老人家服錯安眠藥 失眠更嚴重

曾經有老人家多次赴醫院拿安眠藥,但不知道安眠藥有分種類,全部都在睡前服用,沒想到反使症狀更為加劇;鄭文婷藥師提醒,若萬一誤服到長效型安眠藥,不但會使晚上更容易失眠,隔天也會精神昏沉,萬一影響爬樓梯等日常生活,不慎摔傷跌倒,得不償失。

安眠藥不同藥效 對症下藥才能舒緩

鄭文婷藥師進一步說明,安眠藥通常分成長、中、短三種類型,短效型安眠藥藥效較快,且副作用小,適合入睡較困難者;至於長效型安眠藥,雖藥效強,能使失眠者維持足夠的睡眠時間,但隔天容易有嗜睡等副作用出現,因此服用任何安眠藥前都應由醫師或藥師審慎評估。

失眠服藥仍無效 應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

民眾赴醫院拿安眠藥時,應清楚交代自己的失眠症狀,且和藥師確認服用時間;鄭文婷藥師提醒,若不確定自己服用的安眠藥屬於哪種類型,建議可帶著藥物至藥局詢問清楚,若症狀仍無法好轉,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症狀加劇,影響日常生活運作。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