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體檢須知

秦金生心肌梗塞猝逝 5大高危險群快檢查

近日天氣時暖時冷。氣象局預報指出,入冬以來,第一波強烈冷氣團即將來襲,周五全台天氣轉為濕冷,北部可能出現12度以下低溫。醫師指出,天氣溫度變化劇烈,容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而猝死,建議有心絞痛的患者,及早就醫檢查並治療。

天氣驟變 常有猝死

日前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爬山時突然心肌梗塞,緊急送往醫院急救仍告不治,享壽70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周伯翰表示,每當天氣驟變,新聞報導上常有名人因胸痛、心絞痛住院,嚴重甚至出現猝死情況,引起民眾關注。

心絞痛的疼痛感 可能出現在胸部、肩頸

周伯翰醫師說明,心臟疾病問題中,以心臟血管狹窄、完全堵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可怕,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因心臟肌肉缺氧所造成的胸部悶痛。多數患者的胸部會出現短暫陣發性的疼痛或壓迫感,也可能出現在肩頸、喉嚨等部位。

5大心肌梗塞高危險群注意!

周伯翰醫師強調,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以及肥胖、心肌梗塞家族病史者等,都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議若有胸部悶痛、心絞痛等情況,應及早就醫檢查並治療。

肺癌是女性癌症頭號殺手 50歲後都要做檢查

不少人以為抽菸才會得肺癌,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與空污大有關係。世界衛生組織更將空氣污染列為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引發肺癌風險更勝二手菸。醫師強調,半數肺癌患者是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建議5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接受胸部電腦斷層篩檢。

肺癌連續30年居女性癌症首位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為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有將近9000人死於肺癌,40年來肺癌死亡率增加近12倍之多,更連續30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平均每44.7分鐘就有1人罹患。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指出,肺癌是國人最重要的癌症死因,其中半數患者是沒有抽菸習慣的女性。

胸部電腦斷層篩檢降風險

李章銘主任說明,根據美國針對肺癌高風險研究結果發現,年紀大、有抽菸習慣為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可減少肺癌高風險族群,因肺癌產生的死亡率。

女性50歲後應檢查

哪些人需要接受電腦斷層篩檢呢?李章銘主任強調,女性肺癌盛行率較高,建議女性過了50歲後,無論有無抽菸習慣,都應接受胸部電腦斷層篩檢;而男性若有抽菸及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進入中年以後,最好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糟糕!作放射檢查後才知懷孕 胎兒會受傷害嗎?

婦產科門診常看到孕婦於懷孕初期不小心作了X光檢查或電腦斷層檢查,因憂心胎兒受到輻射線傷害而要求進行人工流產,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鄭進和醫師表示,取決於輻射劑量及胚胎發育階段時期有關。

10日法則不必擔心

輻射線必須超過安全劑量才會導致胚胎或胎兒的死亡、流產、畸形、神經系統病變以及胎兒生長遲滯等。妊娠1~14天為早期胚胎著床前或器官發育期前,此時期胚胎較不會受到游離輻射線傷害。早期胚胎發育時期是屬於「全或無」傷害現象,此階段若受到高劑量輻射線影響可能造成胚胎死亡,但如果胎兒沒死亡且繼續發育下去,先天異常發生率與正常胚胎是一樣的。因此,鄭進和醫師建議遵循10日法則,在月經開始第一天算起,10天之內所做的X光檢查,不必擔心。

受孕後22天輻射線最敏感期

鄭進和醫師進一步說明,胚胎發育受到輻射線傷害最敏感時期為妊娠受孕後22天,此時輻射劑量需高於200毫格雷才有可能造成胚胎先天性異常的發生。造成胎兒生長遲滯,輻射劑量須高於250~400毫格雷。

懷孕晚期影響就很低

至於準媽媽所擔心的胎兒心智發育遲緩以及嚴重小腦症,其最易受輻射傷害通常發生時間是在胎兒發育8~15週,其次是16週以後。懷孕越到晚期(16~25週後)發生的影響就很低了。

照X光不會造成胎兒輻射傷害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懷孕婦女接受診斷性放射性檢查作了下述建議:婦女於懷孕期不小心曝露於輻射線,醫師應該詳細給予諮詢建議使其安心,沒有一個單一的診斷性輻射線檢查會造成胎兒輻射傷害,尤其是輻射線檢查劑量在安全劑量以下。鄭進和醫師表示,雖然輻射劑量都是在安全劑量閾值之下,但是否做這些X光檢查以及檢查後對胎兒的影響都應好好與主治醫師討論。

穿上鉛衣防護不用擔心

當有醫學正當性必要做X光檢查時,會採用鉛衣作為防護,懷孕婦女不應該因為擔心輻射線檢查會造成胎兒傷害而拒絕接受必要的診斷性輻射性檢查。基於「輻射防護觀念」,能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檢查應盡量避免,以降低受輻射曝露的劑量。如果有替代檢查方式,醫師都會優先考量沒有輻射性傷害的檢查。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推出

醫院管理局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到私家診所求診,讓他們及早接受檢查和治療。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凡病情穩定、能在家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適合在日間醫療設施接受檢查的病人均可參加計劃。

醫管局下月起按病人登記輪候的日期和臨床情況決定優先次序,分批發出邀請信,病人無需申請。在2016/17至2017/18年度預計邀請8,000名病人參加。

病人可從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挑選醫生。如有需要,醫生會為病人切除瘜肉或部分組織化驗,並安排跟進。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不需要切除瘜肉的資助額為6,800元,需要切除瘜肉的資助額為7,500元,病人只需支付1,000至2,000元。

 

童打針腫好幾天 檢查發現罹患血友病

一位媽媽發現小孩經常在施打疫苗之後,施打的部位會腫起來,需要好幾天才會消失,就醫後被診斷為輕度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種先天疾病,因血液中缺乏某種凝血因子,主要發生於男性,目前醫療技術無法治癒,必須終生依靠藥物治療。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統計,6歲以下小孩與65歲以上老人前10大用藥(依藥理作用分類)的總金額排行,小孩用藥前3名分別為:罕見疾病用藥(2.0億點)、免疫球蛋白製劑(1.7億點)、血友病用藥(1.4億點),詳附表2。老人用藥前3名分別為:降血脂用藥(31.6億點)、抗腫瘤用藥(24.5億點)、抗血栓用藥(24.1億點)。

血友病發生的機率約為1/500~1/10000,雖然發生的機率非常少,卻影響了病患的生活作息,凝血功能的減少,造成兒童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關節自發性出血的情形,因此,當被診斷為血友病之後,奔跑、打鬧等每一個孩童都愛做的事,都變得很危險。

血友病患可分為3個階段,輕度血友病患者,只在外科手術、拔牙或嚴重外傷後出血不止,關節出血較少,中度血友病患者出血常由小傷口導致,重度血友病患者出血原因常在不明情況下發生。

隨著年紀增長,關節病變帶來的疼痛與不便,嚴重困擾著每一個血友病成年人,以往因為昂貴的凝血因子使他們無法接受適當的治療,導致嚴重的關節變形與疼痛,現在可藉由預防注射來阻止出血,反覆發炎亦可以藉由口服或局部注射類固醇來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巨大腹圍 檢查驚現39公分卵巢瘤

一位39歲體型肥胖女性,近幾個月體重持續增加,腹部也越來越大,自認是肥胖不以為意,家人建議至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患者BMI=50.12,有肥胖、高血壓、甲狀腺腫大及巨大腹圍,婦產科檢查則發現腹部有一39X29公分巨大腫瘤,術中從卵巢瘤中引流出2萬3千1百C.C.的深色液體,術後患者體重由134.8公斤減為107公斤。

腫瘤佔滿骨盆腔會壓迫 產生頻尿、便祕

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不易發現,卵巢良性腫瘤通常發展緩慢,且早期腫瘤較小也多無症狀,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10公分以上時,才常感腹脹或腹痛及腹部腫塊,假若腫瘤大到佔滿骨盆腔及腹腔時即會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

在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月經不規則的女性,約有30%會發生良性卵巢瘤,相對的,有良性卵巢瘤的女性,則有50%會導致月經不順的症狀,此外,良性卵巢瘤通常發生於停經前的婦女,一般而言若據有以下的危險因子之一者,較容易產生:

1.肥胖者

2.初經年齡較早者

3.不孕症患者

4.有家族史者。

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的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2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類的手術,基本上是依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切除術為主。

總之,絕大多數的卵巢瘤都沒症狀,因此患者常不自知,預防上,只能接受婦科例行性的檢查,所以建議女性朋友半年應接受超音波檢查,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者,以早期發現子宮及卵巢等腫瘤,並即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大腸鏡檢查防癌 有些人沒效?

大腸鏡檢查可以盡早發現大腸癌症病灶,醫療人員也可以盡速移除病灶,避免癌症病變持續惡化,因此很多人認為,大腸鏡檢查是防治大腸直腸癌重要一環。不過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大腸鏡檢查對於75歲以上年長者,防癌效果很有限。

75歲以上族群 大腸鏡癌篩效果較差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針對一百三十多萬名70到79歲患者進行研究,經過8年追蹤發現,70歲到79歲族群做大腸鏡檢查,大腸癌風險只從不到3%降到2%,若是75歲以上年長者,大腸鏡防癌效果更差,不是只有一點點差別,就是根本沒效果。

年齡 並非唯一評估標準 不過,美國癌症醫學會副理事長羅伯特․史密斯接受外電訪問時指出,這項研究報告可能讓人誤以為只要超過75歲,就不需要再做大腸鏡檢查。事實上,一個人是否需要做大腸癌檢查,年齡不應該是唯一評斷標準,還應該納入整體健康狀況、預期壽命等指標,這樣會比較精準。

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助理艾沙比爾‧加西亞-艾爾班尼斯與其他研究作者表示,進行大腸鏡檢查之前,需要先清腸,且大多需要事先使用鎮定劑,大腸鏡檢查算是侵入性檢查,檢查期間,可能引起腸穿孔等風險。不過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大腸鏡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微乎其微。

另有其他篩檢方式可搭配 研究作者表示,患者、醫師與政策制定者在決定是否以大腸鏡做為癌症篩檢工具時,也許應該思考一下這項研究成果,特別是對於75歲以上族群,更要謹慎。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內科醫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大腸癌篩檢工具除了大腸鏡檢查,也包括糞便潛血檢查、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等。史密斯認為,這些檢查都屬於非侵入性檢查,準確率也都很不錯。未來還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了解到底哪種檢查方式對年長者最有利。

大腸鏡檢查水喝太少 急性膽囊炎發作

一般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前都需要吃瀉藥、清腸,大腸鏡檢查會比較順利。一名年約五十多歲男性接受健檢大腸鏡檢查時,由於大量腹瀉,加上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導致身體脫水,這名男性原本就有膽結石病史,大腸鏡檢查後,身體一脫水,第二天馬上引發急性膽囊炎,立刻急診、接受進一步治療。

身體脫水 容易引發急性膽囊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外科教授陳瑞杰表示,健檢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民眾需要服用瀉藥,身體大量腹瀉時,水分也會快速流失,此時就容易脫水,膽結石患者若脫水,膽囊發炎機率就大為增加。同樣的,在夏天、天氣炎熱時,民眾運動、大量流汗,若沒有補充水分,便可能產生急性膽囊炎。

大腸鏡檢查前 半天內需喝水2000cc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症外傷外科黃宏昌主任建議,民眾若要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前半天內最好補充2000cc水分、分次飲用,身體排除腸胃道廢物需要充足水分,就好像馬桶沖水需要大量的水一樣,因此補充足夠水分不只可以幫助排除腸胃道廢棄物,也能避免身體脫水。

黃宏昌主任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感覺口渴、小便顏色變深、皮膚變得乾乾的,可能代表身體脫水,此時就要記得補充水分。

吃太油易膽囊發炎 跟胃痛傻傻分不清 除了水分補充不夠,肥胖、飲食過於油膩、大量喝酒,都容易造成膽結石。黃宏昌主任分析,台灣民眾膽結石比率約一到三成,膽結石患者若吃大量油脂,也可能引發急性膽囊炎。很多患者會將急性膽囊炎當成胃痛,胃痛、膽囊出問題時,疼痛感覺多發生於腹部中間,導致民眾搞不太清楚;胃痛多發生於飯前,飯後若出現肚子悶悶、不舒服感覺,可能就是膽所造成,民眾若有疑慮,最好到醫院接受詳細診斷、檢查。

單孔腹腔鏡手術 開一孔、住一日 傳統治療急性膽囊炎為開腹手術,後來演變成腹腔鏡手術,但還是需要在腹部開四孔。黃宏昌主任表示,對於急性膽囊炎,目前已經可以使用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並達到「開一孔、住院一日」目標,以往手術治療恢復至少需要兩星期,後來縮短為七天,現在可能只要住院一天即可出院休養,每天換藥時間也不超過一分鐘,外觀幾乎沒有疤痕。不過要注意的是,患者如果已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或血壓過低,便暫時無法接受手術。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