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體檢須知

他肛門傷口化膿 竟檢查出糖尿病

即將迎來炎熱夏日,隨著氣溫一路飆高,民眾習慣來杯清涼的飲料消暑解渴,但卻鮮少認知飲料裡的「糖」,不論是蔗糖或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會導致肥胖以及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一名61歲男性,平時很喜歡喝含糖飲料,因肛門附近傷口化膿,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醣化血色素高達11.3 %。

胰島素救援療法 控糖且提升胰臟功能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聖德醫師建議該其接受胰島素治療1至2個月,使得胰臟功能提升,往後用藥也比較有效。該患者接受建議,在施打胰島素一個半月後,就無需施打,只留下原本簡單早晚一顆單方的藥,血糖也控制良好。黃聖德醫師表示,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救援療法」,讓患者在初期施打胰島素,短期內控制住血糖,還能有效提升胰臟功能。

遠離糖尿病 撇除舊迷思

黃聖德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便是越早將血糖控制,就會遺留給身體越好的體質,減少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另外,民眾對於胰島素有「傷腎、很痛、罪惡、上癮」四種迷思,黃聖德醫師解釋,高血糖才是傷腎元兇,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保護腎臟,而且打胰島素是注射在皮下,針管也有改良,疼痛感也隨之降低。

當民眾發現罹患糖尿病時,及早前往醫院診斷,使用胰島素,將有助於快速使得血糖達到標準,而不傷身體,往往也可以爭取更多「遺贈效應」的時間與好處。

確保勞工健康 職業病特殊檢查報你知

特殊健康檢查 防止勞工職業傷害上身

通常一般事業單位,因內部職業安全衛生人員與勞動檢查員的稽查壓力,加上員工健康檢查與勞工保險局補助,較能落實員工的特殊健康檢查,但投保在職業工會無一定雇主從業人員,不但少了員工健康檢查的福利,也不太了解可免費接受特別危害健康檢查的權利,常會衍生員工職業病問題。

泥水工職業傷病診治 占41.9%有噪音聽力損失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設立的成大醫院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提供南台灣勞工辦理職業傷病診治服務,106年與台南市泥水工會合作,其中發現86位泥水工會的會員中,占3.5%為塵肺症、41.9%有噪音型聽力損失,屬於健康管理等級第四級,原因全和工作有關係。

泥水工健康危害 以粉塵與噪音為主

根據勞動部105年統計,共48,777人的全國事業單位員工,粉塵作業健康檢查中,僅約0.039%屬於第四級管理,114,726人接受噪音作業健康檢查,占2.0%屬於第四級管理,顯示粉塵與噪音已嚴重危害泥水工的健康;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陳柏磊醫師指出,依法規定雇主對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的在職勞工,必須每年給予健康檢查,並了解過去一年是否因工作導致健康受損,若員工符合受檢資格,就能經勞工保險局核定,獲得補助。

透過特殊健康檢查 助員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另外,員工也有接受檢查義務,若違反規定則可處三千元以下罰鍰;陳柏磊醫師表示,健康檢查除了有成人健檢、四癌篩檢外,另外也有勞動部規範、要求雇主提供在職勞工定期一般健康檢查,以及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者的特殊健康檢查,可望能透過早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早介入治療。

發現有職業病 應立即採取應對措施

特別危害作業規範有31項,常見包括噪音作業,檢測結果會依照醫師建議,給予適合治療和追蹤方式,另外區分為一到四級,若被判斷為結果異常且與工作相關的第四級者,將列為檢查篩檢的主要對象;陳柏磊醫師呼籲,一旦發現有相關職業病,應立即採取應對措施,降低危害,才能避免職業病加劇。

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 早期發現保健康

有位80歲邱爺爺,上個月底,因感覺心窩處不適,由家人陪同至部立苗栗醫院神經內科就醫,意外發現右肺有腫瘤,轉介胸腔內科,進一步做電腦斷層及切片檢查,經確診為惡性腫瘤,隨即安排住院,完成心臟、肺功能等相關檢查、評估後,進行內視鏡手術切除。

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通常易被輕忽

部立苗栗醫院胸腔外科的連允昌醫師指出,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是以手術切除,目的是徹底切除肺部原發癌腫病灶和局部淋巴組織,並儘可能保留健康的肺組織。能夠成功地切除的肺癌,只限於較早期的病人,由於肺癌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輕忽,因此,肺癌的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建議民眾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保健康。

部立苗栗醫院副院長李永恆表示,採用胸腔鏡手術方式,完成難度高的肺葉分節切除及縱膈腔淋巴結廓清,不僅大幅保留患者肺葉完整及呼吸功能,胸管放置時間縮短,降低感染等併發症風險,且傷口小,復原快,患者術後一週就康復出院。

母親節健檢專案 迎接溫馨五月

為增進鄉親的健康及迎接溫韾的五月,苗醫高級健檢中心規劃母親節健檢專案,即日起接受預約排檢,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防治乳癌 定期檢查就對了!

母親節快到了,為照顧每位母親的健康,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組成粉紅婦女聯盟,5月在大安區公所1樓廣場(新生南路二段86號)舉辦20場健康篩檢服務,提供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及大腸癌篩檢等免費健檢與好禮,並號召婦女們關心自己,配合報稅或洽公參加健檢。

婦癌第一名「乳癌」 乳房攝影可發現零期癌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歐佳齡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臺北市每10萬人就有12.5名婦女因罹患乳癌過世,且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第一,每十萬人口82.07人,高於全國的70.74人,因此,呼籲年滿45歲至69歲的婦女應定期2年篩檢1次。

乳房攝影檢查是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的一種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粉紅婦女聯盟徐朱芷弟志工分享,在某一年的乳房攝影檢查中,檢查報告結果是陽性,在護理師及先生的鼓勵下,下定決心前往醫院安排複檢,經過醫師判定發現是水囊,治療後已無虞;之後便固定每2年一定自主安排乳房攝影檢查。

社區設篩檢站 提供便利性

徐朱芷弟亦鼓勵婦女們寶貝自己,真的要定期做篩檢。粉紅婦女聯盟除了在區公所有篩檢站之外,社區中也廣設篩檢站,提供便利性、就近性服務,讓5月的溫馨遍地開花,關心社區的媽媽。

高齡職業駕駛要小心 心血管檢查通過再上路

日前報導,公車駕駛開到一半心肌梗塞失去意識,造成交通事故及人員傷亡。台灣老年化社會已來臨,在人口高齡化及延長退休趨勢下,路上年長駕駛人越來越多。因應高齡駕駛,去年106年3月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65歲以上職業駕駛人需通過血壓、胸部X光、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檢查,才能換發營業駕駛執照,同時保護年長職業駕駛人及乘客、用路人的健康及安全。

近9成職業駕駛人 認為身體無不適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10大死因一直高居第2名,心血管猝死議題屢屢受到重視。陽明院區自106年7月以來,審核65歲以上職業駕駛申請執照換發共38位,其中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報告呈現陽性缺氧者有15位,進一步接受心導管血管檢查有12位,其中8位檢查出嚴重血管阻塞而置放心臟支架,1位接受心臟繞道手術。

這些接受檢查的職業駕駛人,接近9成表示「平時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我國職業駕駛人冠狀動脈疾病比例偏高。根據這些職業駕駛人的生活調查,過勞比例和工作超時的現象很普遍,且絕大多數駕駛人都屬於外食族、抽菸比例高、缺乏運動、鮮少做身體健康檢查。

沒有運動習慣 平日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

雖然這些受檢者多數無任何不適現象,或許因為沒有運動而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因此就醫檢查的比例偏低。尤其這些受檢者都是大於65歲的長者,長者職業駕駛的健康攸關大眾運輸系統的公共安全,健康情形值得社會大眾及政府的重視。

醫院篩選出有檢查異常的職業駕駛人,皆予與心導管檢查並加以治療,除了可以提早了解這些駕駛人的健康狀況,也進一步維護道路用路人安全,並且營造良好交通環境。(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骨質流失易骨折 何時該做骨密度檢查 ?

一名91歲的老奶奶,日前在浴室不慎滑倒後右髖部疼痛難耐。X光檢查發現「右側髖骨轉子間骨折」,進行微創骨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後疼痛大幅改善,可自行行走。回診時骨質疏鬆檢查,發現患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每半年給予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加強對骨骼、肌肉等的保護作用,減少骨折發生機率。

5旬以上民眾 76%有骨質流失現象

新營醫院骨科黃柏樺醫師說明,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脆弱,發生骨折甚至致命,不容忽視。根據統計,76%的50歲以上民眾有骨質流失現象,且台灣每年1萬6千人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占15%,男性占22%。

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風險因子為年齡、種族、體重、停經後婦女、營養素不足、缺乏運動及藥物使用等。骨質密度檢查有4種方式,X光、跟骨超音波型骨質密度偵測儀、電腦斷層攝影及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

檢查骨質密度 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最常見

目前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是最常見的骨質密度檢查方法,可有效計算出骨質密度及骨折風險。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非創傷性的骨折者、50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者及因病情需要者,皆可健保給付方式進行檢查。

黃柏樺醫師建議,應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提早存骨本,如攝取足量的鈣質和維生素D、避免菸酒、養成規律運動,慎防跌倒。及早預防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糞便潛血篩檢異常 大腸鏡檢查揪病灶

「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

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

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

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

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小心用藥! B肝帶原者服藥前應先檢查肝功能

1位58歲女性是B型肝炎帶原者,曾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停藥後回復正常。近期再次服用降血脂藥物及因風濕性關節炎服用免疫治療藥物3個月,常噁心想吐、疲倦而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嚴重異常,診斷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經抗病毒藥物治療,6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

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 致B肝發作

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指出,台灣成年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10至15%。B型肝炎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與免疫力平衡時,不會出現肝功能異常。但罹患其他疾病或服用藥物使得免疫力改變、失去平衡,就會引發急性肝炎,需儘快治療。

常見會影響免疫力的情況,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抗腫瘤化學藥物治療或使用類固醇。藥物引起肝炎,可能源於藥物本身或代謝物毒性、劑量,個人體質、遺傳也是其中原因。B型肝炎急性發作常見噁心、嘔吐、容易疲倦、胃口不好、上腹脹氣、茶色尿等症狀,且肝功能檢驗異常,倘未儘快治療,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

服用藥物前 先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

邱展賢醫師指出,B肝急性發作時,先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使用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可考慮在進行免疫治療的同時,採取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且在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後,繼續服用6個月。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時,要先了解自身肝的健康狀態,肝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B或C型肝炎,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史。B型肝炎帶原者要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評估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會引發肝炎的風險高低,在服藥期間定期肝功能檢查,有不適立即就醫且告知用藥史。(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