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冬季遵循蟄伏閉藏 採取伏藏養生助潤養五臟

秋冬季節到來,在中醫角度來看,秋天是體內陰陽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又為「秋燥」,這時容易傷肺,若不注意養生就容易引發咳嗽、口乾舌燥、鼻乾出血、皮膚乾燥龜裂等症狀。安南醫院中醫部唐偉誠醫師指出,「立冬」到「大寒」間則為冬季,中醫認為冬季跟腎相應,因此飲食則應以滋陰補陽為主,雖宜熱食,但應避免燥熱辛辣等食物,以免化熱傷陰。

秋季重養肺潤燥 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

事實上節氣交替的過程,以中醫角度來看,會出現「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以秋季為例,隨著氣溫逐漸變低,常誘發肺炎、支氣管炎、哮喘或腦血管疾病,也會使精神出現不愉快、易激動、乏力、失眠等情況。唐偉誠醫師說明,秋季養生之道是養肺潤燥與保溫,飲食上除了攝取足夠水分,也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減少攝取辛辣、寒涼食物,平時可多做腹式呼吸保養肺臟跟穩定情緒。

冬季可多吃溫養食物 並保持規律作息

唐偉誠醫師解釋,至於冬季在中醫的角度上,這時應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規律,採取「伏藏」的養生方法使精氣內聚來潤養五臟,平常可多吃溫養食物,像是南瓜、桂圓、核桃、栗子等蔬果,或紫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食材,且注意保暖,尤其長輩在保暖時不能過於臃腫避免因行動較不便增加意外機率,且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配合適當運動,以幫助身心舒壓。

養成實踐養生習慣 有助於維持健康

此外,許多人喜愛在秋冬季節享受火鍋,但應注意避免喝下大量火鍋高湯,降低誘發痛風、心血管疾病等症狀。唐偉誠醫師建議,平時在運動上也可選擇如太極拳、各式氣功、瑜伽、快走、慢跑等聚氣收斂且放鬆緩慢運動,並配合打坐、冥想和呼吸吐納等方式幫助寧心安神,白天也可讓頭頸、背部及手心曝曬陽光至少30分鐘保暖身體,透過平時身心平衡與實踐養生的方法,更有助於維持健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