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己證實發現致命的「新冠狀病毒」(新沙士),已導致患者沙特阿拉伯一死及英國一危殆,並呼籲全球提高警覺。世界衛生組織稱這種類似沙士的新呼吸系統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正尋找進一步的資料以判斷對公眾健康構成的風險程度。
冠狀病毒(coronavirus):
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和引起沙士的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沙士SARS病毒於2003年在全球各地散播,2003年有多達八千人染病並造成約八百人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己證實發現致命的「新冠狀病毒」(新沙士),已導致患者沙特阿拉伯一死及英國一危殆,並呼籲全球提高警覺。世界衛生組織稱這種類似沙士的新呼吸系統冠狀病毒,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正尋找進一步的資料以判斷對公眾健康構成的風險程度。
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和引起沙士的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沙士SARS病毒於2003年在全球各地散播,2003年有多達八千人染病並造成約八百人死亡。
香港2012年9月17日電 /美通社/ -- 在「心血管健康日」記者招待會上,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創會主席江明熙醫生稱,據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30年後全球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將激增5成。令人更感憂慮的是,作為香港第2號殺手,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心血管疾病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然而,臨床個案顯示,良好作息時間、恆常運動、節制煙酒量,並多吸收維他命,特別是含奥米加3脂肪酸的食物,可助心血管較實際年齡年輕。
老年醫學和老年病學專家的江明熙醫生稱:「香港的人口不斷老化。隨著社會日益富庶、人們工作更加忙碌,我們吃得沒有以前健康,加上少做運動,因此愈來愈多人身體過重甚至癡肥,容易患上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令心臟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
記者招待會上,有3個真實個案顯示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可以直接影響健康及壽命。Angela Remedios 是一名中年的葡籍人士,在港出生,在中環上班。她說:「我20多歲時身體不好,連走路及上樓梯均會氣喘。直至生小孩的時候重了20多磅便開始決心每天到健身室做運動,不抽煙、不喝酒,並經常服用奧米加3補充劑。」現時的她體重指標是19,而心跳維持在每分鐘42次,江醫生說她的心臟較專業運動員還強,一般專業運動員的心跳是每分鐘55次左右。她續說:「香港人往往以忙為藉口,其實可以早點起床開始做運動,然後逐漸加至1小時左右,便會發覺身心的健康均會有很大的改善。」
另一個真實個案是曾任職餐廳及酒吧經理的陳嘉尚先生,今年38歲,體重指標29.9,煙齡超過20年。因工作關係,陳先生長期飲酒,啤酒當水喝,亦愛喝各項名酒,包括XO、Brandy、151,以至過萬元的 Lafite 名酒,並經常試吃各項名貴菜式,例如龍蝦、鮑魚。他一向身體無病無痛,直至兩年前有一天感到胸口不適,被確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他的醫生表示,他的心血管年齡是64歲,整體的健康狀況仿如一個70歲的老翁,心跳更達每分鐘99次,現時因動脈堵塞而正等待兩個月後接受通波仔手術。陳先生表示:「我以為自己只有30多歲,從沒想過這些事情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也沒想過要定期驗身。現時最希望是可以在手術後調理好身體,再為將來打算。始終健康最重要,現在是地下有金執,我都沒有力執到。」
最後一位嘉賓是一位絶不簡單的女士。生於1911年的李慧芳,現年102歲,為世界排名最長壽的香港人典範,最近還接受過 CNN 的訪問。李婆婆現在無病無藥,身體壯健,體重指標26,心跳是每分鐘64次。她年輕時在工廠工作,到現在仍然每天早上五時起床,而且堅持每天花一小時做伸展和其他輕鬆的運動。她平時喜歡吃魚,不過她將健康秘訣歸功於每天飲用自己用四勺奧米加三花柏齡高鈣奶粉和三勺燕麥沖泡的特製奶茶。醫生表示,她的心臟年齡較她的實際年齡年輕12年。
江醫生總結時說:「每日做超過一小時的運動、不煙不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吸收奥米加3及維他命,想身體機能較實際年齡輕,每個香港人都可以做到。」
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特別舉辦「心血管健康日2012」,希望藉此喚起公眾,特別是希望鼓勵大眾在健康未有任何病患時開始保健。雀巢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焰表示:「今日的活動很有意義,尤其是陳先生的案例,可提高公眾的保健意識,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支持舉辦更多有意義的活動。」活動反應踴躍,參與人數達2,000多人。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派出了20多位醫生及護士為50歲以上的人士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包括量度身高、體重、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及心血管年齡等,同時邀請了律敦治醫院物理治療師徐嘉然先生及蔡芷琳小姐即場帶領台下嘉賓做「百人健心操」,並獲雀巢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派發超過2,000罐900克雀巢三花柏齡高鈣奶粉予公眾人士。
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是由一群熱心社會公益的醫療界人士自發成立的非牟利性質組織,目標是利用專業知識扶助貧弱社群,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
Angela Remedios 每日作息表
李慧芳每日作息表
資料提供: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
隨著科技發達,醫學界廣泛應用生物製劑(biologics)於不同治療上,而隨著生物製劑專利權限陸續屆滿,意味其他藥廠可生產仿製生物製劑,但製作生物製劑工序極為繁複,並不容易模仿,稍有差池,不但影響藥效,更影響病人健康。各國有關當局均意識到監管仿製生物製劑刻不容緩,已頒佈/正積極草議相應的規管指引,包括必需通過第三期大型臨床研究及註冊後實施藥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監察制度,但本港仍未著手籌備有關方面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教授李詠恩教授指出,生物製劑屬最新科研藥物,廣泛應用於不同疾病,包括類風濕、癌症、糖尿病、血液相關疾病等;隨著科學家不斷努力研發,近年研發的新一代生物製劑,已遠較早年的生物製劑複雜,牽涉的科技及工序亦隨之增加。
有別與一般的化學藥物,生物製劑並非由化學成分組成,而是由分子較複雜的蛋白質、核酸等,或這些物質的複合物,又或細胞和組織組成。由於涉及抽取人類基因等程序,生物製劑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需要利用尖端生物科技,進行5,000多個重要工序,並配合嚴格的監控,絕不可有絲毫偏差,否則可能對藥物的成效及安全性構成深遠影響,危及患者病情,甚至致命。
生物製劑經第三期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其效用,由於生物製劑製作過程繁複,藥效易受影響,獲得當局註冊後仍要有藥物警戒持續監察,確保藥物有效且安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如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等,部份更涉及刺激免疫系統,患者的性命可說是全繫於藥物的成效,嚴格的監管更為重要。
一種用以治療腎病患者貧血問題的生物製劑「Epoetinum alfa」,醫學界已沿用十多年,但及至1998-2004年間,法國、加拿大、英國及西班牙突然出現多達175宗罕見的副作用「純紅血球發育不全症」(Pure Red Cell Aplasia, PRCA)事件1。原本協助刺激患者身體製造紅血球的「補血」藥物,反破壞患者生產紅血球的能力,加劇貧血問題。本港公立醫院當年也有處方該藥物,猶幸未有患者出現嚴重副作用,但已引起本港醫學界高度關注,當局後來亦需作出全面回收。
科學家相信,「純紅血球發育不全症」個案增加,緣於該段時間藥廠生產程序出現差異。事件反映生物製劑的製作過程極為嚴謹,即使是由相同「種子」,用同一套生產方式的原廠藥,只要當中一微小部分出問題,已足以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由於必需配合尖端生物科技設備及極度嚴謹的監控,加上長期的臨床驗證,生物製劑的成本較一般藥物高,藥物也會較貴。為保障及鼓勵藥廠研發新藥物,不同國家在審批新藥物後,會向藥廠發出一定年期的專利權,而且分為不同部份,如生產程序的專利、藥物成份的專利等,在特定期限內,只有持有專利的藥廠,才可生產有關藥物。然而,在專利權屆滿後,藥廠需要公開部分生產過程,讓其他藥廠加入公平競爭,令藥物價格得以下調,令更多病人受惠。這些非原廠生產的生物製劑,稱為仿製生物製劑(biosimilar)。 值得留意的是,基於生產生物製劑的複雜性,即使獲原廠公開專利的部分內容,生產仿製生物製劑時亦未能製造出與原廠藥一模一樣的生物製劑,生產出來的仿製生物製劑,只為原廠生物製劑的相似藥物。生物製劑多由複雜生物元素組成,甚至涉及基因抽取,難以模仿,尤其是用以製作生物製劑的「種子」(cell line),全為獨一無二,且為研發者獨有,其他生產者根本無從複製,只能以相似的「種子」生產仿製生物製劑。同時,生產過程需要配合尖端科技和繁複步驟,不同步驟均受壓力、溫度、氧氣量、運輸或儲存的安排等多種因素影響,即使是毫釐之差,已可能對藥效或安全性構成深遠影響。以往,仿製生物製劑並無需提供第三期臨床研究數據,也不需要在註冊後,持續收集及嚴密監察治療數據,以確保其藥效及安全性。事實上,仿製生物製劑未能製作出跟生物製劑百分百一樣的藥物;同時與生物製劑一樣,仿製生物製劑在獲得註冊,於病人身上廣泛應用後,應同樣實施藥物警戒監察制度作持續監控,收集病人使用仿製生物製劑的數據,為藥效及安全性提供長遠保障。
近年,不少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專利權陸續屆滿,已知有最少1種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及2種用於癌症標靶治療的單克隆抗體生物製劑,專利權將於未來2-3年屆滿。預期未來數年將有更多仿製生物製劑出現,世界各國及國際性醫學組織,如世衞(WHO)、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歐洲藥物管理局(EMA)等,已針對仿製生物製劑,頒佈或積極草擬最新的規範及指引,確保藥物安全。
本港醫藥界及政府對新一代仿製生物製劑的藥效及安全性的了解未及已應用多年的化學藥物。未來數年,仿製生物製劑勢將成為醫藥界的新趨勢,藥物價格得以下調,可造福更多病人,但前提是需要確保藥物安全及效用。
李教授認為,政府及業界應該多加關注仿製生物製劑,並加強教育及提升公眾對生物製劑及其仿製品的了解。「基於生物製劑生產的複雜程度以及獨特性,仿製生物製劑難以百份百仿效,本港應與國際接軌,參考相關指引及檢討應對措施,如要求仿製生物製劑在註冊前先通過第三期大型臨床研究,藥效獲得確認後,才批准於本港註冊。」
「同時考慮是否需要於仿製生物製劑註冊後,實施藥物警戒以長遠監察該藥在本地使用時的藥效、副作用等,為藥物安全把關。長遠而言,醫療體系將可受惠於價格低廉的仿製生物製,病人的健康亦可得到保障。」李教授說。
李教授亦提醒,由於不少病人也需要把生物製劑藥物帶回家存放及服用,病人需留意生物製劑容易受環境影響,患者取藥後應小心處理及存放,以免影響藥效及安全性,如有疑問應向醫護人員查詢。
資料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香港地不只醫生要「On Call 36小時」,各行業打工仔的工時亦愈來愈長,「朝九晚五」早已成歷史。為保飯碗及增強競爭力,不少港人每日均長時間工作,下班及周末則要持續進修。長期兼顧工作進修,港人「用腦」時間有增無減,缺乏休息加上壓力逼人,腦部健康首當其衝。上班族經常出現腦部思維反應不暢順情況,註冊營養師陳國賓指問題備受忽略,以為常見即正常,情況令人憂慮。
為瞭解白領工作及用腦情況,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上月13日至20日進行一項「港人超時工作及腦功能下降調查」,成功訪問了531名18-55歲操粵語的白領人士,結果發現本港白領:
本港打工仔的工時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受訪者需加班的情況很普遍。有受訪者更表示,曾試過最長連續工作48小時。另外,多達8%受訪者表示最長曾連續工作達18天或以上才可休息。
除應付日常工作外,逾1/3受訪者需同時兼顧進修,74%曾於工作時出現「不能集中精神」、「忘記曾經發生的事」(即「斷片」)、「腦袋發呆、不能思考」、「經常忘記或做漏工作」、「忘記自己應該很熟悉的名字或工序」等腦部思維反應不暢順的情況。
受訪者上班時平均每週出現上述情況2.5次,分別有52%和50%因此感到煩躁/情緒低落或缺乏動力,更有約39%因而未能如期完成工作,甚至要加班,反映問題已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調查還發現,36%受訪者表示若與剛踏入社會工作時比較,自己的思維反應速度變得緩慢。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的思維反應不復往昔,但仍有逾半受訪者(53%)認為45歲或以上人士才需額外補充腦部營養;更有12%表示,任何年齡的人均不需要額外補充腦部營養。至於現時保持腦部健康的方法,最多人選擇「保持足夠及質素良好的睡眠」(57%)、其次為「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51%)。
註冊營養師陳國賓指,調查反映本港打工仔腦部健康情況令人擔憂,不少人對腦部思維反應不暢順習以為常,未有察覺問題。其實,當出現「不能集中精神」、「斷片」等情況,腦部健康已發出警號。
陳國賓引述2009年美國一項共2,350名年齡介乎18-60歲的健康人士參與的研究,指出部分認知能力,包括記憶、推理等,早在20-30歲開始下降。
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是導致腦功能(特別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長期受壓會增加氧化壓力出現。陳國賓解釋,腦部是人體氧化代謝最活躍的器官之一,靜止時氧氣使用率佔全身20%,但抗氧化能力較其他器官差,因此較容易受到氧化壓力影響。
氧化壓力源自游離基及抗氧化物兩者失衡,當氧化壓力過高,抗氧化劑未能完全清除氧化代謝中產生的游離基,游離基積聚,對細胞造成破壞。同時,氧化壓力亦會導致乙型 - 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 protein)出現。乙型- 澱粉樣蛋白是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蛋白質,會增加游離基的產生,進一步傷害腦細胞。
很多人出現腦部思維反應不暢順時以為是工作太疲累所致,會飲用咖啡、能量飲品等,希望可提神。陳國賓指出咖啡及能量飲品等含咖啡因,但只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暫時舒解疲累和恢復警覺,未能真正針對氧化壓力問題。同時,若攝取過量咖啡因,會令情緒更加緊張,甚至引致焦慮和失眠。不少能量飲品含有葡萄糖。葡萄糖雖然是腦部的能源,但亦無助解決氧化壓力問題。要解決氧化壓力問題,應攝取足夠具抗氧化功能的腦部營養,保護腦細胞免受游離基的侵害,預防腦功能(特別是認知能力)下降。
腦部的抗氧化劑包括一種名為肌肽(Carnosine)的物質,屬於蛋白肽(peptide)的一種,是由兩種胺基酸(β-丙胺酸β-alanine及組胺酸histidine)組成的雙肽分子。肌肽透過兩大功能保護腦細胞及延緩腦功能(特別是認知能力)下降,包括:1) 清除游離基並抑制游離基對腦細胞造成傷害;2) 減少乙型 - 澱粉樣蛋白積聚。
抗氧化腦部營養肌肽(Carnosine),可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肉)中攝取,亦可透過經高溫高壓提煉的營養補充劑(如雞精)更有效迅速吸收。陳國賓提醒,如出現腦部思維反應問題,代表可能已出現腦功能(特別是認知能力)下降,有需要時應增加攝取抗氧化腦部營養。
30出頭從事廣告業的Matthew,平日工作時間長達10-12小時,若遇上時間比較緊迫的項目,更可能要通宵工作,他憶述:「最高峰曾因要為客戶趕制網頁,連續54小時不眠不休工作,未能回家之下,唯有到公司附近的健身室洗澡。」除此之外,他亦曾試過連續上班32日而沒有休假。
Matthew表示自己工作忙,長時間工作下也會出現「腦轉數減慢」、「精神未能集中」等情況,他指:「工作忙時,未有飲酒,飲水都會『斷片』!」這種情況平均每週會出現1-2次,他會離開一下工作崗位,喝口水,讓自己休息一下。只有睡眠不足時,才會喝咖啡提神,但他坦言其實沒有十分顯著的幫助,而且未能提升「腦力」。他認為50歲才需要注意腦部健康,對自己來說尚有一段距離,做身體檢查時,一定會檢查心臟,從未想過要檢查腦部,亦從不知原來腦部也需要特別營養,笑指最多是跟朋友打打麻將耍樂。他表示,得知自己「腦力」下降,今後會多加留意,有需要時會考慮增加攝取抗氧化腦部營養。
資料提供: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