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小朋友口齒不清 要上正音班還是語言治療?

就讀小一的小萌5歲時,ㄍㄎ音都用ㄉㄊ音取代,如「聖誕老東東」、「我家小抖」,警衛伯伯很喜歡跟他聊天,但都要問三四次才能聽懂,小萌開始感到挫折,回話不耐煩,最後甚至不說。經語言治療師陳郁安評估後,用不同方式和小萌玩聲音,誘發他講出正確的ㄍ或ㄎ音,家長在家也持續練習,讓小萌開始在生活中注意自己說出來的語音,習慣用正確發音技巧說每一句話,開心地畢業。

年紀小「臭乳呆」好可愛,但隨著年紀增長,發音還是不太正確,常有家長反映,孩子因為講話不清楚在學校被笑,到底該去正音班還是語言治療?知名復健科醫師曾子嘉提醒,3歲半之前的構音不清楚多半是因為發展階段還不夠成熟,在此之前不用過於緊張。語言治療師陳郁安表示,兩者的功能不同,但構音異常者還是較適合語言治療。

正音班、語言治療差別在哪?

陳郁安語言治療師說明,正音班教學目標在於「學會使用注音成為閱讀工具」,課堂中老師也會帶孩子分辨不同注音的唸法以及各注音發音位置,不過有些孩子發音無法經由提醒就修正,或已經有其他診斷的孩子,會適合以一對一方式,讓語言治療師評估後提供客製化矯正方式。

捲舌音6歲才會說 偶爾講錯不用特別糾正

陳郁安進一步補充,發音會依年紀慢慢學習並講出正確發音,3歲前需習得的語音有「ㄅㄇㄋㄏ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3歲有「ㄉㄌㄍㄐ」、4歲有「ㄆㄊㄎㄑㄒㄢㄣㄥ」、5歲有「ㄈㄗㄘㄙㄤ」、6歲有「ㄓㄔㄕㄖㄦ」。她提醒,「習得」的標準是正確率75%,現實中會感覺孩子好像會講但偶爾講錯,這時候不用特別糾正,會隨著年齡成長越來越清楚到正確率90%以上。

圖片

3歲半仍明顯口齒不清 建議就醫評估

3歲半之前的構音不清楚,多半是因為發展階段還不構成熟,曾子嘉醫師建議,通常可以持續觀察並加強在親子互動時多引導孩子說話,用適當的語速對話,必要時強化發音的口型給孩子看即可。如果滿3歲半甚至4歲,仍有明顯的口齒不清,如非同住家人對孩子的語句辨識度不到一半,則建議就醫讓專業人員評估。

構音治療關鍵期在小學前 合併問題需團隊照護

構音的治療在4歲到上小學前最為重要,上小學後如果持續有明顯的構音問題,也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再加上開始學習注音符號,狀況會變得更加棘手。

曾子嘉醫師指出,大部分單純構音問題的孩子,若能及時接受專業治療,幾乎都能在上小學前完成治療;少部分的孩子若合併其他器質問題(如聽力問題、神經發展問題),則需要為期較長的構音治療;有些孩子則是合併過動及專注力不足或類自閉症等問題,除了構音的治療以外,通常也需要跨專業的治療,例如職能治療或心理治療的共同照護,方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家庭避免多語言混用 放慢語速、正向回饋

當家長觀察到孩子構音問題時,曾子嘉醫師建議可以先和家庭成員討論,務必先將家中使用的語言單純化,有些家庭會國語、台語混用,或是將國語、英語混用,對構音障礙的孩子會增加語言學習的困難度;另外跟孩子對話時盡量放慢語速,給予適當的正向回饋,而不要施加過多的壓力在矯正孩子的構音上面,以免適得其反。陳郁安也提醒,構音矯正、訓練需要家人一起協助回家練習,讓孩子更快穩定發音技巧,並且類化到生活情境中。

圖片

曾子嘉 醫師

● 學經歷:

– 長庚醫學大學中西醫學系

– 國家西醫師高等考試及格

– 國家中醫師高等考試及格

– 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專科醫師

– 前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 前新光醫院復健科醫師

● 專長:各種運動傷害,退化性關節炎,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兒童早期療育,腦中風後復健治療。

圖片

陳郁安 語言治療師

● 學經歷:

– 中山醫學大學 語言治療與聽力科學系學士

– 萬華醫院 / 語言治療師

● 專業認證:

– 高考語言治療師

– 初階PROMPT療法證明

– 澳洲語用系統動態化呈現溝通系統(PODD)種子培訓人員

● 專長:

嗓音治療、理解與表達治療、聽能復健、吞嚥治療、構音治療、言語流暢度訓練、溝通輔具訓練

頭頂分線變寬、髮量稀疏 我的頭髮發生什麼事情了?

一名海外求學生平常功課壓力大、吃飯時間不正常,面對自己的落髮起初不以為意,兩年多以來,頭髮慢慢變得越來越稀少,頭頂分線也逐漸變寬了,卻不知道頭髮怎麼了?忍了兩年多前往頭皮門診尋求治療,經醫師診斷,發現落髮的原因在於身體極度壓力造成休止期落髮。醫師強調,休止期的落髮在壓力過後,頭髮會自行恢復回生長期,但有些人會因為生理壓力及營養狀態等內在因子影響,讓髮量仍是稀疏。

落髮原因多 抽絲剝繭找答案才能對症治療

頭皮門診治療團隊張祺璋醫師表示,落髮問題包含遺傳性雄性禿、圓形禿、休止期落髮、生長期落髮、感染性落髮等。落髮原因也很多,包括荷爾蒙失調、甲狀腺功能失調、自律神經失調、腎上腺功能失調、熬夜、貧血、營養失衡、生理、心理壓力、自體免疫、藥物、癌症治療、毒物等,任何落髮問題最好的治療是要明瞭或者找出誘發掉髮原因,再評估合適治療方式。

評估個別狀況 調理掉髮問題

頭皮門診張祺璋醫師及陳郁喬健管師,擁有治療頭髮相關疾病的豐富臨床經驗,對於求診個案皆會以詳細的問診來了解頭皮及落髮問題。搭配適當的落髮治療(毛囊尚未萎縮、還能再生長出頭髮)有外用生髮藥水、口服藥物、頭皮雷射健髮、局部注射等方式;若落髮問題演變為無可挽回的不可逆禿髮,則需利用植髮方式來改善髮量稀疏的外觀問題(圓形禿除外)。建議想要積極尋求解決落髮問題的人,必須先了解自己落髮的原因,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諮詢專業醫師 重新找回信心

無論是先天遺傳性因素、後天外在身體壓力導致的落髮問題,例如手術、嚴重外傷、嚴重的急性或慢性病、過度身體疲勞等都會造成大量頭髮進入休止期落髮。醫師共同呼籲,落髮問題的治療必需是內外兼顧的,身體內在的問題因素影響外在毛髮生長活力。如果有相關困難者,都可以透過團隊的分工,經由專業團隊的諮詢,協助你改善落髮困擾,重回自信心。

Delta病毒株來襲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保護孩子?

Delta病毒株來襲,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保護孩子?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兒科傳染病專家卡米爾·薩貝拉(Camille Sabella)醫學博士指出,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是接種疫苗,若是孩子太小不能接種疫苗,可以做的是確保其他能接種疫苗的人都完成接種,並鼓勵孩子做好防疫措施才能將感染風險降至最低。儘管Delta具高度傳染性,似乎在兒童中出現輕微的症狀,但仍需密切關注孩子的任何異狀。

新冠病毒株 速度變化快速

薩貝拉博士說,儘管Delta病毒株具有高度傳染性,但是感染COVID-19的兒童如有任何症狀大多是非常輕微的,包括咳嗽、打噴嚏、流鼻涕、胃部不適、頭痛和疲勞等。到目前為止,它似乎並未在兒童中引起更嚴重的疾病,不過仍需要密切關注,因為這種情況在不斷變化。如果孩子開始出現新冠疫情的症狀、呼吸問題、嚴重疾病等問題,請務必聯繫專業的醫療人員。

新學期保護兒童 留意呼吸道症狀

即使已接種新冠疫苗,Delta變體傳播力強,因此採取額外的保護措施很重要。除新冠疫情外,薩貝拉博士發現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人副流感病毒(HPIV)等會增加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年長者。儘管數據顯示疫苗有效,還是會出現突破性病例,這也是為何周圍如果有呼吸道症狀者需要小心,因為一旦罹患RSV 和HPIV病毒引起呼吸道等症狀,非常不容易與COVID-19的症狀區分開來。

薩貝拉博士提到,接種疫苗的好處遠超過接種疫苗的風險,儘管孩子年紀小還不能接種疫苗,請確保接種疫苗的人都已完成接種,只要有更多的人受到保護時,降低家人和老師的感染疫情風險。

勤洗手或戴口罩 保持安全距離

薩貝拉博士說,未來可以預期會出現更多變種病株,許多家長很擔憂是否應該把孩子送回學校,他認為,在學校的好處遠遠超過在學校的風險。雖然他理解家長們這種擔憂,但他仍然相信學校是孩子們最好的去處,疫情還未結束前,父母只需要繼續鼓勵他們的孩子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美國疾病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學校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持續警惕及遠離生病的人。

陪孩子遠離收假症候群 從調整生活作息開始

你的孩子開學後依舊有收假症候群的現象嗎?其實不僅是孩子,許多成年人在面對連假後的上班日,也可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陳致遠主任指出,結束史上最長的暑假,許多孩子可能會出現不想上課的念頭,不僅可能有食慾降低、睡不好,甚至也會影響情緒,導致憂鬱、精神不振等收假症候群的症狀。

假期越長 越容易有收假症候群

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收假症候群並非精神疾病,但仍會因某些症狀造成生活不少困擾。陳致遠主任指出,像是有些民眾會因焦慮而伴隨腸胃道症狀,或是出現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等狀況,尤其當假期越長,在收假後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但其實這些症狀在壓力解除之後,就會漸漸緩解。

與孩子規劃開學後行程 緩解孩子焦慮

到底該如何協助孩子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呢?陳致遠主任提及,除了協助調整孩子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也可以與孩子一起規劃開學後的行程,並安排適當的運動,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多點鼓勵和陪伴 助孩子恢復學習節奏

此外,孩子開始上學後,家長可觀察孩子的適應情形,持續給予正面鼓勵,並耐心陪伴,幫助孩子逐漸恢復以往的學習節奏。陳致遠主任強調,家長若發現孩子相關症狀持續1至2週都仍未改善,則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