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孩子總是人來瘋 不見得是過動症

許多小朋友精力旺盛,遇到人多場合更是放飛自我,一發不可收拾,很難將情緒平復下來,讓家長擔憂:究竟只是因為小孩年紀還小、活力充沛,還是真的可能有過動傾向?職能治療師吳孟柔表示,其實這種「人來瘋」的狀態,不見得就是「過動症」,可以從幾個參考指標初步判斷,再尋求專業醫療的評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主要型態有三種

俗稱的過動症,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病。ADHD孩子的腦部結構和一般發展的孩子不同,這些異常的腦部功能會導致孩子出現易分心、衝動、活動量大、坐不住及組織計畫能力不佳等問題,並可根據孩子出現的症狀區分為不專注型、過動及衝動型、混合型三種型態。

在家中、學校 超過四症狀可就醫評估

該如何判斷孩子確診ADHD而應該就醫?吳孟柔建議,若孩子在家中、學校,出現超過四項下列症狀,即可找醫師、治療師進一步評估:

(1) 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

(2) 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性注意力

(3) 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4) 直接對話時,常好像沒在聽

(5) 經常在組織的工作上有困難(如時間管理、擺放物品)

(6) 經常手腳不停地動或敲,或是在座位上蠕動

(7) 經常插嘴或難以等待

(8) 經常處在活躍的狀態(難在餐廳中、教室中安坐)

ADHD療程有專業評估 家長也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常見的注意力、衝動控制、動作計畫、行為問題、人際互動等,部分ADHD孩子會有感覺統合、視知覺、精細動作及視動整合(如書寫)等問題。職能治療師會根據每位孩子不同的狀況,設計合適的個別化治療內容,也會在治療後與家長充分討論在家中該如何練習。

「對我而言,將這個重要任務接棒給家長,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吳孟柔強調,家長調整教養方式,對於ADHD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她提供以下四種方式供家長參考:

(1)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透過制定規則、堅持原則、適當的獎勵及處罰,可讓孩子漸漸發展出適切的行為表現。

(2) 作息調整

觀察孩子的狀態,讓孩子在注意力相對好的時候寫作業,相對恍神時則可以做一些不用思考的事情,如洗澡、運動、吃東西等,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及親子間的衝突。

(3) 寫下要做的事情

ADHD的孩子較難以自律,時間管理更是難上加難。透過建立每日行程表,能夠幫助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4) 減少環境干擾

書桌不擺放雜物以減少孩子分心,收納櫃清楚標示出內容物為何以便孩子收納;孩子進行靜態活動如拼圖、寫字時,提供孩子一個不易受干擾的空間。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才能少走冤枉路

不論是家長本身有疑慮、或是孩子已被幼兒園老師反映可能有ADHD,吳孟柔職能治療師都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就醫評估。在幼兒園時期協助孩子調整到適合學習的狀態,未來才能更容易銜接到小學生活;醫師和治療師也能幫助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冤枉路,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方式。

職能治療師 吳孟柔

● 學經歷:

– 義守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學士 ● 專業認證: – 高考職能治療師

● 專長: – 社交互動訓練

– 感覺統合評估及治療 – 精細動作發展訓練 – 粗大動作與姿勢控制發展訓練 – 視知覺評估及訓練 – 手寫活動設計及訓練

開學如何避免氣膠空氣傳播感染? 美國CDC列11項措施

主動篩檢、精準疫調、改善通風、接種疫苗是降低警戒等級、解封城的四項重要的公衛措施,其中改善通風是解封四要素中最常被忽略的防疫工作項目。但是,政府和民眾對於新冠病毒(SARS-CoV-2)經由空氣傳播這一個特質,還是存在相當多的不了解。

建築物內通風 有效控制感染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教授表示,通風改善對於感染控制的效益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面積4坪、天花板高3公尺、氣流混合普通的一個空間,如果只有每小時四次的通風換氣率(4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氣膠濃度減少99%的等待時間超過5小時;若藉由改善中央空調、裝排氣風扇、或裝置室內空氣清淨機來讓通風換氣率增加到每小時十二次(12 ACH)的話,估計該空間內氣膠濃度減少99%的等待時間可以減少到僅1小時。

美國CDC 11項措施 改善建築物內通風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考慮採取以下措施改善建築物內通風的方式:

(1)盡可能將中央空調系統(HVAC)室外空氣進氣量的百分比提高到100%,增加使用空間中的總外氣供應量。

(2)關掉需求控制通風量(DCV)的控制裝置,因為該控裝置會根據室內溫度或使用率來減少空氣供應量。

(3)在環境條件和建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使用自然通風,如果可能且安全的話打開窗戶以增加室外空氣對室內空氣的稀釋程度。

(4)改善中央空調的過濾設備:在不明顯減少原空調設計供氣流量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空氣過濾效率。

(5)檢查過濾設備外殼和機架以確保適當的空氣過濾設備裝配的完整性和密合度,減少過濾設備因密合不佳所產生氣體洩漏現象。

(6)考慮在進入或離開室內前後均以最大的外部氣流讓HVAC系統運轉2小時。

(7)通過重新評估送風和排氣擴散器和/或風門的位置,並調整區域送風和排氣流速來建立區域間可測量的壓差,從而讓室內產生潔淨與相對不潔淨的空氣流動,讓人員在乾淨的通風區域工作活動。

(8)考慮使用可攜帶式高效率微粒空氣清淨機(HEPA)來增強室內的空氣清潔效果,尤其是在人際互動交多的高風險區域。

(9)確保廁所的排風扇正常並滿負荷運轉。

(10)考慮在天花板裝置紫外線殺菌燈(UVGI)。

(11)在交通車上在不影響乘客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打開車窗。

沒有通風改善 不能輕易解封

新冠病毒可以在多孔的表面上沉積後存活約24小時,但是在堅硬、有光澤或塑料表面沉積後存活長達72小時。詹長權教授提醒,勤洗手和通過頻繁清潔、消毒、使用自動或非接觸式替代品(例如,自動門)可以減少設備表面上的病毒汙染,進而達到降低接觸污染物傳播新冠肺炎的風險。

詹長權教授強調,以上的建議是降低新冠肺炎傳播風險的建築物通風改善策略之一,必須注意的是這一個做法沒辦法保證可以達到新冠肺炎零確診的目標,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防疫準備的前提下,學習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社會價值觀。

居家防疫狂用3C 肌膚恐老化發炎

全民宅在家齊力防疫,狂用3C產品,不只眼睛首當其衝,皮膚也鬧出「災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洪郁婷,分享保養重點,顧好「面子」,迎接解封的到來。很多人以為防疫少外出,可省略防曬及保養步驟,但洪郁婷提醒,居家防疫使用3C產品的時間增多,可能引發一些皮膚狀況,要特別注意。

盯著螢幕 不僅傷眼更造成肌膚老化

緊盯螢幕,藍光催人老。不只紫外線(UV)照射會讓皮膚產生色素沉澱、破壞膠原蛋白,其實電腦、手機螢幕的藍光可深入到皮膚更深層,產生氧化自由基,造成光老化。

此外,有些窗戶雖可阻擋UVB,但無法阻絕波長較長的UVA以及可見光,因此居家也要做好防曬工作。洪醫師建議可挑選物理性的礦物型防曬品,含有二氧化鈦或氧化鋅成分,不僅可阻擋UVA、UVB,也對可見光有一定的防護力。不過,長時間盯著螢幕,傷眼也傷肌膚,最好減少使用3C的時間。

筆電放在大腿上 導致皮膚出現網狀紅斑

有些人會將筆電置於大腿上使用,這樣如同用熱源烘烤,長期下來會造成皮膚表層血管擴張,紅血球溢出皮下組織,造成網狀紅斑,久了會形成色素沉澱,這樣的網狀紅斑被稱為「火逼性紅斑」。建議民眾不要為了一時方便,將筆電放在腿上,以免傷害皮膚。

常接觸含金屬3C 起疹發癢

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電子裝置常含有「鎳」的成分,有過敏性皮膚炎的人頻繁接觸這些用品,可能會在接觸部位引發皮膚發癢、紅疹及脫屑。

另外,對金屬鎳過敏的病人,若食用含鎳較高的食物(如玉米、蛤蜊、堅果等),可能會引起全身性過敏性皮膚炎,造成汗皰疹的反應。如果知道自己對金屬過敏,應避免使用相關產品及食品,若不確定過敏原,可至醫院做貼膚測試。

熬夜上網 冒出熊貓眼

居家防疫期間,作息容易變得不規律,熬夜上網玩電動、追劇,會讓眼睛周圍血液循環變差,有可能導致眼周暗沉,形成俗稱的「熊貓眼」。無論從健康角度或護膚原則來看,都應養成規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

除了過度使用3C可能衍生皮膚災情,為做好防疫自我保護,也容易產生皮膚狀況,最常見的就是過度清潔雙手或酒精使用,引發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記得洗完手後要擦乾雙手,並擦上凡士林或護手霜保養,在努力防疫的同時,也別忘了愛護自己的雙手。 此外,戴口罩容易冒出青春痘、酒糟肌,應天天更換口罩,並減少使用化妝品。而居家防疫期間,民眾若不慎有皮膚傷口,應保持乾燥,用生理食鹽水做基本清潔,不宜使用雙氧水刺激,若周圍有紅腫熱痛的情況,建議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孩子內八、X型腿、扁平足怎麼辦? 3招培養良好姿勢習慣

「足底跟身體姿勢關係就如同地基與房屋,兒童足部發展若有問題,就像歪斜地基蓋出來的房子,不只影響到膝關節,上面的骨盆、髖關節也可能移位,甚至產生脊椎側彎或駝背等情形。」知名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徐芳生指出,兒童足部發展最常見的問題為內八、X型腿、扁平足,若家長發現小朋友站姿或走路姿勢有異,異於其他同儕小朋友,或伴隨疼痛,需儘速尋求專家協助,評估整體姿勢及感覺動作,並培養小朋友良好的姿勢習慣,以免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6歲前為黃金治療期 細部觀察小朋友動作發展

台灣年輕一代多雙薪家庭,小孩子入學前通常需家裡長輩協助照顧,而長輩偶有「大隻雞慢啼」的觀念,遇到小朋友發展慢的狀況,總會覺得沒關係,久一點就自己學會了。徐芳生表示,確實孩童每一個能力發展都是進展式,例如地上爬、扶牆走到獨立站立,雖然每個人發展時間點不盡相同,但不會差異太多,因此從旁觀察其他能力的發展很重要。

若小朋友足部、腿型有問題,但動作發展、爆發力、耐力及平衡協調跟同儕相差無幾,也沒有疼痛、緊繃的狀況下,家長可以再觀察不用太緊張。但要是小孩跟同儕比起來,走路易不穩、常常反應疲累或是常跌倒,有某特定位置會疼痛,建議就醫讓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進一步評估。

小朋友不到一歲就有O型腿? 先搞懂「鐘擺效應」

未滿1歲的小嬰兒,因孕期在子宮裡的姿勢使然,腿型大多為O型腿,1歲後開始走、跑、跳後,會刺激骨骼肌肉發育,約2歲時腿型會開始自然調整成左右對稱的直腿。

2歲之後,動作能力與身體快速發展,此時腿會開始偏向X型,在4歲左右最為明顯。隨著孩子學會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增加,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發展得更成熟,至6歲時,雙腿再度成對稱直腿並定型。

徐芳生解釋,這種小朋友在0-2-4-6歲之間,腿型在O、X、直腿的變化,稱為「鐘擺效應」。在鐘擺效應下產生相對應的腿型變化,屬於正常的發展,家長不用太緊張。

日常生活培養良好姿勢習慣 減少足部發展問題

針對孩童最常見的3種足部發展問題,徐芳生也分享3種方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童正確姿勢習慣,進而減少小朋友骨骼肌肉問題。

1. 避免W型坐姿,盡量盤腿坐或是坐小椅

W型坐姿會讓髖關節過度內轉,易造成X型腿以及走路內八,同時也讓臀、腿肌力失衡。盤腿坐或坐小椅,能自然誘發孩子肢體、核心肌肉群用力,保持雙腳及身體姿勢平衡。

2. 環境安全下,鼓勵小孩赤腳走在軟墊沙地草原

小孩長期穿鞋,不管是布鞋還是拖鞋,都容易讓足底感覺刺激接收變得沒那麼靈敏,同時也影響到足底肌肉的發育,易造成扁平足。

在草皮、沙地等軟質地面上活動,一來地面反作用力不會太大,二來地面可服貼、刺激小朋友的腳底,促進腳底肌肉的收縮用力。

3. 多一些手腳並用的技巧性協調活動,像是攀爬游泳

手腳並用的協調活動會讓小朋友接收大量感覺刺激,這些感覺刺激一方面強化大腦神經網絡的連結,二來學習精準控制肢體力道,更能促進小朋友的發展。小朋友感覺越敏銳,越容易察覺到自己姿勢是否歪斜,也能增加動作控制精確度。

物理治療師 徐芳生

● 學經歷:

– 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 高考物理治療師

● 專業認證:

– Redcord®Neurac®1國際認證

– Bellicon® Coach

– 動作優化

– 兒童早期療育

– 肢體及情緒障礙運動治療

– 兒童及親子體適能課程

– 兒童步態及鞋墊評估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