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每到夏天 私密處就搔癢難耐?

自從更年期後,每到夏天王媽媽總會覺得私密肌膚搔癢、悶熱,伴隨許多白色乳酪狀分泌物,雖擔心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但又因害羞不敢去看醫生而延遲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醫部包育菁醫師表示,許多女性朋友和王媽媽一樣,每到夏天就會出現這種惱人症狀。

好壞菌不平衡 病菌增生

女性陰道內存在許多乳酸桿菌,使陰道維持在pH值約4左右的酸性環境,正常狀況下只存在少量的細菌、黴菌,如果有外來干擾,如生理期前後皮脂腺分泌旺盛、悶熱潮濕的環境、停經後婦女缺乏女性荷爾蒙使陰道分泌物減少因而抵抗力減低等,都會破壞陰道內益菌與壞菌的平衡,使得黴菌或細菌增生,造成陰部搔癢或分泌物增加。

細菌感染恐致子宮頸炎

最常造成陰道發炎的黴菌是白色念珠菌,典型特徵為陰道分泌物呈現白色乳酪狀,伴隨陰部搔癢、腫脹、解尿疼痛等不適。而細菌感染造成的陰道發炎也很常見,分泌物會呈灰白色、帶有魚腥臭味,和念珠菌感染相比,外陰部搔癢和刺激感較輕微;細菌性陰道炎若沒有治療完全,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炎、骨盆腔發炎、再發性泌尿道感染或早產等嚴重後遺症。

悶熱促使細菌繁殖

夏天天氣悶熱易流汗,若穿著貼身不透氣的衣服(如牛仔褲、塑身衣或褲襪等),私密肌膚被汗水反覆刺激且長時間處於悶熱環境,很容易形成濕疹,產生紅疹、搔癢、結痂等情形。高溫潮濕的環境也會促使細菌繁殖,造成毛囊發炎,外觀像青春痘,伴隨紅腫癢痛感。

遵守5點清爽渡過夏日

為了避免上述感染情形反覆發作,包育菁醫師建議日常生活應遵守以下5點,讓夏天清爽無負擔:

1.平時如有使用護墊或生理期間使用衛生棉,應2~3小時更換一次,避免滋生細菌。

2.避免長時間穿著透氣性不佳、太貼身的衣物。

3.採淋浴,溫水沖洗外陰部後,再以乾淨毛巾輕輕拍乾,不須特別灌洗陰道內。

4.如廁後,以按壓方式由前往後擦拭,避免將細菌從肛門帶到陰部。

5.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和多運動,增強免疫力,避免陰道及子宮頸發炎。

和時間賽跑 搶救急性心肌梗塞!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且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因此喪命,其中又以急性心梗塞占最大宗;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楊晨佳指出,男性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是女性的兩倍,主要是因女性有荷爾蒙保護,會比男性晚發作5至10年,另外就是因為男性抽菸者較多所導致。

持續出現胸痛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

臨床上,就曾有1名67歲老翁,雖無特別疾病史,但某次接受新型冠狀動脈支架置放手術發生併發症,因持續出現胸痛,緊急轉至急診,經評估後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手術,透過血栓抽吸導管反覆抽吸,重新建立血流,評估確定血管無異狀後,再置放支架,配合主動脈氣球幫浦支持,解決胸痛困擾,且順利轉至一般病房。

把握2小時順利打通血管 患者預後較佳

楊晨佳醫師進一步說明,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肌梗塞的範圍,甚至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因此若能縮短至2小時內順利將血管打通,患者預後最佳,所以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又以及時打通血管,重建血流最為關鍵,目前心導管手術,已是國際治療公認最佳的打通血管治療方式。

一旦出現胸悶徵兆 應盡快就醫檢查

時間就是生命,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應隨時提高警覺,一旦出現胸悶或呼吸不順等症狀時,就應盡快接受檢查,尤其不斷處於胸痛現象時,就需盡快急診治療;楊晨佳醫師提醒,像是糖尿病患、老年患者等,因心肌梗塞症狀恐較不明顯,因此周圍家人朋友照護上應多點警覺,若有虛弱、倦怠、上腹痛等症狀表現,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造成遺憾。

外傷應多科治療 以免脫臼延誤致缺血性壞死

關節脫臼不僅會讓患者疼痛難耐,若未及時處理,甚至會引發缺血性壞死,導致後續的治療難度提高,因此若身體有不同部位的傷害,應多科合併治療,才能讓病患獲得最完善的照顧。

未處理脫臼致疼痛

一位81歲謝先生車禍受傷住院治療,因腦部有輕微出血,住院期間醫師專注其腦部狀況,沒有另外會診骨科醫師處理足踝脫臼骨折之傷勢,導致謝先生腳踝疼痛不已,出院後才緊急到大千綜合醫院骨科治療,經手術處理後,目前可藉由拐杖行走,並持續追蹤觀察。

延誤治療 恐缺血性壞死

大千綜合醫院骨科容志雄醫師表示,當關節發生脫臼時,傷者會有立即且重度疼痛、腫脹、瘀傷等症狀,應緊急處理將其復位,若時間拖太久,不僅復位困難,甚至會因骨頭離開血液太久造成缺血性壞死。

無緊急處理 耗費更多時間復位骨頭

容志雄醫師指出,此次個案為足踝關節骨折合併脫臼,不僅因患者年紀大、復原較慢,加上車禍住院五天皆未做緊急處理,導致在手術治療時需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才能將骨頭復位,同時術後仍需觀察三個月,確認骨頭是否有壞死;如有壞死,則需另外進行人工骨與其本身骨頭之關節融合手術,讓壞死的部分可以重新建立起來。

外傷應多科合作治療

容志雄醫師強調,外傷常會對身體造成不同部位的傷害,因此應以多科合作的概念為病患治療,尤其像脫臼的狀況,更應把握時間緊急處理,才不會延誤治療時機。

正確使用止汗劑 開心迎接夏日

止汗劑導致乳癌?醫學仍未證實。隨著天氣越來越熱,有些人會因有汗臭味而困擾不已,這時就會使用止汗劑減少汗味,但有部分民眾擔心使用太多止汗劑,可能會導致乳癌。其實食藥署已經發出聲明,針對止汗制臭劑使用的成分有管理規範,且美國研究也顯示,目前未有研究證明乳癌與止汗制臭劑有關,民眾不需過於擔心。

掌握小撇步 讓止汗劑發揮效果

但到底要如何使用止汗劑才不傷身又能達到效果呢?其實只要掌握小撇步,像是許多人習慣一流汗就噴抹止汗劑,但若不小心噴太多,可能會造成皮膚負擔,嚴重恐導致發炎。一般而言,依照流汗程度來看,止汗劑通常都能維持數個小時甚至一天的效果,因此適量噴抹即可。

止汗劑避免噴抹全身 減少對皮膚傷害

另外,止汗劑建議可在洗完澡後,或睡前噴抹在乾燥皮膚上,才能幫助皮膚吸收,達到止汗效果,且在噴抹皮膚時,應局部即可,避免全身噴抹,降低皮膚受到刺激的風險。且民眾在購買時,應選擇政府核准可使用於止汗劑的成分,包括氯化羥鋁、鋁鋯複合鹽類、氯化鋁、倍半氯化羥鋁及其衍生物、矽酸鋁鋅銀銨等,選購時應多加注意。

皮膚有傷口 應避免使用止汗劑

若是皮膚有傷口,建議應先避免使用,減少造成皮膚傷害,萬一止汗劑使用後沒有效果,應自我檢查是否有多汗症,像是腋下部位發現有5公分直徑以上的汗漬等徵兆,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有任何問題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

老是打嗝 中醫調理可有效舒緩

你也常常有打嗝的困擾嗎?小心恐是身體出問題的徵兆。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指出,打嗝雖然不是疾病,但若打嗝不止,也可能會因此影響日常生活。以傳統中醫而言,打嗝是因胃氣上逆所造成,尤其若有嚴重便祕者,恐是因下面堵塞促使熱氣往上衝,才會造成打嗝症狀。

大小便不順 恐讓打嗝找上門

另外,檢查上也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嚴重尿液滯留問題,因為不管大小便,都可能埋下導致打嗝的病因;鄧正梁院長指出,包括胃氣虛寒、心情鬱悶或腎氣虛寒等情況時,都較容易出現打嗝現象,這時可透過中醫調理,幫助改善打嗝症狀。

中藥有助溫胃散寒 舒緩打嗝症狀

鄧正梁院長進一步說明,若屬於胃氣虛寒患者,除了可喝點熱湯緩解,也可採以丁香、蓽撥、吳茱萸、高良薑等,幫助溫胃散寒。若屬於心情鬱悶,也容易肝氣鬱滯造成胃氣上逆,這時可利用烏藥、沉香、檳榔等降氣的中藥舒緩。至於腎氣虛寒患者,容易出現斷斷續續的打嗝現象,就可採以肉桂溫腎加上丁香、吳茱萸等,有效改善打嗝症狀。

多按摩穴道 有助於減緩打嗝

平時也可嚼大蒜、蔥白等辛辣食物,幾分鐘內可有效止住打嗝,或可用筷子輕觸咽後壁,這時當感到噁心感時,閉嘴嚥一下口水再觸咽後壁一次,反覆下來就能緩解胃氣上逆;鄧正梁院長呼籲,除了透過飲食,也能揉按包括兩眉頭部的攢竹穴、內關穴、公孫穴等,按摩到感到痠麻時,也能有效止住打嗝現象。

蹲踞困難不一定是青蛙肢 應審慎評估

臀肌纖維化症又稱為青蛙肢,患者皮膚會出現凹陷且肌肉攣縮,不管是髖關節屈曲或內轉等都無法順利轉動,且必須雙腳外展才能順利蹲下;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陳彥名指出,不過若屬於雙膝併攏、腳跟著地時無法蹲下,或蹲下後就會向後跌倒等現象,則為蹲踞困難,和青蛙肢不能混為一談。

兵役體檢誤以為青蛙肢 評估後才排除

臨床上,就曾有一名男性兵役體檢時,無法雙膝併攏,且腳跟著地蹲下動作也無法完成,一度被懷疑有青蛙肢,直到安排複檢,醫師檢查髖關節可屈曲至最大角度時,大腿仍可以做內收或內轉等動作,且大腿在正中位置時,髖關節屈曲大於120度,確診已排除不是青蛙肢,才順利入伍。

嬰幼兒常用學步車 小心長大恐蹲踞困難

陳彥名醫師進一步說明,引起蹲踞困難的原因較多樣性,臨床上常見就屬跟腱緊繃,患者必須後腳跟抬高才能順利蹲下,主要可能是因嬰幼兒時期使用學步車造成,因長期讓小腿肌肉收縮踝關節蹠屈的狀態,促使跟腱緊繃,加上平常生活中,使用蹲的姿勢太少,踝關節背屈的能力相對會越來越退化。

弓箭步拉筋伸展 解決蹲踞困難

若想改善蹲踞困難問題,平時可多做弓箭步拉筋伸展跟腱,有效幫助舒緩蹲下問題,若為青蛙肢,則可採以復健物理治療,除非症狀較為嚴重,才須透過手術治療;陳彥名醫師提醒,若有任何異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進一步評估檢查後,才能對症下藥,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農夫高燒嘔吐 染日本腦炎昏迷住院

台南市一名64歲男性從事農業,月初出現意識模糊、發高燒等情形,就醫持續嘔吐、昏迷,住院一周仍未好轉,經檢驗確定感染日本腦炎,目前個案仍住院治療。疾管署提醒,家舍附近有豬舍、水稻田是日本腦炎高風險環境,建議接種疫苗預防。

個案為高危險群

疾管署南區管制中心主任張朝卿指出,經台南市衛生局調查,該個案近期無旅遊史,也無相關疫苗接種史,個案工作地附近有2處豬舍及大片水稻田,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研判可能感染源為工作地的病媒蚊,目前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

今年已3起個案

張朝卿主任表示,國內日本腦炎病例集中在每年5至10月,6至7月為流行高峰。今年截至目前共3例確定病例,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以30到59歲風險為最高。

接種疫苗預防

「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張朝卿主任提醒,住家或活動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應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家中如有未完成疫苗接種的適齡嬰幼兒,照顧者應儘速帶往當地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以避免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深層腦部刺激術 改善巴金森氏症肢體僵硬

73歲施先生,6年前因顫抖和行動緩慢,被診斷是巴金森氏症,其後出現肢體僵硬,走路到一半突然定住,即使服用了藥物,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經檢查後,施行深層腦刺激術(DBS)。目前術後恢復良好,改善肢體僵硬症狀,且持續於神經內科門診調整電極設定,期望能達到減少藥物劑量。

巴金森氏症嚴重時 連翻身都不易

巴金森氏症是慢性腦部退化性疾病,主要是中腦黑質體中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所造成,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腦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表示,患者會出現肢體僵硬、顫抖及行動遲緩、走路不平衡、習慣往前衝、小碎步等症狀。

巴金森氏症分為5期,到了末期,患者不但無法站立,嚴重者甚至連翻身都有困難。臨床上主要是以藥物治療和緩解相關症狀,但長期服藥後,易產生異動症及開關現象,導致病患的日常生活起居受到極大的困擾。深層腦部刺激術(DBS)是近10年來,治療巴金森氏症醫學的新療法,輔佐藥物雙管齊下,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

以DBS治療有其適合條件

目前醫界認為較適合接受DBS治療的巴金森患者,以符合下列條件為準:

1.確定罹患巴金森氏症至少5年以上;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或類巴金森氏症患者並不適合。

2.對於左多巴胺或多巴胺促效劑等藥物治療反應良好,證明其病症確由多巴胺不足所致。

3.上述患者合併有以下併發症一種或一種以上:藥物無法控制的肢體顫抖、出現嚴重的藥效波動現象、藥物治療引起嚴重的異動症。

相反的,患者如果有以下狀況,則不建議接受DBS:

1.對左多巴胺藥物治療反應不良的非典型巴金森氏症患者。

2.疑有精神異常疾患或嚴重的憂鬱症。

3.合併有中度以上失智症。

4.合併有癌症、肝腎功能不佳或其他出血性全身性疾病。

深層腦部刺激器已納入健保給付

自104年1月1日起深層腦部刺激器納入健保給付,此種醫材可產生電流來調節病患腦內不正常的神經迴路,可改善病患過多或異常的動作(異動症),且有效減少病人未來幾年的藥物用量、看病次數、併發症等,目前術後的病人已有多數能重回職場,提升社會生產力及改善生活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