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小心代謝症候群找上你!

平日常外食,假日與家人團聚享受美食之際,是否不知不覺多吃了一點?小心,代謝症候群慢慢靠近你囉!「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血糖偏高及血脂異常等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造成生理檢查值出現異常,但身體尚未感覺到不適。

5大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含:血壓值≧130/85mmHg、空腹血糖≧100mg/dl、三酸甘油脂≧150mg/dl、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男性高密度膽固醇<40mg/dl或女性高密度膽固醇<50mg/dl,若您年滿20歲,符合上述危險因子其中一項,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若5項危險因子符合3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囉!

吃得多動得少都會引起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型態及飲食不正常習習相關,包括吃得多、動得少,導致攝取的熱量過剩、身體脂肪囤積腹部,使體內控制代謝的激素出現異常,造成血糖、血壓及血脂過高等代謝問題。

5撇步預防代謝症候群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您健康小撇步!

1.維持理想體重:肥胖者(BMI≧27)者膽固醇異常機率是正常體位者的1.5倍,且肥胖者常伴隨腰圍異常的現象。

2.健康飲食:不暴飲暴食、多攝取當季蔬果,皆有助於促進身體代謝能力。

3.晚間11點前入睡:睡眠不足或晚睡都會影響身體代謝,長期下來除了疲勞更會導致代謝變慢甚至失衡。

4.減少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油炸食物及烘焙糕點含有更多的飽和及反式脂肪,經常使用會造成代謝失衡,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5.每週5次運動,每次30分鐘:運動可以增加身體細胞對激素的利用,對維持理想體重也有正面效果。

若能遵循以上要點,相信可以讓「代謝症候群」遠離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迎接更健康的生活,跟「代謝症候群」說再見!

驚!小蟲爬進耳朵疼痛難耐 趕快這樣做

一名高中生,睡覺時突然感覺右耳有雜音,且疼痛不已,就醫檢查,醫師發現耳朵竟藏著一隻長寬達1.5公分的小螃蟹,才會使患者耳朵疼痛難耐;耳鼻喉科醫師余文儀指出,所幸拿鑷子夾出後,檢查並無大礙,僅開防細菌感染的藥水給患者即可。

耳朵進異物 半夜劇痛驚醒

起初患者是睡得熟睡時,突然被右耳劇痛驚醒,且從耳中不斷傳出奇怪聲響,當時不管怎麼抖動頭部,甚至全身上下跳動,都無法擺脫耳中聲響,但連跑兩家診所,都被婉拒,最後才求助台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經由強光一照,才發現是一隻活生生的螃蟹,嚇壞家人。

耳朵出現異狀 應盡快就醫

醫師余文儀進一步說明,原來這名患者的住家離海邊不到一百公尺,但怎麼也想不透為什麼螃蟹會旁進家中,甚至跑進人耳,過去臨床上,曾經發生有蜘蛛、金龜子、虎頭蜂等異物入侵耳朵的個案,但小螃蟹仍是首次遇上,民眾若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利用強光照射 誘異物跑出耳

當有異物跑進耳朵時,可先用強光照射,或滴油和水,讓昆蟲等異物感覺快被淹死,就會逃出耳朵;余文儀醫師提醒,若仍無法改善症狀,這時應避免掏耳朵等動作,應盡快就醫檢查治療,才能避免使症狀加劇。

孩子解血便 幼年型息肉作怪

1歲的晴晴,近一個月來不斷地解血便,媽媽帶她到診所就診,因為沒有哭鬧等不舒服症狀,初步診斷為蛋白質過敏。晴晴雖然只喝母奶,沒有吃其他副食品,但血便的情況依舊沒改善。此外,還發現反覆的脫肛,甚至排出了一個圓形的物體,來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就診後,初步排除血便最常見的原因─肛裂,再經大腸鏡檢查後,確認為大腸息肉造成的反覆血便及脫肛。病理報告為良性的幼年性息肉,經治療後,血便的問題解決了,晴晴也健康出院了。

息肉會造成鮮紅色出血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王佩琳醫師表示,晴晴罹患的『幼年型息肉』並不少見,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約3%,常見於1至10歲的孩童。一般是偶發性的,不是遺傳性疾病。大部分『幼兒型息肉』為1-2顆的,大小通常不超過2公分,好發在直腸及乙狀結腸。而像晴晴一樣,息肉自行脫落的機會,約佔所有幼年型息肉中的一成。與一般血便的常見原因最大不同的表現,在於息肉所造成的出血為鮮紅色,而且解血便時沒有疼痛感,有的會像晴晴一樣有脫肛的情形。但是,當息肉造成腸道阻塞時,由於解便不正常,少部分因而形成腸套疊,導致嚴重腹痛。單從臨床症狀要確診息肉是不夠的,還需要完整的大腸鏡檢查。幼年型息肉大多為良性,幾乎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若大腸鏡檢查發現多顆息肉時(多於3-5顆)或是有相關家族史(家族性息肉、大腸癌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就會上升,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兒童血便成因多 需就診檢查

王佩琳醫師指出,造成兒童血便的原因很多,息肉僅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是「肛裂」,通常小朋友也有便秘及解便困難、疼痛等情形,在一般理學檢查即可發現。若血便外合併有高燒、腹痛及腹瀉時,通常是「細菌性腸胃炎」。如果小朋友有規律的間歇性劇烈腹痛,伴隨著嚴重嘔吐,後期開始有草莓果醬型態的血便,就要高度懷疑是「腸套疊」。除此之外,像是「梅爾氏憩室」、「蛋白質過敏」、「過敏性紫斑」,甚至是少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都可能造成兒童血便。

家長勿驚慌失措

王佩琳醫師提醒,若家中小朋友持續血便,務必帶到兒童腸胃科診察。爸媽不要慌張,注意解血便量的多寡和顏色型態,可以拍下血便的照片或將有血便的尿布帶來。另外,血便出現及持續的時間、其他臨床症狀、最近飲食的情況、家族史和旅遊史等,也可提供給醫師,安排適當的檢查,找出病因。

惱人濕疹問題 中醫內服外用助改善

一名30歲男性,從開始工作就出現溼疹症狀,且不斷反覆發作,尤其夏天熬夜工作時,症狀更為加劇,直到接受中醫調理後,才逐漸舒緩症狀;開業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高依帆指出,患者包括手指、胯下等都出現泛紅或脫皮等濕疹現象,加上平時容易脹氣、胃食道逆流甚至便秘等問題,透過具有健脾清熱等功效的藥材,配合中藥外洗、外敷,患者已逐漸康復。

內溼和脾胃有關 患者易合併消化不良

以中醫觀點而言,溼疹歸因於溼,分為外溼和內濕兩種,以外濕而言,就是長期處於濕氣較重的環境,尤其夏天或梅雨季、容易流汗等因素,就很容易在鼠蹊部、臀部、腋下等位置出現濕疹症狀;高依帆醫師說,至於內溼則和脾胃有關,患者多會合併消化不良、容易打嗝、脹氣或肥胖等因素,至於像是因風邪、熱邪等導致濕疹,則多歸因於風導致。

舒緩濕疹 可從生活習慣改變開始

若治療溼邪,則會透過袪風、清熱、涼血、滋陰等藥物幫助舒緩症狀,但若屬於較嚴重者,則需以袪除風溼熱等邪氣為主,等到漸漸穩定後,再改以調補脾胃以改善內溼的體質為主;高依帆醫師說,除了透過中醫調理,平時生活也應多注意,包括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若有搔癢現象也應盡量避免抓癢,且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

解決濕疹 飲食也是關鍵

另外,飲食上也應避免刺激性、烤炸等重口味食物,可多以天然等食物取代,且像是薏仁、紅豆、冬瓜等,因具有利溼功效,也可適量食用;高依帆醫師提醒,透過生活習慣改變,加上飲食調整,若症狀遲遲無法舒緩,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纖維肌痛症患者 應學習和疼痛相處

纖維肌痛症主要是因中樞神經傳導出了問題所致,患者會出現身體疼痛現象,且會常感到疲倦感,但檢查時卻多無異狀,疾病初期甚至難確診,容易使患者遭誤會,引起周遭親朋好友不諒解,反使生理疾病衍生成心理疾病,容易使患者感到挫敗或失望感,不得不輕忽嚴重性。

均衡飲食配合運動 舒緩身體疼痛

纖維肌痛症患者,除了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和諒解,最重要還是要懂得照顧自己且愛護自己;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疼痛科臨床心理師劉玲均指出,像是可從平時生活習慣改變開始,在飲食上應減少刺激性的食物,包括乳製品都應減少食用,且配合運動的習慣,加上正常的作息,睡前盡量避免使用3C產品,嘗試放慢步調,最重要還要配合規律就醫。

透過冥想 讓纖維肌痛症患者學習放鬆

劉玲均進一步說明,至於在心理健康上,患者因為身體病痛緣故,容易影響生活運作,可能會使心理狀態經歷焦慮、憂鬱,甚至社交受挫等經驗,且情緒恐和疼痛相互影響,當疼痛增加,心理負面情緒可能也會因此增加,這時患者可透過冥想方式,來練習放鬆情緒,且可多參加社團活動,尋找支持生活的動力來源。

多點關心和支持 讓患者找回自己

患者也可藉由接受心理治療時,在治療師的陪伴和支持下,學習放鬆的技巧,都有助於改善情緒;劉玲均呼籲,纖維肌痛症患者,生理和心理息息相關,除了周圍家人朋友應多給予鼓勵關懷外,患者也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員幫助,懂得和疼痛和平相處,就能找回生活中的自己。

以為濕疹擦藥沒效 原來是色素性癢疹

一位20歲的男大學生,背部一大片紅色疹子,奇癢無比,以為是濕疹,藥膏擦了一個多月無效,就像圓網一樣揹在後背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彬表示,這是「色素性癢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濕疹、蕁麻疹或毛囊炎,口服抗組織胺或擦類固醇藥膏,對它是無效的,唯有口服抗生素才能治得了它!

以為是濕疹自行買藥膏塗抹

這位大學生在一個多月前,背部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起初以為是天氣熱流汗引起的濕疹,自行到西藥房買治療濕疹的藥膏擦抹,不但未能改善,紅疹的範圍卻越行擴大,從鏡子裡看見好像一面網子,感到很恐怖而到醫院皮膚科求診。

口服抗生素不到兩週不再癢

梁仲彬主任表示,他高度懷疑這樣的皮膚紅疹症狀有可能是色素性癢疹,經皮膚切片檢驗,在顯微鏡下發現有壞死的角質細胞,確診是色素性癢疹後,以口服抗生素治療,不到兩週就有很好的療效,一大片的紅疹轉淡後呈現色素沉澱,患者已不再發癢。

色素性癢疹發病原因不明

梁仲彬主任指出,色素性癢疹發病的原因不明,有醫學報告認為可能與衣服摩擦或接觸到某些化學物質有關。主要發作的部位,包括軀幹上背部肩胛骨之間、鎖骨、胸部、尾椎骨等部位,嚴重發炎會引起水泡,並留下網狀的色素沉澱,由於會反覆發作,造成患者相當困擾。

色素性癢疹與濕疹、蕁麻疹、毛囊炎的症狀十分相似,最簡單的區別是濕疹在擦抹類固醇藥膏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後,很快就會獲得症狀的緩解,而毛囊炎會出現點狀色素沉澱,蕁麻疹則不會有色素沉澱,因此當患者對皮膚出現紅疹而擦抹類固醇藥膏或口服組織胺藥物無效時,就要提高警覺,找皮膚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斷。

癢疹若反覆發作應盡早就醫

梁仲彬主任表示,色素性癢疹的患者以年輕人居多,而且女性多於男性,很容易被誤認為濕疹或蕁麻疹,色素性癢疹必須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最有效,提醒民眾身上若有反覆發作的癢疹,應盡早就醫,確診病因後對症下藥,擺脫癢疹困擾。

關節突然腫痛 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年約30多歲媽媽,某天右手指突然關節腫痛,就連幫女兒梳頭綁髮也變得困難,一度因無法照顧家人,感到自責,就醫檢查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指出,經過一個月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總算順利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會使患者出現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羅淑芬說,此病症多發生於20至45歲青壯年,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若沒有妥善處理不但會使關節變形,嚴重可能導致行動不便,但患者也不需過於擔心,若能積極接受治療,一定能恢復正常生活。

自行停藥 小心使病情加劇

日前針對全台90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約佔七成接受治療的患者都是希望能恢復日常生活;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瑗指出,不過卻有患者因感覺不疼痛就自行停藥,甚至有超過六成患者治療過程未和醫師討論治療目標,導致影響病情發展。

掌握SMALL原則 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掌握SMALL原則,也就是Study學習疾病相關知識、Meet和醫師溝通治療決策、Allow允許自己放鬆,且配合運動或飲食等方式,另外再藉由Listen參與病友團體共享治療經驗,且Live用積極正面向的心態面對,就能成功戰勝病症;羅淑芬醫師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即早就醫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於增加康復機會。

上樑不正下樑歪! 爸媽玩手機、孩子玩網路

14歲的國中男生沈迷於網路遊戲,假日更是廢寢忘食,收假後早上爬不起來,不想回學校,當父母沒收網路和3C產品時,便出現脾氣暴躁、髒話連篇,無法收心上課,家長帶到兒童心智科門診後,醫師診斷為網路成癮,建議住院治療,而在會談過程中發現父母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提醒家長應以身作則,以免讓親子關係疏離影響正常學習與發展。

沉迷網路者出現脫離社會現象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許多因沈迷於網路使用者的青少年,已形成社會脫離現象,這種青少年會出現表情呆滯、社會萎縮、嚴重自我封閉,且往往伴隨肥胖或營養不良等兩極化問題。

過動兒可能還併其它問題

過去許多民眾認為過動兒就是「坐不住、很好動」,但臨床上發現,坐在電腦前不動如山的孩子,往往不僅僅「注意力」有問題,而是合併了網路成癮、情緒障礙、干擾性情緒障礙、反社會人格形成、藥物濫用等問題,若不及早正視、導正與處理,長大後還可能出現邊緣性人格異常或憂鬱症,像這名14歲的青少年,即可能合併嚴重缺乏社交接觸及人格異常問題。

爸媽扮演治療的關鍵角色

臧汝芬醫師表示,幫助這類型的青少年需要藥物、心理、社會介入的治療模式非常重要,安排會談、治療且規劃活動,更重要的是「要讓病人相信你在幫助他」,才會漸收成效,幫助其走出成癮問題,回歸正常生活。此外,孩子網路成癮的形成與治療過程中,父母絕對是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臧汝芬醫師不諱言的說:「家長與孩子應該一起參與治療才對!」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