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過敏性鼻炎常發作 什麼方法可改善?

入夏了,天氣越來越熱,偶爾下了幾場大雨,氣溫稍降,但是也夾雜了濕氣,有許多過敏疾病因而被誘發,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因為會進出冷氣房,更容易發作,一直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等症狀。

進出冷氣房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開業醫耳鼻喉科診所院長柯仁弘表示,過敏性鼻炎主要發病原因還在於對塵蟎過敏,雖然不易根治,但是可以經由治療用藥控制;然而夏天到了,大家難免會經常進出冷氣房,而溫差大,忽冷忽熱,則是會誘發過敏性鼻炎。

更換居住環境可根治過敏性鼻炎

其實,過敏性鼻炎也是可以根治的,柯仁弘院長指出,過敏性鼻炎可區分為季節型與經年型,最重要的還在於找出過敏原,有人是對花粉過敏,而最常見的是對塵蟎過敏,至於想要根治過敏性鼻炎,得要更換居住環境,就有人搬到美國或是日本後,過敏性鼻炎就不再出現。

抗組織胺+低劑量類固醇噴劑+手術

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柯仁弘院長說,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會給予抗組織胺,症狀幾天就可改善,如果有長時間打噴嚏,可以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噴劑,若是都無法改善,已出現鼻竇炎,有鼻中膈彎曲及鼻甲肥厚,也可採用手術治療。

洗鼻子+運動可緩和症狀

柯仁弘院長進一步指出,想要改善過敏性鼻炎也可以採用洗鼻子的方式,以物理性原理,每天沖洗鼻子中的黏膜,使發炎物質去除,也可獲得改善;另外,就是要運動,使免疫系統與自律神經穩定,也可緩和症狀。

忍痛是值得的 乳房X光攝影早期發現異狀

許多婦女對於主動做乳房篩檢的意願低,而且也有錯誤迷思,認為乳房X光攝影很痛、以前有做過就好、胸部太小夾不起來可以不用做。然而,醫學實證,「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能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50歲以上婦女應每1~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3成。

每天有30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45~69歲是發生高峰的年齡層。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103年標準化死亡率分別為81.90及11.9(每十萬人口),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30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

X光檢查夾緊乳房造成疼痛 讓不少婦女避而遠之

乳房X光攝影是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的一種影像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檢查過程中,為了要得到清晰的影像,並減少輻射劑量,必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故受檢者會感到疼痛,這也是很多人避而遠之不願受檢的原因。

定期篩檢降低2~3成死亡率 忍耐短暫疼痛是值得的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該地區104年度只有2成婦女完成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率明顯偏低。呼籲婦女朋友們忍耐短暫些許的疼痛換來檢查清晰的影像是值得的,每1~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2~3成乳癌死亡率。

少蔬果身體不快樂 單身族群好累

董氏基金會於2016年進行全台身體快樂指數大調查,數據發現台灣民眾身體快樂總平均只有63分,然而一向被認為是較自由的「類單身族」,身體竟比已婚有小孩的族群不快樂,其中原因就出在蔬果攝取量。

根據調查,有四成五的民眾因忙碌,所以沒有時間吃水果,但想要身體快樂,就必須養成適度運動、攝取充足蔬果的習慣,每日至少三蔬二果,對此營養師建議使用「取代法」,增加水果攝取量。

民眾可選擇含高維生素C的當季水果,或是高營養密度的水果,如奇異果、芭樂、木瓜等,讓身體更快樂、更有活力。

別輕忽! 手指麻木竟是周邊神經損傷所致

王先生長期從事打字工作,每天使用滑鼠電腦的時間相當長,所以右手前三指麻木,甩手後會比較舒服,有時候拿東西會掉,最近症狀越來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睡眠,就診後發現原來是周邊神經損傷。

周邊神經支配四肢軀幹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姿璇說明,周邊神經指的是連接大腦和脊髓,支配人體四肢軀幹的神經,它一方面將身體各處的感覺傳入大腦,另一方面將大腦的命令傳至身體各部的肌肉,以引發必要的反應和動作。一旦周邊神經損傷則會造成該條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異常或是消失,同時伴隨肌肉無力、萎縮以及功能喪失。

周邊神經損傷原因

陳姿璇醫師指出,周邊神經損傷的原因有三:(1) 慢性局部壓迫:有些神經會通過骨頭突出處或是類似隧道的狹小管道,經年累月的不良姿勢以及動作不當往往會導致該處神經的壓迫以及損傷,如長期手腕的重複動作(打電腦、搬重物等),易使正中神經在手腕處受壓迫,其後果是造成手掌的第一至第三指以及第四指一半的麻木,以及拇指掌側肌肉的無力以及萎縮。(2) 急性壓迫:神經如持續長時間壓迫會造成急性神經功能喪失,如有些人喝醉酒一整夜將頭枕在上臂昏睡,隔天醒來後發覺手腕手指下垂無力,這是由於手臂上的橈神經受到急性壓迫所致,這類神經壓迫如果能夠及時解除,一般都可以恢復過來。(3)外傷:如車禍、刀槍傷以及重物壓迫等意外也會傷害周邊神經。

周邊神經病徵

陳姿璇醫師表示,周邊神經損傷的臨床症狀包含下列三種:(1) 運動異常:肌肉無力、萎縮、喪失肢體功能;(2) 感覺異常:包括疼痛、麻木、無知覺、燒灼或是刺痛等異常感覺;(3)自主神經異常:肢體冰冷、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若有症狀儘早就醫 以免惡化

陳姿璇醫師提到周邊神經損傷輕則造成肢體麻木、感覺異常,重則導致肢體癱瘓、功能喪失,正確的診斷和及時的醫療處置可以減輕神經的壓迫以及損傷,也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手術;可藉由肌電圖檢查,並根據其結果來決定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電刺激、以及運動治療等。此外,針對肢體功能的缺失,也可以施予適當的訓練,以減輕或是避免肌肉萎縮與變形。

遠距婚姻聚少離多 感情如何維繫?

地球村時代,很多夫妻會因為工作,而得要遠赴他國,三個月回國一趟,或是半年一年才相聚的也不在少數,這種聚少離多的遠距婚姻,感情是否就較為薄弱?是否有方法可以維繫呢?

婚姻需要有交集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表示,遠距婚姻越來越多,想要維繫住夫妻兩人的感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交集,夫妻在生活上有共同的計畫可討論,兩人會因為有共同的計畫而一直都有互動,這樣才能使夫妻間的感情更好。

期待高就更易爭吵

若夫妻沒有共同的互動,感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淡!柯書林心理師指出,夫妻最常來諮商的問題就是無法互動,有不少遠距夫妻甚至是相聚時就會吵架,反而是在一起時,生活品質更差,相處起來更困難,而且會因為終於可以各自回去上班了而慶幸;所以,有不少遠距夫妻往往會在年假或是寒暑假相聚時,因為期待過高,就更易於爭吵而來尋求諮商。

要有共同目標、興趣與價值觀

可見,不是遠距婚姻的問題,而是想法與價值觀已出現問題。柯書林心理師進一步指出,然而,有不少來諮商的夫妻,往往會認為遠距是婚姻的殺手。其實,夫妻有共同的目標、興趣與價值觀,這不只是遠距婚姻應該要具備的,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夫妻,也應該要有此共識;因為具備了共同的目標、興趣與價值,才會有共同的話題,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夫妻感情!

熱戀男女會遷就對方

柯書林心理師強調,熱戀中的男女,往往會遷就對方,但是結婚後,生活久了,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興趣與價值觀,就會有衝突,久而久之,彼此感情沒有互動,沒有交集,就會使婚姻出現狀況。更何況遠距婚姻,夫妻兩人分隔兩地,如果一方在當地有人有共同的興趣,且又可以陪伴,就難免會被吸引。

夫妻更要培養感情

所以,要有和諧的婚姻,夫妻之間應該要培養共同目標、興趣與價值觀;這說起來容易,卻往往做起來很困難。因為兩個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背景不同,交往才會被吸引,但是剛開始交往會互相遷就,結婚後會發現對方為何這個習慣也沒有,那個興趣也不會;因此,柯書林心理師建議,夫妻更要培養共同的價值觀與共同的興趣,生活上要有重疊,想法上有交集,才能維繫良好的夫妻感情,這有賴夫妻雙方的用心與達成共識。

別仗年輕揮霍健康 翻轉新鮮人職場爆肝生涯

台灣每年約有20多萬大學畢業生踏入職場,面對有如戰鬥般的忙碌職涯生活,社會新鮮人更該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一份英國醫學雜誌報導就指出,高壓工作者容易有上班勞累、血壓增高及精神不振等狀況,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比低壓工作者高了2.2倍。哈佛健診中心院長納祖德提醒,別仗勢著自己還年輕,常以時間和體力來換取工作效益,殊不知可能因此而賠上自己的健康!

許多猝死者既年輕又無異狀

納祖德院長指出,剛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常仗勢著身體機能強壯、健康狀態良好,任憑熬夜、飲食不節制、煙酒不忌、生活作息大亂,對自己的健康常毫不在意地揮霍,若再加上工作的壓力,對健康是很大的警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納祖德院長提醒所有年輕人,許多因心血管疾病而猝死的人,多半是既年輕、沒有病史,外表又看不出有任何異狀者。像是知名主播廖筱君的弟弟在打籃球時突然昏倒猝死,當時才36歲,沒有病史的他被法醫認定死因是心肺衰竭。許多青少年、青壯年猝死案例,均和心臟疾病脫不了干係!讓人不得不為這群工作正在起步、為事業打拼的年輕人擔憂。

透過健檢瞭解身體狀況

納祖德院長建議年輕族群可透過一般血液檢查,瞭解自己的紅、白血球指數;透過心血管危險因子檢測,得知三酸甘油脂、總膽固醇、類半胱胺酸指數是否超標等,來降低心血管疾病威脅;而靜止心電圖則可偵測心臟的電波,幫助醫師判斷是否心房或心室肥大、心肌梗塞、心肌缺氧、心律不整等疾病。

倘若出現這些警訊要注意!

除了透過健康檢查可幫助瞭解身體狀況之外,納祖德院長強調,平常若發現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腫脹或腫塊;體重明顯下降;正常情況下卻感覺極度疲勞;糞便的形狀或顏色異常等狀況時,就應該正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儘早就醫以釐清是否健康出了問題,儘早治療,以免發生遺憾!

中西醫合併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更有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的關節會腫脹、疼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僅能在發病之後延緩病情惡化,中醫師強調,以中西醫合併的治療方法,可將病情控制的更得宜。

延誤黃金就醫期 手指幾乎無法伸直

擅長中、西醫學整合的慈濟醫院中醫部游明謙醫師表示,曾有一位三十二歲女性,前來求診時手指頭的關節都已變形,因為害怕這個疾病,反而延誤黃金就醫時期,浪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及許多金錢,最後手指幾乎無法正常伸直,才前往尋求中醫治療。

嚴重時關節變形 甚至侵犯肺部

游明謙中醫師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屬重大傷病,且經常與其他關節炎疾病混淆,目前成因未明,只知道是一種全身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在雙手手腕及手指關節處疼痛、腫脹,若嚴重恐侵犯周邊關節導致軟骨破壞,造成關節變形及退化,一次發病至少會有三個關節同時發炎,發炎最少持續六個星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侵犯至肺部,導致肺部纖維化,也常併發乾燥症,導致眼睛及嘴巴乾燥。

中醫輔助看體質

游明謙中醫師強調,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過程強調辯證論治,不同體質有不同用藥來幫助西醫治療,但要小心對症下藥,若服用到不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就要小心後續而來的副作用,如風濕分成寒濕及濕熱,若用錯藥可能會導致腸胃不舒服、拉肚子,對於體內燥熱的人也不宜進補,否則會火氣大、嘴破、失眠。部分人認為瓜類較寒的食物,會讓關節炎加重,但這部分還是看個人體質,只是過於燥熱跟過寒的食物還是盡量少碰。

桂枝芍藥知母湯+獨活寄生湯+良好作息飲食

游明謙中醫師指出,中醫看風濕病會用一個字:痹,分為風、寒、濕三種,常被使用的袪風濕方劑有出自東漢金匱要略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有時也會用「獨活寄生湯」來補久病的患者,當然必須根據病人體質及病情,給予中藥加減,在上肢的用桑枝,下肢的用牛膝防己通十二經,也是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此外也須配合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和均衡營養,忌食炸、辣,、烤食物,最好晚上11:00以前入睡,有利身體修護,也可多做太極拳及瑜珈等能放鬆身心、修身養性的運動。

6週減12公斤! 減重LINE群組助甩脂肪肝

肥胖者常有脂肪肝,而脂肪肝造成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又比一般人高,而且脂肪肝也常合併糖尿病,要阻斷這些可能的變化,減重成為最關鍵的處置方式,衛福部彰化醫院開辦「脂肪肝減重特診」,搭配輔導心理師以漸進手法支持減重者建立自我信心,並塑造正確生活習慣,有人6週就減了12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

LINE成員相互督促減重

從事廢水處理工作的31歲林先生,原本體重83公斤,參加特診之後,6週就瘦到71公斤。林先生表示,專業減重心理師指導如何飲食及運動,而且每天三餐吃的東西都要LINE到群組上,成員相互監督、約束,「減重有伴不孤單」,不僅讓他脂肪肝消失,也養成飲食好習慣,不再復胖。

脂肪肝嚴重可能變成肝癌

陳詩典, 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表示,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堆積了油泡,這些油泡就是三酸甘油脂,肝臟可能會有一點腫大,或有上腹部疼痛的症狀,肝功能指數可能上升;大約十分之一的脂肪肝患者可能發展成脂性肝炎,也就是除了油泡以外,還有肝臟發炎、肝細胞壞死的情況,其中三分一至四分之一可能由肝纖維化慢慢進行到肝硬化,甚至發生肝癌。

結合心理師陪減重者承認現況

療程8週的「脂肪肝減重特診」特別結合心理師,讓心理師陪減重者一起承認現況,進行生活現況分析與目標設定,輔導及維持正確的飲食習慣,透過通訊軟體(LINE)即時掌握減重進度並即時給予回饋指導,讓減重者不孤單。陳詩典主任提醒,減重或是一時的活動,但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則是一輩子的健康!

視情況進行藥物治療或手術

「脂肪肝減重特診」也將視情況進行藥物治療,甚至進行縮胃手術等,端視患者的情況而定。陳詩典主任指出,脂肪肝合併糖尿病者較麻煩,因為糖尿病的藥常會讓病患變得更胖,不過,現在已有糖尿病新藥,包含藥劑和針劑,反而能減輕體重,是這類患者的一大福音,但使用新藥需符合健保規定,否則需自費使用。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