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45歲生唐氏兒機率是25歲的50倍!

在台灣,每8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唐氏症兒,相當於每天就有一位唐寶寶誕生。雖然每個孕婦都有可能生下唐氏症兒,但年齡越高,產出唐氏症兒的機率就越高。根據研究指出,25歲生出唐氏兒的機率為1/1350,35歲增加到1/365,到了45歲,機率高達1/25,是25歲孕婦的50倍!隨著現代人晚婚、產婦高齡化,蘇怡寧醫師呼籲高齡產婦應做好孕期篩檢!

以往要到第二孕期才能篩檢唐氏症

針對唐氏症篩檢,過往於第二孕期(懷孕第15~20週)進行,除偵測率低(60%),若確認為唐氏症兒、欲終止懷孕,孕期可能已20週,因胎兒在媽媽體內時間已久長、成長至300~500公克重,若需進行終止懷孕,對孕婦、家庭都是重大生理、心理負擔。

新技術第一孕期就能檢測

近期篩檢技術提升,逐漸推廣於第一孕期(懷孕11~13週)就進行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IPT),蘇怡寧醫師表示,像是Harmony Prenatal Test可早在懷孕10週就採血檢驗,對於最常見的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巴陶氏症等三種染色體異常疾病的檢驗準確度更已有99%,且偽陽性僅0.1%,適用於各年齡層及雙胞胎孕婦,僅需抽取孕婦靜脈血,就可對胎兒之染色體進行分析。全球目前已有超過50萬名孕婦使用Harmony篩檢技術,大規模的使用結果也更證實了檢測的安全性與準確度。

及早檢測 孕期更安心

蘇怡寧醫師進一步解釋,Harmony Prenatal Test透過標的抓取技術與演算法,除了可呈現母血中胎兒染色體含量資訊,確保檢測品質外,對於胎兒唐氏症篩檢之準確度非常高。根據研究指出,Harmony 於懷孕早期唐氏症檢出率大於99%,明顯優於傳統母血唐氏症篩檢技術82~87%的檢出率。台灣將成為全亞洲第一個引進此最新唐氏症篩檢技術的國家,期望可讓孕媽咪更安心。

樂觀面對人生 妥瑞氏症患者成世界大師

曾經是父母眼中的問題人物,你一定很難想像花藝大師吳尚洋,自小被診斷出有妥瑞氏症,他會不自覺出現肢體抽動、發出聲音,導致外人都用異樣眼光看待,但樂觀開朗的他,沒有讓病症成為阻擋的絆腳石,靠著獨特的天份與努力,在2012年拿下世界花藝大賽冠軍。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表示,大部份民眾對於妥瑞氏症了解不多,甚至家長及老師會覺得病童故意搗蛋。

妥瑞氏症的患者與一般人的健康及認知能力是沒有差異的,只要多一些的體諒及妥善的對待,他們也能在不同的領域發光發熱。

寶寶一生健康關鍵期 從娘胎打好底做起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這是父母最常聽到的話,但起跑點可不是從孩子上學那天開始,而是從胎兒在母體中發育時就要算起。懷孕期的營養規劃,不僅影響到母體在產後20年的身體狀況,更是孩子一生健康的黃金關鍵期。台灣婦女健康學會透過調查,希望能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倡的「生命最初1000天」的觀念植入國人的心,提供媽媽專業的建議及保健之道。

母胎營養息息相關

成年人的健康狀態在子宮內的胎兒時期已設定完成,研究顯示胚胎發育中子宮內的不利因素,將會影響胎兒的組織或器官永久的改變,甚至長大後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都與之息息相關。據調查台灣有185萬婦女不知道孕期營養會造成孩子未來疾病的罹患率,其中以較無長輩支援的小家庭婦女比例較高。

孕期吃得好 降低媽咪日後慢性病風險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產等,都會影響產後婦女20-30年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因此婦女在孕期應更注意自身的營養吸收,尤其現在職業婦女大多是外食族,營養不均衡是常見的問題。

孕前中後健康生活與飲食 為寶寶健康打好底

台灣婦女健康學會副理事長暨長庚醫學大學及長庚醫院教授鄭博仁醫師呼籲婦女,飲食要以天然的食材為優先,避免加工過度的食品,每日蔬菜、水果、全穀、蛋白質均衡攝取,還要保持適度運動,例如:散步、瑜珈、游泳等,以維持良好健康。營養方面,在備孕(懷孕前三個月)、懷孕、哺乳三個階段,補充各種所需營養素。備孕期就要補充足夠葉酸,預防胎兒神經受損,可以多吃深色蔬菜;懷孕時期因為DHA的流失,可以吃魚油、堅果及藻類食品;哺乳時期也要注意DHA及鐵質的攝取,多吃紅肉、內臟類是好選擇。若每日的攝取量不夠,也可以靠天然少添加物的健康食品,幫助媽媽把握黃金健康關鍵期。

吞藥丸不喝水 恐造成食道潰瘍

老人家常有很多病痛,以致於經常得要吃藥;然而,服藥一定要配開水,千萬別吃藥不喝水,否則很可能會造成食道潰瘍。臨床上,就有一名老大人,吞藥丸時不但沒有喝水,還立即就平躺睡覺,結果就發生食道潰瘍的慘況!

只能吃流質食物減輕疼痛

收治這名食道潰瘍患者的台北市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德強表示,該名患者來就醫時主訴吃東西吞嚥時會痛,就連喝水都會痛,經由胃鏡檢查發現,他的食道破了一大片,甚至還擴及口腔都發炎了,由於潰瘍範圍很大,他只能食用流質的食物,以減輕疼痛。

藥丸膠囊會腐蝕食道

原來這名患者在吞藥丸時,沒有喝水,吃完藥之後,就去躺在床上睡覺,以致藥丸卡在食道口;吳德強醫師指出,他所吞的藥丸是膠,因為沒有喝水,再加上一吃完藥就平躺在床上,致使膠囊就黏在食道口,而且藥物腐蝕食道而出現潰瘍。

服藥後勿立即平躺

經由使用治療食道潰瘍用藥以及消炎藥之後,這名患者病況才獲得緩解;吳德強醫師強調,吃藥雖然看似簡單的動作,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可以不用配開水服藥,而且又馬上去平躺著睡覺,因為這很有可能會將藥丸卡在食道而造成食道潰瘍。

不愛動又不喝水 小心腎結石找上你

天氣逐漸炎熱,但是又時常來陣雨,潮濕悶熱的氣候,讓人身上總是黏答答的流著汗,而且南風一吹,就想睡覺,好懶得動;泌尿科醫師提醒,如果流好多汗又不喝水,再加上不愛運動,身體會沈積很多雜質,很容易出現腎結石,不得不慎!

天氣熱要多補充水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李永樹表示,夏天即將來臨,天氣熱時不多補充水份,再加上飲食或是體質上的關係,以及缺少運動,就會使得身體中的雜質不易排除,進而導致泌尿道容易產生結石。

依據結石大小 決定治療方式

當泌尿道有結石時,往往會出現血尿症狀;李永樹醫師指出,如果是腎結石,後腰部會出現疼痛,也有人是輸尿管結石或是膀胱結石,疼痛部位則會在生殖器官處,經由超音波就可以觀察到結石的部位,而且會依據結石大小來決定治療方式。

0.5公分以下 八成可自行排出

李永樹醫師進一步指出,通常0.5公分以下的泌尿道結石會有八成可以自行排出,多喝水多運動,以及門診追蹤觀察即可,若是大於0.5公分泌尿道結石,則須立即處理,可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來做治療。

體外震波碎石術+腹腔鏡取石+開刀手術

另外,也有些人是不適合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李永樹醫師強調,有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是心臟調節器,以及曾經做過手術者,就不適合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泌尿道結石。而若是已出現腎水腫,就要用輸尿管鏡,採經皮造廔取石,或是以腹腔鏡取石,也有人因為泌尿道結石太大,就必須以開刀手術方式取石。

運動前後怎麼吃? 這樣吃減脂增肌線條美

夏季即將到來,讓人迫不及待想換上清涼短袖、短褲,但又怕肥油跑出來見人,不少人趕緊加強運動,但運動前後該怎麼吃,才能事半功倍呢?營養師強調,運動前應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地瓜、雜糧麵包,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高蛋白質食物,如豆漿、茶葉蛋等。

空腹運動恐低血糖

運動、飲食兩者先後順序,一直是許多民眾的疑問。營養師林若君指出,有民眾為了減肥選擇空腹做運動,卻造成運動過程中腸胃不適,甚至血糖過低而昏倒;有人則擔心運動後吃東西會發胖,等到正餐才進食,結果餓到吃過量,體重不減反增,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

運動前吃高纖食物

林若君表示,運動前後都必須進食,選對進食時間、吃對食物,還能減脂肪、增肌肉,達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她建議,運動前1小時應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如地瓜、燕麥、雜糧麵包等,能穩定血糖、維持體力,運動效果也較高。

運動後補充高蛋白

「運動後30分鐘內,要馬上補充營養!」林若君強調,根據研究發現,運動後立即進食比延後用餐,體脂肪減少多25%、肌肉增加多6%,但建議選擇高蛋白質食物,如低脂牛奶、無糖豆漿、茶葉蛋等,可修補肌肉量並快速恢復體力,身體線條也能更明顯更健美。

為省血糖機費用 婦人低血糖昏迷險致命

1名40歲婦人罹患糖尿病多年,但因不想花錢購買血糖機和血糖試紙,因此沒有監測血糖習慣,沒想到某天入睡前出現發抖現象,原本不以為意,隔天早上竟昏迷不醒,緊急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竟出現36mg/dl的低血糖狀況,才會嚴重造成昏迷現象。

高血糖患者應做好控管 嚴重恐使器官受損

臨床上,常有糖尿病前期患者,因不監測血糖,生活習慣又差,長期下來埋下引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鹿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余宜叡指出,尤其若屬於高血糖患者,身體就像長期泡在糖水般,若未定期監測血糖,嚴重恐會使眼睛或重要器官受損。

控管血糖 從生活習慣做起

余宜叡進一步說明,糖尿病患者最重要就是從平時生活習慣改變開始,除了擁有均衡飲食,且配合定期運動外,還得仰賴定期監測血糖,千萬不要為了省下血糖機和血糖試紙的費用,反而失去健康,必要時也可求助醫院個案管理師或醫師協助,全面掌控血糖,就能避免糖尿病惡化。

高危險族群應多注意 血糖控制要做好

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前期、肥胖等都應特別注意,因屬於糖尿病高危險族群,更需定期使用血糖機檢測空腹血糖;余宜叡提醒,養成習慣,多點注意,就能有效控管血糖,及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疼痛別拖延 光靠止痛掩病情當心要命!

1名58歲婦人,從去年開始左後背出現隱約刺痛,但就醫後未找到病灶,因病情逐漸加重只好自行去藥局買藥舒緩,但卻遲遲未好轉,甚至演變合併腳痛水腫行走不便,幾天後竟還昏倒緊急就醫;臺中慈濟醫院醫師林北江指出,就醫後檢查發現患者已出現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手術治療。

糖尿病患免疫功能差 易引發壞死性筋膜炎

這名患者原本就有糖尿病,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後腹腔大量膿瘍,且蔓延到左側骨盆、膝蓋;林北江說,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不佳,加上患者一再拖延病情,才會導致合併壞死性筋膜炎,經過醫療團隊聯手搶救,處理清瘡及左大腿壞死部分,並在大腸直腸外科協助下處理感染源頭,所幸順利搶救回來。

身體出現疼痛是徵兆 不得輕忽嚴重性

根據文獻報告,糖尿病患者合併壞死性筋膜炎死亡率超過五成,不得輕忽嚴重性;林北江說,身體出現疼痛就是疾病痛的徵兆,若像患者依賴藥物壓制,恐怕會遮掩病情,延誤就醫,加上患者感染源頭是降結腸憩室發炎造成的腸道破洞,造成糞便滲漏到後腹腔,才會導致感染一路向下蔓延,危及生命。

出現後天性大腸憩室 嚴重恐致命

後天性大腸憩室會造成憩室發炎外,嚴重就會造成腸子破洞,引發壞死性筋膜炎,這時就必須緊急清瘡開刀及抗生素治療,和時間賽跑清理感染源,才能搶救生命;林北江呼籲,當身體出現任何病痛時,千萬別輕易忽略,必要時須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發現病症,才能避免危害健康及性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