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醫療級千斤頂 治療脊椎壓迫性骨折滿意度高

房屋塌陷可以用千斤頂扶正,然而病人產生脊椎壓迫性骨折時,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哲川表示,可以選用用醫療級千斤頂脊椎椎體支撐系統來治療壓迫性骨折,同時達到椎體矯形及舒緩疼痛的效果。術後病人疼痛可以立即獲得改善,當晚或隔天即可下床活動,滿意度高達九成五以上。

脊椎壓迫性骨折 高風險族群多注意

從高處跌落或老人家滑倒後,以及停經後的婦女常因某些脊椎受力的狀況下造成嚴重背痛,都可能是壓迫性骨折所導致。同時骨質疏鬆、外傷及轉移性癌症的病人也是高風險族群,這些病人甚至因為嚴重疼痛而不敢下床活動或產生嚴重的駝背。

傳統椎體成型術易滲漏且無法矯形

王哲川醫師解釋,目前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包括臥床休息、使用背架、使用骨鬆及止痛藥物,都是為了止痛,但止痛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矯形的目標。而傳統椎體成型術可達到止痛效果但無法達到矯形目的,且會滲漏,雖然機率不高,但若發生將造成明顯的神經損傷。

醫療級千斤頂滲漏率低 矯形及舒緩疼痛滿意度高

王哲川醫師指出,新型醫療級千斤頂脊椎椎體支撐系統的優勢在於透過500-1,000牛頓力(相當於使用球囊的5-10倍)頂開塌陷的椎體,創造出空間,讓骨水泥的灌注不需太大的外在壓力,可將骨水泥滲漏的機率降得更低;病人術後當天可立即改善疼痛,且當晚或隔天即可下床活動,達到快速改善疼痛及椎體矯形的目標,術後滿意度高達九成五以上。

腸病毒流行季 玩具不消毒小心染病

腸病毒流行季節,你有做好玩具清潔嗎?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不少家長只記得勤洗手,卻疏忽玩具也要做好清潔消毒。醫師強調,玩具是藏納病毒、細菌的大本營,尤其嬰幼兒最喜歡隨手將玩具放到口中,一不小心將腸病毒吃下肚,就容易染病。

玩具易藏匿病菌

居家環境充斥著各種致病原。開業小兒科診所院長車參薇醫師指出,包括塵蟎、細菌、黴菌、病毒等,不論桌面、門板、門把、地板,到小朋友經常接觸的玩具,如布偶有許多皺摺處,更容易藏匿病菌。

增加染病風險

車參薇院長強調,玩具是小朋友經常接觸的物品,又常拿在手上啃咬,或摸過後將手放進嘴裡;若沒有定期清潔消毒,久而久之玩具的含菌量增多,一旦小朋友免疫力不足,就容易增加染病風險。

熱水清洗殺菌

車參薇院長建議,布質玩具最好用熱水煮過,可以有效消滅病菌;塑膠玩具則可使用消毒藥水,浸泡約30分鐘再以清水沖洗擦乾;另外,居家環境也可用稀釋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市售漂白水約15至2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定期擦拭,就能避免病從口入。

轉骨藥方補過頭 孩子恐矮人一截

現代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高人一等,為了贏在起跑點,有些父母絞盡腦汁尋求中醫幫助,拼命餵食坊間的「轉骨藥方」;然而轉大人補過頭,反而容易導致孩子生長板提早癒合,最後恐怕還比同年齡的孩子矮了一截。

太早進補致性早熟 孩子長不高

開業中醫診所院長周宗翰醫師表示,太早進補可能會讓孩子出現性早熟的症狀,導致性荷爾蒙及生長激素一併增加,因此讓骨骼生長板提前癒合,這類型的小孩常常在兒童階段就達到生長高峰,然而可能在10歲前,身高發展就開始延遲、停滯,所以家長勿一天到晚餵小孩吃胎盤素、花粉、蜂王漿、鹿茸、人參等補藥。

飲食不正常 易造成腎氣盛

周宗翰醫師說明,中醫認為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黃帝內經》中提及「腎藏精、主骨、生髓」與「脾主四肢肌肉」的觀念,若是先天稟賦不足,加上脾胃不能化生氣血,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則生長發育容易遲緩。 若是飲食不慎、作息失常,往往容易造成「腎氣盛」、「天癸至」的第二性徵發育提早。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轉骨發育期需要熱量、蛋白質及鈣質、鐵質、鋅的補充,才能夠應付生長發育的需求。

大量藥膳 恐讓小孩內分泌改變

因為少子化的影響,父母對於小孩的營養保健更加重視,常使用一些給老年人用的保健品用到孩子身上。而中藥包括冬蟲夏草、桂圓、荔枝乾、黃耆、何首烏等,越是大補類的藥膳,越易改變孩子正常的內分泌,造成其身心發展不平衡。目前台灣社會已經十分富足,每天都有蛋豆魚肉類可以吃,而營養過剩誘發小孩早熟,小孩越補、生長板越早閉含,就越長不高,反而變成「矮、肥、短」身材。

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 是成長不二法門

周宗翰醫師提醒家長,應多鼓勵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每天都要運動,且盡量持續運動超過30分鐘,以排出汗為標準,也同時要注意均衡飲食及孩子是否每天連續睡眠至少8小時,都可以刺激骨骼生長。生長潛力最大就是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這時出現的不適症狀,都應儘速尋求醫師之協助,不要盲目地服用偏方或成藥,同時也可把握機會利用這個時期適當的調理過敏性鼻炎、氣喘、脾胃功能差等體質。

婦連跌五跤摔到怕! 原是常壓性水腦症惹禍

一名60歲的老婦,半年前頻頻摔傷,最嚴重時甚至一個月內在家中摔倒5次!不料,日前在浴室絆倒撞到頭部,家屬擔心傷及腦部,才又進一步前往神經外科檢查。負責收治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暨市立大同醫院神經外科蔡泰欣醫師表示,患者就診時已是坐輪椅無法行走,問診後發現除了步態不穩外,近期也出現尿失禁及健忘的反應,推測可能罹患「常壓性水腦症」。 須與「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區別 常壓性水腦症典型三大症狀為「認知功能衰退」、「步態不穩」及「大小便失禁」,蔡泰欣醫師說明,上述婦人臨床症狀均符合,為避免與巴金森氏症或阿茲海默症混淆,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檢查,清楚顯示腦室有擴大的現象,再加上試驗性的腰椎穿刺診斷,確診罹患「常壓性水腦症」。 外科手術能有效減緩症狀 蔡泰欣醫師進一步說明,水腦症是腦脊髓液於腦室積存過多,或無法順利循環排出,導致腦室積水的現象,而常壓性水腦症即常見於65歲以上老年人口,因腦部功能逐漸退化,造成腦脊髓液製造過多或吸收功能降低,目前可透過外科手術治療減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然而以往須腦部手術 令人卻步 過去治療常壓性水腦症的方式,分為「固定壓力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及「可調壓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前者有健保給付,但因固定壓力若要調壓時,則要承擔再次開腦的風險;後者雖從頭皮外藉磁力調整壓力,不過需從腦部開刀放至引流管至腹腔,長者多半抗拒進行腦部手術,因此對於治療為之卻步。 最新手術方式不須開腦 增加接受度 蔡泰欣醫師指出,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目前引進「腰椎腹腔引流系統」,將調壓閥門埋在腹部,細引流管放入腰椎脊髓腔內,使過多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避免腦部開刀風險,增加患者治療意願,上述患者即是使用此手術,一個月內已改善步態不穩、尿失禁的症狀,且能自行行走,不過,此手術方式需自費,期望往後能納入健保規範,造福更多常壓性水腦症患者。 發現症狀盡快就醫 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蔡泰欣醫師補充,引流手術較常出現阻塞或是感染的情形,因此術後應多注意傷口感染的問題,此外醫師也呼籲,如果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尿失禁或步態不穩的現象,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期,也能減少家屬照護負擔。

以為青春期水腫發胖 竟是腎病症候群

一名孩子嚴重水腫,父母一直以為孩子是因為青春期而發胖,直到小便量變少,才至醫院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腎病症候群。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慢性腎臟病個案管理師曾寶玉指出,兒童的腎臟病容易被家長忽略,目前學校每年提供「學生健康檢查」,提醒家長當孩童例行尿液篩檢,發現有尿蛋白或血中肌酸肝指數異常時,務必帶孩童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學校也會發通知單請家長處理並繳交回條。

腎臟受損就無法恢復

兒童慢性腎臟病與成人慢性腎臟病一樣,一旦確定腎臟受損即無法恢復原來的腎臟功能,腎臟功能衰退都是緩慢漸進式的,而且症狀不易察覺。曾寶玉管理師提醒,透過驗尿、抽血瞭解腎臟健康狀況,早期發現問題且接受定期追蹤,同時配合藥物及飲食控制,減緩腎臟功能惡化速度。而兒童慢性腎臟病如果出現腎炎(血尿及蛋白尿)、泌尿道感染、遺傳性腎臟病(多囊腎)、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服用腎毒性物等就屬於高危險情況,得多加留意。

預防腎臟病小秘訣

新聞媒體也常報導,有些青少年因染上毒癮,長期吸食毒品,貪圖短暫的飄飄欲仙,卻將正值美好青春的生命,賠上自己的腎臟。曾寶玉管理師提醒,適當喝水,勿憋尿,避免尿道感染;均衡飲食,攝取適當蛋白質,避免大魚大肉;適度運動與維持理想體重;尋求正確的醫療用藥,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自我觀察異常尿液型態、定期健康檢查;若有糖尿病做好血糖控制,以預防腎臟病。

肺癌標靶治療 中醫有效緩和副作用

根據衛福部公布,惡性腫瘤一直以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而肺癌近幾年更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排行榜的第一位。肺癌在所有腫瘤病中往往預後不好,西醫治療也往往有很多的毒副作用,中醫及時介入治療不僅可減低腫瘤的復發與轉移,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延長生存期。

標靶藥物 只針對癌細胞攻擊

最近幾年發展出所謂「標靶治療」,主要是針對癌細胞中的目標,利用癌細胞某些特殊構造在正常細胞裡缺乏的特性,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這些特殊構造來殺死癌細胞,但對正常細胞則不造成或是只有很低的傷害。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的標靶治療藥物主要以抑制表皮生長因數受體-活性的藥物為主。有近50%的患者接受標靶藥物的治療延長存活期。也是目前肺癌病患主要的治療模式之一。病人在開始使用此一藥物後,對於有反應的患者,一般在一兩個星期之內會感覺到症狀減輕,緩解病狀之速度較傳統之化學藥物亦較為迅速。

標靶治療與傳統化學治療副作用不同

「標靶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通常比傳統化學治療低。「標靶治療」比較不會產生骨髓抑制,也比較不會有白血球、血小板低下或貧血的現象,但會出現一些不同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如會使得皮膚乾癢、長出像青春痘般的疹子、甲溝炎、腹瀉等等,少部分病人的肝功能還會上升。另外,大約有1%的人服用這類藥物會產生「間質性肺炎」(大多發生在開始服藥後的前兩個月),這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病人可能因此呼吸衰竭,因此服用此類藥物也會有呼吸困難、咳嗽加劇,發燒等症狀。

中醫介入 減緩治療副作用

目前為止,有關肺癌病患接受標靶治療所產生的毒副作用,現代醫學並未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然而標靶治療未來將可能成為癌症病患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在臨床治療中,中醫的及時介入治療,臨床上顯示能大幅改善標靶的毒副作用。舉其最常出現的臨床症狀,皮疹和皮膚病兆為主,主要為風團、紅斑、丘疹,屬於蕁麻疹樣藥物疹範疇,起病急速,先發於軀幹及頭面上肢,焮熱作癢,搔起風團,或見濕疹皮炎樣藥疹、多形性紅斑樣藥疹、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及固定性藥疹, 以滲出、腫脹、紅斑、水皰,甚則表皮剝脫為主要表現,由於標靶藥物主要侵犯黏膜,病患也亦出現口腔潰爛及嚴重腹瀉,而這些臨床症狀,以中醫辨證的觀點認為此多為血熱生風夾濕。因此在中醫的治療上多以清熱涼血去濕做為治療的主軸。以過去的臨床經驗顯示,此種病患服用中藥治療約2-4週,其病症會開始見到明顯的改善。

中西醫合併 病人受益

因為此種標靶藥物所需服用時間較長,一般建議不要停用西藥標靶治療,在中西醫兩相配合治療下,一方面以西藥控制腫瘤的增生,二方面以中藥治療西藥所衍生的不適。擷取中、西醫之長互補各自所短,兩者相得亦彰,形成一種創新治療方式,對於病患及整體社會將有莫大的助益。(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部主任黃升騰中西醫師)

腰椎滑脫導致下背痛下肢痠 手術舒緩別緊張

1名75歲男性,近幾年來出現下背痛合併雙下肢痠等症狀,甚至嚴重出現雙腳無力等現象,只要走幾步路就得休息,一度影響日常生活,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腰椎滑脫症壓迫神經所導致。

透過腰椎椎板減壓 甩開腰椎滑脫症

這名患者經過腰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二、四和第五節出現狹窄合併脊椎滑脫症,且嚴重壓迫神經;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神經外科鄭傑陽醫師說,透過腰椎椎板減壓及椎間盤切除手術,再加上人工骨架置入的骨融合手術和骨內釘固定手術後,患者術後三天就順利下床走路。

腰痛症狀恐演變到臀部痛 應盡快就醫治療

鄭傑陽醫師進一步說明,腰椎滑脫主要是因腰椎的椎體骨往前移位,導致馬尾神經壓迫或神經根拉扯,這時患者就會出現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等症狀,不過部分患者腰痛症狀會演變到臀部或大腿後側痛,甚至會伴有椎管狹窄症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

出現腰椎滑脫症 應及早治療

在台灣約有5%的的民眾有腰椎滑脫症問題,治療上可透過椎板切除減壓、骨融合及內固定三部分舒緩症狀;鄭傑陽醫師提醒,若有任何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就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梨狀肌症候群好痠痛 易誤診為坐骨神經痛

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只要每次一開車,時間若是超過二小時,臀部就會痠痛,而且還只有一邊會痛;進一步就醫後,被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科醫師指出,梨狀肌症候群常會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以致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往往因為治療方式錯誤,而痠痛會一直都無法獲得改善。

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導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多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或是運動時拉傷,而且由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與坐骨神經痛類似,在薦椎15節處出現疼痛,所以常容易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甚至於此處肌肉也會壓迫到坐骨神經,進而出現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以牽引拉腰復健

臀部出現坐骨神經疼痛的病人,大約每一百人中只有一人是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其他多是因為坐骨神經痛;武俊傑主任指出,坐骨神經痛和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雖然類似,但是治療方式卻大不同,坐骨神經痛主要是以牽引拉腰復健,以及服用藥物來改善。

梨狀肌症候群以熱療、短波及超音波復健

當梨狀肌的肌肉發炎腫脹時,即會產生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而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則是以熱療、短波及超音波復健;武俊傑主任進一步指出,除了復健治療之外,由於患部位置在較深的部位,往往需要使用類固醇注射來緩解疼痛。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