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新發現! 羊水過多可能是基因變異引起

懷孕過程中約有1~2%的孕婦會有羊水過多的現象,而大約有30~60%的原因不明。三總與歐洲等跨國團隊研究發現人體MAGED2基因變異是引起孕婦羊水過多合併胎兒產前巴特氏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參與研究的三軍總醫院腎臟科楊松昇醫師指出,在普遍高齡懷孕與少子化的時代,此研究發現可應用於產前MAGED2基因篩檢的精準醫療,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寶寶存活率可望提升。

羊水過多可能是產前巴特氏症候群

胎兒在母體中第二周產期是腎臟開始發育的時期。若腎臟發育有問題亦是造成羊水過多的原因之一。楊松昇醫師表示,產前巴特氏症候群就是因為腎小管表面鹽分重吸收的蛋白質通道(NKCC2)基因突變,會造成腎臟鹽分流失,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及羊水過多的現象。

臺灣與歐洲跨國研究新發現

國防醫學院暨三軍總醫院腎臟科醫師林石化教授(現任三總院長)與楊松昇副教授(亦是中研院生醫所合聘助理研究員)與歐洲(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MAGED2基因變異為引起孕婦羊水過多合併胎兒產前巴特氏症候群病因的新發現。

本次研究發現並證實有另外一種只發生在懷男嬰的孕婦會有羊水過多現象的X性染色體MAGED2的遺傳性疾病。MAGE(melanoma antigen)基因最早發現可能與黑色素瘤抗原相關,目前可分為A到H共八大類, 37個基因。但從未被提及會與羊水代謝或腎臟發育有關。

嚴重基因變異恐胎死腹中

結合了六個跨國團隊針對孕婦羊水過多的病因探討發現,當母親X性染色體上突變的MAGED2 基因若遺傳給胎兒時,女嬰(XX)不會發病,但卻會造成懷男胎(XY)的孕婦有羊水過多現象。嚴重的基因變異則會造成胎死腹中,其他則會有早產且合併產前巴特氏症候群疾病。利用細胞實驗與罹病胎兒的腎臟組織切片證實變異的MAGED2,會嚴重影響腎小管表面至少兩種鹽分重吸收蛋白質通道(NKCC2, NCC)的表現及功能。

研究結果已透過網路發表在國際醫學研究期刊「新英格蘭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養成人格三時期 不同方針教出好孩子

人格養成從小開始,家長要教育出好孩子,也是有方可循!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指出,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都不相同,因此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他;孩子的叛逆不聽話,都是有原因的,父母應該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改變相處的方針。

0歲到6歲 將孩子當國王對待

施佳佐醫師表示,0歲到6歲時期,家長應該要盡量做到給予小孩充沛的愛、注意力及關懷,並且盡量不要說「不」,這個時期奠定一大半孩子人生的藍圖,此時的決定,也將會成為孩子往後人生行為模式,並且一再出現,若孩子始終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未來在他的潛意識裡,也會有著「我想要的東西總是得不到」的想法。但這並不是要你完完全全順從孩子,有時候當孩子犯錯時,可以溫柔且堅定的告知他,並可蹲下或將孩子抱起來,從相同的高度告訴他「不」。

6歲到12歲 將孩子當王子對待

6歲到12歲這個階段,父母需要成為孩子的典範,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是有力量的;施佳佐醫師指出,讓孩子學習在自由與紀律中取得平衡,灌輸孩子好的價值觀、行為、語言、觀點,教育他們尊重長者,不要用言語來辱罵孩子。並教育孩子「犯錯是成功的基石」,讓他學習內心的堅強;記得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否則他也會很快開始跟你頂嘴,孩子是天生模仿家,只會學習他所看到的。

12歲到21歲 將孩子當朋友對待

施佳佐醫師建議,在12歲到21歲這個時期,父母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想法,多點尊重與愛,少點建議,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開始尋找自己是誰,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可能會常常對於你說的話提出反駁,這時如果你去壓抑他,可能會讓他未來成為一個較暴躁或壓抑情緒的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到志向並協助他往前,而不是透過孩子來成就你沒有完成的夢想。

避免抽筋 跑步前別忘了先熱身

許多民眾有跑馬拉松習慣,但要注意若拉筋沒做好,小心傷了健康;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指出,當肌肉收縮時,大腦會將神經衝動傳遞到神經末梢,使肌漿網釋放出鈣離子,就會造成肌纖維收縮,這時若沒有作好拉筋,就會使身體出現痠痛。

激烈運動易出現痠痛 做好拉筋是關鍵

人體約有600條肌肉組成,佔體重的50%,其中和運動功能相關的骨骼肌就佔有80%;塗雅雯說,當激烈運動時,肌肉會因長期間強力收縮,造成細胞無法持續提供能量和排除代謝所產生的乳酸,因此出現痠痛,這時身體就必須放慢速度重新調整平衡,且若短時間內流失大量水分或電解質等,就可能引發抽筋現象。

熱身拉筋補充水分 跑步不傷身

塗雅雯進一步說明,因此想要順利完成馬拉松,平時就可加強重量訓練、核心肌群等訓練,且跑步最容易拉傷的肌肉包括大腿後肌、髂脛束、腹股溝肌肉等,都應在運動前做好完善的熱身拉筋,運動過程中也應適時補充水分、鈉、鉀等電解質,才能避免造成體力不支。

養成運動習慣 讓肌肉功能不退化

人體的肌肉質量通常在30歲左右達到巔峰,隨著年齡升高,肌肉質量也會大幅下降,尤其會隨著不運動、受傷等因素,使得肌肉功能加速退化;塗雅雯提醒,除了平時養成運動的習慣外,不管運動前後都應做好拉筋,才能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年幼糖尿病童不停哭鬧 竟是低血糖惹禍

有一名2歲糖尿病童常沒有來由地哭鬧,讓家長在照護時感到十分困擾,且不知所措。沒想到,日前病童哭鬧一陣後,經送醫,才發現是因為降血糖的藥物劑量沒有與進食狀況搭配好,進而造成低血糖所導致。高雄長庚醫院小兒科王慈柔醫師指出,年紀特別幼小的糖尿病童,血糖控制不穩定,造成身體不舒服時,大多以哭鬧呈現,家長若沒有及時發現,一旦出現嚴重低血糖問題,可能會對兒童的身體或腦部發育產生影響。由此可見,糖尿病童的治療用藥選擇與劑量要十分謹慎。

糖尿病童治療劑量要謹慎

糖尿病童多以第一型糖尿病為主,而隨著飲食西化,第二型糖尿病童人數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對小病童來說,能兼顧治療的方便性、安全,又能同時提供精準注射劑量的胰島素,是藥物選擇的首要考量。但是,小朋友因為日常活動與進食情況較不固定,比較容易發生胰島素劑量未適當調整,導致病童出現低血糖,冒冷汗、臉色蒼白、意識不清倒地抽筋,也有病童會在半夜起床胡言亂語,甚至還可能因為低血糖而昏迷休克。

糖尿病童當心低血糖 避免長時間低血糖傷害身體

一般來說,當糖尿病童出現低血糖症狀時,趕緊給其喝糖水或是吃糖果,確實可使血糖升高;但是,當病童已經發生抽筋症狀,或是昏迷休克時,就無法只以喝糖水或吃糖果的方式救急了。如果長期且未經適當處理的低血糖,可能會傷害腦部,進而影響腦部成長發育,可見控制好糖尿病童的血糖有多重要!王慈柔醫師更提醒,對於這些發生嚴重低血糖的病童,可以透過施打升糖激素來治療,但仍建議日常應時時注意,維持血糖恆定才是控糖的上策。

新型具脂肪酸側鏈長效胰島素 藥效可維持24小時 安全、療效佳

王慈柔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2歲以下幼兒年紀小,還不會表達,當出現低血糖時,往往是以哭鬧呈現,總讓家長不知所措。所以,對於2歲以上的第一型糖尿病兒童的基礎胰島素選擇,建議使用新型的基礎胰島素,其中具脂肪酸側鏈的新型胰島素,於皮下注射後可與白蛋白動態結合,吸收平穩,穩定度高,不易造成夜間低血糖,亦能對抗黎明現象導致的清晨高血糖。相較於傳統的胰島素,也比較不會有明顯藥物作用高峰時間,更不容易出現血糖忽高忽低的問題,安全性高。對進食後產生的飯後血糖升高,可以搭配速效胰島素來確保血糖平穩,以避免餐後低血糖的發生。

日常生活照護小叮嚀

預防糖尿病童低血糖問題,除了要慎選藥物之外,醫師並建議家長,應根據兒童的血糖水平、進食量、活動量等作記錄,當孩童出現異狀,如莫名哭鬧、注意力不集中、發抖等問題,家長應特別提高警覺,也可於回診時與醫師進行討論。平日也應教育兒童,若感到飢餓感、手抖、出汗等症狀,應隨時補充糖份,以避免引發嚴重低血糖所導致的昏迷問題。

照顧糖尿病用心 這家診所獲250萬獎勵金

位在宜蘭縣羅東專治糖尿病的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目前照顧高達3500名糖尿病患者,是照顧最多糖尿病患的醫師,診所回診率也最高,達95%。健保署看到診所照顧糖尿病人的用心,發放約250萬獎勵金。

教病人量血糖

院長游能俊表示,照顧糖尿病患者首先要教病人如何控制血糖,一定要學習使用血糖機,囑咐每天三餐飯前及睡前各量1次,並好好做紀錄,病人才會清楚自己的病情輕重程度;不但有助病人自我血糖控制,醫師用藥也能更精準,當病情有進步,再加上醫師鼓勵,病人就能愈來愈健康。

健保發獎勵金

根據健保署統計,104年因糖尿病及慢性腎衰竭就醫人數,分別約為142萬及26萬人,一年醫療費用約為256億、469億元。為強化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品質,健保署推動品質支付服務獎勵金,共發放6400萬獎勵金。

評鑑第一的診所獲250萬

獲得糖尿病品質支付服務獎勵金,醫院前5名分別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高雄阮綜合醫院,最高獲得400萬元;診所前3名為宜蘭縣游能俊診所、屏東縣曾競鋒診所、台中市楊朝弘診所,第一名獲得250萬。

而得到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醫院獎勵金,醫院前5名分別為高雄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長庚醫院、彰化秀傳醫院,最高獲得84萬;診所前3名則為桃園市張輝鵬診所、花蓮北國泰診所、新竹安盛診所,第一名獲得12萬獎勵金。

乳癌篩檢有哪些? 乳房攝影+超音波

根據衛福部所公布的最新癌症登計資料顯示,乳癌是婦女癌症的首位,每年有逾萬名新發乳癌,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9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由於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可見及早發現,即時接受治療非常重要。

乳攝揪出8成5早期乳癌

為了防治乳癌,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可以及早揪出病灶;由於有研究顯示,50歲以上婦女每1-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3成。且依據該署統計,乳房X光攝影篩檢發現的乳癌婦女,有高達8成5是早期乳癌,相較於門診就醫時發現的乳癌,只有5成4左右,足足多出3成1之多。

緻密型乳房以超音波好偵測

國泰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黃其晟表示,乳癌篩檢最重要的就是乳房攝影和超音波檢查,自我檢查並不建議。而對於東方女性較緻密型乳房,超音波就較乳房攝影容易偵測到腫瘤,並對於纖維囊腫及纖維瘤有較高的敏感度;然而,乳房攝影則易於篩檢到微小鈣化點呈現的早期乳癌。

正子篩檢乳癌會合併電腦斷層

至於乳癌篩檢可否用正子檢查?黃其晟主任指出,正子(PET)檢查則是過於敏感,並不精確,由於正子對於葡萄糖很敏感,一有異常就會有亮點,往往會有狼來了的現象;所以,通常做正子檢查篩檢乳癌,會再合併使用電腦斷層(CT)檢查。

「穿針引線」骨關節復位 腕關節退化免打鋼釘

27歲的李小姐是名護理師,雙手時常搬動病人,近1年來手腕一轉動,就會劇痛難耐,只好暫別工作。她就醫檢查發現,手臂骨關節韌帶鬆弛,連帶造成手腕骨關節脫位;雙和醫院利用「穿針引線手術」,免打鋼釘、也不用移植肌腱重建韌帶,成功將脫位的關節復位,李小姐也順利重返職場。

橈尺骨關節鬆弛 手腕一轉就痛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戴念國指出,人的前臂由「橈骨」與「尺骨」兩根長條狀的骨頭組成,而「遠端橈尺骨關節韌帶」是負責手腕關節處,固定這兩根骨頭;一旦鬆弛或斷裂,就無法自行完全復原,往往只能透過手術治療。

傳統治療傷口大 多數患者卻步

戴念國醫師表示,一般的治療方式包括打鋼釘固定、裝人工關節,或取肌腱移植重建韌帶,但鋼釘材質堅硬缺乏彈性,固定後手腕轉動受限;而裝人工關節及移植肌腱重建韌帶,對原本良好的組織破壞較多、傷口也較大,難免讓患者卻步。

「穿針引線手術」 復原快

戴念國醫師強調,該院首創「遠端橈尺骨關節鈕扣重建手術」,利用特殊的高張力線取代原本韌帶的功能,線的兩端再使用生醫鈕扣,一左一右扣住橈骨與尺骨加以固定,就像「穿針引線」一般,將脫位骨關節復位,不僅手術傷口小、對周邊組織的破壞性低,復原時間也比較快,不過需自費約4萬多元。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 易器官衰竭敗血症

今年迄今發生2起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案例,一名男嬰剛出生就感染克沙奇病毒A10型,另一名僅出生13天的女嬰則感染腸病毒71型,所幸都為輕症且已出院。醫師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容易併發重症,出現心肌炎、腦炎,甚至器官衰竭而致死,提醒家長盡量避免嬰兒與太多人接觸,回家後更要徹底換衣洗手,才能接觸嬰兒。

上周1.9萬人染腸病毒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人次,共計1萬9312人次,較前一周上升13%,新增檢出3例腸病毒71型個案,累計今年國內已檢出34例腸病毒71型個案,其中27例輕症、4例疑似重症、3例重症個案。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易重症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指出,今年迄今共接獲2例未足月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所幸都為輕症,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強調,新生兒抵抗力低下,非常容易感染病菌,尤其感染腸病毒可能併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嚴重可能致死。

孕婦生產前後要注意

羅一鈞醫師提醒孕婦生產前後應避免接觸腸病毒患者,並注意自身及其他幼兒健康;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幼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