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6旬婦人連「方便」都難 靠細胞層片移植拯救膝關節

一名60歲郭大姐,長年受拇指外翻及扁平足等問題所擾,間接影響到膝蓋,嚴重時想要「坐」到馬桶上,得要雙手撐牆、緩慢往下移動,才能好好「方便」,就醫才知道,原來膝關節已經長了骨刺,無法隨心所欲的行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原本醫師建議她等年紀大一些再來換人工關節,但她擔心年紀大復原能力恐變差,轉而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一年內完成兩腿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後,她現在不只原地蹲站沒問題,每天早晨還能在自家附近斜坡走道散步,不用繼續忍痛蝸步前進。

老年病成高齡社會最大挑戰 發展長照之餘需減緩老化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人口結構老化是台灣目前遇上的最大挑戰,預測2025年會進入超過20%人口為65歲以上的超高齡社會,因此對長者的健康照護刻不容緩。這幾年衛福部也陸續推行許多長照計畫,目的就是希望失能長者能得到好的照護,同時減輕其家庭負擔,但最關鍵的還是「減緩老化」,尤其是膝關節,長者需有行動能力才能保持運動習慣,以防肌肉流失導致衰弱、失能。

自體細胞培養 提供膝關節軟骨磨損患者新選擇

膝關節軟骨缺損患者如缺損程度相對較不嚴重時,常見非手術治療包括復健(熱敷、電療、股四頭肌強化)、口服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以及關節內注射(玻尿酸、PRP、羊膜生長因子等)。而一般非手術治療雖能緩解症狀,但無法治癒軟骨缺損的問題,仍會隨時間持續惡化,若惡化到一定程度,患者仍需面對傳統的治療方式-更換人工膝關節。

患者更換人工膝關節後雖能正常行走、伸直、彎曲,但無法進行旋轉的動作,正常運動姿勢也會因此受限。相較之下,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後,長回來的軟骨就如同天生的軟骨,可以應付所需要的姿勢與動作,不僅是日常動作,就連運動也不會受限。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師指出,「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是利用患者自己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移植回患者軟骨缺損部位。從去年迄今,義大已經完成43人的軟骨細胞層片移植,術後不僅患者主觀疼痛程度以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由於覆蓋在缺損部位的軟骨會持續增生,增加軟骨厚度,核磁共振(MRI)追蹤檢查顯示,多數患者最後可以達到和正常軟骨一樣的厚度。

再生透明軟骨彈性佳 未來治療發展性高

同樣為軟骨細胞再生技術之「關節鏡骨髓鑽孔手術」,雖可讓軟骨缺損處底下的骨髓細胞流出、促進軟骨細胞再生,但生長出來的是纖維軟骨。杜元坤院長解釋,相較於沒有彈性的纖維軟骨,透明軟骨才是真正健康有功能的正常軟骨。此外,整片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到人體,也比過去施打懸浮的細胞顆粒治療成功率更高。

杜元坤院長指出,不只膝關節軟骨磨損或退化性關節炎等退化性疾病,包含運動傷害、車禍外傷等造成的膝關節缺損,都可以接受這項治療,不過,「若是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就不適用」。此外,除了膝關節以外的部位,像是肩關節、髖關節等是否適用,也是未來研究發展趨勢,期許未來能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圖片

▲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分享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改善膝關節嚴重磨損的治療成果。(義大醫院提供)

65歲婦急性心臟衰竭 羅東醫院葉克膜救回外地客

曾女士65歲,有高血壓病史,來到宜蘭拜訪親姐姐,用餐完畢後,突然覺得呼吸很喘、吸不到氣、頭昏目眩,家人立即送至醫院救治。在急診室裡,由於曾女士聽診有心雜音,胸腔X光呈現嚴重肺水腫,血中氧氣濃度不足,生命徵象不穩定,初步治療後,立即轉送到加護病房,並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以減緩呼吸衰竭。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腱索斷裂合併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急性肺水腫及急性心臟衰竭。

二尖瓣逆流 中重度未治療恐致命

為了維持生命徵象穩定,羅東博愛醫院立即啟動心臟外科團隊,放置葉克膜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暫時保住病人生命。根據文獻統計,二尖瓣逆流程度達到中重度以上,若未治療,每年會增加5%死亡率,五年內有六成比例會發生心臟衰竭。

腱索斷裂不常見 5因素易誘發

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由兩個小葉瓣構成,並以乳頭狀肌(腱索)附著於左心室壁上;當二尖瓣的腱索斷裂會使二尖瓣無法完全關閉時,會使左心室的血液逆流至左心房,更增加左心房的工作負荷,影響左心室彈性變差,使左心室壁擴張和肥大,甚至心衰竭。

腱索斷裂其實不常見,常見原因有長期心臟高壓彈性疲乏、老化、感染、心肌梗塞、外力撞擊等,若腱索斷裂造成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容易引發心肺衰竭,就需要手術治療。

輕、中度二尖瓣閉鎖不全 規律服藥+定期追蹤

博愛醫院心血管外科賴韋良主任提醒,如果患有輕、中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病人,需要長期追蹤,配合藥物治療,並觀察惡化的情況,如果症狀日益加重,就需要進行二尖瓣修補手術或是二尖瓣置換手術。

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使全身無法動彈 醫師曝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多好發於中年女性,患者會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自體抗體攻擊自己的關節,造成關節發炎、破壞,甚至變形。衛福部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王仕凱醫師表示,最典型症狀就是關節及其周邊在晨間出現僵硬不適的感覺超過1小時以上,且關節會出現對稱性腫脹及疼痛,若拖延未就醫,嚴重不僅會使關節變形受損,還可能侵襲心臟、肺、腎臟、肝臟、血管、神經等其他部位。

54歲女遛狗追不上愛犬 原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一名54歲婦女,每天早上有帶狗散步的習慣,但近來卻感到腳步跟不上愛犬,一度以為年紀大,關節退化導致,直到就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讓患者一度擔憂會有如已逝知名作家劉俠,成全身難以動彈。王仕凱醫師指出,事實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像早年一樣難以治療,只要及早發現,透過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療效普遍不錯,不太會演變全身失能的狀態。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治療 避免演變關節變形受損

王仕凱醫師說明,患者經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反應,且X光顯示兩手及雙腳關節些微腫脹變形,並呈現對稱性,右手中指關節骨頭更有被侵蝕情況,缺了一小塊,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只要按時服藥控制即可,患者症狀也逐漸舒緩,內心擔憂也慢慢釋懷。

手腳關節活動發現有異 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健保署認定的重大傷病,有部分患者是因遺傳免疫系統基因的缺陷導致,因此若親屬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情況時,就應特別注意。王仕凱醫師強調,解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鍵就是早期治療,因此若發現手腳關節活動情況有異,應避免自行購買成藥服用,必要時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把握早期治療黃金期,才能有效阻斷關節變形的進程。

高醫首辦NDLS訓練 訓練醫療團隊強化災難應變能力

國內外重大災難事件頻傳,強化災難醫療救助量能刻不容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特別舉辦美國國家災難生命支持術訓練模組,啟動南臺灣災難訓練新時代,期能達到政府、學校、醫院及社會在災難應變的四贏局面。

訓練內容有等級 醫療救援更專業

高醫急診醫學部主任葉怡亨表示,NDLS為美國災難醫學教育的標準化訓練模組,全球超過20多個已開發國家將之列為災難訓練課綱。內容分為災難基礎生命支持(BDLS)、災難高級生命支持(ADLS)及災難核心課程(CDLS)三個級別,均有相對應的訓練教材,更重要的是,藉此訓練模組的培訓與考核,可體驗到不同災難類別的系統性思考。

醫療團隊齊升級 強化災難應變能力

高醫急診部災難醫療醫師王子義表示,面對災難事件,無法以一人或單一機構來處理,必須結合其他相關團隊合作,發揮最大的量能,才能將傷害減至最低,因此階段性的反覆地進行教育訓練,汲取他國經驗,並加以修正、磨合非常重要。

高醫急診部護理師鄭碧月分享,在化災著裝除汙實作課程中,感受到搶分搶秒、著裝跑步繞場加頭轉圈圈後,執行除汙的緊張刺激,深深體會到緊急救難的高度挑戰性;而實兵演習更讓她感到震撼,現場模擬地震後大樓倒塌的搶救過程,黑壓壓的場景,配上哀號呼救的人聲此音效,甚至還有毒蛇道具亂竄,彷彿世界末日來臨,以及空軍、義消、消防的菁英經驗分享,都讓她大開眼界。

導入智能遠距醫療 連結偏遠社區零距離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遠距醫療發展,邁入後疫情時代,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導入智能科技,強化偏鄉醫療照護水準,舉辦「智慧社區 醫療零距離」偏鄉義診暨遠距醫療啟動,醫療團隊透過先進遠距醫療設備,進行視訊會診,讓偏鄉民眾就近就醫,提升偏鄉就醫便利性及醫療品質。

透過智能科技推動 縮短城鄉就醫距離

北醫附醫邱仲峯院長指出,北醫附醫積極推動社區健康營造,長期辦理偏遠地區巡迴醫療服務,106年起偏鄉醫療累積服務量已突破3000人次。此次義診設有遠距醫療示範、超音波檢查、身體組成分析以及肌少症檢測等多站服務,並可以與平時巡迴醫療做追蹤結合,盼能提供石碇居民從全人、家庭到社區的健康關懷。

提升醫療量能 享良好醫療品質

北醫附醫張詩鑫副院長表示,北醫附醫於當地駐診的家醫科醫師透過遠距醫療設備,將民眾超音波、眼底、耳道、皮膚等病灶影像回傳至醫院遠距醫療中心,並協調院內專科醫師會診支援,讓偏鄉民眾在當地就能享有良好的醫療服務,解決偏鄉專科醫療缺乏的問題,提升醫療量能。

遠距醫療越成熟 偏鄉醫療不落後

劉越萍司長提及,衛福部積極推動區域聯防遠距醫療照護網絡,正是以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診所、衛生所)、長照照護機構為節點,藉由遠距會診、諮詢、轉診、照護、藥局等手段,達到涵蓋急性、亞急性、急性後期照護以及社區和長照照護的連續性服務目的。

全馬、半馬完賽時間怎預測? 關鍵在最大攝氧量

有許多的文獻在討論如何預估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所需的時間,也就有許多種的公式可用來預估時間。有的方法認為性別、身高、體重、最近跑步的時間與距離等數據可以用來推測馬拉松/半程馬拉松所需的時間。若要獲得更準確的估計值,請使用與您想要預測的比賽相近的數據。 例如,用半程馬拉松的時間來預估全程馬拉松,會比使用5公里跑步時間來估算全程馬拉松更準確。

最大攝氧量越高 表示跑步時可更有效提供肌肉供氧量

跑步需要的體能與心肺功能相關,馬拉松大部分時間為有氧運動。而有氧運動能力及體適能可以用最大攝氧量 (VO2 max) 來當指標。最大攝氧量指的是身體每公斤體重在每分鐘最大的耗氧量,數值越高表示跑步時身體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肌肉的供氧量,也意味著跑步的能力更好。學者也使用最大攝氧量來預測跑者馬拉松的表現。

目前許多品牌運動心率錶提供了最大攝氧量數值,藉由手錶光學偵測或心率胸帶偵測運動時的最大心率來估算最大攝氧量,是個很方便的預估方式但缺點是誤差大。最大攝氧量標準測試方法需要到醫院接受運動心肺功能測試(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檢查時需要戴上氣體分析面罩、心電圖及血壓監測下做跑步或腳踏車等有氧運動。這樣的檢查可以知道您的準確最大攝氧量數值。目前的世界紀錄男性為97.5ml/kg/min女性78.6ml/kg/min。

不同方法來預估馬拉松時間一定有差異性,若您從來沒有完成過一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這樣的預估可以給您可作為一個時間參考指標。而對於專業訓練的跑者可作為配速的考量。請以輕鬆心情看待預測結果,把預估值當作您訓練時的參考即可。

工作手冊

2021台北富邦馬拉松分為半程馬拉松(21.0975KM) (限時180分鐘)及馬拉松組(42.195KM)(限時330分鐘) 。預估完賽時間有多種理論多種方式,網路上也有多種計算器,我們採用Jack Daniels, PhD的書Daniels’Running Formula裡的表格來預估。

(Daniels’Running Formula) Jack Daniels, PhD

https://www.docdroid.net/anIO8Wt/daniels-running-formula-pdf

The term VDOTwas originally used as a short form for the VO2maxvalue, to which it is related.

方法1: 跑步機上跑1500公尺,查表(如1500公尺跑8:30,則預估半程馬拉松約需2:21:04,馬拉松約需4:49:17)

方法2: 跑步機上跑1500公尺同時戴上Garmin vivosmart4,手機下載Garmin connect,跑步完查看最大攝氧量。(可能會因監測時間太短而沒有數據)

方法3: 若受測者有智能錶, 查VO2 max(VDOT)。

(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40歲腸癌男堅持排毒療法 肚破腸流終離世

大腸癌患者眾多,卻有許多患者深信錯誤訊息,不願接受正規治療。有位40歲三期腸癌男子,堅持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每月花費數十萬、最終卻肚破腸流、抱憾離世。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推出「腸腸久久 常在我心」智慧整合衛教平台,透過國人熟悉的LINE,配合首創「全圖文式衛教資訊」,民眾只要掃描QR CODE,就可以透過互動方式,即時獲得包括疾病知識、腸癌用藥、手術方式、傷口照護以及飲食等重要且正確的資訊。避免再有腸癌患者因錯誤訊息、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腸癌怕手術奪命 壯年男「肚破腸流」離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晟瑋指出,臨床觀察發現腸癌患者最容易「怕造口」、「怕開刀」、「怕化療」。

他印象很深刻,曾經有一名40多歲的黃金單身男性,正值人生中的青壯時期,被診斷為第三期的腸癌,雖然擔憂自己的病情,但是他更擔心手術台上的風險,堅持拒絕接受正規治療,寧可每月花費10~20幾萬的費用,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一年後腫瘤持續生長惡化,穿刺出肚皮,落得肚破腸流的送入急診,直到此時體重只剩下30多公斤的他仍與醫師反應不願意手術的想法.延誤治療的結果,讓醫師也束手無策,最後只能在遺憾中離世。

腸癌延誤治療 死亡率飆升至三倍

這名男性並非特例。衛福部資料顯示,100年、101年癌症登記年報分別約有18%患者並未在診斷後3個月內開始治療。而以最新的107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大腸直腸癌患者也有逾一成患者未有首次治療申報紀錄。

一篇分析我國癌症登記39,000名腸癌患者的論文發現,大腸癌患者不管是哪一個期別,若沒有在診斷30天內展開治療,死亡風險也會提高五成以上!也因此,醫師呼籲千萬不要輕易聽信「別人」說法、踏入治療「誤」區。

同病未必「同治」 醫師:他人經驗未必適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指出,近年癌症治療不只講究精準治療、甚至已經可說是「量身定制」。治療時不只是依據癌症分期,醫師還會進一步依據患者年紀、體能、是否有共病,腫瘤所在位置以及腫瘤基因型態等多重因素,決定是否立即手術,用何種方式手術,或者是否合併使用化療、化療的時機與策略,以及選用何種標靶藥物。以晚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治療前檢測是否有「RAS」基因突變、也會影響用藥選擇。

至於民眾擔心手術、擔心無法保留肛門,柯道維主任指出,其實近年醫療技術進步,以該院為例超過九成可以透過微創方式進行手術。而即便是低位接近肛門的大腸癌患者,也有可能透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縮小腫瘤,保留肛門。以中國醫藥大學團隊先前治療數據分析,該院約95%患者術後可以保留肛門。

相信醫師、相信自己 她勇敢面對復發、積極治療

柯道維醫師的患者小美,抱持「相信醫師、相信自己。」小美抗癌路今年邁入第四年。確診罹癌後,以手術切除腫瘤,服用口服化療藥物。沒想到三年後,發現在肚臍附近又長了一顆腫瘤。「因為腫瘤靠近血管,醫師建議用放射線治療,後來我就選擇做了質子治療!」完成療程後,小美遵循建議,做了標靶與化療療程,同時持續使用標靶做維持治療。

「我非常信任我的醫師,而我的身體要我自主管理、自己面對。也開始運動、從內心到軀體都要把自己建立到最堅強、肯定自己下次指數可以及格,即便期間有人推薦其他抗癌選擇,我仍堅信西醫、相信看得到的數據、相信我的醫師!」

發飆、抓狂後很後悔 四種引導避免暴力行為

很多人會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旦養成暴力傾向的人格特質,有可能改變嗎?事實上,諮商過程中,我治療過不少發生暴力事件的當事人,只要是自願來諮商的,大部分都有改變的可能性。

通常,我會先了解發生什麼事情引起暴力行為?

接著,引導當事人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知道自己快要失控了嗎?大部分的當事人都曉得自己暴力前兆,譬如,心跳會變快、覺得身體熱熱的…這個時候,就可以跟他討論:如何自我控制暴力行為?

多年諮商經驗,我發現下面這四種正向引導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暴力行為。不過,下面這些方法比較適合有暴力傾向的人自己提出,如果是被傷害的一方提出建議,有時候會刺激他們。

第一種暫時迴避技巧

為了避免情緒失控,發生傷人傷己的暴力行為,只要開始感覺情緒上來,就可以採取暫時迴避技巧。清楚具體說出自己的狀態:「我感覺自己的情緒快要失控了,所以我要暫時迴避 ,到公園走一走,一個小時候回來,我們再好好談一談。」先離開現場,保持安全距離。

等到迴避的時間到了,再回來面對伴侶,跟對方討論,是否要針對問題進行溝通?還是要採取另一次暫時迴避。

第二種:從事建設性活動,或是轉移注意力。

除了暫時迴避,也可以去做些有建設性的活動,或是轉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歡的活動,譬如,運動一下,看看影片。

第三種與自己進行一些正向、積極的內在對話

可以跟自己說:我很生氣,但是我依然可以控制自己。

他(她)有權利這麼說、這麼做,但我仍然可以保持冷靜。

我不在乎,不要放在心上。

沒關係,冷靜下來再說。

事情一定會解決,不急於一時。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常會帶領當事人念一遍上面這些正向、積極的引導語,並且詢問他們:哪一句對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最有效?結果發現,「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這句話最有效。

第四種練習正向情緒表達方式

由於很多有暴力傾向的人,都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因此,當情緒沒有出口的時候,就有可能會轉成肢體暴力。如果可以學會正向表達情緒,他們就不需要透過暴力表達情緒。這裡提供一個很容易上口的表達情緒方式,只要練習造句就可以了。

舉一個情侶間很常引發肢體拉扯暴力的例子來說:

當你沒有跟我說一聲,就直接拿我的手機來看,而且邊看邊質問我:這個人是誰。(對方的具體行為)

我感覺到很不被尊重。(情緒自己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有被尊重的感覺。(說明立場)

所以我希望看我手機前,先跟我講一下。(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有暴力傾向的一方開始練習表達情緒,伴侶也可以學習傾聽回饋,形成正向的溝通循環。

圖片

(文章授權提供/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

林萃芬 專業諮商心理師

現任: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

專長:感情商、外遇後重建信任及親密關係、不靠藥物睡個好覺、好眠放鬆的各種巧及方法、企業及生涯商、身心減壓、產後憂鬱媽媽的情緒壓力解、青少年情緒及自我探索商、人際溝通模式及互動技巧、夢的解析及隱喻治療、帶父母做孩子的情緒教練、HRV情緒儀、睡眠儀器。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www.fannyeq.com.tw

【林萃芬心理師的洞察人心時‪間】Apple Podcasts 收聽:https://reurl.cc/7yL9kl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