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透過胃縮手術 幫助肥胖者找回健康人生

彰化一名27歲男性,體重飆破143公斤,收縮血壓高達180,擔心自己健康受影響,因此赴醫院經醫師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胃縮小手術,目前已順利減重到78公斤,且一年來都未復胖;另名34歲女性則因胖到111公斤,罹患糖尿病,因藥物治療控制不佳,原本吃減肥藥和代餐配合運動,半年內快速減重20公斤卻又復胖,直到同樣做了腹腔鏡胃縮小手術後,目前已瘦到66公斤,且糖尿病控制良好。

重度肥胖者 小心三高恐找上門

根據統計,國內成年人和兒童肥胖比率位居亞洲第一名,其中每年有約三千人接受減重手術;中國附醫減重外科醫師鄭仔書指出,雖減重應從少吃多動做起,但若年輕時體重破百,就屬於重度肥胖者,恐讓三高找上門,這時可經由醫師評估,接受胃縮小減重手術,幫助自己找回健康。

非重度肥胖 少吃多動仍是減重關鍵

鄭仔書醫師進一步說明,腸胃道不只有負責消化吸收,還肩負著內分泌的功能,控制食慾、調正血糖等,若未達重度肥胖標準,也就是BMI大於等於35,也未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纏身,可透過少吃多動循序漸進減重,但若體重已威脅到健康,就可透過減重手術,避免身體器官功能因此持續耗損。

接受胃縮手術 得經醫師先評估

胃縮小手術雖能找回健康人生逆轉點,擺脫得吃藥一輩子的代謝性疾病,但減重手術仍得慎重,須經過專業醫師詳細評估;鄭仔書醫師呼籲,最重要不是外型變得多苗條,而是能透過減重手術,幫助患者重新找回健康機會,擁抱自信。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30歲李先生,某天起床發現刷牙漱口時水從左嘴角流下,講話時嘴巴不聽使喚,臉部僵僵的。到了中午左邊眼睛開始一直流淚。同事發現李先生的嘴巴歪一邊,眼神怪怪的,疑似中風。李先生趕緊至神經內科就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是左臉顏面神經麻痺,也就是俗稱的貝爾氏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原因不明

顏面神經麻痺是急性的神經發炎,大部份是單側顏面神經受到影響,常見症狀為臉部肌肉動作失去功能,包括嘴歪斜、半邊臉不能笑、喝水會漏、眼睛不能閉緊、容易流淚。也可能伴隨味覺異常、耳後痛或耳朵怕吵。

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不分男女及年齡,通常原因不明,也有可能是因為病毒的感染造成。大多是因為太過疲累,壓力大及抵抗力差的時候會發生,並不是中風前兆。

針對臨床狀況即可診斷

一般醫生針對病人的臨床狀況即可診斷,也可藉由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來幫助診斷及判斷之後神經復原的狀況。另外還是需排除中風、腫瘤或其他神經性病變。

急性期口服藥物治療

急性期,也就是發生後的七天內使用足量的口服類固醇藥物。若是合併疱疹病毒的感染就須使用抗病毒藥物。之後還要藉由復健避免臉部肌肉萎縮。

戴紗布或眼鏡保護眼睛

因為眼睛無法正常閉合,可能導致眼角膜發炎或眼睛乾澀,可藉由紗布或眼鏡保護眼睛。利用人工淚液及眼藥水維持眼睛濕潤。若眼睛仍有不適,應找眼科醫師診治。

儘早治療減少併發及後遺症

可熱敷肌肉麻痺的臉部,每次十分鐘,增加血液循環。搭配臉部按摩,按摩前先塗一些乳液或甘油。面對鏡子依各種臉部表情自主運動,每天至少三次。儘早治療雖沒有辦法加速復原,但可幫助減少併發症及之後的後遺症。

大約七成可完全復原

一般神經麻痺症狀在三天內仍會持續惡化,通常一週後會趨於穩定,二~三週後才會開始漸漸好轉,若是三個月後仍未痊癒,則可能留下後遺症。大約七成可以完全復原,再復發率並不高,約是百分之七。

神經內科診查做適當治療

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症狀的原因很多,若是發生類似症狀,應盡快找神經內科醫師診查,作適當的診斷及治療,已達到較好的預後。(文章來源/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

有研究發現,當睪固酮不足時,除了會影響生活品質外,還會增加罹患勃起功能障礙、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骨質疏鬆與骨折及心血管疾病等危險性。甚至有報告顯示,中老年男性如果睪固酮濃度較低者,在長期追蹤過程中會增加其整體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因此,近來學者認為,睪固酮低下症可能被視為男性健康的警訊。 「睪固酮低下症」也稱做「男性更年期」,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活力減退、情緒低落及睡眠障礙等,同時也可能有第二性徵退化、骨質疏鬆、脂肪增加、睪丸萎縮等現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蘇家震表示,代謝症候群病人、肥胖族群、腰圍過大者、糖尿病人及勃起功能障礙病人等,都可能罹患睪固酮低下睪固酮。低下症與代謝症候群之間有某種程度關係,由於這兩項都易使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增高,進而可能危害男性的整體健康;因此,民眾平時除了應注意是否罹患睪固酮低下症,亦需警覺是否同時具有代謝症候群。 蘇家震醫師指出,對於已罹患有睪固酮低下症的病人,除了請專業醫師評估與討論是否適合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外,亦需配合生活作息的改變,如運動、減重及飲食控制等,以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相關危險性。如此一來,必可大幅增進生活品質及延長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