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歲的王先生,偶爾會有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的狀況,近期症狀加劇,就醫後被診斷為椎間盤感染引起。根據統計顯示,高達八成的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下背痛,是門診常見病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醫師藍聖閔表示,造成下背痛的成因非常複雜,常見的因素包括扭傷拉傷或脊椎的感染與腫瘤,以及腹腔與骨盆腔的疾患都可能造成下背痛。 王先生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病史,長期服藥控制,偶爾的下背痛都是到附近診所拿藥和打針控制。但近期下背痛疼痛頻率增加,打針的效果也不如過去,還有輕微發燒情形。近日聽到老鄰居分享,透過「灌骨漿」能有效改善背痛,因此到醫院尋求治療,但經檢查後,發現第四和五椎間盤細菌感染,並引起鄰近椎節的骨髓炎,必須以清創、融合固定與自體補骨的手術,加上數周靜脈抗生素治療,才能改善。 藍聖閔表示,下背痛有許多因素,包括扭傷拉傷、脊椎腔狹窄、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以及脊椎的感染與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與雷德氏症候群;或腹部主動脈瘤、胰臟炎、膽囊炎、腹部主動脈剝離、腎盂炎等腹腔、骨盆腔病疾。一般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多屬良性,是因脊椎退化造成椎節不穩定或神經的壓迫。 較緊急的下背痛徵象,包括年紀超過70歲、疼痛持續超過6周、對藥物反應不佳、發燒、癌症病史、合併神經壓迫症狀如坐骨神經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等。藍聖閔說,一般聽到的灌骨漿,可有效緩解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腫瘤轉移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疼痛,但有感染症狀時,並不適用。主要是透過液態的骨水泥,用經皮穿刺針從身體後側注入椎體,等骨水泥硬化之後,提供力學上的穩定度。

一位58歲獨居男性,罹患慢性疾病及疑似患有憂鬱症,又因繳不出貸款而上吊自殺。根據高雄市衛生局統計103年自殺死亡案例中,男性占67.2%,女性占32.8%,年齡層以「45~64歲」為最多,占37.72%;自殺方式則以「吊死、勒死及窒息(懸縊)」最多,占29.9%;而自殺原因以家庭成員問題、憂鬱傾向及失業經濟因素較多,顯示男性承受家庭、工作與經濟的多重壓力,較不會主動釋放壓力與負面情緒,遭遇情緒困擾也較少尋求協助,而未能及時獲得周遭親友的關懷與支持,而造成憾事發生。
社交孤立增加自殺風險
自殺為多重因素造成的悲劇結果,傳統上男性比較不易表達內在困擾與情緒低落,研究顯示,社交孤立會增加自殺風險;相反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則可做為保護因子,因此,伸手接觸那些孤獨孤立者,提供支持與友誼,是一種挽救生命的行為,人人都可以成為生命的守護天使。
3步驟發揮守門人精神
高雄市衛生局呼籲大家珍愛生命,發揮守門人精神,只要3步驟「一問、二應、三轉介」,關心自己及周遭親友的情緒困擾,若發現自己或親朋好友有憂鬱傾向或是自殺企圖,應盡快至相關醫療機構求醫,評估身心的健康程度,適時紓壓,以免憾事發生。

一名30歲的蔣先生,受頸部疼痛折磨近1年,不時蔓延成頭痛和頭暈,吃藥、傳統治療都無法緩解,有時嚴重到無法工作。檢查後發現蔣先生的長期頸部疼痛是因為胸椎僵硬影響,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搭配適當復健訓練及改正工作姿勢不良壞習慣後,才漸漸減輕疼痛康復。
胸椎接在頸椎下方 轉身動作牽連
為什麼頸部疼痛卻是胸椎問題?復健科醫師邱熙亭表示,胸椎接在頸椎下方,和一根根肋骨相連構成堅固的胸廓,像籠子一樣保護內臟。人體構造中,胸椎和頸椎都負責重要旋轉動作如轉身拿東西、回頭看人、投球等動作。
當要轉身向後看人時,如果胸椎僵硬、活動度差,腦部神經中樞就會讓脖子多轉些角度來達到動作需求,如此一來就會超過頸椎關節先天結構的旋轉極限,容易造成韌帶筋膜拉傷和關節磨損,長期下來就會成為慢性疼痛,甚至常會擴散到頭頂或是膏肓肩胛骨部位疼痛。
找出疼痛源頭、姿勢問題 再擬定治療計畫
治療方式首先要找出疼痛源頭和不正確姿勢,若疼痛得厲害,可先接受增生療法注射治療緩解不適、幫助受傷組織修復、改善關節功能。再依適當復健計劃,針對緊繃軟組織使用滾筒放鬆筋膜,再針對不會出力的肌群,運用紅繩等設備加強訓練神經肌肉控制,並配合日常生活姿勢矯正,重新訓練出良好無傷害的動作模式,才能免於反覆性病痛纏身。
邱熙亭醫師提醒,骨關節軟組織的慢性傷害與疼痛,常是因各種不同原因造成。民眾,疼痛發生時一定要由專業醫師與復健團隊評估治療,不要任意相信偏方,才能早日脫離「痛」海。(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